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J.K.罗琳在推特发出一篇长文,对《哈利·波特》里赫敏的表演者艾玛·沃特森表示不原谅、不和解。第二天,这件事在内地登上热搜,引起轩然大波,至今未平息。罗琳的大概意思如下,第一,虽然你因我笔下的角色而成名,但你有权与我拥有不同的理念,只是你不该不念旧情地攻击我,我身陷舆论时可是特别注意不要牵连你。第二,艾玛·沃特森曾在公众演讲中嘲讽她,激发了对她更剧烈的网暴,而这件事发生后,艾玛却又托人送来一张字条,写着“对于您正在经历的困境,我深感抱歉”。罗琳认为这做法幼稚且伪善,因为艾玛明明有她手机号。第三,罗琳说艾玛拥有一种年轻人的无知,十四岁就拥有巨大财富与名望的艾玛拥有特权,完全不知民间的疾苦。最后,她再次批驳艾玛的伪善,说她现在突然转了口风,只不过是因为舆论风向变了,“对我的大肆抨击已不如往日时髦”。她既不认为艾玛有自己的看法,也不相信艾玛有真正的友善。▲ 左边是罗琳,右边是我们最熟悉的艾玛的样子。下图是她们还亲密的时候。一部分人盛赞罗琳“好文笔”。她的长文沉着中饱含锐气,有泰山压顶的气势,同时还金句频出,令人信服和赞叹。另一部分人,对上一部分人的赞美表示愤怒:你们真的知道罗琳说过什么做过什么吗?如果你们知道了,你们不会这样支持她。说起来,罗琳和艾玛都曾是很多人的偶像,一个是哈利·波特恢弘魔法世界的创造者,一个是魔法世界里人见人爱小女巫赫敏的演绎者。▲ 2001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伦敦首映,罗琳与三位小演员合影。这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一部。那年罗琳36岁,艾玛11岁。▲ 2002年,《哈利·波特与密室》伦敦首映,这时艾玛12岁。▲ 2004年,《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伦敦首映,艾玛14岁了,罗琳说她已经是百万富翁。▲ 2009年,《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伦敦首映,艾玛19岁,已然是大明星。
▲ 2011年,《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伦敦首映礼。哈利·波特系列八部电影至此完结,这一年罗琳46岁,艾玛21岁,距离生出嫌隙还有近十年。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共八部,从2000年到2011年,每一两年一部,每一部都掀起浪潮。它曾让罗琳与艾玛紧密合作超过十年,罗琳目睹了艾玛从一个小姑娘变成成年人,艾玛也必定受到罗琳的照顾和她笔下魔法世界的深刻影响。至今,那些喜爱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观众和读者,还在等待八月底收到猫头鹰来信,告知我们的真实身份是巫师,让我们九月去霍格沃茨报到,但罗琳和艾玛,却已经走到了决裂。她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为了什么?▲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因为哈利·波特系列成为很多游客的打卡点。目前中文舆论中,支持罗琳的人占上风。支持艾玛的人说罗琳有错,但错在哪,似乎有点语焉不详。这是因为二人争议的核心议题有关跨性别者。这个议题,国人讨论不那么多,毕竟大多数人生活中都不认识一位跨性别者。这类人群占比极小,根据2012年数据,亚太地区跨性别者比例只有0.3%,全球数据最高是美国,2025年跨性别者数据占比约1%。▲ 跨性别者指个体的性别认同不同于其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金星是国内观众最熟悉的一位跨性别公众人物。曾是天才的现代舞舞者,28岁做变性手术,后来大家更熟悉的是做主持人的她。罗琳和艾玛多年交往,之前曾在女性主义、难民等许多问题上看法一致,但在跨性别者权益问题上,她们发生了分歧。▲ 2019年7月,一切还没发生。7月31日是罗琳生日,艾玛发出和她的快乐合影。旁边绿衣女孩是哈利·波特电影系列里的“卢娜”。
12月,罗琳在推特上支持一个叫Maya Forstater的女人。Maya是一名税务专家,原在全球发展中心(CGD)工作,是一家致力于研究和推动解决全球贫困与不平等问题的公益组织。Maya曾多次在推特上发表对跨性别者不认同的内容,那一年,CGD决定不再与她续约,Maya不服,认为自己不该因为思想和言论就丢掉工作,把CGD告上法庭。罗琳支持她。▲ 罗琳支持Maya的推文说:你想穿什么都可以,想称呼自己什么都可以,想跟任何同意的成年人睡觉都可以,你尽可以在和平和安全中过最好的生活,但是,因为说“生理性别是真实存在的”就把一个女性赶出工作岗位是不是有问题?
道理是讲得通的:你不能因为Maya捍卫生理性别而不是心理性别,就让她失业。
但是,有争议的是,Maya不止说过“生理性别是真实的”,还在网络上留下不少抵制和羞辱跨性别者的言论,这些内容是属于言论自由呢,还是属于对跨性别者的仇恨呢?法庭也犹豫不决。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网友会强迫公众人物站队。罗琳那条推文之下,点赞最多一条评论,赫然是有人发出艾玛几年前一张旧图,她穿一件白T恤,上面写着:跨性别者的权利也是人权。
还有人开始攻击罗琳,称她为TERF(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排除跨性别者的激进女权主义者,贬义词),审查她以往言论和作品中的“恐跨”可能性,她和家人受到辱骂和暴力威胁,还有人宣称要“取消”她作为哈利·波特作者的身份……
巨大的网暴掀起来了,有人跑到罗琳家门口示威,有人声称要杀了她,群众的情绪一旦被人煽动起来,就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焰,要把当事人烧个粉身碎骨。
大部分的被网暴者选择闭唛,甚至离开社交媒体,不再介入这个是非场。
但罗琳毕竟是罗琳,她会就此退缩吗?不,她不是那个性格。只要她认为自己是对的,她就会一直战斗下去,她曾把这一品质赋予格兰芬多。
▲ 哈利·波特系列三位主角都属于格兰芬多学院,这是电影里分院帽把赫敏分到格兰芬多的场景。分院帽这样定义格兰芬多:那里有埋藏在心底的勇敢。
半年后,2020年6月,罗琳转发了一篇标题是“为来月经的人创造一个更平等的疫情后世界”的文章,嘲讽说:“来月经的人?我怎么记得明明有个现成的词可以用啊,那个词是什么来着?”有人给她科普:并非所有生理女性都来月经,少数跨性别者也有月经等,文章标题之所以这么写,不止是出于谨慎和讨好,也是为了准确……罗琳也补发了推文,解释自己的态度是出自对跨性别运动导致取消性别的忧虑,而不是源于对跨性别者的恶意。▲ “如果生理性别不是真实存在的,同性吸引这个概念就失去了意义,女性的生活现实就会被抹去。我认识跨性别者也爱着他们,但是,抹去生理性别的概念,会让许多人失去有意义地谈论自己生活的能力。说出真相并不是仇恨他们。”
▲ “多年来我来一直对跨性别者怀有同理心,因为觉得他们面对男性暴力时跟我们女性一样脆弱。现在仅仅因为我认为生理性别真实存在,会在现实生活中给女性带来切实影响,就说我仇恨跨性别者,是荒诞的。”“我尊重每一个跨性别者按照自己觉得真实、舒适的方式生活的权利。如果你因为跨性别身份而遭受歧视,我会与你一同抗议。同时,我的生活也基于我是女性而形成。我不认为说出这一点是仇恨。”
罗琳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但在跨性别者看来又似乎有哪里不对。第二天,罗琳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一篇长文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
![]()
罗琳说,她之所以关注跨性别议题,是因为下一部小说与跨性别者有关,从两年前她开始研读相关内容。去年为Maya说话,是言论自由,没想到遭遇那种程度的网暴。她之所以赞成Maya,第一是为了儿童权益,担心青少年不知性别焦虑普遍而短暂,是成长中必经阶段,如果受到跨性别者影响,做了性别转换治疗,以后会后悔。第二,是为了女性权益,她自陈在第一段婚姻里遭受过家暴和性侵,所以对女性安全很在意,不能接受跨性别者对女性公共空间的侵蚀和可能给她们带来的安全隐患。好了,针对罗琳的大范围的、明确的反对便是由此而起。跨性别群体认为罗琳把小概率事件放大化妖魔化,罔顾跨性别群体的真实悲惨处境,以保护女性权益之名,行“恐跨”之实。▲ 反对罗琳言论的人众多,甚至包括她原来的朋友,其中有我们熟悉的斯蒂芬·金(上图右)。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过的电影,如《闪灵》《肖申克的救赎》。饰演哈利·波特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首先开口,他发表长篇声明,说“跨性别女性就是女性”。过了几天,艾玛在推特上说:跨性别者就是他们所说的自己。其他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有罗恩、卢娜、金妮、珀西……▲ 丹尼尔表态之前先做了一番自我澄清:“罗琳对我的成长很重要,但我多年一直在支持为性少数群体青少年提供自杀预防和心理健康的公益组织……”▲ 艾玛的发言:“跨性别者就是他们所说的自己。他们应该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不断被质疑或被告知他们不是他们所说的那个人。”▲ 三位主演全部反对罗琳的观点,大家都盯着他们表态呢。比如饰演伏地魔的拉尔夫·费因斯同情她遭受的网暴,提醒人们不要给她贴上“仇恨者”标签。▲ 拉尔夫·费因斯是位六零后,这时就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哈利·波特》的三位小将全部反对罗琳的观点,反而是伏地魔在支持创作者罗琳。▲ 伏地魔虽然太有名,但特效妆很难看清原貌,拉尔夫·费因斯当年演过著名的《英国病人》。饰演马尔福父亲的詹森·艾萨克也说,虽然不同意她的观点,但不想在没有充分对话的情况下公开批评她。还有饰演小马尔福的汤姆·费尔顿,他说自己对这些事不关注,不表态,但是感谢罗琳曾创作出的魔法世界。如果只停在这里,也许尚可挽回,因为只是观点之争:反对者反对的是罗琳的观点,同时感谢她曾经带来的一切,支持者不是支持罗琳的观点,而是支持她的言论自由,同情她不该因此被网暴。时间来到2022年3月13日,英国电影学院奖颁奖礼,艾玛登台演讲,开口第一句是:我来到这里是为了所有女巫。然后她停下,用口型说了一句“除了一位”。▲ "I'm here for all of the witches",挑眉,口型 "but one"。
罗琳说她那时本就深陷网暴处境艰难,艾玛此举火上浇油。而这事之后,艾玛还送来一张轻飘飘的道歉小纸条,试图让她相信她的善意,罗琳深恶痛绝。当然,罗琳也不是好惹的,她在纸条背后写了一句话,回敬艾玛:英迪亚·威洛比是个男人。▲ 9月30日,一个账号发出这张图,说这是艾玛纸条的背面。罗琳在评论区认领说,当时她在纸条背面写了这句话,送还给艾玛。▲ 英迪亚·威洛比是谁呢?她是英国首位在国家电视台担任新闻播报员的跨性别者。到2024年3月,罗琳也曾在推特上攻击她“是一个男人陶醉于他的厌女表演,他认为女性就意味着自恋、浅薄、暴露狂”,英迪亚·威洛比报警,警方说这可能造成不安,但没有达到刑事门槛。罗琳认为艾玛的行为是背刺,是忘恩负义,她也藐视艾玛犹豫、摇摆、近乎两面讨好的风格,因为她自己总是直接出击,斩钉截铁表明态度,就像现在这篇决裂的檄文。也许那反倒激发了她的孤勇,从此她更直接、更多地发声谈到自己的性别观,积极支持相关活动和法律,也结交到一些“善良、智慧”的新朋友——全是性别批判派,部分与极右翼有关联。▲ 2022年4月,罗琳和朋友们聚餐,后排从左到右:Kathleen Stock,Maya Forstater(卷发豹纹,罗琳2019年支持的那位女士),Allison Bailey,Helen Joyce; 前排从左到右:Angela C Wild,罗琳,Suzanne Moore,Julie Bindel,全是性别批判派,认为生理性别客观存在,不可更改。▲ 2024年巴黎奥运,罗琳发推文质疑过奥运选手伊曼·哈利夫和林郁婷的性别,事实上这两位运动员“生来就是女性”,也作为女性长大,但是判断性别的维度很多:器官、染色体、睾酮等,每一单项又有例外,如果认定一条推而广之会大混乱。罗琳身上渐渐争议众多。与TERF做朋友,算不算“恐跨”;买德普的游艇,算不算对家暴的支持;新书里的反派男扮女装犯罪,算不算强化了跨性别者的刻板印象……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这场争议也是大多顺直人的价值观盲区,不是我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评判。总之,飓风起于青萍之末,一开始不是太大的问题,后来它演变成一场对立,没有人真的去探讨实践办法:怎么做才能既保障跨性别者的生存空间,也使普通女性免于恐惧——双方本来都希望达成这个目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