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0

[百家杂谈] 热议丨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他有哪些代表作?如何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1 1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议丨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他有哪些代表作?如何评价他的作品?

Screenshot 2025-10-11 at 11.11.54 AM.png


2025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以表彰其「在末日恐怖的背景下,以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创作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他有哪些代表作?如何评价他的作品?一起来看看答主们的解答吧~



2025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他有哪些代表作?如何评价他的作品?










答主:张佳玮



2025 诺贝尔文学奖,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71岁的匈牙利老头。「长句大师与存在主义的绝望」。


前匈牙利时期,据说他「很难拉拢」。


游历各地的浪客。2009 年以记者身份来过中国。


他自己很喜欢金斯堡。


苏珊·桑塔格很推崇他。


写一群人带着幻觉围绕偏执跳舞(《撒旦探戈》)。


写马戏团船让小镇疯狂(《抵抗的忧郁》)。


写一个半疯的档案管理员拿了描写四人命运的手稿,试图解开秘密:自己的命运和手稿里人物的挣扎交叉叙事(《战争与战争》)。


人群扰攘。无意义。死循环。诡异。混乱。断裂。疯狂。


后现代。



IMG_6833.GIF





答主:读药



在之前的回答中,因为喜欢他的《反抗的忧郁》,最终在鲁西迪和他之间,选择了预测克劳斯瑙霍尔考伊·拉斯洛会获得本届的诺贝尔文学奖,果然猜中了。


除了《反抗的忧郁》,另外还有一部作品是《仁慈的关系》,以及《撒旦探戈》。


IMG_6834.JPG


他的名字


他的译名并不唯一,而且很长,所以容易造成对作品的印象比对作者的印象深刻的现象。比如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克劳斯瑙霍尔考伊·拉斯洛、拉斯洛·克拉斯纳霍尔凯。


据作家本人讲,他的家姓来自一个地名——克拉斯诺霍尔卡,位于现在的斯洛伐克境内,那里有座著名的城堡,始建于 13 世纪,曾是匈牙利大贵族安德拉什伯爵家族的领地。


通常来讲,大凡用地名做姓的匈牙利人,意味着其祖先来自那里,但拉斯洛不然,他生在离罗马尼亚不远的久拉市,祖上也没有人在克拉斯诺霍尔卡住过。


他之所以姓了这个地名,只是因为他爷爷年轻时的一次心血来潮,仅此而已。


但是,这个地名,在后来就有了象征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成了《特里亚农条约》的牺牲品,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划入了周边国家版图,克拉斯诺霍尔卡连同山上的城堡一起被割给了斯洛伐克。


于是,这座古老的城堡,开始被赋予了一种历史意义:象征历史上匈牙利人的苦难。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人写了一首关于它的歌曲,在匈牙利全国都很流行,随着时间的流逝,作词和作曲者都已经佚名,那首歌慢慢变成了民歌。歌词是:


昏暗的夜幕笼罩了克拉斯诺霍尔卡骄傲的城堡
秋风呼啸,讲述着往日的荣耀拉库茨的光荣岁月一去不复返
大公匿名藏身,勇士们也都休憩
深夜里的箭楼寂静无声
那般死寂,那般孤独,克拉斯诺霍尔卡骄傲的城堡


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以后现代主义小说与反乌托邦、忧郁主题而闻名,比如最开始接触他的《反抗的忧郁》。


最先留意这部作品,是因为在书店里看到的这个封面插画,以及注有「国际布克奖」的腰封:


IMG_6835.JPG


《反抗的忧郁》,可以被视为一部充满视觉画面、讽刺和预言式的小说。语言上,给人一种沉郁而繁复的感觉,很有史诗气质。


非凡的语句贯穿全篇,惊人的长句达到了惊人的思想深度,语气随着故事的推进,从严肃到狂妄、嘲弄,直至最后变为悲凉。


比如开篇是这样写的:


无论在铁道边值班的铁道工怎样颠三倒四地猜测解释,无论火车站站长多少次越来越确信无疑地冲到站台上翘首张望,这列由蒂萨河畔出发驶向喀尔巴阡山脚下,并将冻成了冰坨的匈牙利南部大平原连接在一起的客运列车始终没有到来。


再如这部作品的结尾:


一切都还在,只是没有一位统计员能够逐一清点并记录下所有的成分,而那个曾经存在、再也无法重现的帝国最终永远地消失了,在隐含了秩序晶体的混沌之力的强大碾压下化为齑粉,物质间发生着冷酷无情、无可阻遏的交流。整个帝国被碾压成了碳、氢、氮和硫,精细的组织被分解成碎片,直到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因为它们被一项令人难以想象的遥远判决所侵蚀消化——正如这本书现在,在这里正被侵蚀消化一样,此时此刻,这是最后一个词。


正如国际布克奖的颁奖词所言:


精妙的长句不仅有着惊人的长度(有时一个句子长达四页),而且在庄重、直白、揶揄和阴郁的语调中天马行空地自由切换,史诗般的句子就像一个巨大的滚雪球,把所有的荒诞和意外糅进音乐般不朽的段落之中。


这种风格既带有东欧文学特有的历史沉重感,又融入了现代主义的荒诞与哲学思辨,形成独特的「忧郁美学」


小说里有很多高密度的心理描写,而缓慢流动的叙事节奏与充满隐喻的象征,构建出个体在社会危机中的精神困境,这种叙事方法和技巧,会给我们很强烈的代入感,以及会营造出一种让读者反思的空间。


比如:


她自己认为,假如她最终能够清晰地看到这场巨大混乱的冰山一角,她便能够较为容易地判断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应该如何应对,这样(当然:「上帝保佑,我们必须如此……!」)便能在「彻底崩溃」的危急关头保护自己。


在隐喻象征方面,里面也有很多:


马戏团海报上的「世界上最大的巨鲸」被弗劳姆夫人视为「噩梦般的巨大彩车拖着一条腥臭的死鱼」,成为社会危机的荒诞隐喻;


瓦卢什卡在酒馆中演示的「太阳-地球-月亮」运行,则以醉酒者的笨拙表演解构了宇宙秩序的庄严性:


地球一边冲着逐渐清醒的观众们咧着嘴傻笑,一边围绕着瘦高个的太阳格外轻松地做着杂技般的自转与公转的复杂动作。


这样会给人一种意识流写作与心理现实主义融合的感觉。


通过繁复的心理描写展现个体的无力,以荒诞的象征解构宏大叙事的虚妄,用复调的节奏模拟历史的循环。——复调,这个关键词,也经常出现在约翰·福瑟的作品的风格中。


恢宏、粗糙但又富有律动,这可能是对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语言风格的一种精准概括。


他的另一部小说《撒旦的探戈》,被改编成了一部长达 7 小时的电影,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IMG_6836.JPG


最后,他喜欢李白,和同是诺奖得主的勒·克莱齐奥一样。



IMG_6837.GIF



读到这儿,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想翻开他的书了?除了前面提到的作品,答主 @如是我雯 和 @佐罗 还针对他的《反抗的忧郁》《撒旦探戈》做了超详细的「深度安利」,带你更懂这些经典背后的故事👇



有没有值得一看的匈牙利文学作品?










答主:如是我雯



《反抗的忧郁》是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创作于 1989 年的长篇小说,他更为大众熟知的作品是《撒旦的探戈》


拉斯洛的作品有点难读,它不是情节性小说,如果要定位的话,算是后现代文学。在主打哲思、弱化情节的后现代文学中,拉斯洛本身的文本风格又格外特殊,他的篇章中有大段大段的长句、难句,来表达跳跃性的东西,这些看起来联结薄弱的内容背后是作者思想的跃迁。


《反抗》写了一个简短的故事,整个故事的主体部分其实只有两天,但这微不可查的两天却成了人类历史连绵中的一个环:一个旧秩序坍塌了,一个新世界建立了。


故事是,城市里将要来一个巡演马戏团,马戏团有两点最为出名,一则是它有一条超级长的巨鲸可供观看,二是马戏团有个隐藏人物,外号「王子」,他有种诡奇的煽动力,且他喜欢看到一切眼之所见的东西被毁灭。于是,马戏团停在何处,此地就会发生打砸抢动乱,动乱参与者有固定的、沉默无声的「王子」的追随者,也有本地混水摸鱼者。


当马戏团来到城市时,所有的信息都在透露着一股不祥征兆,火车上莫名其妙施暴和想要施暴的男人、教堂停摆几十年的钟表突然发出声音、突然连根拔起倒下的巨大杨树和市中心广场上聚集的沉默外乡人等等。这一切都在暗示着往昔生活即将被打破,但那个临界点来临之前,大家只能被动等待。


在等待中,有和警察局长偷情的音乐校长之妻,她趁乱把握时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终于在骚乱后成了新一代的城市领袖;有早已厌倦世界、惧怕自己妻子的音乐校长,经此一役,沦为新秩序食物链的底端;有热爱星空、不谙世事的邮递员,想要付出一腔热情给人世却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有活的不如意却趁着乱世道一跃成为城市管理层的烂酒鬼;更有作为权力象征的指挥镇压骚乱,匆匆出场又匆匆离去的中校。


书中这些人物仿佛在一个巨大的磨盘上,转来转去,还是看不到人生的未来。


「在这个位于匈牙利大平原上的南部小城,时间和空间构成一个严密封闭、无人能逃的世界,既不能逃,也不可能抵抗消逝和毁灭。」


作者拉斯洛是匈牙利的良心,他自己曾说过「匈牙利的人是一样的,人性也是一样的。我无法相信这些旧人能建立一个新的自由的匈牙利。但我的言论引来了很多愤怒的反击,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匈牙利将成为天堂。」已故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拉斯洛让人想起果戈理和麦尔维尔,而果戈里正是俄罗斯悲剧叙事的源头。


拉斯洛也在承担着匈牙利的创痛叙事功能。


拉斯洛用他艰深难懂的句子和思想在复盘匈牙利史、甚或是人类史。他想知道「世界到底有没有在变好。」


他著名的《撒旦探戈》发表在 1989 年,如今我们都知道匈牙利成了东欧剧变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这是一场时代的剧变,也是彼时人们经受的精神大创。一夜之间,天翻地覆了,接下来会怎样?


《反抗》就是借一个马戏团巡游带来骚乱的壳,来表达这种人们精神上的紧绷和不安之感,且是种集体性的对未知的恐慌不安。


当然拉斯洛著名的作品都在表达集体性的东西。《撒旦》中是小农庄的人群在走向「所谓光明未来」之前的集体冷漠和麻木,《反抗》是在一场「预先张扬的动乱」之前市民集体的压抑、无措与慌乱。拉斯洛用大篇大篇跳跃性的内容,氤氲出这种集体性的状态。


高兴老师这般描述拉斯洛「在他看来,在那个转折性的年份(1989 年)之前匈牙利人的遭遇是军警、惩罚、禁锢与囚笼在那之后,失落、物欲、幻灭与苍白成为笼罩一切人的悲剧。我们也许很难找到像克劳斯瑙霍尔凯这么悲观失望的东欧人。」


高兴老师的这段解读,就深深契合了《反抗》中的情节和气氛。拉斯洛作为著者是悲观的,本书中好似有了结尾,但这个世界却没有一个明晰的结局,或者看不到明晰的未来。与我深爱的另一个匈牙利文学大师马洛伊·山多尔相比较,可以看出两个文学大家对于东欧剧变的感受落于作品中时是如此不同。


拉斯洛是反复渲染一种集体悲观性的气氛,群体置于此地,群体囿于此地。虽看似有新的希望和秩序,但回头一看,人不曾变。依作者的话语「无法相信旧人可以建起一个新匈牙利」。但马洛伊山多尔对世界秩序崩塌与重建是这样表达的:在书中,爆炸大火后,旧贵族珍藏的几千本书变作碎片,漫天飞舞。这是个旧世界稀碎了的意向。家国破碎人离去。多年后,在异国小酒馆相逢的是两个匈牙利人,这不代表作者认为新世界只能走出去寻找,但这确实代表旧世界、旧秩序稀碎的一种果断和画下的停止符。


不同的文学大师,在面对民族创伤时有不同的表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应该都有过如此过程——


他既不带愤怒,也不掺杂个人情绪,而是怀着些许忧伤的不解站在周围缓慢流淌的人潮中,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他无法最终理解并体察到「他亲爱的朋友们」彼此之间到底想得到什么。

他游走,跋涉,疾奔,「既盲目,又不知疲倦」,在他的心灵里——正如他的一位挚友一针见血所说的那样——「怀着他个人宇宙的无可救药的美丽。」




有没有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










答主:佐罗




推荐一部小说《撒旦探戈》


IMG_6838.JPG


故事发生在匈牙利一个破败的小村庄,十几个无处营生的村民在阴雨连绵、泥泞不堪的晚秋季节上演了一出做梦与梦破的死亡闹剧。


1985 年 31 岁的匈牙利小说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撒旦探戈》,两年后获得曼布克国际奖。1994 年被电影大师塔尔·贝拉拍成了一部长达 439 分钟的电影,于匈牙利首映。2017 年著名译者余泽民挑战这一「不可能」,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把这一神秘而奇妙的作品呈现给中国读者。2019 年在 22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售了一批老电影,其中就有《撒旦探戈》,短短 30 分钟兜售一空。


下面是读书笔记还是影评已经不重要了,因为 7 个半小时的电影看完,我已经麻了。


读《撒旦探戈》需要翻来倒去看好几遍,拉斯洛的文风具有诗人的力量,你无法一目十行,就像你无法跳过那些几近静止的长镜头快速观看电影情节一样,因此,拉斯诺和塔尔的视听结合,堪称完美。


书中共两部分,各六章节,形成一个闭环,简言之他的章节是这样的:一、二……六、六、五……一。每章节自成一个段落,仿佛在提醒读者,请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强大的勇气,清晰的大脑跟专注的思维,慢慢开始。之前我看侯孝贤导演的《风柜来的人》时,以及他的《恋恋风尘》《海上花》等,我很赞叹他的影片细节,这种线性时空的记录。


影片中一开场的视线静止在干裂的盐碱地,农庄沐浴在即将消遁的钟声里,远处的狗吠和寂静的寒风使周遭更加苍凉,接着就是施密特夫人坐在窗前的一个长镜头,长达五分钟,之后包括弗塔基和施密特在匈牙利的阴雨中泥泞地走远的镜头,没错,接下来几乎都是由诸多非静止画面拍摄而成。我一边看电影一边翻着书,边看一边码字,我对照着书,当我一章看完之后,第一个长镜头竟然还没有结束。突然发现,电影导演真的是个很懂书作者的人,书中描写很多,人物对话相对较少。书中叙述视角给读者的感觉更像是第三人称,文字表达像是时隔良久,回忆过往,向人娓娓道来。语气节制而抽离,主观情绪把握较好。语言优美到什么地步呢?单拎出来一段,稍作调整,就是一首诗。而影片来讲,观众似乎可以进入那个环境,并且得到了亲身体验的效果,这种感觉可以说成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书中人物并不多,农场的村民们、搅乱平静的农庄的骗子们、看前两拨人在农庄风声鹤唳的看官们。《撒旦探戈》大慨是因为黑白电影的缘故吧,好像影片中的人物都在逃离,尽管逃离,但似乎永远也必须生活在自己的阴影里,「我们就如雨中的小树枝,无法保护自己。」他们和骗子同样都对于已经腐朽的匈牙利集体农庄体制,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知道这种制度难以长久。


因此,骗子明白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使用什么样的言辞,最能吸引这些已经体制化但又有着不满的农民,让他们乖乖地跟着他走。而这些农庄里的人,「对于权威的顺从态度,让他变得特别合作。」这些,都被农庄里最小的孩子,桑易的妹妹伊斯泰克了然于胸。这个孤独的小孩子面无表情地虐猫,然后在废教堂的草地上吞药死去。因为小女孩的自杀,大家陷入了沉默,思考,但依旧困惑。


「自由没什么可怕的,很多人是害怕秩序。」何谓自由呢?即便尼采说上帝已死,可宗教自由的村民们找得到自由的新生活吗?缓慢的节奏,沉闷的气氛,一种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生活,一个远离我们的国家。「早已破败了的霍克梅斯庄园的公路边,可是那座小教堂不仅没有钟,就连钟楼都在战争时期倒塌了,城市又离得这么远……」类似的有关「破碎感」的描述,从头至尾一以贯之。


小面积国家似乎都有一种「破碎感」,他们的文风中不乏带着超越现实与生命的哲思理趣,与泱泱大国相比而言,他们更加细腻,敏感,伤悲自然万物,偏好小众,独特索居。这种危机意识会形成趋向于一种特定的气质效果。跟中国讲究对衬美学不同,他们的美学指导的是一种异常丰富的精神气质。


影片中有五六首插曲,都是手风琴,其中我觉得最好听的是《Circle Dance II》,就好像走在匈牙利的大街上,淋了一场瓢泼大雨。「你们在腐败中懒散,已经远离了生活中有意义的事。你们计划不出任何结果,你们的梦想,依然盲目,依然碎裂。你们期待的奇迹从未出现。」


匈牙利集体农庄,那是二战期间,德军投降,苏联控制中东欧地区,毋庸置疑,这些国家无一例外「被」采用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匈牙利在集体农庄的接管下,逐步发生颜色革命,大幅度的工业改革导致国内经济陷入绝境,不难想象,我们某时的某改造造成的某同样的问题。


这是一群可怜的人,但,只能在这种腐朽的体制下叹着气,最终成为殉葬品。影片中伊里米亚斯和佩奇纳前后有着两次行走,他们走在同样的地方,开头跟结尾,所经过之处,狂风直起,纸屑飘落,荒叶翻飞。两处都是由长镜头跟着他们的背影拍摄,配合着呼啸的风声,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缄默地对抗永无止息的生活,像对抗无法预期的大雨一般。


恰到好处的音乐,作者时时提及的猫头鹰,蜘网一样的生活,无尽的希望与无尽的失望。塔尔·贝拉给我们剥离了色彩带给人类的情感,把我们带进固定长镜头里,旁白四起,随着手风琴声响起,蜘蛛开始在死寂的空间里织网,影片最后敲丧钟的人口中也喊着土耳其人来了……



IMG_6839.GIF



2025 年诺贝尔奖陆续揭晓,今年的获奖者有哪些?他们的成果对我们的生活和未来有怎样的影响?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11 04:25 PM , Processed in 0.0443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