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回复: 0

[文化教育] 村小“没人”后,超负荷的县城学校挤满了疲惫的师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6 08: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村小“没人”后,超负荷的县城学校挤满了疲惫的师生

Screenshot 2025-11-16 at 7.30.35 PM.png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周新成是武汉大学的博士生,2021年起,曾在东中西部10余个省份的近30个区县走访调研了几十所乡村、城镇和县城学校,2024年他也在某中部县城教育局挂职副局长。

在调研走访中,周新成发现在许多中部县域,村小的生源持续减少,有的学校只剩十几名甚至个位数学生,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基本的社会化训练也受到影响;与此相对,县城学校普遍面临大班化和资源紧张,有的规模在短时间内扩张了数倍,学习和活动空间被压缩,学校承载着超出以往的密度与压力。

以下是他的口述。



记者|陈银霞

编辑|王珊

村小的凋零

我开始关注到村小凋零是在2021年,当时我硕博连读后去河南大别山区做关于留守老人和孩子的调研,在当地的村小,我看到了让我惊讶的一幕:诺大的校园里,只剩4个学生。他们在崭新的水泥地上跑动,仅有的一个校长和老师坐在办公室里。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后来,我又去全国10余个省份的近30个区县走访了几十所乡村、城镇和县城学校做家庭和教育的调研,并在某中部县城教育局挂职副局长,发现这种情况在中部地区普遍存在。以我挂职的县城为例,2025年共有学生规模30人以下的村小近80所,50人以下的120余所,平均一个学校23人,一个班级不足6(通常村小的五六年级会合并到乡镇中心小学)

IMG_9017.JPG
《草房子》剧照

这个情况,有点在我的意料之外。早在2000年左右,全国就开始撤销一部分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目的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也是在这个阶段,农业税取消,过去乡镇财政负担乡镇教育的模式,被“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取代,为了减少地方财政负担,一些地区撤并学校的欲望也很强烈。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997年到2010,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

我就亲历过村小撤并。1996年我出生在江苏北部的一个农村家庭,二年级时我们自然村的村小撤并到行政村,五年级时我去了民办学校念书,三四年后行政村的村小再次被撤并到乡镇学校,基本上在2010年前,苏北的村小几乎完成了撤并。所以我一直以为,全国各个地方的村小都已撤并。因为从经济逻辑来看,在资源非常紧缺的情况下,一个学校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师生比能达到1:2,而正常的小学的师生比在1:19左右。这是资源的浪费。

IMG_9018.JPG
《树上有个好地方》剧照

但实际情况是,不同地区撤并速度不同。包括江苏在内的东南沿海当时推行市场化改革,大量引进民办学校,撤校和引进并举,撤校速度很快,一些规模适中的村小也被撤并。比如我就读的村小撤并时,一个学校还有两三百人。但中部各地区撤并速度不一,西部相对较慢,一些村小保留。但大量撤并后,学生只能进城或去乡镇,农民家庭负担增重,还发生了不少校车安全事故,因此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出台,地方政府大规模撤点并校的行为开始减少。

然而,优秀教师和学生向县城集中,农村学校凋零的现实已经形成。在这几年的调研中,我发现留在村小的学生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智力或身体有些问题的;一类是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带大;一类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他们的家庭通常都是村里的弱势,家庭本身在他们的教养中起到的作用就有限。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本来应该发挥教育作用,弥合不同家庭带来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以我为例,我的父母都只有小学学历,我在民办学校时,有个年轻老师每天中午都把我叫到办公室,让我默写英语单词,每天都是这样。我会感受老师的认可,也会努力对待。

IMG_9019.JPG
《春风化雨》剧照

但现在的村小,是很难有一个良好的育人育才环境的。我接触过的一个班级只有六七个人,成绩也普遍较差,也没有“先进带后进”的有序竞争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相长”的氛围。还有一个刚刚从村小调来县城初中的老师,说原来班里总共3个学生,教他们认一二年级要学的时针秒针,一个星期都没教会。老师的教学热情慢慢被消磨,优秀的老师就会倾向于调往县城,留下的老师也渐渐躺平。留下的教师通常是两类,一类是40岁以上本乡本土的老师,一类是嫁到乡镇的老师,不想太有压力。

空白的社会化

从师生比来说,村小的教师虽然总量充足,但很多学校缺乏英语老师,体育、音乐、美术老师更是空白。因此很多村小一个老师兼带几门科目,课程以语文数学为主,一周安排一节英语课。我看到,有个老教师要兼带英语,他是80年代的中师生,综合素质不错,但确实不会英语。他只好提前去网上下载课程音频,自己听一遍,再让学生跟读。他们六年级一个学期下来,只能把单词学完,根本没法学课文。

更深的影响是,没有正常的同辈交往群体,学生往往缺乏社会化训练。我观察到,留在村小读书的学生家庭都比较特殊,严格来说都是事实孤儿,以我曾经调研的一个乡镇为例,有1/3左右父母离异,其中95%都是妈妈离开,而父亲作为家庭主要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孩子多由爷爷奶奶抚养。很多爷爷奶奶甚至没有外出务工经历,以前我们提到代沟,他们之间甚至有世代的隔膜,在生活和价值上都很难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IMG_9020.JPG
《村小的孩子》纪录片剧照

学校按说本应发挥更强的功能,但村小目前的超小班额和师资,均无法创造正常的社会化环境。一位乡镇学校校长告诉我,从村小上来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和纪律习惯上均跟乡镇学校的学生存在差距。他们缺乏习惯培养,会表现出比较自卑,不太能适应集体化生活。

这种影响,通常要到初中才能显现。从村小进入乡镇初中的部分学生,常常会往两类分化:一类是容易变成校园欺凌的对象。我曾接触过两个8年级的辍学男生,一个妈妈在他三年级时失联,他在学校里非常自卑,常常处于孤立的状态。一个是妈妈有精神疾病,他性格也有些怪异,爱看历史书发表些偏激言论,也不讲究卫生,同学都看不惯他,有次还把他的被子扔到水里。

还有一类则成为“不可教者”。由于在村小管理太过松懈,来到乡镇后相对规范的环境,他们很不适应,成绩跟不上,也不服管教,混到初二初三就辍学。我访谈过一个乡镇初中5个这样的男生,被称为“五大金刚”,其中4个已经辍学,3个是去打工,1个是在家里瞎混。还有个学校,3个女生初中辍学,去酒吧工作。都不说“成才”,如果这些农民家庭的孩子连“成人”都做不到,不能正常融入社会,他们只能不断滑落。这样说来,这些超小规模村小的存在,实则是对这些孩子未来的发展性有影响的。

IMG_9021.JPG
《但愿人长久》剧照

县城的大班化

与村小凋零相对应的,是县城学校的大班化和学校的巨型化。县城的学校分为城郊学校和城区学校两类,城郊的学校以进城的农民家庭孩子为主,而城区学校农村孩子占比约1/41/3但这些学校,要么缺老师,要么又缺老师又缺空间。

我曾参与深度调研的一个县里,城区最优质的小学,学校原先是1000人的规模,现在扩张到3000多人,大课间学生只能分2波下楼,操场上密密麻麻都是人头,跑步跳绳都没办法做,他们只能原地做操。下课后,学生都是坐在座位上,最多下楼上个厕所。教室里也没有多余的空间,密密麻麻的课桌从讲台下一直排到门边,左右2人一排,中间4人一排,两条空隙仅能容纳一人进出。前几年甚至一个班110多人,3个人共用两张桌子。走廊也不允许学生聚集,害怕产生安全事故。学生没有一点自由活动的空间,就像工厂的流水线生产的标准化的产品。一个学生告诉我,他在学校唯一快乐的时间,就是两三个人一起去倒垃圾,他们抬着垃圾桶晃悠着玩。

纪律和安全问题牵扯着老师的大量精力,也让负面情绪累积。调研过程中我参加过一个县里的班主任会议,有个班里半个月内发生4起校园欺凌、打架事件,政府要求不能有舆情事件,责任一层层压到老师,当时老师花了三天一个个走访学生,才处理好这个事情。我去跟老师聊,他们都很无奈,很疲惫,一谈到学生,都是很消极的情绪,面对调皮的学生也很难有好脸色。为了防止出事,学校会倾向于选择管教严格的老师当班主任,通常是体育老师。有的班主任会把办公桌搬到教室后面,或者坐在窗边,从早到晚盯着学生。

IMG_9022.JPG
《迎风的青春》剧照

县城学校学生多,老师却普遍缺。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师资结构性不均衡的原因。以我挂职的县城为例,村小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15%左右,但占据着35%的县域教师编制。另一个则是地方财政的紧张。学校维持日常运行所需的费用被称为生均公用经费,这笔费用是中央和地方按照比例划拨,剩余由地方财政负担,有的地方会将原本的教育经费挪用。学校也没有钱去招聘更多的老师。

缺乏老师,有时管不过来,学校就会将责任向家庭转嫁。一旦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轻微的让家长来学校陪读1天,严重的让他们回家反省3-7天。有的孩子在班里吃个东西,老师都会立刻拍照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管管孩子。但其实只有条件不错的家庭才有完全的能力去承接孩子的教育,县域农村家庭来的孩子,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可能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过度要求,家校不仅没法合作,甚至走向对立。

IMG_9023.JPG
《欢乐家长群2》剧照

在这种环境下,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在班里占主体的中等生。他们中很多都是“中途加入者”,即从农村小学转入县城的孩子。这些村里名列前茅的学生,进入优秀学生云集的县城后,成绩常常落入中游,成为被忽视的中等生。他们在班里属于边缘,老师关注减少,家长期待变高,学习压力变大,他们也逐渐丧失信心。

一部分学生开始出现心理问题。有个女生在村小时成绩很好,考入了城区初中重点班,越学越厌学,现在已经出现躯体化症状,到学校门口就会止不住哭。另一部分学生则开始厌学或辍学,自发聚集到县城的边缘空间,比如KTV、酒吧、台球厅,混迹社会。有个8年级的学生告诉我,有个月他想好好学,没有出去玩,还买了练习册做,但成绩不升反降,他就感觉特别没有意义。学校又没有活动留住他们,他们开始溢出班级,去社会上和网络上寻求价值感。

IMG_9024.JPG
《追光的日子》剧照

我曾研究过一个县城学生的交往网络,发现她通过好友及其男友,认识了3-4个圈子的社会青年、在校生和辍学生,大概20多人。他们在网上进行同城社交,圈子逐渐拓展。孩子习惯了消费化的生活,再加上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大,他们要么依靠家庭托底,要么出去偷东西,成为“未成年的成年人”。就像一个警察说的,这些小孩早早辍学后,不是被别人害,就是去做一些违法的事。而要想引导他们回到正轨,并不容易。

乡校模式

针对目前超小规模的村小学生缺乏发展性,以及县城超大班级的问题,乡校模式或许是个解决办法。即让有条件的地方,村庄距离乡镇不远的,撤并超小规模的村小,让生源适度集中在乡镇,形成20-40人的适度班额,建设好乡镇学校,大家也不用蜂拥挤入城里。而对于偏远山区或西北地域辽阔的地区,则保留村小。

IMG_9025.JPG
《树上有个好地方》剧照

孩子在乡镇上学,不仅可以适度减轻农民家庭压力,也能让他们兼顾家庭生产和交往圈子。以江西鹰潭一个乡镇为例,高年级学生寄宿,低年级学生走读,爷爷奶奶早上骑老头乐将他们送去学校,送完孩子,有的回来种地,有的在镇上做穿珠子的手工活,一天挣几十块钱。即使要租房,一个月大概200-300元,他们把孩子放在一起玩,也能适度扩大交际圈。而进城后隔代养育,我访谈的学生提到,爷爷奶奶在商品房里感觉很无聊和局促,也容易产生婆媳矛盾。

班里学生人数合适,老师也会更加熟悉学生。比如我去的一个寄宿制乡镇学校,一个年级2-3个班,一个班30-40人,老师拿着名单能挨个讲出学生的家庭、成绩、性格,甚至有个学生最近两天没怎么吃面条,老师也关注到,最后食堂负责人直接让学生去他家里吃米饭。乡镇也是半熟人社会,很多教师也是农家子弟,他们对孩子是有共情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这些乡镇教师在提到自己的学生时,即使是再差的学生,也会用“我们的小孩”形容。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时,老师通常都会跟家里了解情况,一一叮嘱,能够维持较好的家校合作。

IMG_9026.JPG
《小舍得》剧照

学生感受到关心,其实是更容易去教育和引导的。而去县城学校,很多老师对学生都不太熟悉。乡村这种半熟人社会,也能为普通农村家庭提供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比如我之前去过广州一个城中村,村口有一棵百年大榕树,家长们常常带着孩子来玩耍,就能形成一个养育的公共空间,有的家长要去买菜,别的家长就帮忙看一下。

当然,撤并一些小规模的村小,乡镇学校在硬件上一定要做好。我们调研去过的湖北一个乡镇就做得很好,乡镇属于丘陵到山区的过渡地带,镇上只保留了偏远地区的2个片小,其余学校撤并到乡镇。他们做得扎实,乡镇的公办幼儿园有2辆校车,下午三点把孩子送走后,再用两趟车把乡镇中心小学的学生送到家门口,学生上学也很方便。

而在教学上,由于没有县城那么高的竞争压力,乡校反而可以探索出多元化的办学模式。我去四川彭州调研过一个9年一贯制的学校,学校每天拿出一节课时间,让孩子踢足球,或者练习他们本地特色的传统玩具空竹,组织班级和年级比赛,还让他们去敬老院表演。精力得到释放,他们的学生整体状态就很活泼,且很有规矩,班级纪律也好了很多,也很少再有校园欺凌出现。原本学校在乡镇排名倒数,现在排名到了前五名,一些经济实力较弱的家庭也回流回来,原先学校只有300-400人,现在有500-600人。

IMG_9027.JPG
《春风化雨》剧照

不过,现在乡镇学校也面临很多困难。乡镇的经费是最紧缺的。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是按照计划内学生人数进行划拨的,村小是学生不足100人按照100人划拨经费,县城学生数量庞大,还能维持运转。但乡镇学校由于生源外流,再叠加经费截流,很多学校新建的图书楼,因为没钱买书架和图书而闲置,有个乡镇校长办公室屋顶漏雨没钱修,校长只好在桌子上铺一层布兜雨。老师的年龄也过大,有的乡镇平均年纪50岁左右。这些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1-17 10:11 AM , Processed in 0.05468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