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广州市北郊的一片荷塘之上,艺术文化中心“春阳台”落成,这是中国顶尖建筑大师张永和于岭南的新作。 “春阳台”坐落于塱头古村中,周围环绕着众多的池塘:荷塘、鱼塘、风水池,其基地正位于古村落外的荷塘之中。
“‘春阳台’是一个艺文中心,而老建筑本身就是文化性的。怎么呼应岭南的田园风光,怎么去呼应塱头古村的古建筑,文化在建筑上怎么体现,是我们要做的一个工作。”张永和说道。 屋顶上放置了近30组池塘,种满了水生植物。实际不仅是屋顶上,下沉的院落里、周边区域,不同的高度、层级上都有荷花。“其实‘春阳台’是不用做景观设计的,因为它周围景观太好了,你设计的没法跟自然的比,但是我们盖这房子不是占掉了一块荷塘吗?要把荷塘还回来,就还到了屋顶上了。”建筑中的荷花种植池与地面上的天然荷花池融为一体,创造了一个“立体荷塘系统”。微风吹过,有“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的韵味。 游人可以在屋顶步道随意活动,同时看到种植池、天然荷塘和不远处古村落的景色屋顶步道设置了两三个可以供游人拍照的点,步道的终端远眺可以望见村落。去步道上走一走,就明白为什么这房子屋顶有池塘,在地上的池塘之上,远远地就看到村落了,这就是乡村之美。” “这个村落告诉我们,还可以再小点,把整个设计保持一个更亲切的、更有人性的尺度,这事就变得特别重要。”张永和说道。 8000多平米的房子进行了“大化小”。先是把这个房子往地下沉了一层,变成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下沉庭院就是为了把整个房子的身段放低。下沉庭院将整个房子身段放低 设计将建筑从体量上打碎,形成一个聚落的布置,把一个大建筑就化成一组小建筑,塑造出一个“村落感”。功能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特别小,都是垂直的,被称为“塔”。 入口下沉通道让游人有一种发现的乐趣 入口的楼梯是折下去,贴着边又有一条胡同,希望游人是要找找才能发现,然后钻进去。“建筑的檐下空间像个长廊,做得比较窄,我们把一些传统空间组织进来,再加上旁边的景观,让你老记着,现在是在塱头村乡村里。” 藏书楼主要包括知识阶梯、古籍展廊、阅览区等功能分区,内有三万册藏书,以及文澜阁《四库全书》真本立于荷塘内的餐厅,游人可以近距离观赏荷花在不同季节的形态,从夏天的饱满到秋日的残意,周边景观得到充分利用 建筑内部有展览空间、藏书楼、亲子空间、餐厅、剧场,部分空间是往下沉的,餐厅、剧场是独立在地面上的。餐厅四面都是通透的,让你是在田野风景里面进餐。 游览的路径从地下一层的庭院开始,可以在房子里头一直走到上面,再回到一层,在地面层再直接进入剧场、餐厅。在三层的部分有一个垂直的联通,通过地面层把其它两层一起联系起来。 双向剧场,舞台的背景打开后,可以直观地感受田野景观 双向剧场独立的在田野中间,北临古榕树,南临荷塘,在面向观众厅开放的同时也可朝向荷塘开放。现在舞台的背景常会打开,直观地感受田野景观。“‘春阳台’它是关不了门的,一旦用一个围墙把这个区域围起来,定时开关,它就没有社会性了。咱们这地儿最说明问题,两三个人想吊嗓子,有一个人想吹小号,在家不是就有点吵,他就可以到这来。”村里的文艺团体时常会到双向剧场演出 建筑形态承袭了当地文化,两个相邻建筑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塔”,形式上与塱头村特有的门楼相呼应。 两个建筑单元之间的过渡空间“塔” 顶光高楼、侧光高楼、单曲光缝高楼 建筑内部做了曲面“双凹墙”,人在中间有一种挤过去的感觉,每进一个新的空间,光线先暗下来,然后豁然开朗,等于是一收一放一收一放。“塔”顶上的天窗有些微差,一共6个,各不相同,通过屋顶天窗的形式变化营造出迥异的内部光环境。 “眯缝眼”(月牙窗),弧线“月梁”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了对传统岭南建筑的当代诠释 搭配素混凝土创造一个当地的公共空间,延续传统的文脉 外立面也用了一些小的弧线元素,做出了“眯缝眼”(月牙窗)。 站在下沉庭院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外墙材料,用传统的红瓦镶嵌在墙的表面,转过去是传统的青砖,又是红瓦墙,然后又变成混凝土。把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用法都放在一个空间里,青砖、红瓦、混凝土之间相互呼应。“建筑不是说用一个贴符号的方式传达传统,传统的继承,是根据今天的生活方式衍变来的。我们希望“春阳台”也能够变成古村落的后代,向塱头古村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