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00|回复: 1

李刚事件再次发酵 拔出萝卜带出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25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一段时间,“我爸是李刚”无疑是网络坊间最为火爆的话语,其所表现出来的赤裸裸的权力骄纵极大地挑挑衅了公共情绪,并且还引爆了颇具讽刺意味的“我爸是李刚”网络造句风潮。

  本以为随着李刚父子在央视的“含泪道歉”之后,舆论的狂飙会就此画上一个句号。岂不知,在李启铭肇事狂嚣、校方“禁口令”之后,事件非但没有因道歉而平息下来,反倒引发了连锁反应,该事件得到了再一次的发酵:李刚父子日前被曝有5套房产;河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瑞也被学术打假人士方舟子揪出,曝其专著和论文存在抄袭嫌疑。(据10月24日《山东商报》)

  用网友的话来形容这一连锁反应,那叫做“拔出萝卜带出屎”,如果不是儿子太嚣张,想必这起校园肇事案也不至于掀起那么大的舆论波澜,也不至于牵扯出家有五套房和校长学术剽窃等诸般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尽管事实的真相还有待查证核实,但事件发展到这种地步,公众舆论的催化作用不可小觑。

  实际上,“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现象显然不只是这起肇事案,网络时代,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成为发酵成公共事件的可能。譬如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案,一张会议照片、一包“九五至尊”就牵扯出一起腐败弊案;而原郑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也因为一句“替谁说话”的雷人官话查出问题而被停职……一方面我们感叹网络舆论的强大和神奇,但可悲的是,为什么每一次偶然发酵之后都能挖掘出腐败等问题。

  从李刚父子有五套房的这一传言,还让人不得不再次怀疑李刚父子含泪道歉的诚意:在公众舆论鼎沸的情境下,含泪道歉会否是一种基于某种利益权衡的危机公关。舆论的高度关注,很可能照射出更多的问题,李刚的“绝不偏袒”是否算得上是“丢卒保车”之计。从舆论发酵的效应来看,含泪道歉很可能有这方面的利益考虑,除非李刚和王洪瑞能够洗清身上的嫌疑。因为种种迹象表明,在舆论的强势关注下,本来只是“教子无方”的李刚,很可能被大起底,从而翻出隐藏在背后的肮脏。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与其让儿子接受公正的惩处,也不想让自己卷了进去,如果真的有问题,对于身在官场的李刚而言,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尽管李刚父子五套房和河北大学校长涉嫌有学术不端行为都还有待印证,不过整件事情的发酵过程,让我们看到了公众舆论监督发挥的重大影响力。在公共监督仍处于博弈阶段的现实情境下,只有靠周久耕的香烟、狂嚣“我爸是李刚”的不孝子来发现隐藏在社会阴暗面的一些东西。如果有财产公示制度,如果学术环境够规范,那么官员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浮出水面,何需发酵在一起悲情的校园肇事案和一句官二代的狂嚣里。

  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公众舆论监督的尴尬现状。无论是周久耕还是此次“我爸是李刚”事件,网民们“曲线监督”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如果有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网民们也大可不必像侦探一样,非得从这样的偶然事件中去挖掘隐藏在身后的权力不轨和学术不端行为。并且,还应该看到,这样充满偶然性的监督对于社会的整体环境而言,效果极其有限,并且还可能引发权力与公众舆论间的“猫鼠游戏”。

  李刚和王洪瑞会否因为“我爸是李刚”查处猫腻我们且拭目以待,这起悲剧的发生以至于上升为公共事件,焦点还是在于权力上。沿用这些天“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形式,联系到事件的发酵效果,如果李刚确实查出问题,恐怕可以归纳为:我爸是李刚,撞死女学生,我还很嚣张;无奈家有五套房,校长还抄文章,含泪道歉忙,只为欲盖弥彰,免撞枪口上。
发表于 2010-10-25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怕不是特例,是惯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01:23 PM , Processed in 0.0487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