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知识] 昂贵的和牛,什么时候变得吃得起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5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昂贵的和牛,什么时候变得吃得起了?

 黑麦小面包 三联美食
 2025年04月25日 08:01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IMG_8346.JPG

国产和牛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牛肉开始了血统溯源、产区划分、风味定级,养牛人试图在顶级食材领域争夺话语权。国产和牛的故事,既是舌尖上的消费升级,也是传统畜牧与现代畜牧科技的结合。(图为在山东的“超牛”牧场,饲养员用钢梳给和牛“按摩”)


记者|黑麦

摄影|张雷


探秘国产和牛


和牛,曾是菜单上令人生畏的食材,这个“豪华农产品”薄薄一片的价格可以卖上几百甚至上千。米其林一星餐厅厨师刘禾森,用A4级的山东和牛结合土法熬制的蚝油烹出一道经典的“蚝与牛”,揭开了中国高端餐饮市场和牛消费的冰山一角。这几年,一度高贵的和牛也突然变得亲民起来,烤肉店、小酒馆,甚至快餐店里也出现了诸如和牛汉堡、和牛煎饺等寻常菜肴,这不禁让人想问,国产和牛的产量变大了吗?它的肉质与进口和牛有什么不同?为此,我们走进了山东、天津、内蒙古的三个和牛牧场,看看那里究竟上演着怎样的和牛门道。


“油花牧场里的小胖子”


中国有近百家大大小小的和牛牧场,其中大多数都集中在温带及寒温带地区的山东、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等。这些产区靠近粮食生产地或是草料基地,就像一个个“油花牧场”孕育着和牛。它们当中,位于山东济南西南的平阴县的一家,是最接近“正宗”的牧场。

IMG_8347.JPG

▲“超牛”的牧场主谢良佳正在检查牛的饲料和盐舔砖


这个存栏量只有500头牛的牧场,在10年前,就曾产出过售价高达1000元每公斤的牛肉,这也使得山东成了最早闯出名气的和牛产地,由此它也成为餐厅里最早明确标注地理与分级的国产和牛之一。


平阴县附近有几家超大型牧场,在两个牧场都工作过的养殖户说,一边是牛的野战营,一边是牛的休闲中心。这些牧民口中的“休闲中心”,就是“超牛”,这个名字源于牧场主谢良佳对于自己的目标。


“超牛”牧场的建立要回溯到20年前。那时,还在做智控生意的谢良佳去日本旅游,偶然间他和家人吃到了A4级的神户牛,“小小的一份,700块人民币”,这个价格让他有些迟疑,但吃到嘴里的那一刻,他觉得太值了,这和他这辈子吃过的所有牛肉都不同,脂香四溢、肉质松软。那天,他边吃边对家里人说,要是自己养牛,不用花钱就能吃到这么好吃的牛肉了。这句话在一旁的谢太太听起来像是笑话,然而在两年后却变成谢良佳的执念。


“超牛”饲养场被分成两个区域——操场和宿舍,每天上午9点,吃饱了饭的牛会例行出现在太阳下,活动两个小时,这时工作人员就会拿着钢梳给牛“按摩”,另一组工作人员则会在这个时候开着小型拖拉机在牛舍里翻地,清除排泄物。当放风时间结束,饲养员就会把牛赶回它们的“三牛间”,三头体态相仿、性格也差不多的牛就这样长期居住在一起。即便在牛舍,围栏也会把这近40平方米的地方分隔成饮水区和就餐区。“是为了让它们能有机会独处。”谢良佳说。


牛居住的牛棚不是简单的“人”字形,而是在上面加盖了一个横向的“太子窗”,双层的通风不仅能去除臭味,还能让牛在不同时间感受到不同强度的阳光。3月末,尚有一丝凉意,老谢对气温毫不担心,他说:“牛的汗腺不发达,仅在脚趾、口、鼻处有汗腺分布。”“牛健康最大的威胁就是空气不流通,所以通风对牛很重要,在炎热的夏季,这些风扇还会加上雾化装置,只为给牛降温。”


谢良佳把和牛的育肥工作比作养小胖子。“要让它们增肥,摄入足够多的草料;要保持较少的运动,这样肉的纤维就不会太粗;还要保证它们健康、开心,但不能打斗。”老谢说,“总之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小胖子每天都懒懒的。”

IMG_8348.JPG

▲“超牛”牧场的牛,每天被投喂早晚两顿


牛是天生胆小的动物,看见谢良佳拿着钢梳走进牛棚,晒太阳的牛纷纷站起并跑远,几头小牛好奇地走近他的身旁,用鼻子闻闻味道,随后伸出带刺的舌头舔起老谢的手。“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等牛长大了就变得敏感了。”老谢把梳下来的一把牛毛放进桶里,继续说道,“牧场的所有牛都做了阉割,也叫‘去势’,虽然没了激素,但牛的脾气仍旧很倔。”


关于和牛最著名的传说之一,就是日本的农民会为牛播放古典音乐,缓解肌肉紧张。那么,和牛牧场真的会放音乐吗?谢良佳的答案是“是,好像只有我这里才放”。上午,维瓦尔第的《四季》响彻牛棚,小提琴协奏曲诠释着自然的声音;下午,肯尼·基的萨克斯流行曲浪漫悠长,伴着午后的阳光,牛趴在地上反刍,仿佛也在欣赏音乐一样。


老谢的回答有些玄学,“老实讲,我并不知道音乐会不会影响油花的分布,但音乐确实会让这里的氛围很舒缓,人和牛都会有这种感觉,所以我也不想把这里的音乐关掉”。老谢住的地方距牛棚不到10米,他有时会站在二楼俯视着整个育肥厂的牛的一举一动,控制着音乐播放的他就好像是这些牛的DJ一样。


所谓的谷饲和草饲指的是牛出栏前所用的饲料,但对于没有太多植被,没有放养条件的美、日、中等国家的绝大多数牧场而言,谷物较易培养出牛的“油花”,喂玉米就成了大多数和牛养殖场主要的“催肥”方式。


那么山东的和牛到底吃什么?每隔几年,老谢都会讲出不同的答案,因为他所用的饲料一直在迭代。最初,他也像许多牧场一样投喂过青储饲料,这些发酵饲料在分解糖类后产生苹果酸和乳酸颇受牛的欢迎。但喂了几年下来,老谢发现青储饲料会使牛肉脂肪变黄,炙烤过后的牛肉反而没有那么香了。这几年,他把饲料更换成了西班牙产的苜蓿草、东北稻草、颗粒饲料以及压扁玉米。随后,老谢把我带到牧场的后院,那里种着六亩地的新鲜苜蓿草,老谢说:“这是牛的小零食。”

IMG_8349.JPG

▲“元牛”牧场的饲养员在给“和荷F1”小牛喂奶


傍晚时分,老谢带着饲养员开始了当天的第二次投料,饲养员按照每个“房间”上显示的饲料重量称重。“每个星期我们会检查牛的体重,然后根据体重测算喂食的重量和比例,夏季的时候我们会给牛加些啤酒糟,出栏前几个月,我会控制维生素A的摄入,让它们吃更多的玉米压片。”投喂不同的饲料,的确会明显地改变和牛油花的状态,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老谢总结出一套专给和牛长膘的秘籍。


或许是因为牛的存栏量低,谢良佳的精致化管理才能落实到头。喂食的时候,老谢发现了一头体态稍瘦的牛,它远远地站在一旁,看着同寝室的两头牛在大快朵颐,饲养员把草料专门给它,它怯生生地走过来,很快就会被另外两头挤到一旁,“这可不行,被霸凌了。”老谢说,“要给它换调间屋,换两个新室友了。”


在“超牛”牧场,还有个特殊的牛棚,那里住着一头编号为L4804的小牛,这头牛是老谢今年从农户手里收来的,“它一直养不大,没有牧场要它,农户们也嫌它卖不出钱,我就把这头孤独的小牛收回来养了,也想观察一下它的基因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头牛是“场宠”,老谢看这头小牛的时候,眼里蔼然,问及这头小牛有没有名字时,老谢慌忙收起笑容,忙说道:“不能有感情,养牛不敢有感情,要不就不舍得屠宰了。”

IMG_8350.JPG

▲用和牛涮火锅是济南“超牛”餐厅的经典吃法


老谢继续往前走,指着几头硕大的种母牛,说它们正处在发情期,看起来有些焦躁。在母牛的隔壁,住着一头看起来非常精神的牛,耳朵上戴着编号98B01的耳牌,它的皮肤格外黝黑、毛色发亮、体态矫健,前后看起来十分匀称,肌肉线条看起来也很发达,特别是肩部,挺立得如同斗牛一般,就像健过身一样。老谢忙打断我的猜测,讲道:“它可从来没运动过,这种线条都是天生的,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肌肉,我们才把他它选为这里唯一一头种公牛。”老谢颇为自豪地说:“它就是我们牧场的高代杂交,纯血比例将近90%,也有鲁西黄牛的基因。”


谢良佳的牧场里养着不少市面上受欢迎的纯血和牛,但也存栏了近百头高代杂交的黄牛,在他看来,中国产的和牛应该有些自己的味道。他回忆道,当年牧场建好了还不知道牛从哪里来,“当时也不知道牛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以为按照和牛的方式养殖就会产出雪花”。谢良佳买了几十头鲁西黄牛,有人问他,这是和牛吗,他也不正面回答,搪塞说“孔子周游列国骑的就是黄牛,不是马”。他最初养牛的方式颇为“理想主义”,或许是误打误撞,第一批鲁西黄牛竟然真被老谢养出了高级别的油花,那一年,这个消息轰动了山东,副省长都专程跑来参观,这也给了谢良佳足够的信心。


虽然摸到了门路,但老谢在品尝过牛肉之后才明白,光有油花是不够的,部位的大小,脂肪的分布、颜色都很重要。“鲁西黄牛有两个硬伤,因为它是耕牛,所以前躯小,后躯大,纤维比较粗。”谢良佳拿出当年拍的照片比对着肉上的脂肪说道。随后,谢良佳尝试着让日本和牛与鲁西黄牛杂交,那一年生产的牛肉已经有了更细的纤维,肉质开始变得柔软,脂肪也逐渐接近了白玉的颜色。他比对日本的牛肉总结了一下,“日本的牛适合烧烤,做牛排,因为脂肪香气好,但是鲁西黄牛有一点非常可贵,就是它的肉测出来甜度更高”。老谢觉得自己的和牛还没有达到令他自己满意的100分。“88分还是有的,”老谢谦虚地说,“我的目标就是做出有山东独特风味的和牛。”

IMG_8351.JPG

▲“力牧生物”的牧场主管赵明礼(右)在基因实验室


“科学生产小牛”


在过去,和牛育肥厂里会存栏大量从附近农户手里收上来的半岁小牛,但如今,这个比例在大幅缩减,很多牧场上的牛都来自育种基地。这些小牛的价格与农户手里的相比要高出上千块,愿意让这些养殖户买单的,是小牛们的“身份证”。


这个身份证不是一张简单的血统证明,而是一张极其烦琐的基因检测数值,上面标记了牛从出生到600天大的体重的预测,以及关键部位诸如眼肉、西冷、菲力的尺寸,肌间脂肪比例评估等。


位于天津市宁河区七里海镇的“力牧生物”公司,坐落在一大片牧场之中,那里饲养着500多头纯血和牛,每一头牛都拥有自己的出生证明。今年35岁的赵明礼是这个牧场的主管,他走在牛舍间的小道上大步流星,就好像是这些牛的领导一样。


赵明礼边走边说,要想牛肉出油花,三成靠饲料,两成靠环境,剩下的五成都由牛种说了算。毕业于农科院的他,一直跟着导师研究牛的基因,在他看来,肉质性状和家系遗传选种选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年前,赵明礼开始给牛做胚胎移植,公司进口了100多头澳洲纯血母牛,赵明礼帮它们在这里安了家,牛们落户了一年,平均生了一胎,算是对企业的报答,山东“超牛”的一部分纯血小牛也来自这里。赵明礼指着牧场中戴粉色和白色耳牌的牛说,“它们都是澳洲来的”,随后又指着戴着黄色耳牌的说,“这些都是通过胚胎移植养大的”。他笑称,“都是我生的”。

IMG_8352.JPG

▲刚出生两个月大的纯血小和牛


胚胎移植技术不仅可以使母牛一次排出多个卵子,进行高效配种,还能使优秀供体的胚胎移植到多个普通受体,进行繁殖。简单地说,牛是单胎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一年仅产一胎,“而胚胎移植可实现同一供体一年产百枚胚胎,”赵明礼说,“用不完的胚胎也可以通过液氮冷冻技术存储数年。”经过这两年的优选和培育,赵明礼建立了12个独立家系,登记入库了600头种子母牛的基因,“我们的综合育种指数放在澳大利亚都能排在前20%,”赵明礼有些得意地说,“我们目前能年产500头左右的小牛,明年有望达到700到1000头。”


赵明礼细说起基因的重要性。“最初,日本的和牛有黑毛、褐毛、短角和无角四种,1944年时,政府认定并且开始登记在册。到1997年,日本意识到基因的珍贵,明令禁止活体和基因出口。而在这之前,纯血统的公牛、母牛和小牛途经美国被送往澳洲的各大牧场,才有了世界各地的血脉相承。”赵明礼说,“澳洲经过将近40年的时间,发展到了世界第二大规模,目前也不过50万头,因为培养基因是个复杂而漫长的工作。”


在距离牛舍不远的房子里,一头母牛被固定在钢架上,技术人员不断往它的后面喷麻醉剂,另一位技术员用超声探头、采卵枪配合超声波监视器取出了几十颗卵子,随后放入培养皿中。整个过程母牛始终站立,保持着放松镇静的姿态。卵子取出后随即被送到实验室,由特殊培养液处理过的增强精子与其结合,再放入培养箱中共同培养16到18小时。就此,一头肉眼不可见的小小和牛就在这些玻璃器皿的簇拥下诞生了。


“通过胚胎实验室孕育的小牛与自然出生的小牛无异”,在赵明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犊牛岛”。这是单独饲养犊牛的独立场所,一排排小房子像是露营的帐篷,岛内有一个饮水桶和一个采食桶;岛外面安装网状围栏,像个独立的小院子,“流动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能提高小牛的成活率”,赵明礼指着一两个月大的小牛,看起来都和小羊一般大,个个憨态可掬,它们的四蹄还未完全褪去幼崽的笨拙,跑动时仿佛踩着弹簧,膝盖微微打晃,湿润的黑鼻子总好奇地蹭向一切新鲜的事物,牧人的裤腿、草尖上的露珠,甚至自己的影子。


“所有的小牛在出生后,我们都会把毛发和血液样本寄回到澳洲的和牛协会,获取一张认证与评估证明。”赵明礼说,“在澳大利亚,登记注册的1.3万头公牛和12万头母牛,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推进牛肉行业遗传改良的关键。”他继续说:“我们国家的农牧业这几年才开始意识到基因的重要性。”

IMG_8353.JPG

▲“力牧生物”的工人正在搭建犊牛岛


“如果能有一个共享基因库,每家公司和牧场都能把牛的基因种群无误地上传上去,我们也会像西方国家一样拥有更大的扩群能力。”赵明礼补充道,“相信在几年后,随着技术的发展,牲畜的基因也不再是什么秘密,它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


“像是一片缓缓降落的雪花”


与“超牛”牧场相比,“元牛”牧场显得有些密集,这里的上千头牛用的是更为集约化的饲养方式,也采用了更多机械化管理,牧场上的饲料搅拌机、投料车的随时启动,都能让这些先天的食草动物高度警觉,长期的外部刺激让会牛变得惊慌,甚至肌肉紧张。为此,郝少强在牧场巡查时不停地嘱咐技术人员,“给牛打针的时候不要去太多人”,“去投料前要和牛搞好关系”等等。


郝少强从农大毕业后直接投身养牛行业,20年前他从传统养殖转到了新兴的和牛产业,参与过多个牛场的运营和管理,经手过上万头和牛。在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的“元牛”牧场里,他的“试验”正在顺利地进行着,他认为这将彻底改变国产和牛产业的格局。


“荷斯坦奶牛是目前世界上产奶量最高的牛种,也是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主力干将,奶牛产奶需要在哺乳期,而奶牛所产的小公牛经常会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小牛,所以利用奶牛的母体‘借腹生子’孕育和牛的胚胎已经是行业里比较常见的事情。”郝少强指着一头怀孕的奶牛说道,“由于人口、经济因素,中国乳制品行业的繁荣期已经过去,2024年国内荷斯坦存栏600万头,如果10%用于和牛杂交,那么和牛行业将会得到快速增长。”一年多前,郝少强就做足了调研,他深知劣质杂交是没有任何经济和饲养价值的,于是就利用场里的奶牛,培育了第一批“和荷F1”。


“‘和’是和牛,‘荷’是荷斯坦奶牛,‘F1’指的是第一代杂交”。郝少强说,一个月多前,这些小牛陆续降生了。


4月初的内蒙古牛场,刚有些春意,大牛慵懒地卧在地上反刍,刚出生不久的小牛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在栏里吃草,等待饲养员端来新配好的代乳粉冲剂。郝少强边观察边说:“这些小牛的头上或是肚子上偶然能见到一撮白毛,这是‘和荷’的独有特征。”小牛的体态与和牛犊的体态仍有些差距,和牛犊似乎四肢更长,身体也似乎更加壮实。

IMG_8354.JPG

▲内蒙古“元牛”牧场生产的A3级纯血和牛刺身肉


在实验室里,郝少强对雪花肉的分析很理性。“调控肌间脂肪形成的主要基因是‘脂肪酸结合蛋白’。”郝少强说,“在过去,和牛的油花就像开盲盒一样,屠宰时才知道有没有,现在我们用4K液相芯片来看牛的基因点位就能预测出眼肌面积、大理石纹等10个肉用性能性状。”至于这些小牛会否孕育出更优质的肉,郝少强还没有答案,“至少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都没什么问题”,肉质是否受食客的欢迎,还需要30个月之后才能揭晓。


郝少强最近参加了一场和牛产业论坛,他作为行业内专家,提到了中国每年人均牛肉的消费量仅为3~4千克,牛肉在中国肉类消费中占比仍较低,而中国的牛肉产量则是698万吨,尚有300万吨的缺口。在他看来,和牛的养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它能为中国高端肉牛养殖提供很多参考价值。

郝少强回忆起自己投身和牛产业的那一年,那段时间,他就像养牛行业里的独行者,没有人理解他在做什么。那时候,养牛的人既不重视生产链的前端,也不调研市场,但无论是养殖者还是食客都对于“油花”有一种盲目的追求。他记得自己曾在北京的一家和牛企业工作过,当年老板养了不少优质的和牛,三年出栏时最终才卖出三头,冻肉在库房冻了三年,最后抵给商家做了保管费。他说畜牧业是个缓慢的行业,牛的迭代周期比其他牧业更长,等待牛肉长出“油花”的过程,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夜等待一片雪花缓缓飘落的过程。


牧场的空气里充斥着青草与牛粪混合的气息,并不算浓烈,像是鲜明地提醒着我们生命的存在。三五成群的母牛散在土地上,宽厚的下颌左右磨动,白沫顺着嘴角滴落。它们的皮毛在阳光下泛着深浅不一的黑色,像一块块被岁月磨旧的绒布,偶尔有牛抬起头,湿漉漉的黑鼻子抽动着,眼神寂然。

“怎么吃最重要”

在和牛上桌前,牛还需经过一道残酷的步骤——屠宰、分割。每个月中,老谢会按照牛的体重、进食情况,在育龄28个月的牛群中选10余头牛,送到距离济南100多公里的临清市屠宰场。在那里,这些牛要经过一天的体内排空和情绪稳定,随后才被屠宰和分割。


这是一家清真屠宰厂,马厂长说这里还保持着最传统的屠宰方式:先念经,再用最快的方式割喉,随后放血,剥皮,去除内脏,被卸掉头部的肢体会从胸腔展开,高高挂起,最终送入冷柜等待处理。


跟着马厂长来到2℃的冷库,被一分为二的牛正在经历着72小时的排酸。“有时会更久,”他说,“排酸就是让肉中的乳酸分解,pH值回升,肌肉中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质,导致肌肉纤维软化,这也是肉变得更嫩的原因。”

IMG_8355.JPG

▲A3级别的牛肉性价比高,受众也更多


马厂长说,最初的和牛分割法就是谢良佳在这里一次次摸索出来的。直到今天,屠宰厂仍旧沿用他提出的分割方式,每年屠宰并加工3000头和牛。他说:“如今,全国像我们这样专门做和牛屠宰分割的屠宰场也不过10家。”分割当日,谢良佳也来到屠宰厂,换好隔菌的制服走进车间,一边监督分割,一边开始详尽收集每一头牛的数据。


和牛被分割成将近58个部位,除了常见的菲力、西冷、眼肉、上脑、牛小排、战斧牛排、T骨牛排外,还有稀少部位,例如牛里脊盖、三角肩、臀腰肉盖、牛牡蛎肉等;和牛的特殊部位,霜降肋眼、菲力芯、横膈膜边缘也被熟练的分割工一块块切下。谢良佳说,分割得越精细,造成的“浪费”也就越大。在日本和美国,和牛大多被分割成30个部位,因为厨师们会在厨房自行分割,边角料常会用来吊汤、榨油或是做酱汁,中国厨师因为需要明确的部位,所以分割会更细致,或许对于高档牛肉来说,这样才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由于尚没有国标和行业分级,谢良佳要在和牛分割时详细记录每一头牛和每一块肉的指标,随后按照肋部厚度、肌间脂肪、皮下脂肪厚度、眼芯面积、眼肉盖厚度等维度,给包装好的牛肉分成A1到A5级,这些牛肉有些会被送往北京、上海,有些会放入冷库等待销售,还有一些老谢则带回到了自己的餐厅。


老谢的餐厅也叫“超牛”,他像一个和牛布道者,用牛肉制成美食在济南培养市场,他尽可能地把牛肉做得丰富,从牛排到汉堡,从火锅到牛肉寿司,有不少山东人是从这里第一次接触到和牛的,也开始意识到中国的高档牛肉可以不再为“炖”代言。

IMG_8356.JPG

▲“元牛”牧场的员工正在提取母牛的卵子


“剪切力法”是美国肉类协会制定的肉类嫩度等级标准,也是国内通用的法则。其中,黄牛的硬度较高,剪切力值在6千克力以上,南美洲的草饲牛肉是4.5千克力,安格斯牛肉的数值为4千克力,而多数和牛的剪切力值在2到3千克力之间。当然,每种肉都有自己的“铁杆粉丝”,有些人喜欢大快朵颐的感觉;有些人则喜欢细细品味。但几乎所有的和牛饲养者都提到了一个问题——饮食文化差异,在他们看来,西方人喜欢更韧的牛肉,而亚洲人喜欢更软糯的口感,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和牛在亚洲客群之间格外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北京的朝阳区有家名叫“辉烧肉”的餐厅,这似乎是国内唯一一家只售卖国产和牛的餐厅。在店里最显眼的位置,店主王辉定做了两个玻璃熟成室,展示着上百块来自山东青岛的牛肉,披挂着油脂的和牛块在这里经过几十到上百天的熟化,表皮随着脱水逐渐变成酒红色。王辉给这里的每一块肉都挂上标签,上面写着肉的产地、部位、级别,以及熟化时间。


这并不是王辉的第一家餐厅,十几年前,王辉从日本回到中国也开过几家烤肉店,那时候他就尝试过不同产地的和牛产品,“当时的市场还很乱,有些号称和牛的肉送过来也没什么雪花;有些肉雪花很好看,吃到嘴里口感味道都不对”。王辉说可能和自己是回民有关,从小吃的牛肉都很新鲜,所以他对牛肉的质量一直挑剔。他曾在日本买过几本关于和牛的书,对比找到了差距,那时的他也在想什么时候能让国产的牛肉也牛起来。


2018年,青岛隆铭牛业有限公司找到了王辉,希望他去牧场参观,带着一丝好奇,王辉来到了那个巨大的养殖场。在反复尝试了各种部位之后,王辉脑子里反复只有一句话:“国产和牛成了。”开了烧肉店的王辉仍旧要亲自去屠宰场提货,一方面是监督货源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他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开车把肉拉回到店里做接下来的处理。

IMG_8357.JPG

▲“辉烧肉”的店主王辉在熟成室前查看肉的状况


在“辉烧肉”,牛肉被分成干、湿两种熟成方式,湿式熟成会将牛肉放入真空包装的热缩袋中,保证水分在牛肉中的均匀分布,借由肉中的天然菌群,使肉质变得软嫩;“油花越密集的肉,越要做干式熟成。”王辉说,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油脂的参与,“首先,水分会从牛肉的肌肉组织内蒸发出来,增加牛肉风味的集中度;牛自身的天然酵素会打破肌肉中的结缔组织,让肉变得软嫩。”他继续说,“这是一个极其昂贵的过程,15天的水分的蒸发,就可能让肉失去两成重量,由此带来的变化是表皮变干,使用前要去掉结成硬壳的表皮,总之,熟化时间越久,浪费越多,但牛肉风味也就越浓缩。”


“国产和牛的好处在此就显现出来了。”王辉补充道,“进口的牛肉大多是经过冷冻处理的,因此上面的菌群大多被破坏了,做出来的熟成肉,味道也会大打折扣。”

IMG_8358.JPG

▲“辉烧肉”几乎是国内唯一一家只售卖国产和牛的烧肉店


把一片修好的120天熟成和牛西冷放在备长炭火上熏烤,牛油滴落在炭火上“滋啦”一声,升腾起乳白色的油脂烟雾,不出几秒钟,带着动物脂肪特有的浓郁奶香,又夹杂一丝牛肉特有的血红素气息,勾人食欲。“肉在刚断生的时候是最好吃的,就像粤菜里平平无奇的烫青菜,熟得恰到好处,吃起来又甜又脆爽”,王辉烤肉很有经验,翻了两三次面,便让肉静置在一旁,等待内部温度升到50℃左右,切开便看到了渐变的粉色,且没有什么血水。吃上一口,先入为主的是浓郁焦香,和牛独有的油脂在肉的表面形成琥珀色的脆壳,咀嚼起来一种丝滑的质感混杂着野性的味道在口中升腾。


王辉知道,在餐饮行业里,无论是食客还是厨师,对进口食材总有些盲目崇拜,他也知道一些明明在使用国产牛肉的商家,但常常将那些牛肉冠以“进口和牛”“澳洲和牛”之名,优质的国产和牛仿佛沦为进口货的替身,这让王辉觉得有些遗憾,他无奈地表示,“还不够自信呗”。他也遇到过一些进口和牛的死忠粉,“当他吃下我们的国产和牛时,露出的惊讶表情,已经不用多说什么了。”王辉说。


夜幕降临,一片国产和牛正在铁板上跳着最后的探戈,油脂爆裂声噼啪作响,当刀叉切开肌理间纵横交错的脂肪网络,我们品尝的不仅是蛋白质与热量的重组,也是本土高档牛肉风味体系完成构建的过程,还是中国人在味觉上永不停歇的探索历程。


(本文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第15期)



END
本文作:黑麦
本文摄影:张雷
   微信排版:布雷克

微信审核:然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26 05:24 AM , Processed in 0.0801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