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33|回复: 10

宋人面对过的最强契丹战神:耶律休哥闪耀高粱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9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于越,曾是契丹帝国建立之前,契丹各部族联席会议的秘书长,辽太祖也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建国后成为授予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相当于中华帝国的太师。在契丹帝国三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仅有大约10人获得过这个至高荣誉,而在宋帝国的记载和人民的传颂中,这又成为了耶律休哥个人的代名词,直接将"于越"作为休哥的字或者名号,而民间更传说有小儿夜啼不止,父母则恐吓道:"于越至矣!"小儿立即不敢啼哭。《三国演义》正是借此题材,用以刻画曹魏名将张辽威震逍遥津的传神风采。

耶律休哥,字逊宁,生年、籍贯不详,在他的戎马一生中,曾多次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才华,大败宋太宗气势汹汹的进攻,捍卫了契丹帝国的战略屏障:燕云十六州。然而他绝不是一个悍勇的少数民族军头,而是一位熟读兵书、治军规范、将指挥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卓越军事家。他率领辽军取得多次大胜,却不会以残杀对方的士兵或者掠夺无辜的百姓来唤起士兵的贪欲;他曾用身先士卒的悍勇来激发士兵的血气,但他也绝不是一介武夫,他指挥的每一次战役,无不是以完善的战略规划、正确的方案配置和规范的战术指挥来取得最佳的战场效果。中原人民曾面对过许多优秀的外族将领,诸如匈奴的冒顿、伊稚斜;鲜卑的慕容恪、尔朱荣;蒙古的铁木真等。然而较之耶律休哥以及宋帝国还将面对的梁永能、仁多菱丁、完颜粘罕、完颜兀朮等几位职业军人,他们都是一些世袭而来的部族首领,并无系统规范的指挥体系,只是依靠大势和天赋甚至运气取胜,和真正的军事家耶律休哥完全不处于同一层面,他们之间的差距真如美国街头篮球的佼佼者和真正的NBA职业球员之间的巨大鸿沟一般。

耶律休哥,这位契丹民族的绝世战神,既有一位优秀将领必须具备的勇猛作风和敏锐的战场灵感,又是进入新时代后第一位将规范的指挥思想植入到军事体系中的外族军事家。他的出现,曾不止一次让宋太宗和各位宋初名将铩羽而归,直到李继隆出现在宋军的指挥中枢,两颗耀眼的将星终于碰撞出人类战争史上最绚烂的火花!

    将星闪耀高粱河

    当宋太宗30万大军围攻南京时,辽景宗召集辽帝国高层商议对策。大多数人都慑于宋太宗的冲天气焰,尤其是眼见前六支援军纷纷以失败告终,很多人提出放弃关内燕云之地,退回关外自守。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时任惕隐职务(掌管皇族典章、礼仪的官职,相当于中原帝国的宗正职务)的耶律休哥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向辽景宗慷慨陈词,力主绝不能放弃幽州,并请缨自带5000精骑前往救援。休哥简单陈述了自己救援幽州的战术方案,恳请辽帝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如若战败再放弃燕云不迟!

可以想象当时的辽帝国朝堂,皇帝和满朝文武都被这个从未指挥过重大战役的年轻人震惊了。最早救援南京惨败于宋军的萧讨古,见识过宋军方阵的厉害,估计是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他直接叱责了年轻后生的狂妄。然而幸运的是(也是宋人和宋太宗的不幸),辽景宗被休哥的英雄气概和作战方案打动了,同意再给他一次机会,统领契丹五院部的三万精骑,前往幽州救援。

    救援南京的第六支援军又失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虽然通过几次小胜利,韩德让一次又一次的挽救了城内守军的士气,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耶律休哥的五院军是第七支,也绝对是最后一支援军,再不成功,举城献降的时刻也就该到了。

    休哥赶到高梁河时,正值耶律沙大败。耶律沙一见到休哥就连连摇头叹气:"太厉害了!太厉害了!没办法了,咱撤吧,关内本就是汉区,咱不要了。"休哥好言相劝,收容了耶律沙的败兵,自己登高观察宋军的分布,并召来囤积在此前进不得的各路援军制定作战方案。诸位败军之将都表示本部愿意听从调遣,配合休哥作战。

    傍晚,休哥先派本部五院军骑兵每人双手持火把,在高处往来冲突,扬尘蔽空。追击耶律沙的宋军遥望过去,只见满天尘土中无数火把跳跃闪烁,搞不清辽军到底有多少,开始略有怯意。宋太宗急令退守高梁河戒备,然而他却犯下一个严重错误:宋军在开阔的高梁河沿岸布防,辽军骑兵正好可以从两翼包抄,是一个极利于骑兵作战的战场。布防后太宗也马上发现了这个问题,急忙传令阵型后撤,并令其余部队接应。但是,已经晚了!这一次,你面对的不再是耶律沙、耶律斜轸,而是旷世战神--耶律休哥!一个细小的失误足以令你葬送三军,辽军的总攻在这个时刻已经发起了!

耶律沙的大同军竟然第一个发起反击,不过他只是从正面牵制宋军主力,而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休哥、斜轸两军精骑从宋军两翼包抄,尤其是休哥的五院军,本就是契丹本部精锐,又从未和宋军交锋,没有心理阴影,作为生力军,快速击穿了宋军侧翼。宋军本就疲惫不堪,再加上高梁河的殿直军经过一天的战斗,还没吃晚饭,疲态尽显,在生猛的火炬骑兵冲击下,很快支持不住,开始败退,另一侧抵抗斜轸的宋军也开始松动。不过此刻宋军却体现出其超强的战斗素养,在辽军的三路夹攻下,依然拼死抵抗,而没有溃散!如果再多支撑一会儿,宋军正在围城的部队赶来救援,这第七支援军又将归于失败。

    又到了战神发挥作用的时刻了!休哥在体现了他卓越的战术方案制定能力后,又体现出临场作战的勇猛绝伦。他身先士卒向宋太宗御驾发起猛冲,受了很多伤还在一线奋战,到最后已经不能骑马,只能由护卫用轻车抬着他,代为传递号令,中途几度昏迷依然不下火线!五院军热血澎湃,向宋太宗发起了势不可挡的猛冲。这时疲惫不堪的宋军侧翼终于溃败,正在力敌斜轸的另一个侧翼也放弃了抵抗,最终耶律沙的中军也从正面彻底击溃了宋军,高梁河的殿直军开始全线溃败!乱军之中,宋太宗腿上中箭落马,所幸左右找来一辆驴车逃离了战场,直奔涿州方向而去。

    而真正的灾难发生在围城的30万宋军身上,这时人多的弊端才真正显示出来。本来这30万大军都是按照太宗的阵图统一指挥,而且阵型非常密集,而这个时候总指挥宋太宗已经坐上驴车当了赵跑跑,30万大军顿时失去了统一调度,只能在混乱中互相挤踏。客观地说,以宋帝国禁军的训练素养,如果是一支一两万人的部队,即使遭到大败,也有可能在主将的指挥下边打边撤,脱离险境。然而这是一支30万的庞大部队,而且相互之间互不隶属,一旦在攻击下失去统一指挥,只能陷入混乱。此时城内的韩德让和耶律学古也趁势杀出,与援军夹击围城的宋军。30万宋军四散奔逃,最后大多逃到涿州归建,途中被辽军追杀万余人。账面上看损失不算很惨,但攻克幽州的雄图也就此落空。

    在夜色中,借着天空中高悬着的将星发出的光辉,休哥看着四散奔逃的宋军长舒了一口气,南京终于保住了。但是,他却又看见在极度混乱中有一支宋军依然能够整装列阵,边打边撤,最终安全撤离了战场,不由得大吃一惊,禁不住在床上撑起身,费力地向左右问道:"这是哪支部队?速速报来!"不多时,左右回报:"这是宋军李继隆部。""李继隆,李继隆……"耶律休哥喃喃默念着这个名字,似乎已经预感到了这便是上天赐予他的最佳对手。

    李继隆:配飨太庙的战场指挥大师

    提到北宋的名将,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配飨太庙的"宋初四大名将":曹彬、潘美、李继隆、曹玮。汉武大帝为了表彰霍去病的卓越战功,特许将其葬在自己的寝陵之侧,这正是中华帝国给予非皇族功臣的最高荣誉。北宋有四位武将也获得了这个殊荣,李继隆便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能够成为配飨太庙的帝国名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场指挥大师之一,不仅是李继隆自身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面对了宋朝历史上空前也很可能是绝后的强大对手:耶律休哥。

    李继隆,字霸图,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生于后汉天祐三年(公元950年),其父李处耘是参与过陈桥兵变的开国元勋,其妹嫁给宋太宗,即明德皇后。李继隆20岁时宋军收服四川,但由于王全斌等人的残暴导致蜀中叛乱频繁,宋廷只好组织剿灭,李继隆便第一次踏上了军旅。刚开始母亲担心他,专门找来一些李处耘的旧部照顾他,他却非常有志气地回绝道:"儿子能够自立,不需要这些人帮忙,愿母亲不要挂虑!"结果去时没有遇险,回来时因为雨滑连人带马掉下了十几丈深的悬崖,所幸被大树挂住,部下骑了几十里的马才找到一根长绳把他救上来。第二次出征是随父会剿湖南。李继隆带领一支300人的小部队,身先士卒,手脚都中了毒箭,所幸有江湖大侠献上独门解药才得以活命。初涉军旅就频遇生死之危,相信这更锻炼了李继隆的勇猛作风。

    之后李继隆负责宋军后勤供应,曹彬、潘美等主将相继平定南方各地,敌军都试图切断宋军补给线,均被李继隆挫败,还曾斩过劫粮敌将的脑袋,射死过华南虎(不仅仅是拍摄),保障了后勤供应从不出一点儿差错,李继隆正是在这些大规模战略运作中锻炼出了规范缜密的军事思想和方案配置能力。在宋太宗平定太原的战役中,李继隆任四面提举都监,会同最为勇猛的李汉琼部攻打西门时,城上砲石就从身旁掠过,砸倒大片部下,他却不为所动,继续指挥。围攻幽州之战,李继隆作为先锋部队,大破辽军城外援军,但最终宋军整体溃败,可以说在和耶律休哥的对话中输了头阵,但是复仇的机会也就在眼前。

    高梁河之战,宋军败得极其狼狈,太宗料定辽军必然大举报复,于是在边关部署防御:任命潘美为三交口驻泊都部署、知并州,总领山后(太行山以西)军务,杨业为副都部署、知代州;刘廷翰等诸将分驻镇、定、高阳关等关隘,以殿前都虞候崔翰节制诸军,李继隆为都监,又授予他的重要发明《平戎万全图阵》,诏令诸将按图作战。宋帝国禁军的前身是后汉郭威的北镇军,常年与契丹作战,不落下风,又经周世宗整编,更加精锐。在周世宗、宋太祖麾下,直至宋太宗攻取太原,这支军队转战四方,并吞天下,从五代十国的血海深渊拼杀而出,百战百胜,这一次却在幽州大败亏输,高傲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急需一场胜仗来挽回士气。

辽帝国方面,虽然没能挽救北汉,但取得一场大胜,保住了幽云十六州。辽景宗重赏韩德让、休哥、斜轸、学古等功臣,耶律沙、抹只功过相抵,敌烈、奚底等人及部下则受罚,赏罚分明,辽军士气复振。辽景宗重新集结大军南征,目标是要夺回当初被周世宗夺取,现被宋帝国占据的瀛、莫二州,也就是俗称的关南十县。辽军以燕王韩匡嗣为主帅,耶律沙、耶律休哥分率本部跟随,共八万精骑攻镇州;另一路由南京统军使耶律善补率领,攻雁门关作为辅助。

宋军诸将见辽军大举来犯,忙按太宗留下的阵图布阵,在满城(今河北省满城县)列开阵势,以八阵御敌。右龙卫将军赵延进登高望之,见辽军精骑漫山遍野而来,而宋军兵力本来就少,还分为八阵,每阵相隔上百步,极易被敌军各个击破,连忙找到参谋部提出问题。但主将崔翰、刘廷翰等人犹豫不决,因为违诏用兵,胜了还好说,败了麻烦可就大了。这时李继隆挺身而出,拍着胸脯道:"我是监军,在军中我就代表朝廷,现在阵图有所不便,带兵的主将应便宜行事,如果出了问题,一概由我负责!"崔翰等才下定决心,重新布置作战方案:宋军将八阵改为大小两阵,由刘廷翰率领。大阵以重步兵和弩兵为主,任务是重装列阵推进,压缩敌军机动空间;小阵由骑兵和机动步兵组成,待敌骑兵遭到挤压,则从侧面机动,冲击敌军;崔彦进领兵潜入敌后包抄;崔翰、李汉琼作为后卫准备梯队攻击。

    重新制订方案后李继隆又派人诈降,令敌军不备。韩匡嗣接到降书大喜,准备受降。休哥非常冷静,认为宋军无故请降,必然有诈,这反而是准备进攻的信号,应该严阵以待。韩匡嗣则认为宋军新遭大败,士气低落,投降是理所当然,听不进去意见,传令准备受降仪式。韩老大王是韩德让的父亲,资历比休哥老得多,休哥苦劝不听,只好赶紧回到本部备战。

    "左军推进一百步!""轰!""右军骑兵待命!""轰!""后军弩阵进入射击阵地!""轰!"

果不多时,宋军大阵开始推进。韩匡嗣可能是第一次见到宋军步兵方阵,只见扬尘蔽空,号令声、步伐声交替如雷,竟仓皇不知所措。此时崔彦进部又在辽军背后出现,断了北归之路,辽军顿时大乱。宋军步骑趁机切入砍杀,辽军丢弃战马铠甲,往西山坑谷中逃走,宋军一直追击至遂城,斩首10300级、马千余匹,生擒将军三名,俘获老幼三万余人,军器甲仗不计其数。韩匡嗣丢弃主帅旗鼓,向东连夜遁入易州。但是休哥、抹只整军迎战,边打边撤,徐徐退出了战场。另一路耶律善补也在雁门关被杨业击败,得到韩匡嗣的败报后急忙撤去。

战后辽景宗大怒,斥韩匡嗣五大罪状,欲斩韩匡嗣和耶律沙,幸得皇后萧绰求情免死,但被降为秦王、晋昌军节度使。而休哥表现优秀,被确定为辽帝国第一良将,任为北院大王,总管南面军务,成为对宋战争的总指挥。这边太宗收到捷报大喜,手诏褒奖诸将,没有提及违诏的事,宋军自高梁河惨败后士气复振。至此,宋辽双方各送对方一次大败,基本确定了以西路雁门关和南路瓦桥(雄州)、益津(霸州)、岐沟(涿州)三关为界,以后的大战也主要在这几处展开。
发表于 2009-11-19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in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07: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完,请继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完,请继续
ByStander 发表于 2009-11-20 07:21


co 请继续!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偶们就继续评书。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承天皇太后

  满城之战辽军大败,辽景宗颇有不服,认为并非辽军不善战,而是韩匡嗣的指挥问题。恰逢宋帝国边事频起,夏州党项部酋长李继迁在西北叛乱,宋廷进讨不顺,于是调王牌名将李继隆前往镇压。不久南方属国交趾国(越南)内乱,宋廷又遣太常博士侯仁宝为交州路兵马都部署,领兵平叛,因南方水土不服,陷入苦战。于是辽景宗决定趁机重新调兵,依旧向西路雁门关和南路瓦桥关进发。

  太平兴国五年(辽乾亨二年,公元980年)三月,辽西路军率先进发,由彰国军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率西京都部署司十万大军闪击雁门关,原北汉主刘崇之孙刘继文随军,准备光复北汉。但辽军行军途中被雁门关守将杨业侦知。杨业只有数千常备军,急报主帅潘美请援。潘美得报后急率主力赶赴雁门关,山后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出关应敌的作战方案。潘美率主力部队在雁门北口列大阵御敌,杨业率数百精骑从西边小路包抄敌军后方。这仍然是一场经典的步兵方阵克制骑兵的战例,辽军向潘美的步兵方阵冲锋但没有冲开,失去了机动空间,杨业的精骑突然从侧后袭来。辽军前有步兵方阵如推土机不可阻挡,后有骑兵精锐似切割机往来冲突,成了任人收割的麦田。杨业遥遥望见辽军旗鼓,断定是主帅所在处,率军突入,十万大军竟无人能挡,径直斩下萧咄李!李重诲见状欲逃,杨业根本不顾虾兵蟹将,又径直将李重诲擒下!辽军大溃,被斩首俘获无数。战斗中,潘美指挥若定,操作万人大阵进退自如,不愧为一代名帅;杨业只带数百精骑在敌十万大军中如入无人之境,阵斩主帅,生擒副帅,从此之后辽人闻名丧胆,称之为"杨无敌",敌崇威名,堪比战神耶律休哥!

 辽景宗得到败报非常恼火,集结了20万大军从南京出发,直趋瓦桥关,在关北的龙猛堤打败宋军猛将龙猛副指挥使荆嗣,径抵关下。宋知雄州张师驻守关城,只有兵马不足万人,但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等部驻扎在城外,于是决定据城固守。休哥率大军将瓦桥关围定,辽景宗亲临城下督战,但此城小而坚固,辽军攻城收效甚微。不多时宋军周边的驻军开始救援瓦桥关,崔彦进等夜袭辽营,却早被耶律休哥料得,派吐吕不部节度使萧干、四捷军详稳耶律痕德与宋军力战。宋军人少,只得退去。城内的守军见城外援军退却,人心惶惶,耶律休哥又率军猛攻数日,张师支持不住,只好率军突围。这张师也不愧为一员良将,几乎要突出重围。可惜他面对的是可怕的耶律休哥,休哥见张师勇猛,亲率数百近卫突入阵中,将张师斩于马下!不过这支宋军素质倒也很高,虽然主将被斩,居然没有溃败,而是退回城内继续固守。而崔彦进等在白沟河南岸扎营,并奏请宋廷增援。

  休哥也在河北岸布营,但他巡视宋军营寨后发现一个问题:宋军各路兵马为援瓦桥关而来,临时聚集,并无统一指挥部署,于是决定亲率精骑突袭。战前,辽景宗考虑到休哥的黄袍黄马显眼,容易被宋军神射手狙击,于是御赐玄甲、白马。第二天休哥亲率万名精骑,突然渡河来袭。宋辽两军对垒,辽军靠的是骑兵迅猛,宋军靠的是阵型科学。此时宋军各部相互独立,又猝不及防,面对休哥的突击,没能组成大阵应敌,各部只能简单的相互掩护以求自保。休哥率军赶着宋军边打边退,激战一天,一直把宋军赶过了莫州,斩首上万,生擒数名宋将。辽景宗大喜道:"尔勇过于名,若人人如卿,何忧不克?"赐予御马、金盂,加封契丹帝国的最高荣誉头衔--于越。

  宋军在易水南岸扎下营来,诸部主将聚在一起总结失败的原因,都觉得气愤难平,于是暂时以官最大的崔彦进为首,重新整队,欲雪前耻。这边辽军诸将见宋军被赶过易水,纷纷要求第二天如法炮制,继续渡河突击。但休哥却摇着头说:"今天是我抓住宋军缺乏统一指挥的空子突袭了一把,他们肯定也发现了问题所在,明天再去就不易奏效了。我军渡河袭击宋军方阵胜算不大,这次我军目的是要攻取雄州,并非要歼灭城外的宋军,只需挡住他们使其不能救援便可,何必要去主动进攻他们,徒增危险呢?"诸将有些听进去了,有些没听进去。第二天果然有万余骑急于立功,渡河来袭。宋军在崔彦进的统一指挥下,列成方阵,将辽军压缩到河边,果然大败之,斩首三千余级。

  宋太宗正在赶赴前线的路上,听闻关南一胜一负,连忙诏崔彦进为关南兵马都部署,统一指挥关南诸军。休哥认为短期内无法攻克瓦桥关,而宋军正源源不断的增援,战略态势很像高梁河之役,应赶在宋太宗到前及时撤退,辽景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全军撤回,无功而返。

  太平兴国七年,辽景宗再度集结部队,分三路伐宋。景宗亲率主力攻满城,结果守太尉耶律奚底中流矢身亡,统军使耶律善补陷入重围,斜轸又当了一次拯救大兵队长,把他从围困中救了出来,辽军大败而回。攻打三关的辽军遇到崔彦进的大阵,奈何不得,败绩而回。而出师山后的辽军在潘美、杨业面前更是不堪一击,被击破36砦,落花流水而逃。另有一路偏师远征府州,被府州观察使折御卿大败。辽景宗派休哥带兵次次大胜,亲自带兵却次次大败,心中郁郁难平,不久驾崩。辽景宗在位14年,而且身体不好,经常不上朝,但取得了高梁河之战的胜利,保住了幽云十六州,很大程度上保住了契丹文明帝国的地位。其本人并不擅长军事,但赏罚分明,善于用人,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沙等都由他一手提拔起来,成长为宋辽战争中的骨干力量。景宗崩后其子梁王耶律隆绪继位,即为辽圣宗。圣宗时年12岁,由景宗皇后萧绰摄政,改国号"大辽"为"大契丹"。

  萧绰,字燕燕,楚国王萧思温之女。萧思温最初把萧绰许配给韩德让,不过因为才貌双绝,被辽景宗看上,最后还是选择当了皇后。因为她和韩德让有这层关系,所以特别倚重,摄政后以韩德让为政事令,总管内政。后来韩德让身兼南北两府宰相,相当于早就被隋文帝废除的丞相,成为辽帝国历史上权势最盛的大臣。后世自有传言说两人余情未了,还有许多桃色故事。尤其是韩德让死后不与自己的妻子合葬,而去跟萧太后合葬,嫌疑非常之大。军事方面以于越休哥为南京留守,赐南面行营总管印绶,总管南面一切军务,并让圣宗与斜轸交换弓矢,约为挚友(忘年交啊!),掌管京城驻军。又以远房族兄弟萧挞凛(亦作萧挞览、萧达兰)和韩德让的弟弟韩德威掌管对党项、女真、高丽等民族的军务,掌握了四方的军权。萧绰在关键时期执掌国政,并且一手缔造了"统和盛世",签订了《澶渊之盟》,并制定了扶植西夏牵制宋朝的正确策略,为辽帝国作出了极大贡献,后代历史故事均称之为"萧太后"。虽然辽帝国历史上的太后除辽太祖皇后述律氏及西辽太后外均姓萧,但"萧太后"这个威风凛凛而又风姿绰约的美丽称号却是专属承天皇太后萧绰一个人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辽圣宗初继位时,由于幼主新立,又连吃败仗,所以辽帝国非常明智的对宋采取了守势。而宋帝国西北边陲突然事发,党项酋长李继迁叛乱,于是暂允求和。利用这段和平时期,辽帝国在汉相韩德让的带领下,休整内政,气象一新。尤其是废除了以往的民族不平等制度,法律上规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往契丹人打死汉人只需赔钱,统和之后,一律参照汉人律法管理,并广纳贤才,很多贤能的汉人进入政治高层,经济高速增长。军事方面,韩德威、萧挞凛等率军依次平定党项、阻卜、女真、高丽等部落或邻国,一时间国势大盛。但他们都明白,真正的考验还没有来,等李继迁的事端稍微平息,宋太宗是不会忘记幽云十六州的。

  其实在高梁河之战后,太宗就一直念念不忘整兵再战,但屡次三番被朝议否决。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知雄州贺令图、其父岳州刺史贺怀浦、文思使薛继昭相继上疏,指出辽帝国幼主当立,母后专权,尤其是韩德让权炎炙天,多有人不服,此刻正是攻打辽国的大好时机。刑部尚书宋琪本是辽进士,做过幽州节度使从事,非常熟悉幽燕的情况,他从各方面详细介绍了伐辽事宜,深得太宗赞许。于是太宗又诏廷议伐辽,参知政事李至进言反对,被罢为礼部侍郎,最后宋廷终于通过了再伐幽云的决议,史称雍熙北伐。

  雍熙北伐改变了高梁河之战的部署,分三路伐辽:以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副之;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沙州观察使杜彦圭副之,两军会出雄州;以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西上閤门使袁继忠为都监,出飞狐(今河北涞源);以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云州观察使杨业副之,西上閤门使王侁为都监,出雁门关;另派海军从界河口(今河北永年附近)出航,跨渤海湾,在辽帝国平州(今河北卢龙)登陆,从后方助攻。出征前,宋太宗主持总参谋会议制定作战方案:以曹彬一路十万大军主攻幽州(因兵力庞大,分为曹彬、米信两路),辽军必然集结主力防御此路。曹彬定要持重缓行,不贪图小利,牵制住辽军主力,另两路则趁机攻取其余州县,最后三路大军会攻幽州。而李继隆、薛继昭、范廷召等强将均被配置在曹彬一路军,这个方案应该说是很合理的。

  辽帝国南京地区驻军不足以抵御如此大规模的入侵,耶律休哥急奏请援。辽廷认识到这是一次更大规模的战略入侵,急调南院、北院、奚、乙室、渤海诸军前往救援。宣徽北院使耶律阿没里为南征都统,率先驰援南京;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道兵马都统,救援山后;彰德军节度使萧挞凛从上京远道驰援,较晚才赶到。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大军继行,林牙萧勤德率军在辽东半岛迁海,防御宋海军登陆;西南面招讨使韩德威暂弃对西部宋、夏、回鹘等诸国的防务,来援幽州;辽圣宗、萧太后驻兵驼罗口,统一指挥部署。随后他们还派出了皇帝的近身卫戍部队:皮室军、皇帝和太后的直属部队--翰鲁朵军陆续参与到各路救援战斗中。辽帝国这一次的全国动员,比仓促应战的高梁河战役更加完善。

  三月初五,曹彬路先锋李继隆率先进军固安县(今属河北廊坊),在城南与辽军接战,迅速击溃之,占领固安。李继隆未作休整,立即进军新城。新城守将未料李继隆如此迅猛,败绩而去,辽军的涿州外围防线解除。曹彬大军围攻涿州,战斗甚为激烈,李继隆、范廷召在城下一线督战,均中流矢,虽血流满地,却不为所动,继续指挥。诸军为之气烈,奋勇争先,顷刻宋军登满城头,攻克涿州!辽帝国奚宰相贺斯紧急率军来援,却在途中遭遇李继隆部将李继宣巡哨。宋军阵斩贺斯,斩首千余级。敌国的一位宰相比较意外的在一场遭遇战中被斩,由于是李继隆的部将所为,曹彬欲归功于他,但被婉拒了。

 曹彬路军进驻涿州后太宗惊讶进军太快,违背了最初的战略设想,派人提醒曹彬持重缓行。恰逢辽统军使耶律颇德率骑兵偷袭固安,宋军不防,小败一阵。颇德又来攻涿州,被李继宣率骑兵击退。米信军在新城也遭到辽军反击,奚大王萧和朔奴、北院大王蒲奴宁率大军来援,恰遇米信军,会同颇德围攻。奚族人米信见到本族的大王,不由得两眼泪汪汪,因为当时他只带了三百名龙卫军,陷入重围。米信亲自射杀数名敌军,手提大刀,率一百骑突围,所幸李继宣率五千骑兵来援,才突出重围,没有去陪伴贺斯老乡。于是曹彬暂驻涿州,减慢进攻速度。

  另一路潘美、杨业出雁门,辽寰州刺史赵彦辛(《辽史》作"赵彦章")派兵出战,岂是杨业对手,被斩首500级。杨业追击至寰州,又斩首500级。潘美大军随后赶到,围攻寰州。宋军攻势异常凶悍,神卫右第二军都指挥使薛超全身多处受伤,血漫征袍,依然奋勇突前,士卒无不追随,咆哮如雷。赵彦辛见不可守,举城请降。宋军继而进围朔州,守将顺义军节度副使赵希赞请降。潘美马不停蹄,进围应州,守将彰国军节度使艾正、观察判官宋雄又请降。宋帝国三交口行营与辽帝国西京都指挥司多年来在山后对峙,鲜有败绩,留下了"杨无敌"的英名,所以这次潘美路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激烈抵抗,就收取三州。此时云州(辽帝国西京大同府)已经失去外围屏障,潘美军围攻孤城,不日攻克,斩首千计。云州地区都已被宋军收复,而辽帝国援军斜轸和萧挞凛刚刚赶到,只好先驻军蔚州以东,抵御潘美路军。

  另一路田重进出飞狐,辽帝国西南面招安使、冀州防御使大鹏翼率渤海军前来抵抗。宋军参谋会议上,都监袁继忠提出:"敌多骑兵,利于在平地作战,我们不如在险要地势逆袭。"蕲州刺史谭延美提出:"敌军自恃兵力强于我们,若出其不意,可以取胜!"于是田重进在飞狐南口偏东面列阵,以重步兵方阵扛住大鹏翼,辽军一天内多次冲锋没有效果。傍晚,荆嗣突然率军出现在西侧,沿着山崖从辽军背后袭击。这时田重进的大阵也开始向西推进,两军短兵相接,战况异常激烈,荆嗣一人就斩首百余级!随着宋军大阵的推进,许多辽军被挤下山崖,最后只剩下千余败兵退守一个土山继续抵抗。裨将黄明率军冲击土山,辽军居高临下,一时无法攻克。荆嗣对黄明说:"你带兵在下面为我呐喊助威,看我把他们收拾了!"在全军呐喊声中,荆嗣勇猛突前,一举攻克土山,将这股辽军全歼,然后追击了大鹏翼五十余里,乘胜攻克小冶、直谷二砦。

  但大鹏翼也是一名悍将,逃离险境后,又重新集结部队来攻二砦。田重进遣荆嗣救援,为了预防大鹏翼的骑兵突袭,所以田重进要留下主力部队备战,让荆嗣只带本部500兵前往。荆嗣请求让谭延美暂时弃守小冶砦,带2000兵相助,田重进同意了。谭延美非常惊讶2500人怎么对敌两万人,荆嗣说:"你的2000人不用出战,只需在平地里列阵呐喊,等我带500人猛冲过去,你派两三百人拿着白旗沿路挥舞(不是投降的意思),敌军肯定以为我大军连绵不断而来,可以被吓走。"好一位智勇双全的荆嗣!两人依计行使,一天与敌军战了六七个回合,辽军不能获胜,害怕宋大军压到,准备逃走。此时田重进大军果然压到,辽军顿时崩溃,宋军生擒大鹏翼及监军马頵(《辽史》作"马赟")、副将何万通等人。

  大鹏翼号称渤海军第一猛将,他被擒后辽军士气大溃。田重进进围飞狐,让大鹏翼到城下招降。守将定武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郢州防御使吕行德本来准备坚守,田重进一发兵急攻,吕行德马上就受不了,举城献降。田重进又进围灵丘,不日,守将步军都指挥使穆超举城降。田重进又进围蔚州,蔚州左右都押衙李存璋、许彦钦等杀节度使萧啜理及其守卒千人,抓住监城使、同州节度使耿绍忠,举城降。田重进一路兵力不多,但战功却非常显眼。

  面对宋军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休哥肯定也非常吃紧,但他认定只要坚守南京,击败曹彬、米信一路,潘美和田重进两路自然不成气候。按照他这样的战略规划,尽管另外两路看似更吃紧,但辽帝国援军仍大多往他身边汇集。虽然兵力已经很强,但休哥并不急于反击曹彬,而是以重兵对峙,白天虚张声势,使宋军疲惫,夜晚就以轻兵袭扰后方。由于曹彬、米信部人数太多,消耗非常巨大,而他们已经越过三关,深入辽境,后防补给线较长。这时辽军的轻骑兵发挥了重大作用,宋军粮队时常受到袭扰,已经无法保障前方十余万大军的供应。曹彬待了十几天,实在不堪其扰,遂放弃涿州,退回雄州就粮。太宗得报大惊失色:" 哪有大敌当前,反而退兵就粮的道理?"传令曹彬立即停止后退,全军推进至雄州以北的白沟河,与米信军会合,等待潘美、田重进东下。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0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哎,俺猜,介一退兵,又强令停止,宋朝百年积弱的命运就此定了。自古步兵就不是骑兵的对手,失去了北部屏障,难怪北宋很快完玩。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1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算知道点宋代的事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2 12: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2 10:58 AM , Processed in 0.03477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