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祛魅的艺术
王家卫毋庸置疑,是有才华的。 他有着独特的叙事方式:非线性结构的情节、大量的内心独白,把时空与情绪揉碎,随手撒成大漠上的星空。他也有着标志性的美学表达:复古的色调、对光线的精准捕捉,无论是对长镜头、慢动作的执着还是对抽帧、构图的探索,都堪称一绝。 他不仅为艺术片开创了新的道路,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也影响了诸如侯孝贤、贾樟柯在内的一代代导演。一个趣闻是,正因为刘镇伟当年用王家卫的班底创作过《东成西就》,才执笔并执导了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两者不仅台词风格相似,就连“至尊宝”这个名字都来自于《东成西就》中被改掉的角色。 要说没有王家卫就没有《大话西游》,逻辑上也讲得通。 但随着2025年9月编剧古二的发文,王家卫从神坛硬生生被拉进了舆论漩涡。虽然罗生门中双方各有说辞,真假难辨,但录音中王家卫“一个月几千元,既能写剧本又能当助理”对古二的轻蔑点评,激起了牛马打工人们浪潮般的愤懑。 先不说这段纠纷孰是孰非,当大师滤镜被打破,用当代视角再去审视王家卫的作品时,突然有些祛魅。诚然,用自以为客观的僵硬标尺去探讨艺术表达,有些格格不入且不自量力,但一些简单的讨论或许也值得分享: 1.技法上,王家卫的镜头美学其实源于现实受限; 早期,王家卫自己都承认过,很多技巧其实是为了解决一些拍摄时的实际问题。比如光线不足让画面欠缺美感,便使用抽帧的方式应对。比如场景逼仄、不适合全景镜头,他就只能尝试局部拍摄。 王家卫许多作品中,会因为手持摄影,导致画面晃动模糊。这一点被许多影评人解读为“通过摇晃的镜头外化了角色内心的焦虑不安”。这一点是可以认同的。但另一个答案或许是,出于某种原因,那会儿剧组只能使用手持摄影,而手持,就一定会晃。 图| 王家卫的电影美学
2.故事上,王家卫的叙事迷离其实源于剧本的不充分; 王家卫的电影是很难看懂的。《重庆森林》双线叙事,用角色的喃喃自语铺陈情节;《东邪西毒》时空错乱,画面转换之间全是人物的内心独白。有种说法是,王家卫的电影里,情绪才是最需要被呈现的东西,结构完整的叙事并不重要。正因此,王家卫才模拟出了人在无序中的迷失感,也让观众沉浸于角色的意识流之中。 但一个更可能的事实是:王家卫拍戏没有固定的剧本,电影中之所以有大量的角色独白,是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这些素材。 所谓的作者性情绪渲染,或许只是一种掩盖自己叙事无能的华丽外壳。 3.内核上,王家卫一直滞留在青春期的疼痛忧伤中。 王家卫的电影到底表达了什么?纵观下来,是“孤独”。 无论是不断吃凤梨罐头的金城武,还是不断询问“不如我们重新来过”的张国荣,所有人都困在一种复杂而疏离的关系网中,太远就想靠近,太靠近又会死亡。这些情绪并没有实质的情节去支撑,全然是一种发散式的模糊伤感,然后通过呓语、光影、碎片化的生活一隅,传递给观众心中。 这种内核表达,其实与郭敬明同符合契。书写“45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的郭敬明,不止一次地表达过自己对王家卫的崇拜,甚至在自己的散文集《左手倒影右手年华》中,称其为“制造幻觉的高手”,而自己是“沉沦于幻觉的票友”。 图| 郭敬明评王家卫
或许会有人说,王家卫电影中,这种青春式的无病呻吟,格局太小——这恰恰也是郭敬明被批评的核心原因之一。但客观来讲,人不能因为当下的成长性去否认过去产生的感动。时势造英雄,王家卫能在80年代末崛起,是他的幸运,也是时代的幸运。他确凿地在那个时代,给那时的人们,带来了才华横溢的视听享受。 只是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飞得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时代变化,审美迭新,观念日新月异,大师王家卫或许真的不再属于这个时代了。一旦他停止飞行,站在原地经受大众审视,无论是作品还是他的为人,其实都经不起研磨。而新一代的资本方,也没有足够的成本,再次托举一位并不受控的大师。 在大祛魅的时代,王家卫最好的结局或许就是,“我选择留在我自己的岁月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