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卖面包坐拥数十个亿万富豪 没有麦田的“麦香帝国”如何“反向收割” 全国34万家面包烘焙店,就有1.6万家直接姓“资溪”,而拥有“资溪血统”的面包店则更多——当北上广牛马们挤破头买爆款面包时,资溪人早已在烘焙界用扁担挑出了数十年的“布局”。 不产一粒麦的资溪,如何收割全国的面包爱好者?
资溪不产小麦,却是烘焙行业最稳定的面粉供应地之一。 1987年的某个清晨,武夷山脉的晨雾下,退伍军人张协旺面对着铁皮烤箱点燃炉火。面团在炙热的铁板上膨胀,在不产小麦的资溪散发出陌生的麦香。当时路过的资溪人或许都没想到,这缕香气会在三十年后席卷全国,织就一张年产值300亿的面包帝国版图。 资溪坐落在闽赣交界的大山之中,80%的土地是山地,田少禾稀,当地人想要种菜都找不到几块平坦肥沃的土地。没有优质的地理资源,没有出圈的传统产业,甚至没有便利的交通。
资溪大觉山云海浩瀚,而这之下却几乎没有“平坦之路”。 最初的资溪面包也如最初的资溪一样,是一场“三无创业”——无技术、无资本、无市场。而如今,这座由三分之一本地人、三分之二移民组成的13万人小县城,出了数千个百万富翁,数十个亿万富翁。 资溪的面包版图能极速扩张,离不开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亲缘纽带”。 “只要说资溪话就可收徒弟,招店员先问老家村镇。”在全国开店的“资溪面包帮”们都有着心照不宣的“规矩”,这种“亲带亲、邻帮邻”的模式,让技术、客源甚至危机应对都形成闭环。
这种“信息蜂巢”效应,在资溪帮建立全国的“面包江湖”里,有着巨大的优势:每天更新着全国原料价格、网红口味趋势随时共享。 试想,一旦某地年轻人刚开始迷上咸蛋黄肉松,三天后,北到沈阳,南到昆明的资溪门店同步上新,某红书瞬间被打卡照淹没……这种数据共享,和走遍全国的沙县人一样,带有浓厚的地域基因。 一人带一家,一家带一村,一村带一镇。让完全不产麦的资溪,成为了“中国面包之乡”。
而“不产麦”这个背景,让也十几年前一场“面粉涨价”的危机催生了资溪的产业链觉醒。他们建起建起全球最大的肉松厂,又打造了全国首个面包文化产业园,各类面粉厂、馅料厂、物流中心、冷链一应俱全。 如今,在资溪,“面包师”最多的不是商业街,而是分布县城各地的“面包黄埔军校”。 面包培训学校、蛋糕培训中心,甚至大学的面包学院都在这里纷纷建立。大楼里,戴着高帽的学员有的苦练“揉面、烘烤”等基本功,有的则进行着“爆款实验”:芥末泡芙、辣条可颂、白酒流心月饼;每年举办的“面包文化节”上,欧洲资深糕点师也在与资溪老师傅同台竞技……
在资溪,学习面包制作恐怕早已“从娃娃抓起”。 “资溪面包师”已经得到了全国“面包脑袋”们的认可:乳酪面包外层酥脆,口感层次丰富;小餐包外型小巧,里嫩外酥,奶香四溢;桃酥馨香诱人,咬一口满地掉渣;裹着海苔肉松的绵软小贝一年能卖出1亿个…… 回望这场逆袭,资溪人自己都觉得恍惚。但这个不产一粒小麦的县城,用三流的地理条件,做出一流的产业协同,切切实实是中国式产业化的魔幻样本。
夜幕降临,资溪面包广场的霓虹灯亮起。孩子们围着雕塑追逐,家长坐在长椅上,听着此起彼伏的“支付宝到账”提示音,眯眼望向远方——那里有北上广的“资溪血统”面包爆款店,有深入全国区县的资溪面包扶贫专柜,甚至有纽约正在装修的“资溪Bakery”—— 三十年前扁担挑出的“阳谋”,没有硝烟,却足够甜美,早已让全国的“吃货”们“无路可逃”。 这个周末,你确定不来一块“资溪帮”的面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