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0

[父母心声] 为什么少有和谐的父子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 08: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少有和谐的父子关系?

Screenshot 2025-10-01 at 8.08.31 AM.png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父子关系是男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交互型关系。父子关系的发展,会在彼此的生命中跨越某些特定的里程碑。这场共同的旅程,既充满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呼唤着父子双方的共同成长。



记者|王怡然

口述|孙平博士

父亲的控制欲

十年前,我的儿子降生,作为一个新手父亲,我当时最真实的感受是焦虑和无所适从。我希望做一个好父亲,但是,我该怎么做?虽然之前妻子的十月怀胎我也深度参与照顾,但当孩子呱呱坠地时,我仍然能体验到这是一个全新的生命,我担心自己承担不起“父亲”这个角色。同时,我也心焦于在高强度地照顾妻儿的同时,耽误了工作,从而无法持续性地在经济上供给这个家庭。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看到了太多案例,其中许多父亲要么缺席,要么俨然就是一座“五指山”。父子关系要么联结微弱,要么高度紧张。

作为一个发展心理学家,我也知道父子关系其实是很多心理问题的母题。有些人能够直接指出他原生家庭关系不好,有些则没有意识。一些父亲前来寻求咨询时,可能会表达:自己跟儿子的关系不好,觉得自己把儿子逼得太紧了,跟儿子在一起时自己也很焦虑,模糊地感觉到自己好像在重复什么东西,但他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结果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在自己过往的成长史中,父亲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非常显著。

IMG_4107.JPG
《归棹》剧照

比方说美国的一位华人来访者,他从他父亲那里感受到了很多的“被劫持感”。他的父亲在国内经历过饥荒年代,有很严重的生存焦虑,因此在他儿时父亲对他总是拉长着脸,告诉他这个世界是非常危险的,他一定要学习好,要不然他肯定会“遭难”。父亲把自己早年的创伤性反应传递给了孩子,这也造成了儿子的迷茫混乱。这位来访者告诉我,他自己一直认为,好像无论如何,永远取悦不了自己悲观的父亲。

他回忆起了一件事情,自己小时候非常喜欢《狮子王》,对其中小狮子辛巴和朋友在野外玩耍的片段记忆犹新。这个片段之所以打动他,是因为辛巴的父亲被另一只雄狮害死,所以他一直要沉浸在家族复仇、重新夺回王位的奋斗之中。只有在这个片段里,辛巴和朋友们在唱歌、跳舞、吃虫子,那是唯一一个他没有与家族创伤联结在一起的时刻,也是最幸福的时刻。

IMG_4108.PNG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剧照

尽管这位来访者并非有意为之,但他父亲带来的创伤烙印,依旧延续到了他自己儿子的身上。他不满于自己的儿子太“娘”、太散漫,经常对儿子提出诸多要求。同时,他下意识地预设儿子会遇到很多危险,比如遭到枪击,或被霸凌。他的儿子刚读小学。在美国,1〜3年级的孩子几乎都是在玩耍中探索自己的兴趣,而他则会逼迫儿子伏案学习,和他童年时父亲对自己的方式如出一辙。

父子创伤性关系模式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在代际间传递。有些受创严重的男性甚至无法直接育儿。因为在育儿的过程中,他会很焦虑,耐受不了孩子的啼哭,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也会难以自处。

另外,我们知道,儿子需要仰望且内化自己的父亲。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他基本上都会英雄化或者理想化自己的父亲,但很多人,他们自己也无法接住儿子的景仰和理想化。

除了家庭内部关系的传递外,外部社会的变化也使得父子关系中的这一冲突加剧。在过往的农耕文明中,我们强调父慈子孝,子承父业,没有人会对父亲的权威感产生质疑。且在我们国家初建的几十年中,温饱问题横亘在每个人头上,父亲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像父辈一样,把在世界中习得的经验没有偏差地传授给儿子。

但现在,我们处于新的信息社会中,社会观念在急速更新迭代,很多过往价值观中的父子关系模式已经延续不下去了,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代际冲突。“爹味”这样污名化的词语开始出现,就说明了父亲这个角色正在面临危机。

IMG_4109.JPG

《父母爱情》剧照

这种危机表现在,许多父亲仍无法耐受儿子有独立人格。他们没办法学会在儿子的生活中适当地、逐渐地退场,依然下意识地将儿子当作实现自己未竟之志的工具。我有不少华人来访者都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人生影响似乎是:“他要我燃烧我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他的梦想。”

缺席的父亲

极端控制的另一面,是全然的忽视,甚至退场。我们观察到许多男孩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父亲缺位的现象,这也造成了父子关系代际传递中出现另一种“恶性循环”的可能:父亲的缺位使得男孩并没有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没有一个父亲的形象可以去参考,所以当他们成为父亲之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儿子。

在农耕文明中,父亲与儿子的关系是很紧密的,父亲充当着他们的老师、指导者和引领者。但父亲育儿的参与程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开始逐渐下降,男人必须离开家庭去外面工作,在家庭中的影响力下降,以至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们已经很少把父亲的角色视为一个对孩子成长健康有益的因素。高效能的父亲,逐渐退出了大众的想象,母亲被认为对孩子的发展负全责——只要父亲不坏到极点,孩子的成长似乎就没他什么事情了。

IMG_4110.JPG
《爸爸的开学季》剧照

我的同事和好友,美国精神分析师迈克尔·J.戴蒙德在其著作《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中提到,父与子亲子联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相同的生物基础——男性性别。父亲天生更认同儿子,能觉察到儿子需要从与母亲的关系中逐渐分化出来,去探索更广阔的外在世界。尽管有纵向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父亲参与成长的孩子,他将来的语言能力要更好、职业身份认同会更聚焦、人格会更完整,但父子联结这个点仍是被许多家庭系统所忽视的。

在孩子的成长期中,父亲的参与应是贯穿始终的。其中,有两个尤其重要的在场时期。一是俄狄浦斯期(Oedipus Phase),指的是小男孩大约3〜7岁时,需要获得父亲的“男性性别认同”。在这个发展阶段,小男孩会渴望与母亲异常亲密,同时与父亲生成很强的竞争欲。理想的状况是,他会发现父母关系足够牢固,自己根本不可能“取代父亲迎娶母亲”(这种欲望通常只会发生在小男孩的潜意识中,少数男孩可以直接意识到),所以他只能通过认同父亲的性别与权威——希望成为像父亲这样具有男性性别的人,以期将来可以迎娶像母亲这样的女人。

IMG_4111.JPG
《猎罪图鉴2》剧照

如果在此阶段,父亲严重缺席,就会导致孩子成为“俄狄浦斯三角关系”的胜利者。母亲将对丈夫的依赖转而寄托在孩子身上,男孩会感觉到自己可以代替缺席的父亲,一辈子照顾母亲,因而形成一种“恋母情结”或者“护母情结”,这在他的一生中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虽然表面上看,他可能会表现得很“妈宝”;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也会极为取悦伴侣,哪怕牺牲自己的核心利益亦在所不惜。但在他内心里对这样的状态是抵触的,却又感到无法挣脱,因此可能会陷入长期的矛盾痛苦。

另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是孩子的青春期。儿子要在此阶段找寻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identity)。而这时的父亲,则要学会接受自己被儿子逐渐地“去理想化”(deidealized)如果一个父亲,之前一直被儿子当成偶像来崇拜,那么这个过程对他来说的确是很艰难的。许多父亲在这时,会因为无法接受这种身份转变,希望继续做儿子的偶像甚至掌控者,从而引发父子关系中的冲突与矛盾,进而引发盛怒,进而骤然退场。

IMG_4112.JPG
插画:范薇

迈克尔在书中举了自己的例子。在他17岁那年,男生们参加棒球赛,会认为自己这么大了,父亲还来学校抛头露面,那就太不“酷”了。迈克尔也一样,尽管他对棒球的启蒙和热爱都来源于父亲,但在这个年纪,他更希望与同龄人,而不再是与父亲分享这种喜悦。父亲很尊重他,没有再出现在观众席上。可有一天,迈克尔意外得知,父亲在球场护栏后面的灌木丛里找了个缺口,站在那儿偷偷看了他整场比赛!迈克尔的第一反应是暴怒——你干吗这么鬼鬼祟祟窥探我隐私?但当他长大成人,成为父亲之后,他开始理解并感激当时的父亲——他既尊重了自己的隐私,又见证了自己的成就,从未缺席。

我在咨询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父亲缺位的孩子,在青春期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会根据被塑造出来的男性形象,去想象一种文化符号性的父亲模板。比如宗教中的摩西、日本漫画里坚忍的圣斗士,抑或一些电影、摇滚明星。一些孩子会很激烈地学习、模仿他们,做一些看似很“爷们儿”的事——飙车、抽大麻、过早发生性行为——并把这些想象成男子气概的表达。但如果有一个参与度高且愿意为孩子设定行为底线的父亲,孩子就能从父亲身上习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特质。这些男孩知道父亲会在场,且支持自己在身份认同方面的探索,所以他们无需通过表现得像个“纯爷们儿”或“钢铁直男”一样,来掩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父亲饥渴”。

IMG_4113.JPG
《鸢》剧照

父亲的缺席同样会形成代际间的传递。我有一位来访者,孩子出生之后,他每天都在打游戏,但如果只看到这层缺位的表象,我们可能会判断,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但事实上,他非常渴望与孩子亲近、接触。可是,他的太太、母亲、岳母、保姆、育儿嫂都参与进了育儿的工程之中,每当他想做一些事的时候,根本插不上手。在咨询中,他向我表述了自己的不满:“我这是造了什么孽”“我想带自己的孩子出去游个泳,他们都说太危险,让我不要带”。

那他为什么不去沟通或争取呢?再往深里说,我们发现,他成长于一个父亲缺位的家庭之中,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所以他对自己的母亲服从性很高,与母亲的共生很严重。他形成了一个习惯的行为模式,只要他的母亲告诉他“你不要管”,他就会下意识地妥协与服从。他自己内心有种渴望,想告诉母亲“我有些东西不想让你管,我想自己来做”,但他从来没有一个父亲支持他这样做过。

共同成长

《何以为父》这本书在美国的销量只有2万册不到,但在中国的销量,已经接近50万册。翻译完这本书后,我自己组建了父母小组,也做了很多父母支持性的工作。其间有很多华人父亲参与进来。他们都有深度参与育儿的愿望,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大家互相交流、主动探索,都希望打破“恶性循环”的父子关系模式。

我也是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体认到父亲身份的意义。

我的儿子一直特别喜欢海。他在三四岁的时候,自然生发出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在海浪来的时候,很想去踩一踩它,但是他又很怕。为了打消他的顾虑,我就站在浅海处的海浪中告诉他,“这里不危险,你可以来试试”。我伸开双手邀请他过来,他开始往我这边冲,结果这个时候一个大浪打过来,他被吓到,就赶快跑到他妈妈那儿去抱住妈妈。他妈安抚了他两三分钟,我便又叫他,于是,他又往我这里冲。

IMG_4114.JPG
儿子两岁时想看海,孙平把他顶在肩膀上,让他看得更清楚(受访者供图)

我觉得这是个很有隐喻性的过程。我可以给他提供这个世界上很多刺激性的东西,而他的母亲可以告诉他,但凡这个刺激过量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回到我这里。只有这两者同时存在,这个男孩子才可以既接触到这个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又感觉到有安全感守护着自己,这是父亲和母亲不同的职能。如果只有舒适感,却没有人在外面牵引的话,我相信他会很难走出自己的“母子二人温柔乡”。

再者,由于相同的性别,父亲的存在使得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一些的理解。现在,我儿子10岁了,他每天跑来跑去,有时会出现频繁的躁动,甚至攻击性的行为。我太太现在对儿子这个部分已经有些不耐受了,她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尤其是,我们家还有一个小他2岁、尤为安静的妹妹做对比。

IMG_4115.PNG
《错位》剧照

但我可以理解他此时内心强烈的爱恨之情,和躁动的身体状态,这些我都曾亲历过。所以我可以充当儿子内心世界的一个共情者和情绪调控者,通过共情和语言来交流情绪而非一味地诉诸躁动的行为,我还向妻子解释儿子的内心世界,同时我们也不会轻易污名化、病态化地评价他的行为。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父亲与儿子并不是一种单向的教导或继承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一个参与度高的父亲,自己的心智会被孩子推着继续成长,如此才能够保持持续在场,或者说做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我的性格一直偏刚强,向来是一个很难悲伤哭泣的人,但在养育过程中,我感受到身上有很多柔软的东西开始慢慢出现。这种柔软感,或者说这种传统意义上被称作“女性气质”的东西,对已届中年的我尤其有意义。我能体验到更多的悲悯,更多的同理心,更少的性别对立感,对异性的主体性有了更多的看见和尊重,这使得我的亲密关系更为坚实,也让我对自己的女性来访者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看见。

儿子非常喜欢打冰球,我虽不会打,但我会在场边看着他,给他加油。当他打进球或赢了比赛,来到场边和我击掌庆祝时,我感受到我们之间如有一股兄弟之情,这也让我回想起我曾经童年时和自己的好友们一起挥洒汗水的感觉。这种柔软与温情,也会传递给他,给他力量、支持与爱。

IMG_4116.JPG
《父子》剧照

而他,也无时无刻不在唤起我的过往,我的童年,我的热情,并促我人格逐渐完整。

或许所有深刻的父子关系,皆是共同成长,彼此成全。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39期,口述者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译作《何以为父:影响彼此一生的父子关系》。口述者在文中除与儿子之间的互动为真实互动以外,其它例举的临床案例都是虚构的混合型案例,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0-2 04:07 PM , Processed in 0.07011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