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回复: 0

被骂上热搜之后,这届观众不想被霸凌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26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被骂上热搜之后,这届观众不想被霸凌了

电影杂志
昨天 22:29
作者 | 我是影小妹

z33.jpg 艺电影又一次在票房与口碑的夹缝中成为舆论焦点。

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与舒淇领衔主演的《狂野时代》,带着戛纳电影节特别奖的光环登陆院线,上映3天斩获1.24亿元票房。

打破了大众对文艺片“小众冷门”的固有认知。

然而,亮眼票房的背后,“狂野时代 看不懂”“狂野时代退票率”等词条接连冲上热搜,豆瓣6.5分的评分与两极分化的观众反馈,让这部电影陷入了一场关于审美、理解与尊重的激烈讨论。

z24.jpg

《狂野时代》从宣发阶段就不断强调自身的艺术属性。

这种姿态不难理解,毕竟导演毕赣上一部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曾因“爱情片”营销误导观众,虽斩获2.8亿元票房却遭遇口碑崩盘,成为票务平台史上最低分作品之一。

z25.jpg

这一次旗帜鲜明地打上“艺术片”标签,或许是想提前筛选受众、规避误解,但事与愿违,争议并未因此消散。

有观众直言影片“形式大于内容、完全无厘头”,无法理解核心思想。

而资深影迷则盛赞其延续了毕赣标志性的视听风格,“有技术也有诗意”,甚至自发撰写长篇解读剖析其中的隐喻与电影梗。

这种极致分裂的评价,恰恰折射出文艺片在大众市场中普遍面临的困境。

z26.jpg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审美鸿沟。

不可否认,文艺片与商业片本就属于截然不同的电影类型,二者在创作初衷、叙事逻辑与价值追求上存在天然差异。

《狂野时代》以“五感体验”串联跨越世纪的故事,怪兽、美少年、骗子等多重身份的切换,再加上科幻、奇幻、悬疑等元素的杂糅,这种极具实验性的表达,对于习惯了线性叙事的普通观众而言,确实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

z27.jpg

从全球视角来看,类似的悖论并非个例:

舒淇执导的《女孩》、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的《日掛中天》,虽在国际影展载誉而归,但在国内上映后均因“沉闷”“平淡”的反馈遭遇票房滑铁卢,分别仅收466万元和2200万元票房。

但理解门槛的存在,绝不应该成为文艺片疏离观众、甚至进行“审美霸凌”的理由。

令人遗憾的是,《狂野时代》在这一点上显然走偏了方向。

影片释放的宣传物料大多讳莫如深,五感主题海报更像是艺术展展品,短视频中的表演片段造型惊悚又表意模糊,让不少路人观众望而却步。

z28.jpg


更值得商榷的是,那些自称“看懂”了影片的KOL,给出的解读五花八门甚至相互矛盾,从近代史隐喻到拉康心理学,看似高深的分析非但没有降低理解门槛,反而传递出一种“看不懂就是文化水平不够”的傲慢姿态,让普通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被冒犯感。

z29.jpg


《狂野时代》的另一重矛盾在于,它一边强调“艺术纯粹性”,一边又深度依赖粉丝经济。

数据显示,影片女性用户占比高达88.8%,29岁及以下用户超六成,想看用户画像与易烊千玺粉丝高度重合,首日网售占比75%,此后持续下滑至第四日的24%,远低于同期其他电影80%以上的网售占比,显然大量票房来自线下粉丝包场。

这种“既要艺术光环,又要流量买单”的模式本身就充满悖论:

粉丝撑起了前期票房,却希望影片能突破粉丝圈层获得更广泛认可。

而片方既想利用明星流量回收成本,又不愿放下“精英姿态”真正走近普通观众。

这种矛盾最终导致影片陷入“圈地自嗨”的困境,预售过后路人观众寥寥,票房走势疲软,大概率难以超越《地球最后的夜晚》,甚至可能成为易烊千玺主演电影中票房最差的一部。

z30.jpg

从行业角度来看,文艺片的存在意义毋庸置疑。

它承载着电影人的艺术理想,探索着电影语言的边界,让电影市场不至于被商业片全盘主导,实现多样化发展。

事实上,文艺片与观众之间从来都不是对立关系。

观众愿意为《驴得水》这样的小成本文艺片买单,是因为它用幽默的方式包裹深刻的社会议题。

观众认可《河边的错误》,是因为它在艺术表达与叙事易懂性之间找到了平衡。

这些成功案例证明,文艺片并非天生与票房绝缘,也不是注定要与普通观众产生隔阂。

关键在于创作者和宣发方是否愿意放下傲慢,真正理解观众的需求。

z32.jpg

而《狂野时代》既追求大制作、大明星,又不愿做出相应的市场化适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投资方承担风险,也让文艺片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艰难。

回到影片本身,《狂野时代》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它在场景设计、声音制作上体现了工业化流程对艺术创作的赋能,易烊千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诠释多重身份,展现了不俗的表演张力,毕赣对视听语言的探索也延续了其个人风格。

但这些优点,都被“看不懂”的争议和“审美霸凌”的观感所掩盖。

文艺片没错,追求艺术创新也没错,错的是将“看不懂”当作艺术的勋章,将观众的困惑视为文化水平的缺陷,错的是既想享受流量带来的商业红利,又不愿付出真诚沟通的努力。

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商业片的热闹喧嚣,也需要文艺片的沉静思考。

但文艺片要想真正走进大众视野,获得应有的尊重与认可,就必须摒弃“精英姿态”,学会与观众平等对话。

毕竟,电影的本质是沟通与共鸣,无论何种类型,脱离了观众的艺术,终究只是孤芳自赏。

进入电影杂志——为你发现更多好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26 11:00 AM , Processed in 0.1009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