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年的江苏男生闫家成,
现在生活在广州。
白天,他在大厂上班,
下班后,他背上相机出门拍照,
他曾被一份朝九晚九的工作“消耗殆尽”,
是业余创作帮他找回生活的节奏。
他从未接受专业摄影训练,
却拍下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困境,
作品多次入围国际摄影节和艺术周。
他拍摄的对象,就是社会现实里最普通的人:
外卖骑手、清洁工、务工人员、
晚高峰地铁里的打工人、
在景点打卡的拍照者……
他曾因一条收集素材的
“58同城上的失业笔记”的帖子,
获得40万点赞,引起全网关注。
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现场,上海Fotografiska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的打⼯⼈,
但他认为,人不应该被工作消耗掉,
“做一点事情出来,
会让自己感觉更有价值。”
比起爱抽象的人,
他更想记录下生活半径里
具体的人,具体的困惑。
5月,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在上海开幕,
他与一条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与生活。
今年有不少“给清洁⼯设置休息间”的讨论上了热搜,挺多⼈转发了我拍的这组《清洁工人的休息角落》。现在有些地⽅真的开始考虑给清洁工人设⽴休息空间了。
这组作品其实蛮偶然的。去年六⽉我要搬家,之前在那个⼩区住了三年多了,我每天上下楼都会遇到清洁⼯阿姨,有时候还会聊⼏句。但直到搬家那天,才意识到这个她休息的角落。
楼里没有专门给清洁工人休息的区域,她们只能捡来一把破椅子,在楼梯间休息。
我把整个小区转了个遍,发现每一栋楼都有这样一个角落。它就在我的⽣活⾥,只是我之前没有真正看到它。
楼梯间十分昏暗,拍摄时我带了一支手电筒,没想到形成了一种舞台般的效果。
她们平时的随身物件,就装在一个袋子里,挂在休息间的椅子上。还经常会备一把伞。
《城郊之夜》曾入围韩国东江国际摄影节、以色列国际摄影节和罗马艺术周。2021年我搬到了广州郊区,这是一个建设中的睡城,周围几乎什么都没有,晚上人们不知道去哪里,都在一条河边散步,这里渐渐成了社区的公共场所,人们喜欢在这里运动、遛狗、放烟花,有时候还会烧纸。他们都不是在工作的人,而是处在⼀种很放松的状态,这在当下这个节奏很快、压⼒很⼤的社会⾥,是挺难得的。有人给这组作品起名为“生活的临时舞台”。
《1/125s》
外卖员这个群体我也一直想拍,之前拍过⼀些,⽐如那张《瘟疫时期15分钟内从路⼝经过的外卖骑⼿》,但总觉得还不够。《1/125s》这个想法酝酿了很久,这是我拍照最常⽤的快⻔速度,⽤这个固定参数去拍外卖员。拍完后把照片从清晰到模糊排列,越往后越难看清楚他们的身影,到最后连轮胎都从圆形变成橄榄形了。这种模糊刚好对上我对外卖员的感受——他们像城市⾥流动的影⼦,很少被真正看到。其实我这几年的创作主题,很多都是关于劳动工人的。之前,我曾把58同城社区里打动我的失业笔记截图收集起来,收获了40万点赞,官方也出来回应,“这也是大家努力生活的证据。”
另外这⼏年的春运,我基本上都会去⽕⻋站拍照,最早是出于⼀个朴素的疑问:现在还有⼈坐⽕⻋吗?尤其是绿⽪⽕⻋。我⽣活⾥已经很少听到有⼈谈论这个。去了广州火车站之后才发现,还是有⾮常⾮常多⼈,⼤多数是务⼯者。你会看到真实的返乡场景,不是短视频里那种“回家过年”的轻松状态,⽽是拖着⼤⾏李箱,提着泡⾯和热⽔壶,表情疲惫的⼈。现在的交通⼯具在某种程度上把不同阶层的⼈隔开了。坐⾼铁、坐⻜机的⼈,不太会看到这些⼈,也不会了解他们的迁徙路径。我每年拍春运都会选择不太一样的角度,有一年拍了他们的行李,有一年拍了赶火车的人,还有一年拍了一整列火车。我拍这些劳动者不是为了猎奇或苦难叙事,我真的觉得他们和我没什么不同。我也是一个劳动者,我们只是活在不同的结构⾥、做着不同的事。我在他们⾝上看到的是复杂的现实,⽽不是标签。他们的⽣活没有太多被放⼤、被呈现的机会,如果我通过摄影,让某个劳动瞬间被看到、被讨论,那可能就有了⼀点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