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9|回复: 0

佛陀十大弟子传系列(7)─阿那律尊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6 05: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恐慌小猪 于 2009-11-6 18:07 编辑

王族七子,随佛出家

这一位阿那律尊者,也就是“阿菟楼驮”,又叫“阿泥卢豆”;梵语翻到中文的音,有多少差的。我们现在叫“阿菟楼驮”,也就是和“阿那律”的音大同小异。

那么在今生,这一位尊者他就做斛饭王的儿子;斛饭王有两个儿子,阿那律尊者的哥哥是谁呢?就是“摩诃男”;他是从佛出家修行,也就是在鹿野苑中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斛饭王和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是亲兄弟,所以阿那律尊者也就是佛的一个堂弟。

净饭王有三个亲弟弟,就是白饭王,斛饭王,甘露饭王。净饭王有两个儿子,一是悉达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二是难陀。白饭王有两个儿子,一是调达,也就是提婆达多;二是阿难。斛饭王有两个儿子,一是摩诃男;二是阿那律。甘露饭王有两个儿子,一是婆娑;二是跋提,就是小贤,也是从佛出家,在鹿野苑中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成道后,回到故乡迦毗罗城,说法教化,很多王族的人也都随佛来出家──阿那律尊者也和跋提、阿难、提婆达多等七位王子,一起随佛陀出家修道。

尊者无贫,宿世有因

“阿那律”是梵语,翻译到中文的意思就是“无贫”,就是总是富贵的。他为什么就总是富贵,总也不穷呢?

在无量劫以前,弗沙佛的时候,那时候世界饥馑。饥馑就是世界闹荒年,人人都没有饭吃了,吃草根呀、树叶呀,都要饿死。因为在那时候,他曾经供养过一位辟支佛;虽然证果的圣人,他也有他的这种因果。这个圣人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尽修慧不修福;所以在他住世这段时间,就赶上人人都没有饭吃,他自己也就没有饭吃,没有人供养他了。

这位圣人是个辟支佛,比阿罗汉又高一点。但是他修慧不修福,所以就感上这个苦,在最困难的这个时候,他教化众生。虽然是圣人,也要吃饭。这位辟支佛在山上修道,他的愿力是每逢七天到城里边去化一趟缘,就是托钵乞食。七天下一次山,就化七个门口的缘;如果在这七个门口,没有人布施给他饭,他就不再化缘。本来在七天以前,他就没有得到饮食;这一次又下山,化了七家门口,又没有人布施给他,于是这个辟支佛就托着空钵回来。

回来时,遇到一个穷人在这儿耕田。这个耕田的穷人就是谁呢?就是阿那律。阿那律在宿生,在那儿耕田,吃的是稗子饭。稗子饭,就是这谷里头的最不值钱的那种米,最不值钱的;那么因为他穷,所以就吃这种米。这个辟支佛,托着空钵回来了,这个农人知道这个情形,就很悲痛,很同情这位出家的老比丘。为什么化不到缘呢?因为那个时候闹饥荒,没有饭吃,每一个家庭自己生活尚且都发生问题,怎么有余粮来布施给出家人呢?所以这个辟支佛就托空钵了。

这个阿那律,当时是一个种田的农夫,也是非常贫穷的人,要用劳力来换取生活的安定;所吃的,也是一种最便宜的米,叫稗谷米──就是在谷子里边生出来的草结籽,这种米是最便宜、最不值钱的。他天天做工,就吃这种米;一早就带着这中午的饭,吃完了,晚间就回家。可是这天中午,他看到老比丘没有化到缘,他就生出了一种同情的心:“你这个出家修道的人,遇到这饥荒的年景,就没有饭吃了!太可怜了!”于是就问:“啊!圣者呀!您吃不吃我这个稗子米呢?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可以供养您了。”他供养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比丘是辟支佛,他不过就看见这位老比丘去化缘,没有乞到他所愿意得的饮食。

这辟支佛没有斋饭,肚里头也有点不舒服,说:“你肯布施给我?那你自己吃什么呢?”他说:“这一天不吃,不要紧!我家里还有呢!”这位辟支佛就说:“那真好了!我就接受你的供养!”这位辟支佛看他这么诚心来供养自己,于是就给他回向:“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你现在布施给我,你想求什么,我一定满你的心愿,你得到你应得的利益;你要是因为想求快乐而做布施,你将来一定得到快乐。就说:“我受了你的供养,你以后生生世世都不会再穷了!”就接受他的供养了,把这一顿稗子米的饭给吃了;吃完了,你说怎么样呢?

这辟支佛就显出神通,现出十八变。这罗汉有十八变,辟支佛也有十八变;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又出火,又踊身虚空等等,有十八种的变化。总而言之,这个变化,都是普通人认为特别奇怪的。现了十八变之后,说完了这话,这老比丘就走了。

由他把饭布施给这个辟支佛了,你说怎么样啊?这就奇怪了!奇怪的事情就生出来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啊?哈!讲起来你们都不相信,我也不相信;不过这个经上释迦牟尼佛这样讲的,不由得你不信,不信都要信。

怎么样子呢?他继续在地里头耕地,一锄那个地,从地里就跳出一只兔子来;这兔子很调皮的,就和他开玩笑。怎么开玩笑?譬如他用锄头来耕田、铲草,这只兔子就往他这个锄头上来碰,咬他的锄头;他说:“我这没有时间,我在这做工的,你不要捣乱我!”他就用锄头往前一拨它,这个兔子怎么样呢?很有一点的功夫的,一跳就跳得很高,跳到他臂膀上,那么趴着不动。他就用锄头往下拨这个兔子,却怎么也摆脱不掉,好像在他身上生了根似的。

这回他可就生一种恐惧心:“这怎么办呢?这个兔子长到我身上了!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呀?”也不做工了,于是就赶快回家,让他的太太看一看,这是怎么一回事啊?怎么这个兔子趴到他身上,就不动弹了呢?晃也晃不掉,是怎么样子也拿不下来了。

回到家,就叫他太太把这只兔子从臂膀上拿下来。他太太把兔子一拿下来以后,本来是一只活的兔子,现在变成金兔子,是一个金子的了,这个兔子是一块金子。那么由此之后,把这个金子拿去换成钱,割一块,这个金子又长出来;割一块,这个金子又长出来。因为穷人他不敢拿着这一个金兔子去卖,所以他先剁下一条腿来,再剁前腿,然后四条腿剁下来,拿去卖了,回来,这个兔子又长出四条腿来。从此之后,他这个钱、财宝就无穷无尽了,就不知道有多少钱;因为他有这只金兔子,随时斩去它的腿,随时就生出来,就这么奇怪!

由此他不单这一生富贵,生生世世都富贵,九十一个大劫享受富贵,在天上、在人间、在任何地方,他也不穷,所以叫不贫。他供养辟支佛时,并不知道这是个辟支佛;不过供养完了之后,这位辟支佛给他回向,他自己就得到这不贫的果报。因为他如此诚意,把他唯一的午饭供养辟支佛,以这个功德得到果报,九十一劫都是富有。无贫就是没有贫困,没有困苦艰难。所谓“九十一劫无贫困,百千万世有富缘。”于九十一劫,他都不穷,都有富因缘。

供养圣僧,福慧双增

你们看,供养辟支佛得这么大的果报!有人说:“那我也供养辟支佛,将来于九十一劫也会富,般般如意,种种现成。”那要看你的福气怎样,要能遇到真正的圣僧、辟支佛。譬如台湾的广钦老和尚,他十几天没吃饭,如果你供养他一顿,你也会发财的。可是现在没有机会,因为他已经圆寂。如果他还没有圆寂,我不会告诉你的,我要是告诉你,会令你生出一种贪心卖房子卖地也要去供养广钦老和尚了,所以我给你一个后悔药,给你尝一尝后悔是不是苦的。

在佛教里头,这个布施是“舍一得万报”,在《地藏经》上是这样子讲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深信这种道理,对于这个道理不应该生一种怀疑心,你看阿那律尊者,他供养了辟支佛,就得到这种的果报。在中国,要是有一千个和尚,有一千个法师里头,一定会有一个阿罗汉。你不要见着这个和尚,就以为是阿罗汉了,不是这么容易的。一定要够一千个里头,会有一个阿罗汉;不够一千个的时候,没有阿罗汉的。或者单单一个也是阿罗汉,那要看你认识、不认识,好像阿那律尊者他就只供养一个和尚,但是这个和尚就是辟支佛,他就得到这种的好果。

那么讲到这个辟支佛去托钵、化斋,为什么他化不着斋?这又要讲起因果来。“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你单知道修智慧,说是我学习经典,来研究佛法,这不错!开智慧。但是你又要做布施,又要栽培你的福,又要求福,在三宝面前种福。如果你不种福,就罗汉托空钵,你单单修智慧,不修福的话,你这个罗汉出去化缘,就没有人布施给你。为什么呢?你在以前没有种过福,没有修过福,所以就没有福。

修福不修慧,单单知道做好事、做功德、做善事,而不修智慧,不求智慧,这将来怎么样呢?象身挂璎珞,你就托身做一个大笨象,elephant,在那个象的身上挂很多珠宝、玉器、璎珞。璎珞也是一种装饰品,戴上好看的,那么以前的女人头上都戴璎珞,这个璎珞看得是很美丽的,中间是空的。那么象身挂璎珞,这有福,但是没有智慧,象没有什么大的智慧。所以我们修道应该又要修福,又要修慧,内里边也要修,外边也要修,内圣才能外王。内圣就是自己里边修得光明了,有智慧了,圣明了;外王,外边你也要去做好事。所以要内功外果双管齐下,这才能得到道的相应。

始惰终勤,双目失明

阿那律尊者是佛的堂弟,最初跟着佛出家的时候,他最欢喜什么样呢?最欢喜睡觉。每逢佛一讲经说法的时候,人家是入定,他常常入睡,入睡眠三昧不听经,就睡觉;佛讲经正讲得很妙的时候,他睡得也很妙,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听佛说,这个“妙”,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不可思议就是个妙;他想,那我就睡觉!他这一睡觉,你说怎么样呢?有一天,佛就呵责他:

咄咄胡为寐,螺蛳蛤蚌类;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咄咄,这是责怪之辞;胡为寐,你为什么要睡觉?你就好像海里那个螺蛳蚌蛤似的,一天到晚总眯在壳里边睡觉。一睡就睡了一千年,也听不见佛的名字!这就是佛发起脾气来骂他,你这个东西啊!真是没有出息,你真是不长进!这么懒惰,就知道睡觉!

尊者被佛这样呵斥之后,就发了惭愧心了,自己就哭,责罚自己:“啊!你为什么这么没有出息?你怎么天天要睡觉?这回我单不叫你睡觉!”于是他不像以前那样无惭无愧,他就发奋、发大精进力,好像汽车加油一小时走一百五十英哩。从此以后,他就不睡觉了,白天也不睡觉、晚间也不睡觉!一天到晚也不准自己睡觉!可是他这个不睡觉,是真正发心想要学习佛法。一连七天七夜没有睡觉,你说怎么样呢?吓!把眼睛都瞎了。这个眼睛白天它做工,晚间要休息的;你不给它休息,它疲倦到极点了,就不干了、罢工了,眼睛一罢工就看不见啰!

修持三昧,照天照地

释迦牟尼佛一看,这个小弟弟太可怜了,对他生一种怜悯心,因为精进研究佛法,把眼睛都瞎了。于是就教他修“乐见金刚照明三昧”;他依法修这种的三昧,即刻得到天眼通。不单得了天眼通,还证得“半头天眼”;他这个头上,半个头都是天眼。他观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所有的地方,他都可以看得非常的清楚,就像看手掌上的庵摩罗果一样的。庵摩罗果,是印度的一种水果。这是阿那律不用眼睛可以来看,他眼睛瞎了,但是他可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见。所以阿那律尊者,他是“天眼第一”。

佛十大弟子中各有第一,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为什么他天眼第一呢?因为他为了佛法而瞎了眼睛,所以佛又以佛法来给他眼睛,这个眼睛和肉眼是不同的,而是天眼。所谓“天眼通非碍”,不单能看人看物,天上地下,虚空里任何地方它都看得见,以凡夫的眼换圣人的掩饰不错的,相信大家也会羡慕的,但是你放不下,不能七日七夜不睡眠,所以得不来的。我讲的是老实话,不打妄语,绝对是真实不虚。

所谓“始惰终勤不睡眠,七日七夜血泪穿;积极精进伤双目,怜愍教授得照天。”他一开始修道很懒惰,以后就很精勤不再睡眠。他七日七夜不眠,大概眼睛流血使双眼失明。积极精进伤双目,佛怜悯他,所以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因修这种定,他便得到天眼通能照天照地。

那律眼根,旋见循元

佛询问每一个弟子、每一个菩萨,各人所证得的圆通。阿那律尊者所证的,就是眼根圆通。他说: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说我修这种定,修的时间一久,就证得“半头天眼”。我不是用肉眼来看东西,是用天眼,十方所有的地方我都可以看得见;这种最精妙、最真实的,看得非常的清楚,就像看手掌上的庵摩罗果一样的,如来印证我,说我是已经成阿罗汉果了。我阿那律所证得的,回来这么旋见,顺着自己本有的真性去修,这个法门是第一。

《华严经》提到:“又放光名眼清净,能令盲者见众色。”十方诸佛菩萨又因为众生的机宜,而放出一种的光明,就叫眼清净的三昧光明。这种光明能令看不见的众生,看见一切的众色。看不见的众生,他眼睛是瞎了,可是人若有诚心,这个眼睛瞎了,那个眼睛又可以睁开。

我们每一个人有八万四千毛孔,在每一个毛孔上都有眼睛;可是你那种眼睛没有睁开。要是那种眼睛睁开了,也能见到种种的色相,一切都能看得见。我们每一个人手上都有百千万的眼睛,在手上每一个毛孔都有眼睛,都可以看见东西;只因为你不修行,很懒惰,所以你虽然有这个眼睛,但是不会用,也没有睁开。那么得到这种光明,或者你有因缘就会睁开眼睛。所以前几天果璲说俄国有这样的人,或者偶尔有这样的人,他这是手上的眼睛睁开了,所以他不是由一种触的感觉所知道的,而是能看得见的。你叫他摸,摸不出来是什么颜色,一定是能看得见,才可以的。那么这种看得见,就是由智慧眼,或者天眼看见的。

好像阿那律尊者,因为懒惰,佛在那儿讲经,他就在那儿打呼睡觉,好像我在这儿讲经,你们也有睡觉的一样。所以佛就呵斥他为什么常常睡觉?受到佛的呵斥后,阿那律尊者发了心,七天不睡觉,把眼睛瞎了;眼睛瞎后没有多久,他得到天眼通,还可以看见一切物,可是不是用凡夫这个肉眼看的,这也就是他天眼第一的原因。

所以你们听经的人,无论哪一个人都应该坐那儿打起精神来,不要东看西看,南看北看,又望望门口,又望望窗,又望望佛,东张西望的,这是心念不专一的表现。听经要郑重其事,要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听经,这时候你才能得到这个法,才能得到法喜充满。你天天不专一,或者在那儿打妄想,所以听了经也不懂,好像耳边风,从这只耳朵钻进去,从那只耳朵又跑了。

八法自律,为座右铭

阿那律尊者,以八种的绳规法则,来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着自己,作为座右铭,也可以做我们的座右铭。这八法是什么呢?

(一)多欲非道,少欲是道。你若贪吃是吃欲、贪色是色欲、贪财是财欲、贪做领袖是领袖欲,所以多欲,是不合乎道;你若没有这些欲,就是道。

(二)愦闹非道,隐处是道──在热闹场所,是不合乎道;你到阿兰若处,就是寂静处,是道。

(三)放荡非道,制心是道──尽放肆、无拘无束的,也不是道;你能把心制之一处才是道。

(四)多念非道,定意是道──你多打妄想,杂念太多,也不是道;你的意念能专一、不打妄想,就是道。

(五)无厌非道,知足是道──贪而无厌,不是道;你若能常常知足,就是道。

(六)懈怠非道,精进是道──你若懒惰,听经睡觉,就不是道;往前勇猛精进,才是道。

(七)自私非道,为公是道──你若自私自利,这是不合乎道;你能大公无私,才是道。

(八)愚闇非道,智慧是道──你做愚痴、无明、黑暗的事情,譬如牛吃草,你也要学牛吃草去,狗吃大便,你也要学狗吃大便,这就是愚闇,不合乎道;你要有智慧,才合乎道。

四事请问,佛之遗嘱

在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时,告诉大家,说:“我于今天半夜就要入涅槃了。”一听说佛要入涅槃了,所有的弟子就都哭起来了。尤其阿难尊者和佛是堂兄弟,他哭得更厉害,痛哭流涕。这时候,阿那律尊者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的,没有这么多的妄想,于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

他就对阿难说:“尊者!你为什么哭得这个样子呢?你哭能当什么事情呢?现在还有事情应该办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们以后有很多事情怎么样处理,你应该请问佛啊!”阿难说:“请问什么?佛都要入涅槃了,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办的?!有什么比佛入涅槃这个事情更重要?”他说:“这有四种事情,非常要紧的!你若是不把这四件事情说明白了,这怎么可以呢?”阿难说:“什么四件事情啊?你说来我听一听。”

这阿那律尊者说:“第一,结集经藏,这是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经典的一开始应该用什么字来代表?第二,我们现在是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之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呢?第三,现在佛住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随着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们又依谁而住呢?住到什么地方去呢?第四,佛住世的时候,佛能调伏这恶性比丘;佛入涅槃之后,这恶性比丘又怎么样去降伏他呢?你应该以这四种事去请问于佛才对的。”

阿难尊者把眼泪擦乾,就去问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现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请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我。”释迦牟尼佛说:“好啊!你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问了。”阿难就把以上的四种事情请问佛,佛答覆阿难的问题:

第一,结集经藏,经的前面应该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来代表。

所以一切的经典前面,都有“如是我闻”四个字。如是,是指法之词,就是说这个法,所以这是一种“信”的成就,你信它,就“如是”;不信它,就“不如是”。又者,“不变名如”;这个“如”,就是“不变”;“随缘曰是”,随一切的缘,这就叫“是”。虽然随缘而不变,不变而又随缘,这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所以这就叫“如是”。

又者,这个“如是”,是“印可”之意,就是你若做对了,你和佛的心是一样的,就叫“如是”;你若和佛的心不同,就叫“不如是”。如是我闻,阿难说:“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耳听见佛所说的;不是我自己的杜撰,不是我自己编造出来的,是我从佛那儿听来的。”

第二,佛入涅槃之后,要“以戒为师”。

所有一切的比丘、比丘尼,必须要依照戒律去修行。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佛法就会灭亡;依照戒律修行,佛法就住世。有一人依照戒律来修行佛法,佛教就有一分的光明;有十人依照戒律去修行,在佛教里就会放十分的光明。若有百人、千人、万人,人人都依照戒律去修行,不犯佛所说的戒律;这个时候,无量无边的光明,就会把这世界的黑暗都给照化、消灭了。所以持戒,依戒修行,是最重要的。

第三,佛入涅槃之后,比丘要“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

观身不净,受、心、法,亦皆不净;所受的也是不净,心也不净,法也不净。观受是苦,你看“受”,知道是苦了,那么身、心、法,也都变成苦的。观心无常,这身、法、受,也都是无常的。观法无我,这身、受和心,也都是无我的。所以虽然说“四念处”是“身、受、心、法”,可是它们都有连带关系。在佛入涅槃之后,每一位比丘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时刻都不应该舍离,这是佛所吩咐的。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这样嘱咐一切的弟子,所以有很多的比丘都修这四念处法。

第四,对恶性比丘,默而摈之。

恶性比丘,你没有法子和他讲道理,只可以不和他讲、不和他辩论;让他自己生忏悔心,就会也要守规矩。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怎么叫恶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规矩,专门来捣乱大家修行;总而言之,作出一个特别的样子,与众不同。

阿难以四事问佛,佛答覆阿难这四个问题。所谓“四事请问佛遗嘱,功德无尽永流传。”阿那律尊者教阿难尊者以四事来请问佛,对这四事的遗嘱是什么;所以,他的功德无穷无尽,永远都流传在世界上。如果不是阿那律尊者教阿难去向佛请问四事,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如何处理这四种事情。

佛为授记,普明如来

释迦牟尼佛在法华法会上,给憍陈如尊者授记,佛号为“普明如来”;同时也在法会中,告诉的大众,说我现在还要给阿那律等这五百阿罗汉,乃至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来授记,佛号都是“普明如来”。他们这么多的阿罗汉,都应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佛的果位;这么多的阿罗汉,都同叫一个名号。

这五百阿罗汉也像憍陈如一样,于未世应当尊重赞叹、供养恭敬六万二千亿这么多的诸佛,然后一个挨着一个,都成佛了。他们互相辗转而授记,等我入涅槃之后,某某个比丘,就应该成佛了。成佛之后,也圆满具足一切的神通,他的国土非常庄严清净,所有的菩萨和声闻众等,都非常勇猛精进。所度化的那个世间,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一样。佛的寿命,有六万大劫那么长;正法住世,有十二万劫那么长;像法住世的时候,也有二十四万大劫那么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9 01:24 PM , Processed in 0.0307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