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的悲剧 55岁的唐正兴,在剑阁县当地是小有名气的网红。事故发生后,许多网友涌入唐正兴的社交平台,想要搜寻他过往的更多“壮举”。
很快,他的账号就被设为私密状态,只留下9.6万粉丝与42.6万赞这些冰冷的数据。
在流量时代,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出于猎奇的“围观”——围观奇观,期待奇迹,同时纵容悲剧。民间飞行者的冒险视频,因其刺激且充满视觉冲击力,天然具备“爆款”潜质。算法的偏爱,也会让飞行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走向危险的“演员”。
流量时代的围观逻辑鼓励了表演,也鼓励着危险。这类视频通常发生在农村或城乡接合部,对于民间飞行爱好者而言,这些地方或许是很适合的试验田:它处于隐秘而复杂的地带,物理环境足够开阔,而监管环境足够模糊。除非造成严重后果,否则这种“小众爱好”不会被各方主动干预。 “唐飞机”的过往飞行视频。(图/视频截图) 在唐正兴的直播间,最多时有3万人在线听他的故事。来来往往的人在公屏上与他互动,“666”“真男人”等评论充斥屏幕,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激励体系。他最后一场飞行被实时呈现给上千名观众,坠机过程也被录制传播,观众的情绪随着事态的进展变化,点赞、转发、评论如同一套成瘾机制,绑定了屏幕内外的人。
“挑战极限”的叙事也被强化。飞行于他们而言,是平凡人生中的英雄主义投射。唐正兴曾自豪地提到,全国有九人拥有同款飞机,但真正能飞起来的只有他一人。
“唐飞机”们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梦想的陨落,也是整个围观生态的缩影。在网络时代,或许"键盘侠"和"吃瓜群众"早已不是曾经鲁迅笔下的看客,但直播间里上千名观众实时目睹了死亡的发生,将生命的消逝变成了一场真实的“奇观”。
谁也不知道,自己的观看、点击和评论是否在助推某个未知的悲剧。当流量成为冒险的催化剂,观众的猎奇心理无形中抬高了主播的风险阈值。它可能让本应谨慎对待的飞行,变成了一种博取关注的表演。 2013年,河南洛阳,一小伙开一架自己制造的直升飞机前去一庙会,引数万观众围观。(图/视觉中国)
也许对于网络看客而言,这只是一场耸人听闻的事故,但对于唐正兴本人和家人而言,却是永远无法挽回的悲剧。草根飞行梦固然有其意义,但刺激与危险永远相伴而生。我们不能麻木地从一个事故围观到另一个事故,而应该试图从中总结一些网络与现实中都该遵循的常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人作为一种大脑发达却没有翅膀的动物,或许天空是最后的自由疆域。但如果要以安全甚至生命作为代价,试图脱离脚下的土地、创造一块空中“飞地”时,命运之神未必会一直眷顾。 1.否认炒作!55岁四川大叔花35万买飞机.封面新闻,2025-3-12. 2.网红“唐飞机”直播坠机身亡 村民:今年发生三次坠机 村上曾多次劝阻并发整改书.封面新闻,2025-09-29. 3.在农村造飞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看客inSight,2017-12-18. 4."农民"机长11年造200多架飞机 身体散架还要飞.广州日报,2017-10-26. 5.她拍下8位造飞机的中国人,看着他们从自家后院起飞.一条,2021-0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