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小学生满口网络烂梗,爱说“包的”更让人担忧的事,是当下语言的僵化、套路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思维能力退化。
“包的”“受着”“我善”“破防”“那咋了”“绝绝子”“你个老六”“尊嘟假嘟”“我勒个去”“我做不了一点”……
江西一位小学老师布置作业时,学生们回敬她一连串网络热梗,她站在讲台上苦口婆心:
“喜欢说这些话的是偷懒的人,因为只要说这些话,他就可以停止思考。当你脑袋里只有热梗时,那些优美的语言都被覆盖了,成语、谚语,歇后语都不会用了。”
(图/社交媒体截图)
杭州有家长叮嘱孩子快点写作业,孩子回“那咋了”;提醒“饭菜要凉了”,“那咋了”;提醒“好好说话”,依然是“那~咋~了~”。
网络热梗,事实上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方言”,它是随时滚烫出炉的热词,是某一特定圈层的话语系统,也是情绪直给的社交密码。如果说,它只是在日常生活与课余交际时插科打诨的一点调味品,孩子们说几句“包的”,天当然塌不下来。
比小学生满口网络烂梗,爱说“包的”更让人担忧的事,是当下语言的僵化、套路化,以及随之而来的思维能力退化。
网络热梗,互联网时代的“方言”
对小学生而言,热梗像是一张“社交入场券”,而对成年人,则更像一个“情绪减压阀”。
语言不仅与沟通有关,还能提供强烈的归属感。使用圈内的黑话和俚语,是确立自己人身份的一种方式。
孩子为何热衷网梗?社交需求与传播特性是两大推手。作为被手机和算法早早俘获的一代,网络用语几乎是他们的母语,简直无孔不入,而且网络用语这种新奇且易模仿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孩子的天性。而在同龄人中,懂梗往往意味着能够获得群体认同,反之则可能被边缘化。
别说孩子,自问思想更成熟的成年人,同样也难逃“热梗”真香定律。
和孩子们一样,热梗对成人而言也是高效的“社交货币”。在同事、朋友群聊中,用一句“尊嘟假嘟”“绝绝子”,就能快速拉近距离,营造一种“我们都在网上冲浪,我们是同一圈层”的轻松氛围。
(图/社交媒体截图)
此外,热梗往往以高度浓缩、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复杂情绪,比如用“EMO”代指伤感,用“摆烂”形容放弃挣扎,这种表达直接、不费劲,还带有一丝自嘲和幽默,成为一种有效的情绪解压阀。在职场之中,无害的热梗就像是语言的“柔顺剂”,可以软化命令或批评的语气,让沟通显得更随和、不那么僵硬,让自己显得人畜无害。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抛梗者产出,接梗者融入,成为年轻人专属的“以梗会友”社交互动仪式链。这种互动不仅满足了青年的社交需求,更成为他们身份建构的重要途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热梗,从70后的“美眉”“GG”,80后的“酱紫”“996”,90后的“我太南了”“蓝瘦香菇”,00后的“yyds”“尊嘟假嘟”,到10后的“奥利给”“芭比Q了”,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密码,而这些热梗,有时也是一代人集体心境的缩影。
(图/《小舍得》)
热梗的诞生,往往混杂着解读的情绪化、鬼畜化、戏谑化、低俗化和陌生化的多层因素,在网民的接力共创中快速实现病毒式传播与裂变。
如果说,语言是一条拥有自净能力的河流,许多热梗不过是一朵朵随时消逝的小小浪花,很快就会自然消亡,仅有极少数最终能够汇入主流。
真正需要担心的问题不在“浪花”,而是承载语言的巨大“河床”,也就是孩子的整体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否足够坚实,比如,他是否具备在不同语境灵活切换的“语码转换”能力,他是否能用“丰富”战胜“贫乏”,用“势在必得”“胸有成竹”“十拿九稳”替换,让“包的、包的”回归它原本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