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南方周末: 高房价如何能不再困扰民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7 04: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appylux 于 2010-9-17 04:25 编辑

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史哲 2010-09-15 22:43:42

国民最想和最高领导人聊的话题是什么?9月8日人民网·中共新闻网开通的“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在开通一个星期之后给出的答案是:房价。作为目前惟一公开的可直通中央的信息平台,疯狂的房价是当下国民最想给胡锦涛留言的话题。

此时,距离4月中旬“国十条”发布刚过了5个月。在经过短暂的拉锯之后,日前发布的8月份楼市数据显示,全国二、三线城市住房价格普涨,一线城市住房交易大幅回暖,京沪穗杭等标志性城市更出现房价返涨。舆论忙着争论这究竟是压抑了近半年的刚性需求的释放,还是开发商试图把市场再度导入疯狂的一个假象;楼市即将出现政策性反转,还是将出台更严厉调控措施的前兆。而央视翻出的一条旧闻——中国家电企业大举杀入房地产业并在其中大得其利,更搅得人心浮动,激起一片声讨。

家电企业何其不幸?当下中国,房地产利润平均超过30%,家电制造不过区区3%-5%,房地产的诱惑怕是佛祖都会动心。不用说挟政治优势的国企,就连刚上榜的民企500强,希望进军房地产的企业也超过40%。何况,就商品房市场而言,房价畸高反映的是供求严重失衡,有更多企业、资金参与房地产开发,不正好有利于增加住房供给,恢复平衡吗?为什么房地产开发就这么招人恨?

无他,包括家电企业在内的行业外企业、资金涌入房地产开发,会抵消“国十条”调控效果,进一步推高土地价格,推高开发成本,从而推高房价。谁都知道,决定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源头的土地,流通环节的资金,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些年所谓“严厉”的调控措施往往针对这两个环节。本来在“国十条”威压之下,房地产企业融资已受到了限制,狼刚稍息,豺又来,进入房地产的家电业岂能幸免?且不说政府垄断土地供应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单是征地往往还伴随着暴力拆迁,农民因之失去房屋、耕地,城市平民因之失去栖身之所,就足以加剧社会的焦虑、激化社会矛盾了。

温家宝总理在9月13日下午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致辞说,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到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住房问题变成影响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其要害在于,中国现有的住房供应结构严重不合理,保障房部分欠账太大,从而把本该由社会保障的民众一并推向了商品房市场,一方面人为制造了商品房市场远超社会平均购买力的“超繁荣”,而另一方面,大量民众没有住房需要住房却住不上房,或者现有住房无法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却无力改善。所有这些来自民众的怨恨最终统集中在房价上。

社会保障房建设的差距有多大?能够查到的数据,2009年中国计划建成保障性住房310万套,最后仅完成了2/3。深圳、广州曾在2006年推出保障房五年规划,但到2009年底深圳仅完成10%,广州则为32%。保障性住房在中国住房销售中所占份额,更是从2004年的10%,一路下滑到2008 年的6%。2010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需要投入1676亿元,其中地方负担1183亿,但很多地方都以种种借口不予实施。举这些例子,意思就是保障房建设从未被重视。再加上低收入划分标准与商品房价之间的巨大落差,制造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住房夹心层——保障房不够格,商品房买不起,更加剧了中国住房的民生负累。

正在实施的“国十条”的确抓住了调控的关键,既注意利用市场要素维系住房市场供求平衡,也强调改善住房结构,突出社会保障。但在执行上,最容易短期见效的信贷、土地供应、打击囤积……往往更容易得到政府青睐,而能够一劳永逸解决民生之痛的保障性住房,则被忽视或轻视。

作为民生问题的住房问题,决不是简单增加商品房供应或者打击投机就能轻易解决的。它需要政府调整自己的工作议程,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一切调控的首位,把工作重心放在买不起商品房的国民身上。为确保将保障房建设纳入政府优先议程,不妨制定严格的与官员政绩挂钩的考核标准,甚至是一票否决。高房价,在什么前提下不再成为一个民生问题?答案是:居者有其屋。到时候,即便商品房价格再高,即便企业纷纷转行进军房地产,又能如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5 01:50 AM , Processed in 0.07668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