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回复: 2

陈可辛:什么人拍什么电影,下次有“如履薄冰”还会拍出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15 09: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可辛:什么人拍什么电影,下次有“如履薄冰”还会拍出来

来源:观察者网  胡雨清
2025-07-15 13:48:14

a1.jpg 【文/新潮观鱼】“下次再有‘我这一生,如履薄冰’这种台词该不该说出来?我还在考虑。但我想到时候还是会拍出来。什么人拍什么电影,你骗不了人,装不了,因为你是什么就是什么。”

电影《投名状》里,庞青云(李连杰 饰)谨慎地走过冰面,留下台词“我这一生,如履薄冰”,2007年上映后有人批评这句台词“杀死了这一幕镜头语言的意境”“少了留白的艺术”。18年后,这句台词又被不少观众奉为“经典”,成了二创平台的“热梗”。

a1.jpg

导演陈可辛坦言,创作者无法伪装,再选一次,他还会借角色之口明明白白地说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我喜欢跟观众交流,不喜欢太留白,喜欢把我想的东西讲得很清楚。”

电影《酱园弄·悬案》还未全国上映时,陈可辛参加了上影节“电影学堂大师班”活动,与普通观众坦诚交流了一个多小时。没多久《酱园弄·悬案》口碑发酵,两极分化严重,淹没在了暑期档的激烈竞争中,掉出票房榜前十。回看陈可辛“大师班”那晚的发言,似乎能找到这位“爱找大明星,但不甘心拍纯商业片”的导演的挣扎与坚持。



“把三个男明星放一部电影里,比三个‘女一’放在一起难”

《投名状》上映于2007年,彼时内地电影市场过亿票房越来越多,从《英雄》开始有了商业大片的概念,投资水涨船高,武侠片、战争片等大投资巨制频出,从来没拍过战争片的陈可辛也硬着头皮拍完了这部“华语巨制”。在他眼里,《投名状》是当时“拍过最难、最苦的戏”,他甚至在北京开机后一度逃回香港。
a2.jpg


该片集齐了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当年香港金像奖12提8中,助李连杰拿到金像“影帝”,看起来风光无限,上映时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文戏太多”,浪费功夫明星李连杰,女主莲生(徐静蕾 饰)像个“工具人”,感情戏逻辑单薄,战争场面也被诟病疑似为了照顾国际市场把历史背景模糊化处理,削弱了中国观众的共鸣和时代批判性。

a3.jpg

2007年,(左起)金城武、刘德华、李连杰出席记者会。 新华网

上映后,《投名状》豆瓣评分一直在6分徘徊,直至电影上映十年后,才逐渐被“翻案”,目前豆瓣评分已涨至7.9分,28.66万人参与评分。有网友在2017年写下:“那个时候大家眼格高,如果知道后面十年电影有多烂的话会更珍惜点。”

陈可辛直言,《投名状》当时不仅和部分观众对动作戏的审美意愿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当时外国人对中国片从《卧虎藏龙》到《英雄》《十面埋伏》建立起的古装审美,搭不上当年“中国热”的车,海外成绩达不到投资方启用这组巨星阵容的标准。

公开资料显示,该片国内票房2亿,但制作成本高达3亿。当时关于“三位主演片酬差距大有人不满”的传闻众说纷纭,也能一瞥这部大制作电影要权衡多方的难处。

a4.jpg

2007年12月10日,电影《投名状》演员金城武、徐静蕾、李连杰、向佐、刘德华(由左至右)在新闻发布会上合影。 新华网

“冒那么大险,那么多投资拍那么一部戏,找了那么大的明星,国际明星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要把三个男明星放在一起,其实比三个‘女一’放在一起更难。大家以为三个女明星‘难搞’,其实三个男明星可能更‘难搞’。一定要分开他们聊剧本,不能坐在一起聊,要一个一个聊,对每个人都要讲一番不同的话,不一定是骗他,但也是‘半真半假’。”陈可辛笑着回忆道。



他主动提到,被诟病的清军在苏州城外狂挖战壕的场面是自己最期待拍的片段,这源于他上学时对《西线无战事》的情怀,一战时战壕里的情况让他印象深刻,于是就把这样的画面融入了时间背景还要早几十年的“刺马案”的改编。

“其实有人质疑过,清代会不会有战壕呢?我觉得围一个城,城里面有人用弓箭射你,也有枪,外面弄战壕很合理,所以我就弄了《西线无战事》的感觉。有时候你被一些画面影响,你就有一个执念要把它拍出来,这些其实都不符合当时的风潮。”

a5.jpg

《投名状》剧照


编剧张冀至今还记得,冯小刚当年对《投名状》的评价:“第五代导演越来越像香港导演,而以陈可辛为代表的香港导演,越来越像第五代。”

陈可辛表示,香港导演在市场环境中长大,不会自视为“艺术家”,清楚自己的定位就是电影工厂围城里的“管理员”,是给方向的人。但他内心的选择是,在市场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做个人表达,“那时候观众喜欢的是飞来飞去的纯动作武侠大片,这不是我会拍的类型,但我想在那个框架里找到我的个人表达。”

“因为有李连杰,《投名状》必须是动作片,但它其实是战争片,很多战争片都是宽镜头,我不想有飞,也不想有威亚,所以当时我跟很多团队有很大的矛盾,矛盾大到我崩溃了,拍了三周,我逃回了香港。”

a6.jpg

当时的场景陈可辛毕生难忘:“三个大明星都来了,坐在房车上,在零下20度的北京郊外等了我一个礼拜,我都没拍完其他动作场面,因为我一直搞不定那个动作的调性。所以,我完全崩溃了。我跟编剧团队和监制说,怎么办?然后我逃回香港,恐惧,非常恐惧,吃不下,到了吃饭要用汤灌的地步,吃进去每一粒米都像石头一样卡在喉咙里面,体重轻了几十磅。在香港看了医生,拿了药,(吴)君如跟我说,你不回去,你这辈子都会站不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5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7-15 09:11 AM 编辑

“人跟时代无法对抗,这是《投名状》的主题,也是《酱园弄》的命题”

在《投名状》之前,陈可辛已经看过不少讲兄弟情的电影,但他一直无法代入那种喝大酒、吃大块肉的义气和感情,因为他既不喝酒,也觉得自己没什么好朋友,他怀疑人性和友情,怀疑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

《投名状》对陈可辛来讲,就是他在当时的人生阶段很想探讨的问题。他一边拍一边找,找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什么。

刚开始拍,他想讲兄弟情义不那么可靠,拍着拍着觉得人性的黑白灰很难分辨,拍到最后,发现讲到了人跟时代无法对抗。他笑称,剧本一直在调整,到最后9个编剧组都“很恨”他。

“《投名状》讲到人性,我后来才发觉,人是很渺小的,因为我们都控制不了命运。庞青云(李连杰 饰)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甚至杀了兄弟二虎(刘德华 饰),小弟姜午阳(金城武 饰)以为杀了二嫂就能够救三兄弟的情谊,其实他们都很被动。最后连小弟要杀大哥的权利都没有,因为他们都在被更大的权力操控。这是我拍《投名状》的核心主题之一——我们真的很难操控我们的命运。”

a1.jpg


“现在《酱园弄》更是这样一个命题,里面所有人的输赢、命运和结局,好像都不是因为TA个人的力量,都是因为一些外围更大的东西。但并不代表这种观点是完全悲观的,在悲观主义里面,我还算是一个挺乐观的人,因为不乐观的话,我也不会做到今天。”

陈可辛认为,人永远都是矛盾的,角色也是矛盾的,别把人想得太简单、脸谱化,他把“复杂”设为自己近些年作品的关键词,“这几天我们路演,观众都在问,雷佳音演的‘薛至武’为什么一会这样一会那样?其实人很多时候会做一些矛盾的决定,每个角色都是复杂的。一旦复杂,就不太符合传统商业片‘非黑即白’的要求。”

a2.jpg

《酱园弄·悬案》剧照


陈可辛的父亲、导演陈铜民从小教他,商业电影最好非黑即白,好人要把大坏人除掉,要集中观众的情绪,让观众觉得很爽,“但我觉得人生不是这样,我不希望我的电影做出假象,电影用了很多包装,看起来好像很商业,但内核永远都很复杂。每个人看完一部电影,那部电影就是TA的,就不是我的,TA觉得怎么样就是怎么样,通过电影跟观众交流之后,这个电影才算是真正完成。”

a3.jpg

谈起台词“如履薄冰”十几年后被认可,陈可辛很感慨,称自己不是那种“高冷”的导演,不是“观众听得懂就听得懂,听不懂就算了”,他一定要观众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

“我们当时弄了一块玻璃让李连杰走,还加了特效,呈现出来的画面就是他在冰河上走,其实‘如履薄冰’已经在镜头里。影评人说,就差那口气,那句话不说还好,说了那句话,就去不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了。结果这几年,我朋友告诉我,网上都在流传那段戏和那句话。那我是应该去电影节,还是十几年后给别人流传好呢?”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陈可辛估计自己还是会把台词加上,“什么人拍什么电影,你骗不了人,装不了,因为你是什么就是什么。”

“我确实都找大明星,但又不甘于拍一部纯商业片”

从“漂泊三部曲”《双城故事》《甜蜜蜜》《如果·爱》,到“人性三部曲”《投名状》《亲爱的》《酱园弄》(下部还未上映),期间还有《中国合伙人》《夺冠》《独自·上场》(原名《李娜》,未上映)这样的奋斗题材,一路走来,陈可辛一直在合作知名度高的演员。

“其实我找的演员都比较难调,因为他们都有固定形象,我确实都找大明星,这非常符合商业规则。但是我又不甘于拍一部纯商业片,大明星来了,要用TA最强的魅力,在大明星身上找着一些小秘密,把这些小秘密换个方式写进剧本里,使观众看到TA从来没有在银幕上展现过的一面。”

陈可辛回忆道,其实演员很乐意去展现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黎明,拍《甜蜜蜜》前,他是外界眼中的“四大天王”、白马王子,但陈可辛发现他其实很天真、有时候傻乎乎的,在情感上非常单纯,后来就让黎明在《甜蜜蜜》里贡献了这样一层表演,能演出来是源于演员本身的性格特质。

a5.jpg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7-15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utong9.net 于 2025-7-15 09:16 AM 编辑

拍《中国合伙人》,陈可辛坦言“谁想得到黄晓明演得那么好”,他本来觉得黄晓明绝对演不了“成东青”,安排他演另外一个角色,但黄晓明争取要演“成东青”,“他一直跟我说,‘我就是那个人,我就是土鳖’。我说没有那么帅的土鳖,他说真的是。”

a1.jpg


在与明星磨合的过程中,陈可辛不喜欢用反复拍同一场戏的方式给演员施压,“拍几十条那种没用,拍两三条,没有就回去想办法,改剧本,改到TA能演为止。”



他坦言,某种程度上,明星是他的一个“工具”,能够帮助他吸引观众,但是明星进组后,他又要让明星改头换面,让观众看电影时别出戏。这样的风格坚持下来,他的团队基本形成了一个安静甚至有点严肃的创作氛围,以帮助戏份不多的演员尽快适应拍摄节奏。

“这次《酱园弄》人多,有些人来拍5天、8天,每天都有人进组。演员一定是‘这个不好看,那个不好看,这个头要这样,要那样’,定妆是最难的,以往一部戏要花时间定3、5个人的妆,这3、5个人是大明星,其他人没那么多要求。但这次26个(明星),每个人都要让他们舒服,帮助他们进入状态,一进入状态没多久,TA就走了,第二个人又来。所以要变成这种(安静的)氛围。雷佳音就说,这个剧组很奇怪,都很安静,其他剧组通常都在喊,尤其是香港导演、香港副导演的组,都在‘骂人’,但在我这,很安静。”

a2.jpg

拍了这么多“全明星”电影,陈可辛觉得自己被命运眷顾,每次带着莫名自信走进一个项目,一头栽进去之后又焦头烂额,但最后的结果一般都挺好。拍《酱园弄》,他也觉得有“电影之神”眷顾,无论过程有多困难,最后都被解决了。

在6月16日晚大师班的观众互动环节,被问《酱园弄》第二部何时能上,陈可辛说,需要观众帮忙,“第一部票房越好,第二部越早能上。”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电影票房在3亿多徘徊了半个月,豆瓣评分已掉至5.7。

《酱园弄·悬案》上映后,争议纷至沓来,62岁的陈可辛也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

但忐忑的他从戛纳以后,似乎已经能预见影片全国上映后的风暴,他在大师班结束前呼吁观众学会换位思考,不要轻易“贴标签”,称对立只会引来冲突,其实解决不了问题。

他感慨自己很幸运,有个00后的女儿,与女儿交流让他更加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我理解她怎么想,我说你们也得理解我们怎么想,因为我的成长年代跟她的成长年代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互相尊重,互相了解,这才是解决世界的问题的唯一方法。”

被太太吴君如心疼这几年“太辛苦”,朋友建议改名“陈可福”,陈可辛调侃,其实跟老婆姓,叫“吴(无)可辛”挺好。

“我以前一直以为到60岁就可以爱干嘛干嘛了,结果开始拍《酱园弄》,越来越难,原来以前的问题放得更大了,我一直说我要拍到80岁,到什么时候才能爱干嘛干嘛呢,我真的不知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7 06:46 PM , Processed in 0.0658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