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2

国民党视角之三大战役 徐蚌会战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9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民党视角之三大战役 徐蚌会战 1
华东战场——徐蚌会战

  影响作战诸因素

  研究战史,须由整体观察其片段,及由原因推论其结果,徐蚌会战(共Ⅹ称之为淮海战段)之战败,推其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于该会战之本身,乃在会战之前,于不知不觉中,实败局已定:此首为华东战场于戡乱战争之始至徐蚌会战为止,只见损兵折将,从未打过一次真正胜仗,聊以自慰之胜利,乃于民国三十五年将陈毅 Ⅹ军赶出苏北:民国三十六年采战略重点攻势,集中全国最精锐之数十万大军于此,将陈毅Ⅹ军赶出鲁中沂蒙山区,但至此以后乃如捣了蜂巢,陈毅、刘伯承两Ⅹ越过陇海路、山西陈赓Ⅹ军亦越过黄河南犯,其势有如「五胡乱中华」,武汉动荡、京畿震惊,到处无法收拾,故徐蚌会战乃仅为此最后之结果而已。

  造成此种结果之原因,首为自抗日战争胜利后于不知不觉中丧失革命精神。负责华东战场大军统帅,自戡乱战争开始至徐蚌会战止,始终未出徐州之大门,而国家倚为长城之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直至济南失守止,同样是未出济南之大门,仅做了三年济南市市长和城防司令。将帅有偷生逸乐之念,士卒当无敢死之心;故该战场各部队于作战中,不是到处鼓响锣不锣,打得七零八落,就是各保实力、各保安全、或隔岸观火,因此迭遭Ⅹ各个击破。

  次为军事思想:为规复抗日战争沦失之国土,而以争城夺地为作战目标,在战略攻势时,将Ⅹ军逐出城镇或赶出Ⅹ区为满足,至转变为战略守势时,又以确保城镇或点线为作战目标,将兵力猬集于城镇或钉死于点线不能机动,及处处防守、处处薄弱,亦即无所不备、无所不寡;在作战方法上,不是沿用日军之作战方法,沿主要交通线长驱直入,就是坚持江西五次围剿之方法,但又抛弃了最重要的「围」字,通常是将大军作「一」字形排开,而向前平推,将Ⅹ军像赶鸭子一样赶出Ⅹ 区,至转变为战略守势时,不是不要任何后方,采全周防御,由死守到守死,就是采巩固点,保卫线之作战方法,于沿线布成一字长蛇阵,被击首、屋不能应;被击尾,首不能应,被击腰、首尾俱不能应,在作战速度上;坚持江西五次围缴「步步为营、及稳扎稳打。」;不仅于不知不觉中产生防御思想,军队之作战速度即在无严重Ⅹ情之战况下,平均每日亦不超过十公里,而又抛弃了江西五次围剿最重要的「围」字,以如此作战速度,Ⅹ军是「不能打就走及不保守城镇和土地」,当然是打不到一个Ⅹ军,而Ⅹ又是无限制裹胁民众;无限制扩军,故所谓剿Ⅹ乃愈剿Ⅹ军愈多,戡乱战争开始,陈毅和刘伯承均为几个纵队,且装备寙劣、教养不足,至徐蚌会战时陈、刘两Ⅹ均发展为十几个纵队,且在戡乱战争中,将Ⅹ军养肥养壮,无论在装备和训练方面,均已超过我军。

  由战略攻势改为战略守势,乃为战争中最危险时期,正如汽车上陡坡时,由前进变成后退;战争不是战斗,今日之战争亦非昔日之格斗,于此战争最危险期中,不可能有「一战定江山」而扭转战局之事出现,更不可硬充好汉而不认输,乃俗语所说「君子报仇,三年不晚。」,以及孙子所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于此战争最危险时期中,应迅速将战略速决转变为战略持久,把握有利之决战,各个击破敌人,不利之决战,坚决避免,赌战争总成总败之决战,根本避免,俗语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亦即只要能保存主力,不怕没有反攻的机会,在此战略持久中,努力恢复战力,培养民力,发展敌后,及努力各个击破敌人,由劣势中争取优势,使战略守势再过渡到战略攻势,战争指导得好不好,就看这过渡得好不好。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德军由战略攻势转为战略守势时,希特勒仍坚持死守不退主义,及与俄军赌战争总成总败之决战,此在战争指导上乃无异是自杀,最后乃一败涂地,此应为前车之鉴。

  戡乱战争,至民国三十七年春已转变为全面防御,入秋后已转变重点防御,就战争指导而言:东北战场之辽南会战,根本就应该坚决避免,至辽南会战失败,国军五大主力丧失其一,东北国土尽丧,中原亦尽失,于徐蚌会战前之全盘战况下,平津会战及徐蚌会战根本应坚决避免,此际我尚保有五分之四主力及海空军战力完整,即主动放弃平津及徐州、西安等,我尚保有长江及秦岭以南、以及陇西等大部完整之国土,此即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无奈经「辽南会战,平津会战、徐蚌会战」赌战争总成总败之三大决战后,国军主力尽丧。戡乱战争在尚未见到结果之前,即知败局已定。故战略错误,无法以战术挽回,战争指导错误,更无法以战略战术挽回。

  战争经纬:辽南会战,聂荣臻Ⅹ军与林彪Ⅹ军,在战略行动上,配合得天衣无缝;平津会战,林彪Ⅹ军与聂荣臻Ⅹ军合力对我华北战场部队作战;徐蚌会战,陈毅Ⅹ军与刘伯承Ⅹ军又是合力对我华东战场部队。反观我军,辽南会战,卫立煌抗命,正当锦州范汉杰兵团酣战之际,向锦州增援解团之廖耀湘兵团,恰于绕阳河右 (南)岸背水停止不动,待锦州已城破兵亡。廖耀湘兵团复行南进,规复锦州。平津会战,傅作义阳奉阴违,令其将华北战场兵力向天津塘沽集中,结果其反将天津之主力向北平集中。徐蚌会战,我华东、华中两战场本为唇齿相依,就任何角度来看,亦均应合二力为一力,但于徐蚌会战时,我华中战场既阳奉阴违又抗命,数十万大军按兵不动,令其于蚌埠设指挥所,统一指挥华中,华东两战场兵力,又遭否定,当徐蚌会战绪战之际,反令第十三绥靖区王凌云所指挥之第二、第十五军南移襄阳、樊城地区,华中战场幕后主使者副总统李宗仁,终于原形毕露,十二月二十五日李宗仁与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等通电与共Ⅹ和谈,并要求先总统蒋公下野。至于华东战场之本身,当黄百韬兵团于碾庄酣战,向此增援之黄维兵团,恰停止于蒙城附近不动,待黄百韬兵团已被歼,黄维兵团复由蒙城向徐州前进,中途被围于双堆,故辽南会战中之廖耀湘兵团及徐蚌会战中黄维兵团(均为当时国军中之精锐),该两兵团之动机相同,结果也相同,或可谓黄维兵团重蹈廖耀湘兵团之覆辙;观夫Ⅹ我战争经纬,胜败之数,乃由此分野。

  又「军无辎重则亡」,这已是几千年前的老话;不管是采大后方补给制度或是采小后方补给制度,总归是要有后方,适时、适地、适切获得补给和补充,军队始能作战。当时Ⅹ军在作战中正规军的伤亡,是立即以军区部队依升级办法行单位补充,补给则采小求补给制度,亦即行面的补给,故Ⅹ军区部队兼有作战和补充正规军的双重任务;补给勤务及伤患后送等,均由民夫担任。于辽南会战中,Ⅹ军动员了军区部队十八个独立师及八十二个独立团,共约三十万人,另动员了一万三千八百余副担架,三万六千七百余辆大车(约等于一吨半之汽车),及九万六千余名民夫,随军行动;平津战役,Ⅹ军动员华北五省的军区部队及民夫支援作战;徐蚌会战,Ⅹ军动员四十余万军区部队,及两百余万民夫支援作战,达到一兵一民、一兵二民、至一兵三民;因此,Ⅹ军于作战中,一切补给和补充,均没有问题,当时之我军采大后方补给制度,不但一切补给品,均赖由大后方追送,一切兵员补充,亦由大后方追送,及将江南子弟送往关外战场补充,于辽南会战中,沈阳兵团之补给和补充全赖空运,廖耀湘兵团作战,除战斗部队外,没有任何勤务部队、亦没有任何补给和补充;平津会战,傅作义复置天津、塘沽之海上补给而不顾,将大军向北平市区集中,根本不要补给和补充;徐蚌会战乃好似在放风筝,风筝是徐州,风筝线是津浦路,拉著风筝线的是南京(首都),于会战尚未正式开始,蚌埠以北的津浦路及附近公路,很轻易遭Ⅹ军截断,于正式会战开始时,徐州数十万大军,就如断了线的风筝,随狂风暴雨而浮沈,杯水车薪的空投补给,如何能接济数十万大军作战,兵员补充及伤患后送等更谈不上,最后杜聿明率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团于永城以北青馆集、陈官庄附近,因补给中断已久,无粒米可炊,连农地之麦苖都吃光,于此情势即所谓「军无辎重则亡」。

  华东战场,直接屏障南京、上海,徐州在当时之观念上,视为南京之大门,南京为全国之政治、军事中心,亦为首都之所在地,上海为全国经济中心,因此,华东战场之军事情势,南京、上海方面最为敏感,南京、上海方面之民心及经济情势等乃具有全国性,并立即反映到华东战场前线,而互成连锁反映;此际全国管制物价,首在上海全国经济中心宣告失败,全国各地亦随之宣告失败,物价一日上涨数次,金元券亦步法币之后尘宣告破产,奸商富贾乘机屯积居奇,有钱亦买不得物资,由共Ⅹ职业学生所操纵之学潮及游行示威,复此落彼起;没有安定之后方,则难有胜利之前线,其时部队之战力已成强弩之末,且士气亦极为低;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胜利的前线,亦难有安定的后方,徐蚌会战期间,京沪一带,终日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一般民众早晨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看报,其所关心者不是国家大事、也不是社会新闻,乃是前线的战况,但总是坏消息多于好消息。

  战场地略方面,徐州为津浦路及陇海路之交会点,屏障京畿,及地控苏鲁豫三省,乃历代兵家所必争,四周多山,冈陵起伏,惟标高不大,西北之九里山,为楚汉争霸之古战场,以徐州为攻势基地,便于向各方面用兵,如就守势作战而言,因济南、开封相继失守,徐州已丧失其战略价值,若仅固守徐州一点,其势虽易守难攻,但谈不上为京畿之大门,Ⅹ军对徐州可围而不攻,其主力可由徐州东、西两侧广大平原地区直趋京畿,Ⅹ军作战非沿主要交通线,乃是依面的交通,其向徐州发动攻势,既非打通津浦路,又非争城夺地,乃是歼灭我军。徐州东之连云港,亦为陇海路之吞吐口,若就徐蚌会战言,乃具有特殊之战略价值,以此海上为后方作为侧方之攻势基地,彻底集中五个军以上兵力,依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由东向西发动奇袭性之攻势,可直拊陈毅Ⅹ军之侧背,当时黄百韬兵团应东撤东海及连云港地区(华北战场兵力转进,亦照于连云港登陆,不应计划于青岛登陆,不应向徐州集中。),无奈于徐蚌会战时我主动放弃此亦战略要地连云港,并将原在东海、连云港之第四十四军亦向徐州集中,此就战略而言,实不可思议。运河北接微山湖,南接洪泽湖直达长江,为津浦路东侧地区之地障,欲各个击破陈毅Ⅹ军,唯有利用此地障,乘Ⅹ兵力为该地障前后分离或左主分离时,予以各个击破。灵壁附近之垓下,为项羽最后被围之古战场。津浦由徐州至宿线北之符离集,其两侧为丘阜地;以徐州之坚强据点,北接微山湖,南连徐州至符离集之丘阜地(沿津浦路附近),以此天然地障将徐州附近得区分为「东、西」两战场,大军可依此区分为「攻、守」两势作战,当时欲各个击破陈毅、刘伯承Ⅹ军,亦唯有利用此天然地障,使陈毅、刘伯承两Ⅹ兵力陷于分离,并彻底集中兵方于攻势方面,原则上应先行击破陈毅Ⅹ军,当时南京真正之大门,不是徐州,而是淮河,淮河虽不成绝对地障,但东依洪泽湖,西托大别山,横亘于淮河之北者,有颖水、西淝河、茨河、涡河、北淝河、浍河、沱河,港河等,Ⅹ军进入该地区,不仅运动困难,且其兵力及后勤补给等,经此八道以上河流而陷于前后及左右分离,最后进出淮河又陷于前后分离,故于该地区最易各个击破Ⅹ军;自古乃「守江必守淮」,视淮河为长江之屏障,昔日淝水之战,晋军谢玄以八万人之寡兵,全歼秦军符坚九十七万人之众,大军于淮河以南地区为攻势基地或作积极防御,淮河至长江不但有足够之纵深,且依托长江为可靠之后方,即不能使淝水之战战史重演,至少先立于不败之她,「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大军作战之胜败,将影响国家民族之存亡,切戒赌博性之行为,其必胜之算远比必胜信念为重要。战场内之公路,均为土质路面,且到处遭Ⅹ军破坏,一过天雨,泥泞难行,但当时之Ⅹ军系依「面的交通」作战,对Ⅹ军影响不大。

  Ⅹ我双方兵力及作战构想

  Ⅹ军兵力
  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司令员陈毅、李先念

  政委邓小平、副政委张际春

  参谋长李达

  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蒋振华(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王维纲(第四、第六旅)

  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政委彭涛(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委谢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苏军区独立旅司令员张国华

  豫西军区独立旅司令员【张显阳】

  陕南军区十二旅司令员薛克忠

  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

  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

  参谋长陈士渠

  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

  政委谭震林(兼)

  参谋长李迎希

  第七纵队司令员成钧、政委赵启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师)

  第九纵队司令员聂凤治、政委刘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师)

  第十三纵队司令员周治坚、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师)

  鲁中南纵队司令员傅秋涛(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师)

  渤海纵队司令员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师)

  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

  政委陈丕显

  参谋长覃健

  第二纵队司令员滕海清、政委康志强(第四、第五、第六师)

  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胡炳云、政委张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师)

  第十二纵队司令员谢振华、政委李干辉(第三十五、第三十六师)

  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第一、第二、第三师)

  第三纵队代司令员孙继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师)

  第四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师)

  第六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师)

  第八纵队司令员张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师)

  第十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师)

  两广纵队司令员曾生、政委雷经天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独一、独三旅)

  江淮军区司令员(第三十四、独立旅)

  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炮一、炮二、炮三团、工兵团、坦克分队)

  注:陈毅Ⅹ军为十六个纵队,约四十万人,刘伯承Ⅹ军为十个纵队,直接参加本作战为八个纵队,约二十万人,另动员四十万军区部队,及二百万民夫,支援本作战,达一兵一民、一兵二民、至一兵三民(叶Ⅹ说:「广大人民支援战争的宏伟场面,以及由此而取得的战略决战胜利」,此亦为共Ⅹ人海战术代表。)

  Ⅹ军作战构想
  「敌」情况判断:国军以北起临城,南至蚌埠,西起砀山,东至连云港,以徐州为中心,布成一点两线,既可阻Ⅹ军南下,又可屏障南京,且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黄百韬兵团,位于东接连云港、西近徐州、南靠江淮之陇海线上,为徐州剿Ⅹ总部右翼劲旅,如歼灭黄百韬兵团,则使徐州剿Ⅹ总部丧失一臂,同时截断「徐、海」段陇海路,对徐州形成包围,及兵临江淮之势。

  作战方针:
  陈毅Ⅹ军彻底集中兵力,先击灭新安镇附近黄百韬第七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运河车站、曹八集、峄县、枣庄、临城、沭阳、邳县、郯城、台儿庄、临沂等地区,截断敌人海上(连云港)退路,尔后迅即以五个纵队以上之兵力向东发展,攻占连云港,粉碎「敌人」经由海上(连云港)增援,主力向徐州以南津浦路发展,配合刘伯承Ⅹ军对徐州完成钳形包围攻势。
  当陈毅Ⅹ军向陇海路发起攻击时,刘伯承Ⅹ军以七个纵队兵力直趋津浦路宿县附近,截断该段津浦路,阻止徐州附近「敌」军向南转进,尔后配合陈毅Ⅹ军主力对徐州附近「敌」军完成钳形包围攻势。

作战指导:

  陈毅Ⅹ军攻歼黄百韬第七兵团时,须以一半以上之兵力,牵制、阻击邱清泉第二兵团及李弥第十三兵团之增援,并努力歼敌一部。于发起攻势时当黄百韬第七兵团西向徐州或东向连云港撤退时,须把握良机,乘「敌」军于运动中,以侧击、攻击、截击的方法,将其就地包围歼灭,一战而胜,再及其余。

  于徐蚌会战(准海战役)发起之同时,陈毅Ⅹ军须以一部于济南附近占领黄河铁桥及附近各要点,阻止华北傅作义部队经陆路南下增援或撤退。

  于会战(战役)发展中,视情势之发展,对徐州附近之「敌」军暂采围而不攻,以主力直下江准。
  军事打击之同时,进行政治上之争取和瓦解,尤以对冯治安、刘汝明两集团,努力以政治争取,使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

  作战训令:

  为制造成敌人之错觉,不使其迅速决策经海运平津之「敌」军南下增援,对杜聿明之集团(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团),在两星期之内,暂采围而不攻策略。
  注:Ⅹ军之作战构想,乃基于我会战前之基本配置为基础,于会战开始直前我临时决定「将大军向徐州一点集中」(乃极为挫劣)及黄百韬兵团临战时决定西撤徐州(徐蚌会战我三大主力,即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黄维兵团),均非为共Ⅹ所预料之事,黄百韬兵团若非为于西撤于运动中遭陈毅Ⅹ军之侧背攻击,则黄百韬兵团绝不致于战败,徐蚌会战之胜败,乃Ⅹ我均在未定之数。
  由于我军作战构想未按牌理出牌(主动放弃连云港及将大军向徐州一点集中,作茧自缚),故自第一阶段作战后,尔后Ⅹ军乃全依状况作战;叶Ⅹ剑英说:「由于黄维兵团的北援,及徐州杜聿明集团主动向西南转进,使战役发展方向,不是东向新(浦)、海(州)、连(云港),及南向两准地区,而是向西围歼黄维兵团及杜聿明集团,这就使淮海战役(徐蚌会战)大大地超越了原来的计划」


  我军兵力

  陆军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杜聿明、李延年、冯治安、刘汝明、韩德勤、孙震

  参谋长李树正

  第二兵团(司令官杜聿明、副司令官邱清泉)

  第五军军长熊笑三

  第四十五师师长郭吉谦

  第四十六师师长

  第二百师师长

  第十二军军长

  第一一二师师长

  第二三八师师长

  第七十军军长高吉人

  第三十二师师长

  第九十六师师长

  第一三九师师长唐化南

  第七十二军军长余锦源

  第三十四师师长

  第二三二师师长

  第一二二师师长

  第七十四军军长邱维达

  第五十一师师长

  第五十八师师长
  新四十四军军长王泽浚

  骑兵第一旅旅长

  第六兵团(司令官李延年)

  第三十九军军长

  第一零三师师长

  第一四七师师长

  第五十四军军长李志鹏

  第八师师长

  第一零八师师长

  第一四八师师长

  第九十九军军长

  第九十二师师长

  第九十九师师长

  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第二十五军军长陈士章

  第四十师师长

  第一零八师师长

  第一四八师师长
  第四十四军军长

  第一五零师师长赵光璧

  第二三八师师长

  第六十三军军长陈章强

  第一五二师师长

  第一八六师师长
  第六十四军军长刘镇湘

  第一五六师师长

  第一五九师师长

  第一百军军长周志道

  第十三兵团(司令官李弥、副司令官陈冰)

  第八军军长孙进贤

  第四十二师师长

  第一七零师师长

  第二三七师师长

  第九军军长黄淑

  第三师师长周藩

  第一六六师师长

  第二五三师师长

  第一一五军军长

  第三十九师师长

  第一八零师师长

  第十六兵团(司令官孙元良)

  第四十一军军长胡临聪

  第一二二师师长

  第一二四师师长

  第四十七军军长汪匣锋

  第一二五师师长

  第一二七师师长

  第十二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胡琏、吴绍周)

  第十军军长贾善道

  第十八师师长尹俊

  第七十五师师长王靖之

  第一一四师师长

  第十四军军长熊授春

  第十师师长

  第八十三师师长张用斌

  第八十五师师长

  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

  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

  第二十八师师长

  第一一零师师长廖运周

  第二一六师师长


  第四绥靖区(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副司令官曹福林、米文和、田镇南)

  第五十五军军长曹福林

  第二十九师师长

  第七十四师师长

  第一八一师师长

  第六十八军军长刘汝珍

  第八十一师师长

  第一一九师师长

  第一四三师师长

  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

  第一四一师师长

  第二一二师师长


  第一绥靖区(司令官周碞、副司令官顾锡九、李天霞)

  第四军军长王作华

  第五十九师师长

  第九十师师长

  第二十一军军长王克俊

  第一四五师师长

  第一四六师师长

  第五十一军军长王严

  第四十一师师长

  第一一三师师长

  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澧)

  第五十九军军长乜庭宾

  第三十八师师长

  第一八零师师长

  第七十七军军长王长海

  第三十七师师长

  第一三二师师长

  第一零七军军长孙良诚

  第二六零师师长

  第二六一师师长

  第六十六军军长罗贤达

  第十三师师长

  第一八五师师长

  第二十军军长杨干才

  第一三三师师长

  第一三四师师长

  第二十八军军长李勃

  第五十二师师长

  第一九二师师长

  注:第一阶段作战,共有五个兵团、三个绥靖区(不包括九绥靖区),计二十九个军、七十个师、一个骑兵旅、一个战车团、二个交警总队;第二阶段作战,增加至七个兵团、二个绥靖区,计三十四个军、八十二个师、一个骑兵旅,一个战车团,约八十万兵力。


  空军
  预期可使用之兵力(战斗机、轰炸机一二六架、运输机三十二架)驱逐部队空军第三大队P-51型机四十一架,驻徐州。

  空军第五大队P-51型机十六架、P-47型机十六架,驻南京。

  另有空军第四大队或空军第十一大队P-51型或P-47型机十架,可随时调至南京基地,参如本会战。

  轰炸部队空军第一大队第一、第四中队FB-26型机共二十二架,分驻徐州及南京。

  空军第一大队第九中队B-25型机五架;驻徐州。

  空军第八大队B-24型机十八架,分驻北平南京上海。

  侦察部队空军第十二中队F-5型机三架及F-10型机一架,驻南京。

  空运部空军第十大队C-46型八架,C-47型机十架,驻南京。

  空军第二十大队C-46型机二十二架,驻南京。
  注:我陆军在第一阶段作战,其中计有十二个军,每军仅辖两个师(Ⅹ军每纵队一律辖三个师),第二阶段作战,其中计有七个军,每军仅辖两个师。参加本会战之各军,其中近三分之二以上迭经数次严重损失;初经整补(Ⅹ军以军区部队依升级办法行单位补充,亦即补即用,不影响战力),缺乏战力,且一般部队缺员严重,平均约达编制额六成;但当时上级及高级幕僚机构,仅凭军之番号多寡直觉的计算战力,及不问实质,仅凭部队番号指挥作战,每次作战或战斗,在部队番号上虽占优势,但在实实恰为劣势。

  空军战力完整,原本可以空军之战力弥补陆军之战力不足(当时之Ⅹ军无海空军),惟我战场高级指挥官及高级幂僚机构,不仅缺乏陆空联合或协同作战之常识,且亦无此观念,只知以陆军与Ⅹ军单打独斗,空军虽尽全力参加作战,但陆、空军始终是各自为战。


  我军作战构想:

  第一案(白崇禧将军案,局部攻势作战案):作战方针——华东战场国军以现态势于陇海路西起砀山、东至连云港,及津浦路北起临城、南至蚌埠,并以徐州为中心,布成十字架形之准备阵地,实施内线作战,有效有利用该十字架铁路、公路机动兵力,各个击破陈毅或刘伯承Ⅹ军于此十字架准备阵最有利之某一「象限」(三角学上名词,以十字构成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象限)之内,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先确保该段陇海路及其以南苏北、皖北地区,巩固京沪安全,再图恢复战略攻势。

  第二案(国防部参谋次长刘斐案,决战(积极)防御案):作战方针——华东战场国军,为彻底集中兵力及恢复战场主动,主动放弃徐州及附近各城镇,向淮河以南地区转进,实施决战(樍极)防御,以一部凭淮河、右依洪泽湖、左托大别山区实施守犕,控制总兵力五分之四以上兵力保持机动,待Ⅹ军攻势顿挫时转移攻势,或乘Ⅹ军半渡,其兵力为淮河及其以北河川陷于前后、左右分离之际,主动发起攻势,各个击破Ⅹ军,确保淮河及以南地域,巩固京畿安全,同时努力于后方恢度战力及民心土气,暨扩编新军,策划战略反攻,规复国土。

  第三案(徐州剿Ⅹ总部案,消极防御案):作战方针——华东战场国军,以固守徐州、保卫南京门户之目的,集中兵力于徐州附近,依内线作战,机动守势之指导,对进犯之Ⅹ军,适时予以各个击破。
  就以上三案而论,第一案虽非奇案,但亦非为纸谈兵,就当时华东战场Ⅹ我之实际情势,我军虽己至强弩之未,但尚未至不堪一击之势,陈毅、刘伯承两Ⅹ汇合后,其在实际上之战力虽较我优势,但我加上海、空军之战力,至少可保有Ⅹ我战力平衡之势,内线作战中区分为攻守两势,彻底集中兵力于攻势方面,各个击破陈毅Ⅹ军或刘伯承Ⅹ军,均有此足够之能力;一战而胜,再及其余。惟本案之焦点,亦即关键性问题:

  其一,乃为「连云港」附近地区,于此必须使其形成一强大之铁锤,并实施三军联合作战,有力量及有足够能力直拊陈毅Ⅹ军之侧背,当时华北战场兵力即不能向连云港转用外,至少应将青岛第二十一兵团之两个军(战力极完整)及三个旅共约十万人转进至连云港地区,连同该地之第四十四军及黄百韬兵团,共为七个军及三个旅,依托海上为后方,及发挥陆、海、空三军统合战力,亦能形成一强大铁锤,及有极大之战胜公算。

  其二,乃为徐州至蚌埠之津浦线,不仅依靠该线机动兵力及维持徐州方面大军之补给和补充,更要利用该段铁路沿线之丘阜地有利地形及向此厚积兵力,当实施攻守两势时,于此线带之守势作战,确实使陈毅、刘伯承两Ⅹ兵力陷于分离,因此除原在该地区之孙元良、刘汝明两兵团外,黄维兵团应向该方面增强,使在蚌埠附近地区另形成一强大之铁锤,并保持高度机密,适时增强徐州方面之铁锤打击力量。

  其三,乃为革命精神及部队之攻势锐气,由于东北战场辽南会战之新败,以及京沪一带政冶、经济情势之影响,前方一般士气低落,内线作战其本质乃为以寡击众,不在兵力之众寡,而在军队之精锐,此际之我军,不仅因久战而疲惫,且迭遭重大伤亡损失,而未获得及时之补给和补充,故就一般情形而言,防守作战尚可,攻势作战乃心有余而力不足;实施本案时如何再鼓舞军队之余勇,战场最高指挥官不可仍坐镇于蚌埠之后方或深坐在徐州碉堡之内,而行遥控指挥,必须亲临前线而身先土卒,将帅无偷生之念,士卒必有敢死之心,因精神永为战争之主宰,只要一战而胜,士气和战力均将立即飞扬。

  其四,乃为执行本案,必须有大决心、大勇气,不能畏首畏尾及拖泥带水,尤以内线作战,更必须指挥官卓越,虽不能求之如拿破仑之盖世英才,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坦能堡会战德军兴登堡将军,在徐州剿Ⅹ总司令之选将方面,至少必须能远超过共Ⅹ陈毅、刘伯承之流,如将才不如Ⅹ军,则巳输了一半。

  徐蚌会战前共Ⅹ对国军之「敌」情判断,其与本案亦概略相同,此非为巧合,乃明眼所见概同,当时最高统帅亦同意本案,并属意白崇禧将军于蚌埠设指挥部,统一指挥华东、华中两战场国军负责本案之执行,但白崇禧将军究系对本案缺乏必胜信念,抑为明哲保身,或有其他原因(事后仅知当时之副总统李宗仁因别有野心,不希望徐蚌会战国军战胜。),乃坚辞未就,继又授意傅作义将华北战场兵力转用于华东战场,并改任傅作义为徐州剿Ⅹ总司令,但亦未有结果,最后胎死腹中。
  第二案亦不失为稳妥之案,其主要理由乃为辽南会战沈阳守不住,徐蚌会战最后徐州也是守不住,即固守徐州一点,也不能成为「保卫南京门户」,自古「守江必守淮」,晋谢玄于淝水一战而定天下,大军于淮河以南地区实施决战防御,不仅可彻底集中兵力,且依托长江为安全可靠之后方,具有战胜或歼灭Ⅹ军的必胜之算,即万一状况不利,仍可保存主力,退守江南半壁河山,而再作后图。惟当时最高统帅部所考虑者;其一,就当时华东战场之情势,尚未至放弃徐州之必要,且在观念上始终视徐州为南京之门户。其二,放弃徐州,使陈毅、刘伯承两Ⅹ合股,以当时华东战场之兵力,对付陈毅或刘伯承每一集团,尚有余力,同时对付陈毅及刘伯承两个集团,即十分困难。其三,京沪一带对华东战场之战事极为敏感,放弃徐州使京沪一带政治,经济更趋动荡不安;且淮河距南京过近,战事将威胁京畿。因此之故,对本案始终在犹豫不决之中。

  第三案实为最拙劣之一案,且违反军事常理常则而不按牌理出牌,其最重要之理由,乃为徐州工事坚强,于此厚集兵力,形成一块坚硬之石头,待Ⅹ来攻,使其一头撞上此坚硬石头,撞得头破血流,知难而退,此乃近似「守株待兔」;其他似乎均不成理由,例如既采「固守防御」,待Ⅹ军已合围及完成四周包围,就无法「实施内线作战」,仅固守徐州一点,Ⅹ军可以一部对徐州暂围而不攻,主力直趋南京,因此也就无法达成「保卫南京」门户之目的。
  于东北战场辽南会战时,共Ⅹ同时组织徐蚌会战及平津会战,陈毅Ⅹ军主力于十月中旬,即开始向临沂附近地区集中,我郑州、开封之部队亦分别向蒙城、蚌埠各附近地区集中,相继乃为刘伯承Ⅹ军于十月下旬向商邱附近地区集中,明知徐州附近地区大战巳不可避免(但非为Ⅹ军强迫决战,战方亦有意应战),但「守徐」、「守淮」始终犹豫不定,没有准备之会战巳输了一半,十一月二日东北战场沈阳陷落,辽南会战结束,十一月四日国防部及徐州剿Ⅹ总部仍在讨论「守徐」、「守淮」,意见纷歧,此际陈毅Ⅹ军已开始向南发动玫势,大有已兵临城下之状,最后始仓促决定采第三案,并决定作战部署纲要如左:
  第七兵团,掩护第四十四军于东海(主动放弃战场焦点连云港)向新安镇撤退并归入该兵团指挥后,该兵团即向运河西岸徐州东侧地区集结。
  第三绥靖区之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仍于原地区扼守台儿庄、韩庄、运河之线,确保贾汪煤矿区,及掩护徐州北正面。
  第二兵团即向徐州西侧及黄口附近地区集结。
  第十三、第十六兵团即向徐州集中,连同第七十二军担任徐州市区及九里山守备。
  第六、第八兵团及第五十四军,以及交警总队等,担任徐州至蚌埠间津浦路守备,并随时准备机动。
  第十二兵团即由平汉路确山附近向徐州集中。
  安阳第四十军之第三九师依空运向徐州集中。

  以上作战部署概定,即下达作战命令,各部队分别开始行动。

  临时决定所采取之第三案。不仅出乎一般军事家之意外,且亦出乎Ⅹ军之意外,Ⅹ军之作战构想,原计划对黄百韬兵团行强攻硬打,结果乘黄百韬兵团于运动 (撤退)及无备(毛Ⅹ说「敌人无备,其优势即非真正优势」)中予以侧面攻击及截击;及Ⅹ军原计划于新安镇附近突破陇海路后,向东(以五个纵队以上兵力向东强攻连云港)及向南发展,而转变为向西发展。我军因黄百韬兵团于会战之绪战中即告失利,乃一著不慎,全盘皆输。
发表于 2009-10-9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老熊能够不读就设置高亮?Ghost!:(13):

new                              国民党视角之三大战役 徐蚌会战1 New         ppteam 2009-10-9         0/1         ppteam 10 分钟前
new                             国民党视角之三大战役 平津会战2 New         ppteam 2009-10-9         0/1         ppteam 10 分钟前
new                             国民党视角之三大战役 平津会战 1 New         ppteam 2009-10-9         0/1         ppteam 11 分钟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9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会战之前, KMT设了华中, 华东两个剿总司令部,  CCP成立前敌委员会, 统一中野, 华野的指挥; 区别一目了然。 CCP得天下, 不是没有原因的 。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2 04:57 AM , Processed in 0.0277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