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81|回复: 8

中国历代货币介绍大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3 03: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货币,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在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免强维持生命,那时还没有货币。随着生命力的发展,当人们在维持自身生活必需之外,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了交换的需求。商品交换一开始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物物交换困难很多,后来,人们从无数次的交换就比较容易成功。于是,从商品中分离出一种一切商品都能同它相交换的商品,这种商品称之为一般等价物。我国古代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贝、玉、刀、铲、纺轮、帛等等。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贝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在我国商代,贝已经当作货币使用了,以后不断演进为金属币和纸币。货币有五种职能,它们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第一章 商和西周货币

  我国从夏代开始,已由原始共产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商代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在商代的六百多年中,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代的生产工具,已经不是石器而是金属工具。随着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分工,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日趋巩固和加强,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商代取得了显著发展,“商人”的名称可能即由此而来。商王和贵族经常以贝赏赐给臣下僚属,贝在当时起着货币的作用。贝为什么能起着货币的作用呢?因为贝具有以下条件:一、贝本身有使用价值,它可以做装饰品,在古代还是吉利的象征;二、有天生的单位,便于计数作价;三、坚固耐久;四、便于携带;五、数量不多,取得贝要花去相当劳动。商代的贝以“朋”为单位。原义为颈饰,每朋是串起来的十个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业的发展,交换的扩大,到了商代后期,出现了铜贝,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

  铜贝,作为货币在商代还尚未广泛使用,到了春秋时期,才普遍使用。西周时期还出现了金属货币——原始布,但铸造尚少。布是古代的铲形农具“鎛”演变而来的。在交换中,青铜布向轻型化和小型化演变,成为金属货币的布。最初的布币,还较大程度保留着鎛的形状。

第二章 春秋战国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不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习惯的不同,遂形成了这一时期货币形态的多样性,除西周已有布币外,尚有刀币、环钱、蚁鼻钱和爰金等。

  一、空首布币

  布币是春秋时期除齐,楚以外普遍使用的货币。早期的布币形体较大而无文字,以后多铸有纪数、纪地、纪干支、纪币或币值的文字。

  春秋时期空首布币有:

  空首耸肩尖足大布  空首无文布  平肩桥足空首布

  这类空首布多有一字或二字地名,也有纪干支、数字的。

  “高”空首布:“高”,地名,即高都,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北。

  “周”空首布:“周”,地名,即平周,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省介休。

  “留”空首布:“留”,地名,即屯留,属晋,在今山西省屯留县。

  “示”空首布:“示”,地名,即示邑,属晋,在今山西省祁县。

  “同”空首布:“同”,地名,即“同是”,亦即“铜鞮”,晋邑,在今山西省沁县。

  “雨”空首布:“雨”,地名,露的省写,亦即潞,晋邑,在今山西省潞城县。

  “吴”空首布:“吴”,地名,即虞山,属晋,在今山西省虞乡。

  “智”空首布:“智”,地名,即智城,晋邑,在今山西省解县。

  “吉”空首布:“吉”,地名,晋邑,在今山西吉县。

  “文”空首布:“文”,地名,属晋,在今山西文水县。

  “耒”空首布:“耒”,地名,即耒邑,晋地,在今山西黎城县。

  “吕”空首布:“吕”,即晋吕邑,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

  “侯”空首布:“侯”,地名,即晋温邑,今河南武陟县。

  “南”空首布:“南”,地名,魏地,今河南南阳。

  “于”空首布:“于”,地名,在今河南沁阳西北。

  “武”空首布:“武”,地名,赵邑,在河南省北。

  “甘”空首布:“甘”,即甘丹,地名,亦即邯郸,赵邑,在河北省。

  “向”空首布:“向”,地名,春秋时郑地。今河南洧川县西南。

  “是”空首布:“是”,地名,即“同是”。见上释。

  “贞”空首布:“贞”,即贞阝,地名待考。

  “戈”空首布:“戈”,即武的省写。

  “木”空首布:“木”,即木门,地名,属晋。

  “尚”空首布:“尚”,地名,即邬,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县。

  “西”空首布:“西”,即西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

  此外,尚有●、商、宋、毫、粤(或释雩)、羊、阜、成、鬲、土、木、王、羽、易、公、非、朱、工、羔、良、居、益、松、井、文货、大、屯、止、瓦、仁、甘、台、合、●、棐、屰、鸟、贸、莫、阳、定、谷、竹、册、室、城、康、下、云、瑁、皿、白、幺、日、垂、艹、窒、氏、叔、空、安周、金、斤、古、富、田、上、君(群)、群、室、、安臧、宫考等。其中有些字的考释仍有待研究,上已引用的考释是否准确,也还有推敲的余地。空首布中纪数字者已见的有一至十,其中“四”与“九”未见,纪干支的有丙、戊、辛、壬、癸。纪地支者,有子、卯、已、午、未等。

  空首布中尚有斜肩的,如王川釿(旧释三川金化或齐金化)、东周、武等数种。

  二、平首布币

  空首布进一步轻型化和小型化发展,成为首部平直不空,裆部加深的平首布。在其演变过程中,又可分为尖足、方足、园足等。体形亦由大向小发展。

  各种形状的平首布分别介绍如下:

  尖足布

  “晋易”尖足布:“晋易”即晋阳。战国时赵邑,今山西太原。此布有大小两种,小者称“晋易半”,但亦有无字者。半即两枚当大者一枚之意。

  “易人”尖足布:“易”为阳字简写。阳人,地名,秦地。在今河南临汝县西。此布亦有大小二种。

  “文阳”尖足布:“文阳”现释为“汶阳”,恐不确。汶阳为鲁地,后属齐,故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齐国用刀不用布,故此文阳当不指此。文阳尖足布亦有大小两种,其背有字者,意同上。

  “西都”尖足布:“西都”,地名,战国赵邑,今山西孝义县。

  “中都”尖足布:“中都”,地名,本属晋,后属赵,故城在今山西平遥县西北。

  “甘丹”尖足布:“甘丹”为邯郸的简写,地名,春秋时属晋,后为赵都。故城在今河北邯郸。

  “榆乡”尖足布:“榆乡”,地名,战国赵邑榆次,晋时名榆邑,地在今山西榆次。

  “离石”尖足布:地名,战国时赵地,在今山西省。

  “平州”尖足布:“平州”,地名,现释为齐地,在今山东省莱芜县。齐不用布,此释恐不确。

  “平周”尖足布:“平周”,地名,魏邑,在今山西介休县西。

  “莆子”尖足布:“莆子”,地名,在今山西。

  “新城”尖足布:“新城”,地名,赵邑。《史记·秦记》:“庄襄王三年,蒙骛攻赵新城。”在今山西朔县西南。

  “武安”尖足布:“武安”,地名,战国赵邑,在今河南省。

  “皮氏”尖足布:“皮氏”,地名,魏邑,故城在今山西河津。

  “长葛”尖足布:“长葛”,地名,郑邑,在今河南长葛县东北十二里。

  ●丘”尖足布:“●”即显,“显丘”地名,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商丘”尖足布:“商丘”,地名,宋国都,在今河南开封附近。

  “霍阝”尖足布:即霍,国名,地在今山西霍县西南,为晋所灭。

  “于半”尖足布:“于”即于阝,地名,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半”为二分之一之意,释同前。

  “中阳”尖足布:“中阳”,地名,赵邑,即山西中阳县。

  “●邑”尖足布:“●邑”,地名“●”字为虢字变体,即北虢所在地,为晋所灭。地在今山西平陆县。

  “●”尖足布:即“蔺”字,地名,赵邑,即山西离石县。

  “腧”尖足布:“腧”,地名,即山西榆次县,本属魏,后属赵。

  “阳化”尖足布:“阳”,地名,即阳邑,在山西太谷县。“化”,币名。

  “兹氏”尖足布:“兹氏”,地名,春秋属晋,战国归赵,地在今山西省。

  “韦”尖足布:“韦”即韩,地名,在陕西省韩城,韩邑。

  “武平”尖足布:“武平”,地名,赵邑,在今河北省文安县、汾阳县附近。

  平肩尖足布尚有兹、豕●半、北兹、邪山、●、寿阴、大阴、艹等多种。

  方足布

  平首方足布是战国时期流通最广的布币,按其形状的不同,可分平首锐角方足布、釿布、小方足布几类。

  1、平首锐角方足布:平首锐角方足布是方足布中的早期类型,流通时间约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其特点是在平首顶端有两锐角分别向两侧突出。这种布传世很少,所见不多,约有下列数种:

  “公”方足布:“公”,地名,即公里,宋地。

  “垂”方足布:“垂”,地名,魏邑,今山西曹县北。

  “涅金”方足布:亦有释作“涅阴”者。“涅”,地名,晋邑,在今山西省武乡县。

  “卢氏涅金”方足布:“卢氏”,地名,西虢的别称,在今陕西宝鸡县东。此币上有两处地名,颇费解。

  2、釿布:釿布的特点是平首方足圆裆,肩则有圆有方,较厚重。钱文字数较多,内容有纪地及纪值的。

  “晋阳二釿”、“晋阳一釿”、“晋阳半”釿布:“晋阳”,地名,战国赵邑,即今山西太原。“釿”,币值。二、一、半则纪数也,二釿等于二枚一釿,又即等于四枚半釿。

  “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布:“安邑”,地名,魏旧都,地在今山西夏县。“釿”见上释。

  “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布:“梁”即大梁,魏国都。战国时魏都曾由安邑徙大梁,故地在今河南开封。“釿”释见前。

  “虞一釿”、“虞半釿”布:“虞”,地名,今山西虞乡。“釿”释见前。

  “●一釿”、“半釿”布:“●”,地名,郑邑,后属韩,在今河南登封县。“釿”释同前。

  “甫反一釿”布:“甫反”即蒲反,魏邑,今山西永济县北。“釿”释同前。

  “安阴”布:“安阴”,地名,赵地,今河南安阳附近。

  “分”布:“分”,地名,汾阳之布也,战国时属赵,地在今山西汾阳。

  “梁充釿二五十当●”布:“梁”,地名,见前释。“●”重量单位或币值。全部钱文的意思是:“梁二釿布五十枚当一●”。“梁充釿布一百当●”布,意为“梁一釿布一百枚当一●。”

  “梁正尚百当●”布:释同上。

  “梁半尚二百当●”布:意为:“梁半釿布二百枚当一●”。

  3、小方足布

  小方足布是战国时期流通较广和流传至今也较多的一种布币,其特点是平首平肩方足方裆,体小而薄,钱文较工整,内容多纪地名。

  “安阳”小方足布:“安阳”,地名,赵邑,在今河南安阳。

  “宅阳”小方足布:“宅阳”,地名,魏邑,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

  “宜阳”小方足布:“宜阳”,地名,韩邑,在今河南宜阳县。

  “尹阳”小方足布:“尹阳”,地名,在今河南伊阳县。

  ●阳”小方足布:“●阳”,即平阳,地在今山西临汾。

  “平阳”小方足布:“平阳”,地名,赵邑,在今山西临汾县。

  “虞阳”小方足布:“虞阳”,晋地,在今山西平陆县。

  “晋阳”小方足布:“晋阳”,地名,晋邑,在今山西太原。

  “文阳”小方足布:“文阳”,地名,即汶阳,鲁地,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另见尖足布“文阳”释)

  “赵邑”小方足布:“赵邑”,地名,赵地,在今河北蔚县。

  “邬邑”小方足布:“邬邑”,地名,晋旧地,在今山西介休。

  “●邑”小方足布:“●邑”,地名,晋旧地,在今山西霍县。

  “阳邑”小方足布:“阳邑”,地名,晋旧地,在山西省。

  “祁”小方足布:“祁”,地名,晋旧地,在山西太原。

  “平邑”小方足布:“平邑”,地名,赵地,在今河北省。

  “中邑”小方足布:“中邑”疑即“中都”,赵地,在今山西平遥县。

  “汞邑”小方足布:“汞邑”,地名,韩地,在今河南登封。

  “奇氏”小方足布:“奇氏”,地名,即山西猗氏县。

  “皮氏”小方足布:“皮氏”,地名,魏邑,在今山西河津。

  “曼阝子”小方足布:“曼阝子”,地名,在河南洛阳东南。

  “襄垣”小方足布:“襄垣”,地名,赵邑,即今山西襄垣县。

  “北屈”小方足布:“北屈”,地名,旧晋地,在今山西吉县东北。

  “处奴”小方足布:“处奴”,地名,属晋,在山西省。

  “涅”小方足布:“涅”,地名,晋地,在今山西武乡县。

  “中都”小方足布:见尖足布“中都”。

  “莆子”小方足布:见尖足布“莆子”。

  “●丘”小方足布:见尖足布“●丘”。

  “分”小方足布:见尖足布“分”。

  “同是”小方足布:“同是”即铜鞮的省写,地名,属晋,在今山西沁县。

  “露”小方足布:“露”即潞,国名,为晋所灭,遂为晋地,在今山西潞城县。

  “咎如”小方足布:“咎如”本为一小国,为晋所灭,地归晋。

  “来阝”小方足布:“耒阝”,即来邑,疑指小国黎,后归晋,地在山西西南。

  “木阝”小方足布:“木阝”,即木门,地名,晋邑。

  “长阝子”小方足布:“长阝子”,即长子,地名,晋邑,在今山西长子。

  “屯留”小方足布:“屯留”春秋时赤狄邑,晋灭之,地在今山西屯留。

  “长安”小方足布:“长安”,地名,赵邑。

  “共阝”小方足布:“共阝”即共,郑邑,在今河南辉县。

  “平原”小方足布:赵国有平原君,或谓平原君所封之地。

  “丰”小方足布:“丰”,地名,周旧邑,地在陕西雩县东。

  “蔺”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蔺”。

  “高都”小方足布:“高都”,地名,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魏,在今山西城县东北。

  “马●吕”小方足布:“●”即服的省写。“吕”为营字之省写,居住地。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此当指赵君所封地。

  “平阴”小方足布:“平阴”,地名,晋地,在今河南孟津县东。

  “辛阝”小方足布:“辛阝”,即莘,地名,原属虢国。

  “冥阝子”小方足布:“冥阝”,地名,春秋时虞邑,后归晋。

  “于爻”小方足布:“于”为于阝的省写,《古泉汇》认为“爻”为郊字省写。则“于爻”即“于阝郊”,于阝国都城郊所铸。于阝城故地在河南沁阳县西。

  “平周”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平周”。

  “朱邑”小方足布:或释邾,国名,在山东邹县南。

  “商丘”小方足布:释见尖足布“商丘”。

  “瓦阝”小方足布:即“瓦”,地名,周地,在今河南洧川县。

  “成阝”小方足布:“成阝”,国名,在今山东宁阳县北。

  “郜”小方足布:“郜”,地名,晋地,在山西祁县。

  “郏”小方足布:“郏”,地名,周地,在今洛阳西。

  “莱”小方足布:“莱”即时来,郑地,在河南荥泽县东。

  “木贝”小方足布:见上“木阝”。

  “平贝”小方足布:即“平邑”,见上释。

  “兹氏”小方足布:“兹氏”,战国赵地,在山西。此布有署“兹氏半”者,即两枚等于一枚“兹氏”。

  “涅阴”小方足布:见前“涅金”释。

  “宁”小方足布:“宁”,地名,春秋时为义渠国地,后归秦,地在甘肃宁县西北。

  “宝”小方足布:“宝”亦为义渠国地。

  “邰”小方足布:“邰”,国名,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

  “高阝”小方足布:“高阝”,地名,晋邑,在今河南省柏乡。

  “甫阝氏”小方足布:“甫阝”,地名,在陕西略阳。

  “未邑”小方足布:“未”为妹的省写。妹邦“纣之所都处也”。地在今河南淇县北。

  小方足布尚有益昌、阴平、梁阝、戈阝、禾阝、郎、王氏、土易、王易、涿、害等等。

  战国布币中,尚有一种形制特殊的,平肩长身而方足,首部有一孔,钱文为四字,有释“殊布当釿”,有释“殊布当十化”,现又有释“旆钱当釿的”,背文为“十货”。又有一种形如两个方足布的足部连在一起,面文及幕文均有二字。有将面、幕文连续释为“四布当十化”的,现有释为“四钱当釿”。这两种布数量很少。

  三孔布及圆足布

  三孔布的首部及两足均有一孔,故名之为三孔布或三窍布。这种布币是战国末期秦铸行的货币,形制特殊,传世极少。币面有纪地文字,背面则有纪重文,如:两、朱(后作铢)等。

  “南行唐”(或释“鲁阳”)三孔布:“南行唐”,地名,战国时赵邑。

  “安阳”三孔布:释见上“安阳”条。

  此外尚有“上比阝阳”、“下比阝阳”、“上专”、“下专”、“杞”、“雁乡”、“北九门”、“蔺”等。

  三、刀币

  刀币是由青铜刀类演化而来的,可能起源于渔猎地区,后来在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地区发展。使用刀币的有齐、燕、赵等国,其使用布币的同时也兼用刀币。刀币大致可分以下几个类型。

  1、齐刀:齐刀是齐国的货币,形体较大,制作工整,文字亦美。齐刀往往根据其钱文字数多少称谓之。

  齐六字刀:这是传世极少的一种珍贵刀币。它制作精细,文字清秀,充分反映战国时期文化艺术及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币文六字有释为“齐造邦长环化”、“齐造邦●法化”、“齐造邦长法化”、“齐造邦长大化”等,至今尚无一致意见。“造邦”有人释作地名,亦有人释作“开邦建国”之意。

  “齐法化”三字刀:背文有中、牛、生、巠、平、工、丙、大、上、士、土、安、方、行、刀、化、匕、亻、吉、木、禾、易、日、金、法(●)、廿、司、北、二、央、立、互、本、七、正、白、文、工等字。

  “齐之法化”四字刀:背文有日、化、●茴、个、亻、上、十、二等字。

  “齐之化”三字刀:此刀传世极少,背文有匕、文等。

  “节墨之法化”刀:节墨即墨,齐国即墨地方(在今山东平度)所造。背文有安邦、●大行、日工、吉、上、化行、司、●等字。

  “节墨法化”刀:与上同。背文有土、人、亻、一、七、八、十、匕、上、●、九、日、大、化、司等。

  “安阳之法化”刀:“安阳”,本属莒,后属齐。《史记·六国表》“齐宣王四十四年伐莒及安阳。”背文有化、●、日、上、工、匕、一、二、●、八等字,字上有一星点,星点上又有三横划。

  齐明刀:山东博山县出土较多,故亦称“博山刀”。博山地域古属齐,故知为齐刀币。又因刀上有一“明”字,故全称为“齐明刀”。背文有一字者居多,也有二字和二字以上者。有些文字尚待考释。背文中有共化、齐化、齐化共金、齐●化等字,亦可证为齐刀之一种。

  尖首刀:尖首刀是刀币中早期类型,首部较尖削。这种刀有一类首部特别尖,无钱文,有把它称为针首刀的,其流通时间在春秋。一般尖首刀比齐刀薄小简单得多,钱文以一字居多,如:非、城、立、土、易、化、木、吉、生、于、工、上、中、下、水、王、氏、井、日及数字一、二、三等,二字者较少,有兆阝化、工化、非一、文一、六一、八木、丙匕、六丁,兀城等,尖首刀多出土于河北一带。

  2、明刀:因刀面上有一“明”字得名,明字又有释作“召”、“●”、“莒”等字的。明刀的形制有两种:一种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称“磬折刀”。另一种圆折微弯,故又称为“圆折刀”。这种刀币主要出土于河北,一般认为是燕国货币,也有认为赵国也使用这种刀币。刀背上的文字有工、化、干、上、下、左、吉、行、乙、壬、癸、良等,有些字尚不可识。

  3、圆首刀:此种刀是战国刀币的晚期类型,刀首两边圆,故称圆首刀。又因刀身与柄连接处近平直微弯曲,故又称为直刀。刀上有无字的,也有有字的,有字的有下列几种:

  “甘丹”圆首刀:“甘丹”,即邯郸,赵地。背文有●、刀、六、八、十等,亦有无字的。

  “白”圆首刀:“白”,柏的省字,指柏人,赵地。背有一、二、五、六、七、十、一二、二一、廿四、人、厂、鱼、文、田、乙等字,亦有无字的。

  “白人”圆首刀:释同上。背有作“二”字的。

  “成白”圆首刀:“成白”,地名。

  小直刀:刀身平直体形较小,是战国末的刀币。钱文仅见“晋阳化”、“晋阳釿化”、“晋阳”数种。

  四、环钱

  环钱是由纺织工具纺轮演化的货币,也有人认为是从玉环、石环等装饰品或刀币的环部演化而来的。其形圆而中间有孔,便于携带,亦便于计数,且不易折损,因而最终成为我国方孔圆钱的直接祖先。战国时期除楚国外,其他国家或先或后都铸行过环钱。早期的环钱形较大,无文厚重,孔先圆后方,先无郭后有郭,并有铸文,同时还逐渐向轻小方向发展。兹介绍如下:

  “垣”字环钱:“垣”,地名,即长垣,初属卫,后入翟,再属晋,地在今山西垣县西,此钱有认为是春秋时垣地所铸。

  “共”字环钱:“共”,地名,战国属魏,在今河南辉县。

  “蔺”字环钱:“蔺”,地名,见前释。

  “异阴”环钱:旧释“济阴”,今从《中国古代货币通考》读异阴。地在河南新郑、密县一带,为郑地。

  “离石”环钱:“离石”,地名,见前释。

  “长垣一垣”:“长垣”释见上“垣”条,一垣为货币单位。

  “共屯赤金”:《历代古钱图说》释:“屯”,纯者,共邑之铜纯而色赤,故曰共屯赤金。

  “共口釿”:第二字待考。

  “东周”环钱、“西周”环钱:“东周”、“西周”均为地名。公元前441年周考王封其弟揭于河南郏邑,为垣公地,在洛阳西北,称西周。公元前357年,周惠王又封其少子班于巩,在洛阳东北,称为东周。东、西周是位处周都洛阳的方向而言,非历史上的东、西周。“东周”环钱为东周君铸,“西周”环钱为西周君铸。

  “安臧”:待考。

  “明化”、“明四”:均为燕环钱。圆形方孔。

  “半环”:“半环”,货币单位,谓一环之半。

  “贝益化”、“贝益二化”、“贝益四化”、“贝益六化”:“贝益”,币名。“化”,货币单位。数字则纪币值。此钱圆形方孔。

  “一珠重一两。十二”旧释:“重一两十二珠”。此币尚有“一珠重一两·十三”“一珠重一两·十四”的,据考释为秦环钱。

  “两甾”:“甾”,重量单位,每甾为六铢,两甾即十二铢亦即半两。此钱圆形方孔,亦为秦币。

  五、蚁鼻钱与爰钱

  蚁鼻钱

  蚁鼻钱是楚国的铜币,是贝币的高级形态,因其形状及上面的刻文形如“鬼脸”,又称“鬼脸钱”。“蚁鼻钱”上的刻文有数种,有释作“坐”、“●”、“金”、“●朱”又有释为“各六朱”的郢爰。

  我国不但是最早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也是最早使用贵金属——黄金作货币的国家。贵金属便于分割、贮藏、携带,体小值大、质量经久不变等优点,是理想的币材。“郢爰”是我国最早的金币,“郢”是地名,楚国首都。“爰”是重量单位。除郢“爰”外,尚有“陈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秦 钱 币

  (公元前206——221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一系列加强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同时,又统一了币制。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每镒重二十两(一说每镒重二十四两);以铜钱为下币,圆形方孔,单位是半两(重十二铢),重如其文。从而把各种原始形态铸币统一于方孔圆钱之下。

  秦半两钱之所以圆形方孔,据说是因为秦始皇迷信当时方士们所宣扬的“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缘故,实际上方孔圆钱在战国时期早已有之,并非秦始皇的发明。但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币制,规定了货币的形制和单位,无疑是一大贡献。

  半两钱一般重八克左右。但因每范所铸钱很少,故需范甚多。钱范不够整齐划一,带来钱币的轻重大小及文字也很少有完全一致的。战国纷乱的货币形制统一于半两钱以后,从此,我国的货币形制基本固定下来并延续了两千多年。

第四章两汉钱币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初货币承袭秦制,使用半两钱,但逐渐减重。黄金改以斤为单位,斤又称金,每斤重十六两。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行“五铢钱”。这是货币形制的重要改革,由于五铢钱轻重大小适中,此后七百多年间,一直成为我国主要的货币。

  一、西汉钱币(公元前206——公元8年)

  西汉有三种钱,即秦半两、汉半两、五铢钱。汉半两钱因轻重不同,又有八铢、五分、四铢、三分数种。五铢钱中又有各郡国所铸的“郡国五铢”、中央政府所铸“赤仄五铢”、专门的铸钱机构上林三宫所铸“上林五铢”等。又因私铸盛行,汉初货币一度曾相当混乱。

  

  西汉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注意兴修水利,普通使用牛耕和铁农具,使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货币经济也较前发达。国家赋税,除田租外,皆以征收货币为原则,薪俸则钱帛参半,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铢”半

  两公元前206年,汉高祖行半两钱,因经济窘迫,所铸半两钱大幅度减重。

  “榆荚”半两

  汉初许民铸钱,为图大利,各地豪强大户私铸纷起,钱愈铸愈薄,成为孔大体小、形如四片榆荚的小钱,被称为“榆荚半两”。劣钱的泛滥,曾使当时物价飞涨。

  “八铢”半两

  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改铸重八铢的半两钱,减重三分之一。

  “五分”半两

  重量只有五分之一,故称。非钱径仅五分。

  三铢钱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铸三铢钱,约重两公分,行四年废。

  “武帝”半两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废三铢钱,恢复半两钱。

  “郡国”五铢

  汉武帝无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钱改行五铢钱,从此结束了半两钱的流通。五铢钱许各郡国铸造,这些五铢钱轻重成色不一,制作较粗糙。

  “赤仄”五铢

  郡国五铢既粗且滥,武帝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铸行赤仄五铢,每枚当郡国五铢五枚。年谓赤仄,即外郭光滑整齐。

  “上林”五铢

  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停止郡国铸钱,并废赤仄以一当五之制。将铸币权集归中央,令上林(地名)三官(钟官、办铜、均输三官的合称),专事铸钱,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铸造和发行的中央集权,此举对国家的统一和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各代上林五铢

  武帝以后,上林三官一直是西汉专门铸钱的机构。五铢钱轻重适中,钱沿有郭保护钱文不至磨灭,其形制基本上是以后历代流通最广的小平钱的模式。

  西汉金饼、马蹄金、龙趾金

  西汉的黄金往往铸成饼、马蹄等形状,以重量计值,每斤黄金约值一万钱。

  二、王莽钱币(公元8——23年)

  公元8年,外戚王莽取西汉政权而代之,改国号为“新”。王莽在政治上进行残暴统治的同时,在经济上用改革币制的办法,铸行高额而大幅度减重的钱币搜刮人民财富,至公元23年王莽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七十万斤。

  王莽进行币制改革四次,先后铸行货币达三十七种之多。其名目之繁多,货币之混乱,在中国货币史上是空前的。但王莽钱制作精美,在我国货币文化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这是王莽于公元七年第一次币制改革时铸行的钱币。大泉五十重十二铢,价值五十个五铢钱,减重为二十分之一以下。契刀五百一枚当五铢钱五百枚;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贬值七百一十分之一。当时黄金一斤价值一万钱,两枚一刀平五千可兑换黄金一斤。王莽用一两多的铜,强行收兑百姓黄金一斤。

  小泉值一

  这是第二次币制改革(公元9年)铸行的钱币。这种钱重一铢,当五铢钱一枚,同时继续铸行“大泉五十”。百姓不接受大,小泉,王莽则禁五铢钱流通。

  大布黄千等(见下表)

  王莽于公元10年,实行第三次币制改革。推行“宝货制”,发行货币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铜货)二十八品。大布黄千一枚重二十四铢,即等于小钱的二十四倍,价值却等于一千枚小泉,铸利在四十倍以上,比五铢钱则利又更大。“宝货制”繁琐混乱,是大规模掠夺民财的手段,它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布泉、货泉、货布,这是王莽第四次币制改革铸行的钱币。王莽政治的黑暗,币制的混乱,私钱的充斥,加速了人民的破产。当时“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立”。米价高至每石一万钱,甚至黄金一斤只能易豆五升。公元23年王莽政权终于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新 莽 宝 货 制 明 细 表

种类
名称
重量
面值
钱货六品

小钱直一

么钱一十

么钱二十

么钱三十

么钱四十

么钱五十

重1铢

重3铢

重5铢

重7铢

重9铢

重12铢

直1钱

直10钱

直20钱

直30钱

直40钱

直50钱

金货一品 黄金 金一斤 直一万钱
银货二品 朱提银

他银

八两为一流 直1580钱

直1000钱

龟货四品 元龟

公龟

侯龟

子龟

  直2610钱

直500钱

直300钱

直100钱

贝货五品 大贝

壮贝

么贝

小贝

每朋

每朋

每朋

每朋

率枚

直216钱

直50钱

直30钱

直10钱

直3钱

布货十品 大布

次布

弟布

壮布

中布

差布

厚布

幼布

么布

小布

重1两

重23铢

重22铢

重21铢

重20铢

重19铢

重18铢

重17铢

重16铢

重15铢

直1000钱

直900钱

直800钱

直700钱

直600钱

直500钱

直400钱

直300钱

直200钱

直100钱

注:摘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发展简史和表解》

  一、东汉钱币

  经王莽变乱,生灵涂炭,汉光武帝刘秀重新统一国家,为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缓和阶级矛盾,下令释放奴婢,抑制豪强的掠夺,与民生息,崇尚节俭,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公元40年,复铸五铢钱,曾一度物物交换的局面得以扭转。

  更始五铢

  东、西汉之交,公元24年淮阳王刘玄所铸。

  铁五铢 铁半两

  公元30年,公孙述据蜀为王,废铜钱改铸铁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铁铸钱。所铸铁钱有五铢,半两。

  “四出”五铢

  公元186年,灵帝铸五铢钱,其钱背面有四道斜纹直接外郭,人称“四出五铢”。

  “四缺”五铢

  汉灵帝继“四出五铢”之后,又曾铸行正面内郭有四道短斜纹的“四缺五铢”。

  “董卓”小钱

  东汉和帝、安帝后,东汉统治集团趋于腐朽,豪强势力日益扩张,外戚、宦官竟相擅权,王室衰微,东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了。公元189年,大豪强董卓进军洛阳,带来了历史上有名的“董卓之乱”。为筹措战争费用,董卓曾于元公190年搜刮长安、洛阳的铜人、铜马、铜器及五铢钱改铸小钱。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物价飞涨,谷每石卖至数万钱。这种钱既无轮郭,又无钱文,十分粗劣。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的钱币

  (公元220年——618年)

  三国至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分裂、战争频仍的动乱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某些地区和某些时期,甚至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实物经济状态。这一时期铸币仍以五铢为主。但开始出现了年号钱,货币文字也由篆书向隶书过渡。

  一、魏钱币

  东汉末,军阀混乱,民无宁日,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曹魏初年以布帛交易。经过厉行屯田,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社会经济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复铸行五铢钱,其形状仿东汉五铢。但曹魏五铢很难辨认。

  二、蜀钱币

  刘备据四川,于公元221年自称汉皇帝,建立蜀国。蜀汉经济基础薄弱,且连年战争,开支浩大,加上币材紧缺,不得不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所铸行的多是大面值钱币。

  直百五铢

  公元214年铸行,重四铢,当五铢钱一百。

  犍为五铢

  犍为是当时四川的一个商业中心,当地所铸钱背后有一“为”字。这是我国方孔圆钱中最早铸有地名的钱币。“犍为五铢”也是以一当百的五铢钱。这种钱币后来还逐渐减重,所以有大小,厚薄之分。

  蜀五铢

  蜀汉所铸五铢钱文和钱径稍少,重约两公分许,有内外郭。

  铁直百五金 直百钱 小直百 太平百金 定平一百

  没有相应的社会物质基础作为后盾而铸行大面值减重钱币,必然会引起物价飞涨。这是蜀汉后主刘禅统治时期铸造的各种大面额减重钱币,造成经济混乱,民不聊生,加速了其政权的崩溃。

  三、吴钱币

  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南京)。孙吴的经济基础也很脆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铸行大面额钱币,“钱既太贵,徒有虚名”。公元280年为晋所灭。

  大泉五百

  公元236年铸行,重十二铢,当五百个五铢钱,比王莽的大泉五十又大幅度减重。

  大泉当千 大泉当二千 大泉当五千

  钱币面额越铸越大,物价则越贵,人民深受其害,纷纷起来反对和抵制使用大钱。孙吴不得不于赤乌九年(公元246年)回收大钱。

  四、两晋、南北朝钱币(公元265——589年)

  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混乱、货币经济衰退的时期。这一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铸币杂乱无章,在某些时期的某些地区,货币不能流通,以谷帛交易,倒退到自然经济的物物交换状态。

  这时期的钱币特点:一是在钱币上开始铸上年号;二是钱币每单位称“文”,每千文为“贯”。两晋没有铸钱币而沿用前代旧钱,实行通货紧缩。但旧钱有大有小,币制混乱,往往以谷帛代钱。

  小五铢:为沈充所铸,又称“沈郎钱”。

  汉兴钱:成汉主李寿于汉兴元年(公元338年)铸。是中国最早的年号钱。这种钱有横、直读两种,直读者钱文为篆书,横读者钱文为隶书。

  丰货钱:后赵石勒于公元319年铸,难于流通,一般交易仍用谷帛。

  (元嘉)四铢:南朝宋所铸钱币,因流通不畅,后改铸五铢钱。此钱钱文为“四铢”。

  孝建四铢:南朝宋孝武帝于孝建元年(公元454)铸行。其书体为薤叶书。钱面文为“孝建”,幕文为“四铢”。

  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南朝宋钱币,公元465年铸。此时允许民间铸造,结果愈铸愈劣,一千钱垒起来还不到三寸高,入水不沉,随手破碎。有些特小者,称“鹅眼钱”。

  (肖齐)五铢:南朝齐武帝永明八年(公元490年)铸。史载其钱沿用汉制,钱文为“五铢”,难识别

  (肖梁)五铢: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铸。有内外郭而比同样有内外郭的蜀五铢大。钱文为“五铢”。

  “大样”五铢、“剪边”五铢:南朝梁武帝铸于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剪边五铢又称“五铢女钱”,无内外郭。

  铁五铢: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因铜钱私铸多而杂,古钱又剪凿过甚,前代留用的旧钱名目又多,于是尽废铜钱铸行铁钱。但铁钱又滥铸,结果急剧贬值,交易要用车载钱而难于论贯。

  “四柱”五铢、“二柱”五铢: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铸。所谓“四柱”,即钱面及背面均有两个星点。“二柱”即背面有两个星点。

  (陈)五铢: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铸。

  太货六铢: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以一当五铢十个,后又改为一当一。钱文为篆书“太货六铢”对读。六字像人手叉腰,人称“叉腰哭天子”。此钱是六朝中最精美的一种。

  太和五铢:

  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铸。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至此才进入货币经济。钱文“太和五铢”篆体,对读。

  永安五铢: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铸。目的是为了稳定币值,但没有达到目的,仅铸行了五个月。钱文“永安五铢”。少数幕有四出纹或穿上有一“土”字。

  “小样”永安五铢:北魏分为东、西魏。此为东魏孝静帝武定年间所铸。在此之前承用永安五铢,但绝大多数是私铸滥铸的劣钱,大小成色不一,名目繁多,后来收铸各地劣钱改铸此钱。不久又因私铸纷起而减重。

  常平五铢:北朝齐文宣帝天保四年(公元553年)铸。较重,制作亦精,币价颇高。但因政治腐败,横征暴敛,不久即被各式私铸钱所淹没。

  (大统)五铢:北朝西魏文帝大统六年(公元540年)铸。形制仿永安五铢,阔边、五字直笔。右边近穿孔处有一横划为其特征。大统十二年铸的大统五铢形较小,是前者的减重形。大统五铢钱文:“五铢”。

  布泉: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铸。每枚当五铢钱五枚。钱文“布泉”玉筋篆,笔法秀雅古朴。

  五行大布:北朝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47年)铸。一枚当布泉十枚,后来一再减重。钱文“五行大布”篆体。

  永通万国:北朝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铸。每枚当五行大布十枚当布泉百枚,合五铢钱五百文,即减重一百六十分之一。大利所在,私铸盛行。以上北周铸的几种钱币都很精美,篆法独具一格,铸造工艺为六朝之冠。但钱漂亮并不等于有价值,人民并不乐用,交易使用绢帛。

  五、隋钱币

  公元581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结束了东晋以来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政治上的统一在货币上的反映是对纷乱的南北朝钱币的统一。但这种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隋文帝实行通货紧缩政策,铸行标准五铢钱,叫开皇五铢(又称置样五铢),使币制稳定。隋炀帝反其道而行之,奢侈暴戾,穷兵黩武,使国库空虚,私铸也愈益泛滥,后期至剪铁●裁皮糊纸以为钱。隋五铢有些铜质色白,故又称“白钱五铢”。隋五铢轮郭肉好皆备,轮较宽阔,易辨认。

第六章 唐代钱币 

  (公元618 ——907年)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货币方面也有意义重大的改革。唐代货币的名称与重量完全分离,钱币不再以重量称之,改称“宝”,即通行的宝货。钱文由篆书改为隶书为主。另规定每十枚重二铢四累的开元通宝钱为一两,即十钱为一两。“钱”从此成了两以下的衡量单位,这也是中国衡法十进制的基础。

  开元通宝:因隋末币制混乱,使唐初亦受影响,货币以钱帛为主。高祖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铸开元通宝,每枚重二铢四累,自此成为整个唐代的主要货币,流通甚广。开元通宝由于流通时间很长,故版别极多,如背分别有星、月、星月纹等,星月纹有时在钱幕穿左,有时则在右或上、下。“元”字第二笔有左面挑起的叫“左挑”,右面挑起的叫“右挑”,两边均挑起的叫“双挑”等等。

  会昌开元:唐贞元以后,实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使钱币贬值,物价飞涨,给人民带来苦难。而通货紧缩对人民也是严重打击。通货紧缩则货币紧缺,货币紧缺则导钱贵物贱。物贱则伤农,劳动人民终年劳作,所得无几,十分艰苦。如建中元年(公元 780 年),米价每斗两百钱,后跌至每斗米才卖五十钱。至元和元年(公元 806 年),跌至每斗米才卖两个钱。为了缓和通货紧缩的局面和出于其它政治原因,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 845 年)下令毁全国铜佛像以及钟,磬、炉、铎等铜器铸钱,以期增加通货。这种钱称“会昌开元”,钱背铸有监名。共有 22 监,它们是:昌(扬州)、京、洛、益(四川)、蓝(陕西蓝田)、荆(江陵)、襄(襄阳)、越、宣、兖、洪(江西)、润(浙江)、潭(湘)、鄂、平(平州)、兴(兴元)、梁(梁州)、广(广州)、梓(东川)、福(福州)、丹(丹州)、桂(桂阳)。

  会昌开元的铸造,缓和了武宗前六、七十年的钱荒局面。

  乾封泉宝:这是唐代的第一个年号钱,于高宗乾封元年(公元 666 年)铸。从此以后,以后各代所铸钱币均冠年号。

  乾元重宝:唐玄宗的奢侈腐化和安史之乱,使财政状况捉襟见肘,唐肃宗不得不铸行每枚当十枚开元通宝的“乾元重宝当十钱”,实行通货膨胀。

  重轮乾元重宝:肃宗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铸。因背面外郭有双圈,故称“重轮”。这种钱初铸时每枚当开元通宝五十枚,次年改为一当三十,后又改为一当三,再改为一当一。熔一枚重轮乾元重宝即可获利三倍,大利所在,私熔大盛。

  大历通宝、建中通宝:两种钱都可能是唐代的私铸钱。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安史之乱,唐肃宗于乾元年间(公元 759 —— 762年)铸行乾元重宝大钱时,史思明占据洛阳铸此钱。两者铸钱的目的,均匀筹措军费。得壹、顺天钱每枚当开元钱一百。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3: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五代十国钱币

  (公元 907——979 年)

  黄巢起义瓦解了唐王朝的统治,封建割据势力纷纷占地为王。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小朝廷的统治,史称“五代”。我国其它地区则割据为十个小国,他们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经长期战乱,经济发展缓慢,很少铸钱;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经济稳定并有所发展。十国中除吴越、吴、北汉、南平四国未铸钱外,其余各国均铸钱。但铸币混乱,地区性强,而且大多数实行通货膨胀,铁、铅钱充斥,为以后的币制割据性带来不良影响。

  开平元宝大钱:后梁太祖开平年间(公元907 ——911 年)铸。大如当十。

  天成元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公元926 ——930 年)铸。此钱极罕见。

  清泰元宝: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年间(公元934 ——936 年)铸。

  天福元宝:后晋高祖天福三年(公元938 >年)铸。

  汉元通宝:后汉高祖及稳帝乾祐年间(公元947 950 年)铸。

  周元通宝:后周太祖广顺年间及世宗显德年间(公元951 ——959 年)毁佛寺铜像所铸。背多有星月纹,又有合背,品类颇多。

  天策府宝大铜钱、大铁钱:十国楚马殷(公元907 ——930 年)据湖南,建天策府,铸此钱。

  乾封泉宝大铁钱:十国楚马殷铸。以一当十,尚有铜铸的。钱背各有天、策、天府等字。

  开元通宝:十国闽王审知(公元907 ——925 年)铸。有铜、铁、铅三种,背穿上有星纹或一闽字,穿下有仰月。

  永隆通宝大铜钱、大铁钱:十国闽王曦永隆年间(公元939 ——943 年)铸。背穿上有闽字,穿下仰月,穿右有星,也有穿上有星者。

  天德通宝大钱、天德重宝:十国闽(殷)王延政天德年间(公元943 ——945 年)铸。一个铁钱当铜钱一百文,实行通货膨胀,筹措内战费用。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王汉元宝、光天元宝:(公元911 ——918 年)十国前蜀王建铸。

  乾德元宝、咸康元宝:十国前蜀王宗衍(公元919 ——925 年)铸。

  广政通宝铜铁钱:十国后蜀孟昶公元(939 ——965 年)铸。

  开元通宝对钱:十国南唐嗣主李璟保大年间(公元 943 ——957 >年)铸。这是我国最早的对钱,大、小形式一致,文字分篆书及隶书两种。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同为南唐嗣主李璟铸。初铸较规整,后减重为三分之一。盗铸纷起,劣钱充斥。传世有大、小钱。钱文有篆,隶两种,为对钱。

  永通泉货大钱:南唐李璟中兴二年(公元 950 年)铸,一当十。篆、隶对钱。

  铁钱:南唐后主李煜于公元 964 年铸。李煜骄奢腐化,国力衰弱,铸铁钱以代铜钱,引起物价飞涨。

  南唐初年还铸过“大齐通宝”及“保大元宝”,但传世极少。

  永安一十、永安一百、永安五百、永安一千:公元 911 年以后幽州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所铸。有铜、铁两种,这种钱是最重的钱。

  铁五铢、铁货布:亦为幽州刘仁恭父子铸。铁五铢用隋五铢钱范铸造,铁货布则用王莽货布铁范,但背文有“三百”两字。

  铁顺天元宝:刘仁恭父子用史思明钱模铸。背文加“百”、“千”。

  应圣元宝(背拾)乾元重宝(背当百)应天元宝(背当万):幽州刘仁恭父子铸。他们父子铸的全是大面值减重货币,因流通范围不广,影响不大。

  乾亨重宝:公元 907 年唐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据岭南称王。其弟刘龑于公元 911 年继位,917 >年称帝,立国为“汉”,建都广州,史称南汉。刘龑于乾亨元年(公元917 >年)开铸乾亨重宝铜、铅钱。过去认为乾亨铅钱是我国最早的铅钱,近年发现五铢钱中也有铅铸的。

第八章 两宋钱币

  (公元 960 —— 1279 年)

  一、北宋钱币

  我国封建社会从宋代开始走向衰落,除北宋前期经济有比较稳定的发展外,由于统治阶

  级的穷奢极侈,加上外族入侵,与辽和西夏的战争连绵不断,国家经济状况日渐恶化。宋太

  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至仁宗庆历四年(公元 1044 年),八十多年间所铸行的钱币都是不减重的正常小平钱。庆历五年( 1045 年)铸行庆历重宝当十钱以后,从此“折二”、“折三”、“当五”、“当十”的通货膨胀铸币成为经常化。

  宋代铸钱多而复杂。除少数外,每个帝王的每个年号差不多都铸钱,而且铸几种钱。钱币往往又分地区流通,形成了货币流通的割据性和分散性。

  宋元通宝: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 960 年)铸。背穿上有星月纹,其纹或在穿左、穿右、穿上、穿下。版别甚多。又有铁钱,但主要流通于四川。

  太平通宝:太宗赵光义太平兴国元年( 976 年)年铸。有铜、铁两种,仅有小平、铁钱兼有大钱。此钱是北宋第一种年号钱。

  淳化元宝三体钱:太宗淳化元年(公元 990 年)铸。有真、行、草三种书体,据说是太宗赵光义亲笔所书,即所谓的“御书钱”。

  至道元宝三体钱:太宗至道年间(公元 995 —— 997 年)铸。亦为宋太宗的“御书钱”。

  咸平元宝小平、折二、折三:真宗咸平年间(公元 1004 —— 1021 年)铸。只有真书一种,并有铁钱。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皇宋通宝:均匀宋仁宗时铸。都是对钱,并有铁钱(明道钱无)。皇宋通宝不是年号钱。皇宋通宝有一种钱文为九叠篆者,颇罕见。

  康定元宝小铁钱: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 1040 年)铸。康定元宝小平仅见铁钱。

  庆历重宝:仁宗庆历五年(公元 1045 年)铸,有铜、铁两种,铜铁有当十大钱。钱文有真读、旋读。又曾命河东等三州铸庆历重宝大铁钱。

  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仁宗至和年间(公元 1054 —— 1056 年)铸。均为对钱。重宝有折二、折三钱。折三钱中有的背面有“虢”字的,是宋钱中纪地最早者。折三钱又有直读、旋读之分。

  嘉佑元宝、嘉佑通宝:仁宗嘉佑年间(公元 1056 —— 1063 年)铸。元宝为三体书,通宝为对钱。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英宗治平年间(公元 1064 —— 1067 年)铸。各有真、篆、古篆三种书体。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 1068 —— 1077 年)所铸。元宝和宋宝均为真、篆书对钱,元宝只有小平钱,重宝只有折二钱,版别均极多。通宝有小平及折三铁钱,无铜钱。

  元丰通宝:神宗元丰年间(公元 1078 —— 1085 年)所铸。铜钱有小平及折二两种,均篆、隶、草三体,但隶书者颇少见。又有铁钱。元丰钱版别极多,据说隶书元丰钱钱文为苏轼所书,称“东坡元丰”。

  元祐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及铁钱。篆、行二体对钱,钱文传为司马光、苏轼书写。小平钱有背上有陕字者。

  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皆为篆、行对钱,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通宝只有小平。两种钱都有铁钱。

  元符元宝、元符通宝:有小平及折二篆,行对钱。以上两种年号钱是哲宗元佑至元符年间(公元 1086 —— 1100 年)所铸。

  圣宋元宝:有铜铁小平、折二钱及折五铜钱。篆、行对钱,制作精美,版别亦多,是徽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所铸。

  崇宁通宝、崇宁元宝、崇宁重宝:徽宗崇宁年间(公元 1102 —— 1106 年)所铸。制作极精,钱文铁画银钩,称“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书,书法自成一家。通宝有小平、折十两种,后者尤多见,并有铁钱,又有合背钱。元宝钱形制有二,一种稍大者钱文隶书。重宝为隶书钱,形状大小不一,因初行当十大钱引起严重私铸,乃改当三。重宝又有当二的夹锡钱。

  大观通宝:徽宗大观年间(公元 1111 —— 1118 年)铸。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数种。钱文亦为徽宗瘦金体,颇精美。又有铁钱及合背钱。

  政和通宝、政和重宝:徽宗政和年间(公元 1111 —— 1118 年)铸。有小平、折二,并有夹锡及铁钱,钱文为篆、隶对。另有政和元宝铁钱,为陕西所铸,极罕见。

  重和通宝:重和年间(公元 1118 年)铸。小平对钱,流传较少。

  宣和通宝、宣和元宝:徽宗宣和年间(公元 1119 —— 1125 年)铸。均篆、隶对钱,传为御书。通宝有小平、折二。元宝仅有小平。自圣宋钱始至宣和钱,皆徽宗时所铸,为中国方孔圆钱中之最精美者,尤以圣宋、政和、大观、宣和等钱冠绝群钱。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宋钦宗公元1126—— 1127年铸。时值金人南侵,所铸钱极少,传世不多。元宝、通宝都有小平及折二钱,近发现有折三钱,通宝兼有铁钱。

  一、南宋钱币(公元 1127—— 1279 年)

  南宋发行纸币,铸币比北宋时大为减少。铸币中又以铁钱及折二钱为主。其货币流通的地区性,币材、币值、币名的多样性,比北宋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淳熙七年(公元 1180 年)开始,钱币上出现了纪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纪年钱币。

  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高宗建炎年间(公元 1127—— 1130 年)铸。都有小平、折二、折三钱,皆对钱。通宝背有些有“川”字的。

  绍兴元宝、绍兴通宝:高宗绍兴年间(公元 1131—— 1162 年)铸。均有小平、折二钱。通宝尚有折三钱。均篆、真对钱。元宝折二背有星月纹。通宝背有利字的铁钱,为利州所铸。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孝宗隆兴、乾道年间(公元 1163 —— 1173 年)铸。两钱均篆、真对钱,仅有折二钱,兼有铁钱。有些钱背有松、正、同等钱监名。

  淳熙元宝、淳熙通宝:孝宗淳熙年间(公元 1174 —— 1189 年)铸。元宝钱有小平及折二钱,钱文有篆、真二体。真书钱背有纪年,自柒至十六,这是世界上钱币纪年最早的。背文有星月纹或钱监名,如正、泉等。通宝为折二钱;铁钱纪监名兼纪年。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光宗绍熙年间(公元 1190 —— 1194 年)铸。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铜、铁均有。铜钱背纪年,自元年至五年。铁钱纪地及纪年,背面钱监名,如“同”即同安,“春”即蕲春,“汉”即汉阳。

  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宁宗庆元年间(公元 1195 —— 1200 年)铸。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折三。背纪年,小平、折二自元至六,折三自四至六。

  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宁宗嘉泰年间(公元 1201 —— 1204 年)铸。通宝有小平、折二、当五三种。另有铁钱,背纪地纪年。元宝铁钱同。

  开禧通宝、开禧元宝:宁宗开禧年间(公元 1205 —— 1207 年)铸。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两种,钱背纪年自元至三。铁钱并纪地。

  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宁宗嘉定年间(公元 1208 —— 1224 年)铸。通宝铜、铁钱均有小平、折二钱。铁钱并有折五。元宝有当十大铜钱,背有折十字样。铁钱则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四种。铜钱纪年自元至十四。

  嘉定折二、折三、折五铁钱:嘉定铁钱较为复杂,不但年号多,而且币值多,钱名更多。如有:元宝、永宝、之宝、全宝、兴安、安宝、新宝、万宝、真宝、崇宝、泉宝、洪宝、封宝、宝至、珍宝、隆宝等。甚至有人说究竟有多少种“宝”还不十分清楚。除此以外,嘉定钱尚有纪钱监名,纪年、纪值、纪范。钱文又有多种,其中又分直读、旋读,形式之多,为宋钱之冠。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理宗宝庆年间(公元 1225 —— 1227 年)铸。非年号钱。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及小平、折二、折三铁钱,均纪年,自元至三。通宝有当十大战。

  圣宋重宝:亦为理宗宝庆年间所铸,非年号钱,只有铁钱。

  宝庆完宝:理宗宝庆年间所铸的唯一年号钱。仅小平、折三两种铁钱。背有纪值及纪监文。

  绍定通宝:理宗绍定年间(公元 1228 —— 1233 年)铸。通宝铜、铁钱有小平、折二,铁钱另有折三。背均纪年自元至六。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理宗年间(公元 1234 —— 1236 年)铸。元宝铜钱仅得小平,铁钱有折三、折五、折十三种,纪年仅“元”字。通宝铜钱有折三、折五。另有铁钱,有大至折十二者。重宝仅折五铜钱。

  嘉熙通宝、嘉熙重宝:理宗嘉熙年间(公元 1237 —— 1240 年)铸。通宝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文纪年至元四。重宝仅有折三铜钱及折五、折十铁钱。

  淳祐元宝、淳祐通宝:理宗淳祐年间(公元 1241 —— 1252 年)铸。元宝有小平、折二铜钱;通宝则多折三。另在四川铸行当百铜、铁钱。

  皇宋元宝:理宗宝祐年间(公元 1253 —— 1258 年)铸的非年号钱。有小平、折二两种。背纪年自元至六。

  开庆通宝:理宗开庆元年(公元 1259 年)铸。有小平、折二两种,背纪年,仅“元”一字。

  景定元宝:理宗于景定年间(公元 1260 —— 1264 年)铸。有小平及折二两种,背纪年自元至五。

  咸淳元宝:南宋最后一种钱币。度宗咸淳年间(公元 1265 —— 1274 年)铸。有小平、折二两种,并有铁钱。纪年自元至八。

  钱牌:高宗建炎年间(公元 1127 —— 1130 年)铸。有三种,牌面有“临安府行用”字,背文则为“准弍百文省”、“准叁百文省”、“准五百文省”三种。(“省”是“省陌”的意思)钱牌作长方形,或上圆下方,或上方下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辽、金、西夏钱币

  (公元916——1234年)

  两宋时期,我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同时或先后建立过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等政权。这些少数民族在仿照宋代的政治制度建立封建政权之前,处于奴隶占有制和实物经济社会。封建政权建立以后,政治经济都有较迅速的发展,亦分别铸行过钱币。

  一、辽钱(公元916——1125年)

  通行泉货、开丹圣宝、丹巡贴宝、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岁:辽太祖、太宗统治时期(公元916——947年)铸。在此之前使用宋钱。

  天赞通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年间(公元922——924年)铸。

  天显通宝:辽太宗耶律德光铸。

  应历通宝:穆宗耶律璟应历年间(公元951——969年)铸。

  保宁通宝:景宗耶律贤保宁年间(公元969——979年)铸。

  统和通宝: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年间(公元983——1012年)铸。

  重熙通宝: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年间(公元1032——1055年)铸。

  清宁通宝:辽道宗耶律宗基清宁年间(公元1055——1064年)铸。

  咸雍通宝:辽道宗耶律洪基咸雍年间(公元1065——1074年)铸。

  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辽道宗大康、大安、寿昌年间(公元1075——1101年)铸。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辽天祚帝乾统、天庆年间(1011——1120年)铸。

  辽钱制作均较粗糙,钱背常常错范,文字湮没。

  二、金钱(公元1115——1234年)

  正隆通宝:海陵王完颜亮正隆二年(公元1157年)铸。在此之前数十年沿用辽、宋钱。

  此钱仿宋小平钱,制作较精。

  大定通宝: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铸。仿宋瘦金体大观钱制作,十分精美。有小平、折二钱。

  泰和重宝: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铸。较精美。有小平、折二、折三、当十钱。其书体为玉筋篆,秀雅流畅。

  贞佑通宝:金宣宗贞佑年间(公元1213——1217年)铸。

  以上是金代铸的钱,均较精美。

  阜昌元宝、阜昌通宝、阜昌重宝:公元1130年,金在北京立南宋降臣刘豫为帝,国号“大齐”,改元阜昌,铸各种阜昌钱。元宝为小平钱,通宝为折二钱,重宝为折三钱。均篆、真对钱。极精美,传世绝少。

  三、西夏钱(公元1032——1227年)

  西夏文圣福宝钱(旧译:福圣钱宝或福圣元宝):西夏毅宗(公元1053——1056年)铸。

  西夏文大安钱宝(旧译:大安钱宝或大安元宝):西夏惠宗大安年间(公元1075——1085年)铸。

  西夏文贞观宝元(旧译:贞观元宝):西夏崇宗贞观年间(公元1101——1113年)铸。

  西夏文乾佑宝钱(旧译:乾佑钱宝):西夏仁宗乾佑年间(公元1170——1193年)铸。

  西夏文天庆宝钱(旧译:天庆钱宝):西夏桓宗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

  元德通宝、元德重宝:西夏崇宗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年)铸,为汉文钱。

  天盛元宝、乾佑元宝:西夏仁宗天盛、乾佑年间(1149——1193年)铸,为汉文钱。

  天庆元宝:西夏桓宗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6年)铸,为汉文钱。

  皇建元宝:西夏襄宗皇建年间(公元1206——1211年)铸。

  光定元宝:西夏神宗光定年间(公元1211——1223年)铸。

  辽、金、西夏钱币,以制作工整精美而言,以金钱为首,西夏次之,辽钱最差。

第十章 元代钱币

  (公元1271——1368年)

  元代主要行使纸币,同时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银锭之统称“元宝”即来源于元朝。元初曾一度禁止使用铜钱。后来虽然铸过不少种类的钱币,但数量较少,用以流通的主要是纸币。传世较多的小钱,多属庙宇钱和供养钱。

  1、中统元宝:元世祖公元1206——1264年铸。

  2、大朝通宝:世祖于未改国号“元”以前,曾铸“大朝通宝”铜钱及银钱。

  3、至元通宝: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铸。有蒙、汉文两种。形制有大小多种。

  4、元贞通宝:成宗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有小平、折二。钱有蒙、汉文两种。

  5、大德通宝: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有小平、折二钱。有蒙、汉文两种。

  6、至大通宝: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铸。仅小平钱,另有蒙文当十钱。

  至大之宝:大元西宝蒙文。

  7、皇庆元宝:

  8、皇庆通宝: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铸。通宝为小平钱,元宝有银钱、铜钱两种。

  9、延佑元宝:

  10、延佑庙宇钱: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铸。元统治者笃信佛教,迎高僧为帝师,特铸铜钱供养僧人,这种钱称“供养钱”。又每遇庆典或灾异。常铸钱钜万广施佛寺,所祈神佑,这种钱俗称“庙宇钱”。元纸币贬值时,民间常私铸这类钱流通。

  11、至治元宝:

  12、至治通宝:英宗至治年间(公元1312——1323年)铸。

  13、元统元宝:顺帝元统年间(公元1333——1335年)铸。

  各种至正通宝、元宝、之宝等钱:顺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铸。顺帝时期是元代铸钱最多的时期,所铸钱种类亦颇复杂。有“供养钱”、“地支纪年钱”、“纪值钱”等,每种钱又有多种。

  至正之宝权钞钱:顺帝至正年间铸。钱背面有“权钞壹分”、“伍分”、“壹钱伍”、“弍钱伍”、“伍钱”等字样,这些钱数是对纸币的作价。本来纸币是代替金属币流通的价值符号。权钞钱则相反,用本身有价值的金属铸币来代表本身没有价值的纸币。这不但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货币上也是罕见的。

  另传世元钱中,有“承安宝货”,这是伪作。承安宝货是银货币,形式为银锭,自一两至十两,每两折铜钱三贯,行用三年后即废止。最近从实物中得以发现。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3: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章 明代钱币

  ( 公元 1368 —— 1644 年 )

  明代使用铜钱、白银和纸币。明初钱币与纸币并行。中叶曾一度停止铸钱,专用纸币。后因纸币贬值,不得已复铸铜钱。不久,铸钱又趋泛滥,只能以白银交易。白银则始终是明代重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大小通宝:此为明太祖即位前于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铸。背面有“钱数”及“两数”,每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这种“称两制”仿自元钱。

  大中通宝(省局钱):朱元璋平陈友谅后,在江西及各省设专门铸钱的宝泉局。所铸钱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称。每局所铸钱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共五等。折二以上的铜钱除局名外,尚铸有“纪数”,如折二为“二”,折三为“三”等。

  洪武通宝五种

  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铸洪武通宝。洪武八年,颁布“洪武通宝钱制”,分为五等:即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小平钱。当一重一钱,当十重一两。并规定百分之百用铜,生铜一斤铸小平钱一百六十文(十六两为一斤),实际上大打折扣。背署钱重,并有纪值、纪地等内容。

  永乐通宝:明成祖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铸。洪武二十三年后,推行宝钞,很少铸钱。永乐通宝只有小平钱。

  宣德通宝:只有小平钱。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其上一代洪熙未铸钱。)

  弘治通宝:只有小平钱。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铸。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顺,正统各朝均未铸钱。

  嘉靖通宝:这是世宗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铸的加重钱币,每枚重一钱三分(标准钱每枚重一钱),成色百分之九十铜。此钱名目繁多,有所谓金背、火漆、旋边等等,这是因铸造加工工艺的不同产生的外观差异。

  嘉靖通宝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大钱:于嘉靖十三年,仿洪武钱制铸造。

  正德通宝:史载嘉靖三十二年曾补铸洪武到正德九个年号的钱,但实际上也未见流传。这种正德钱为私铸钱。

  隆庆通宝:穆宗隆庆四年(公元)年铸。每枚重一钱三。

  万历通宝:神宗万历四年(公元年)铸。亦有金背、火漆和旋边之分,前二种是南京、北京所铸,后一种为各省局所铸。万历年间,纸币不行,铸钱又渐多起来。钱背上又开始铸上文字。

  泰昌通宝:熹宗的父亲光宗在位只有几个月,熹宗即位后,于天启年间补铸光宗的年号钱。

  天启通宝:明末铸钱渐多且复杂,天启通宝小钱有数十种。其中有钱背纪铸钱局名的,有纪地名的,有纪重量的。另有当十钱,钱背亦有上述几种文字。天启通宝是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铸。

第十二章 清 代 钱 币

  (公元1636——1911年)

  

  清代的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铜钱每千文合银一两,但清中叶以后,官定银钱比价渐难维持,至晚清,官方比价,形同虚设。

  清代钱币沿袭我国两千多年传统,仍铸方孔圆钱,清末才改铸铜元。铸钱机构除中央有工部的“宝源局”和户部的“宝泉局”外,各省多设局铸钱。私铸则与过去历代一样,虽严法而不能禁。

  天命汗钱、天命通宝:

  清太祖努儿哈赤在入关前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国称帝时所铸满文钱及汉文钱。

  天聪汗钱:太宗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仿明天启大钱所铸。背面铸有满文“十”和“一两”。

  顺治通宝(光背):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铸。光背。

  顺治通宝(背汉文):世祖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仿唐开元及明洪武钱制所铸。背面汉文为钱局的简称。有:户(宝泉局)、工(宝源局)、陕(陕西省局)等二十多个省局名。

  顺治通宝(权银钱):世祖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铸。此钱背面穿孔左边有“一厘”字,是对银作价,即每文钱等于银一厘。孔穿右边为局名,共十七局。

  顺治通宝(背满文钱):世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铸。钱背穿左有满文“宝”字,右为局名。只有二局,即宝泉和宝源。

  顺治通宝(满汉文钱):世祖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铸。钱背穿孔左一满字,右一汉字,均系铸局名。共十二局:陕、临、宣、蓟、原、同、河、昌、宁、江、浙、东。

  康熙通宝(满文钱):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铸。背面满文为“宝泉”及“宝源”。

  康熙通宝(满汉文钱):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各省局所铸。初为十四局,后增至二十一局。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规定一省一局,除宝泉、宝源及顺治满汉文钱十二局外,另加宝福、苏、南、广、台、桂、云、漳、巩、西等十局。

  雍正通宝:世宗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铸。背为满文局名,共十七局。

  乾隆通宝: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铸。钱背皆满文钱局名。将雍正十七局中废河、巩两局,而增直、伊、阿克苏、叶尔羌、喀什噶尔、和阗六局,共二十一局。各地所铸钱的成色,文字稍有差异。

  嘉庆通宝:仁宗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铸。背为满文局名,共十九局。

  道光通宝: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铸。背文为满文局名,共十九局。

  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文宗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咸丰朝的币制,其复杂和混乱程度,比王莽的宝货制有过之而无不及,造成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

  咸丰币制的复杂混乱表现在:1.钱币的份量轻重变动频繁,大小错杂,轻重颠倒,当五十大于当百,当百重于当千。货币不断膨胀,币材减重变质,币值不断下跌。2.币材种类繁多,除金银外,有铁钱、铅钱、铜钱,铜钱中又分紫铜,红铜、黄铜。3.计值分十五级,自一文至当千,有制钱(铜、铁、铅三种都有),当四(红铜)、当五(铜、铁钱)、当八(红铜)、当十(三种都有),当二十(铜钱)、当三十(铜钱)、当四十(铜钱),当五十(三种都有),当百(三种都有)、当二百(铜钱)、当三百(铜钱),当四百(铜钱)、当五百(三种都有)、当千(三种都有)。4.钱名称呼,一般是制钱称通宝、当四至当五十称重宝,当五十以上称元宝。但也有很多例外。5.文字种类多,“满”、“汉”、“回”文都有。6.铸局猛增,除原有嘉、道以耒各局外,已废者重开铸,另新设宝德、宝迪、库车等局,大重铸造不足值的大钱。7.成色差,制作混乱。

  咸丰币制的混乱和恶性通货膨胀,是在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太平天国革命大爆发,清政府内外交困,开支浩繁,经济困窘的情况下出现的。咸丰末年,清政府被迫停铸大钱。方孔钱制度发展到这时已频于崩溃。

  同治通宝、同治重宝当十钱:穆宗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 。当十大钱后来逐渐减重。

  光绪重宝、光绪通宝:重宝铸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通宝铸于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钱背满文为钱局名。

  宣统通宝、宝泉及宝广、宝福机铸币:除个别地区以后还少量铸过一些方孔圆钱外,这是我国铸行的最后一种方孔圆钱。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了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已不能适应鸦片战争后急剧变化的国内社会经济形势,不得不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崩溃而趋于灭亡。方圆钱的消灭,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附:清初三藩钱币:在明末农民起义的紧要关头,汉族的一些上层反动分子吴三桂、尚不久被消灭。吴、耿等在据点地称王时都铸过钱币。

  昭武通宝、利用通宝:吴三桂于昭武元年(公元1673年)据云南时铸。对银作价。“利用通宝”钱背面铸有“二厘”、“五厘”等字。昭武通宝背书“一分”。

  洪化通宝:吴三桂之孙吴世璠于洪化元年(公元1678年)铸。不对银作价。

  裕民通宝:耿精忠于裕民元年(公元1674年)据福建时铸。有“一分”、“一钱”、“折一钱”三种。对银作价。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3: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历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至太平天国革命,我国历史上爆发过大小数百次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为巩固政权壮大自己的力量,发展根据地的经济,很多农民起义军都铸行过钱币。如黄巢铸行过“大齐通宝”北宋李顺铸行过“应运元宝”等。这些遗留下来的实物,是我国货币史上的瑰宝。

  一、唐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大齐通宝: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占领唐都长安,建国号大齐,改元金统,铸大齐通宝。

  二、宋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应运元宝:李顺在四川起义称蜀王,改元应运,于应运元年(公元994年,即北宋淳化五年)铸。

  三、元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天祐通宝:元末江南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铸。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四种,钱文正面楷书,背面有纪值的篆书。

  龙凤通宝:元末刘福通等农民起义领袖拥立韩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于公元1355年铸龙凤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钱。背无文。

  天启通宝、天定通宝:元末鄂、湘地区农民起义领袖徐寿辉于至正十八、十九年(公元1358、1359年)铸。各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折三有篆书钱,背无文。

  大义通宝:公元1360年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称帝于江州(今江西九江),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种,流通于长江中游地区。

  四、明代农民起义军钱币

  永昌通宝: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于公元1644年建都西安,国号大顺,改元永昌,铸“永昌通宝”。

  大顺通宝: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于公元1644年建都四川成都,国号大西,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

  兴朝通宝: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另一支,由孙可望统率入滇。于公元1649年铸“兴朝通宝”。

  五、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钱币

  天国背通宝:太平天国早期铸造。币面“天国”二字直读。背“通宝”横读。仅折十钱一种。

  天国背圣宝:太平天国继天国通宝后所铸钱币。有折十、小平钱,版式有多种。

  太平天国背圣宝:太平天国中期铸,有小平、折五、折十、折五十四等。版式颇多。背“圣宝”二字有直读和横读的。

  太平圣宝背天国:太平天国晚期铸。背“天国”二字皆横读。

  太平天国还有铁钱和铅钱,但流传颇少。

  平靖通宝和平靖胜宝钱:广东陈开、李文茂起义军在广西建大成国后,李文茂所铸。平靖胜宝背有前、后、左、右中营及御林军、长胜军等字。

  太平通宝:上海小刀会起义时所铸。钱背多有月文(在穿上)及“明”字(在穿下)。也有上星下月的。

第十四章 历代纸币

  一、北宋“交子”与“南宋会子”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汉代曾发行过“白鹿皮币”,它已具有纸币性质。唐代商人们为交易方便,发明了“飞钱”,是异地兑换现的票券。而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的“交子”开始。

  “交子”出现于北宋初。当时,四川使用铁钱,体大值小,流通不便,商人发行一种纸币,称为“交子”可以兑现,用它来代替铁钱流通。后改由十六家富商发行后,因富商破产,由政府发行。北宋崇宁、大观年间作过一次纸币改革,“交子”改为钱引。“钱引”即(钱币)兑换券的意思。

  南宋“会子”

  南宋初曾发行“关子”又曾发行“交子”,但最通行的是“会子”、“会子”具有较完备的纸币性质,不但可以流通,并可用于缴纳税赋。“会子”有“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等面值。

  二、金人交钞、宝券

  金人于海陵王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开始仿照宋朝做法,发行纸币与铜钱并行。最初发行“交钞”,面额从“100文”至“十贯”共五等。每七年为一界,每界到期则换发新钞,后取消界限永久流通。但金朝统治者通过发行纸币搜刮人民资财,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经常更换和改变钞票名称,每更改一次即大贬值一次。如公元1217年发行的贞祐通宝,每一贯纸钞等于两年前发行的“贞祐宝券”一千贯,即购买力跌成千分之一 。五年后发行的“兴定泉宝”等于“贞祐通宝”四百贯,又大幅度贬值,至使一万贯钱才能买到一个饼。为强制使用纸币,金政府禁止民间使用铜钱,但民间坚决抵制纸币,交易仍用铜钱、银两。纸币的恶性膨胀,最后成为促使金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三、元中统钞、宝钞、交钞等

  中统元宝交钞

  中统钞是元代最主要的一种纸币。始发行于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面额由“十文”至“二贯”共分十等。中统钞面额虽以钱文为单位,实际是以银为本位,最初发行时有较充足的银储备,后因战争需要,滥发钞票,实行通货膨胀,使元末的物价与元初相比,上涨了几千倍。

  至元通行宝钞

  至元宝钞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开始发行,与中统钞同时流通。面额从“五文”至“二贯”共分十一等。“一贯”当“中统钞”五贯。每次高额新钞发行,实际上是旧钞贬值。从“中统宝钞”发行至“至元宝钞”发行的二十多年间,“中统钞”贬值五倍。

  元代还发行过“至大银钞”、“至正交钞”等纸币多种。

  四、明代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明代纸币与金、元朝不同,两百多年间只发行“大明通行宝钞”一种纸币。该钞最初发行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面额有“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等六种。洪武二十二年后,加发“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等五种小钞。宝钞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每“四贯”合黄金“一两”、洪武以后发行的“宝钞”,仍用洪武年号。

  五、清代官票及宝钞

  清朝鉴于明代发行宝钞的失败,除顺治年间曾一度发行纸币外,此后各朝均未发行纸币。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费开支浩繁,又曾先后发行纸币两种:

  户部官票

  简称“官票”。因以银两为单位,亦称“银票”或“银钞”。分一两、三两、五两、十两和五十两等五种。由户部设官票所核对处收放,规定“官票”一两值制钱二千。

  大清宝钞

  简称“宝钞”或“钱钞”,以钱制为单位,最初发行“五百文”、“一千文”、“一千五百文”、“二千文”四种面额,后又增发“五千文”、“十千文”、“五十千文”、“一百千文”等面额,规定宝钞二千值银一两。

  上述两种纸币几乎同时发行,习惯上两者并称为“钞票”。据说纸币称为钞票即源于此。由于清政府发行此两种纸币并无保证金,加上滥发及各级官吏从中渔利,钞票迅速贬值。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银票三十两才能值实银一两。钱票每千文仅值一百余文,至咸丰末年,纸币实际上已停止流通。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清 末 货 币

  鸦片战争开始了是国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猛烈地冲击着旧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旧的货币制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我国货币史上进入了剧烈而纷乱的变革时代。无论银货币、铜货币及纸币都开始了复杂的变革。

  清末,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套换我国白银出口,使我国蒙受巨大损失。但银元成色重量划一,使用方便,比银两制有明显的优越性,发银元代替两势所必行。为争回权益,也为统一和抵制当时在我国流通的各类庞杂的外国银元,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开始,我国自铸银元。

  首先开铸银元的是广东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先后开铸银元多种:

  光绪元宝

  1.七三反版:广东造币厂初铸重七钱三的光绪元宝,比当时流行的外国银元重一分,本欲以此抵制驱逐外币。但因略重,发行后,民间多收藏不用或改铸,故不得不停铸。因此种银元币面四周环以英文,与后来正式流通的银元英文在背面不同,故称“七三反版”。

  2.七二反版:七三反版流通受阻后,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另铸重七钱二分“光绪元宝”。因英文仍镌于币面,故亦称“反版”。

  3.流通版:因英文镌于币面不合适,光绪十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造币厂改铸重七钱二分“光绪元宝”,英文改铸于币幕。“广东省造 库平七钱二分”汉字移于币面,这是流通较广的版式。此币分一元、半元、弍角、壹角、五分等五种。

  4.一两版: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广东造币厂为慈禧七十寿辰铸的壹两银元,币面亦为“光绪元宝”字样,并有“广东省造 重库平壹两”等字。币背中间是“寿”字图案,四周环以二龙争珠。有版别两种,其中龙纹及寿字稍有不同。

  光绪银币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广东省造。币面有“光绪银币”及“广东省造”字样。另有“双龙”图案。币背无字,有“龙马”图案。此币有版式二种,稍有区别。另有“光绪银币”一种,币面除“光绪银币”四字外,尚有“丁未”年干,币背中间有“一两”字样,余为“二龙争珠”图案,无铸造地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6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3 11:21 AM , Processed in 0.07770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