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一层的“树”型工作台 我们的房子在一楼,带一个地下室,各89㎡。我们是40岁后换的房,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再“成家立业”,那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我先生提议将这个房子以我和大女儿为“驱动”进行“职住一体”的设计,这样我在家就可以很好地工作,女儿也可以更加了解妈妈在干什么,对她的成长有帮助。 
我们将空间分为地上一层生活区,地下一层半开放工作区。 地上一层最大的空间给大女儿用作卧室,也是她私人的小天地;在连接两层空间的楼梯背面,给小多设计了一个1.5平方米的站式工作台;地下空间则为我的工作室和全家游戏区。 连接上下空间的楼梯间打造成小型“船坞”,通过楼梯步入地下一层我们把楼梯间打造成了一个小型“船坞”,网购了很多渔网一样的麻绳网、煤油灯挂在墙上,通过玄关左边,先看到琳琅满目的收藏品,再进入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是我们一家的“秘密基地”。我原来的工作台无论多长,最后都会被堆满。设计师在观察我每天做手帐的动作、做完手工后摆放的行为、陈列作品位置等工作轨迹后,“种”出了这棵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树”。“树”型工作台和曲线空间实现了有效收纳 纵横交错的“树枝”,延伸出圆弧形工作台,以此为圆点伸展至两侧墙面,长U型的桌面让每个区域有专门的优势。从地板延伸到天花的木材质呼应了手帐以纸为主要工作材料。两侧的“树枝”工具墙,让我可以在曲线空间内一目了然地快速找到所需工具。“树枝”的背面挖了三个“树洞”,订做了两块三角形隔板,里面打上灯光,用于展示我的食玩家具收藏,第一层是微缩书房、第二层是咖啡店、第三层是厨房。第一眼不会注意到这里,再仔细一看,别有洞天。 设计师将北、东两面墙设计为整面收纳、展示柜,给每一个物品都安排上“格子间”。东墙面的展示柜配有移动轨道,可以一层层推开,每一次打开就好像在“寻宝”。 整体室内以复古工业风为主,咖啡机、饮水机、奶瓶消毒柜是千挑万选出来,具有弧度、曲线的。一层空间内所有的门均是定制的拱门,并且都没有上漆,保持原始的味道。 我们家还收集了很多长辈看起来没有用的东西,我们叫它们“无用之美”。楼梯间放满了小多收集来的锡杯、复古铁皮盒、招贴画,经过岁月的静置,就像一个个故事放在那里。一个家的调子,是充分考虑展示品的颜色、材质、反光度才能找到最合适的。 在这个家设计阶段初期,大女儿的房间是由她自己拿着PPT向设计师进行阐述和提案。这种平等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和建立自信都有帮助,胜过跑到讲台上朗读一篇篇课文。 生活在上海这种都市,本身的节奏太快了,真正能让人放松的只有家,那为何不把家搞得有趣一点?这个家,也会是我们一家四口共同成长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