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妻子的资格》《密会》《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春夜》……安畔锡是韩国极具风格化的导演。以往以细腻爱情剧闻名的他,这次拍起了聚焦M&A( MergersandAcquisitions,企业中负责并购相关业务的团队)的硬核职场剧《协商的技术》。剧集开局收视3.3%,凭借扎实的叙事一路逆袭,大结局直接冲上10.3%,成为韩国年轻人《苦尽柑来遇见你》之外最推崇的剧集。
但从豆瓣反馈来看,《协商的技术》是第一季度最被低估的韩剧,热度始终没起来——倒不是国内观众吃不了“细糠”,实在是被国产职场剧坑怕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于职场剧的接纳和投入。如果就此错过《协商的技术》也很可惜。它有打工的“实感”——会议室里的刀光剑影、把咖啡当水喝的加班日常,全是打工人熟悉的生存图景;也有职业的“实感”——回归职场剧的本色,带着我们去了解一个职业的运行逻辑。
职场剧中,以公司为背景的数量最多,毕竟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大多以公司为载体展开。无论是金融、科技、建筑、保险还是制造业,虽然行业特性不同,但绩效考核、部门协作、上下级沟通等元素是共通的。所以,观众不必因为一些职场剧涉及的行业很“高大上”就望而生畏,就像《协商的技术》中的企业并购谈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很陌生,但公司运作的日常,却能唤起不同行业观众的共鸣。
在此前的言情作品中,安畔锡就频频将镜头频繁对准主人公的职场生活。《密会》中艺术财团的详细运作,《经常请吃饭的漂亮姐姐》中尹真雅遭遇男领导的性骚扰,《毕业》中补习班教师激烈的竞争……这是安畔锡剧作的特点,不论讲的是什么故事,他都强调一种“生活的实感”。就算是言情剧,他也不追求戏剧性的情感爆发,而擅长捕捉去“非事件性时刻”——一些常常被多数创作者直接无视的场景和段落,比如办公室中同事的闲聊和八卦、酒桌上明明内心反感却只能表面堆笑的应酬、打工人下班后在家喝酒发呆等等,观众看到的不是被提纯的浪漫,而是情感在现实重力下的自然形变。安畔锡的剧不见得会让观众迅速地“情绪上头”,但他的作品却有余味有后劲。
这一次是专门的职场剧,安畔锡可以充分施展拳脚。山人集团深陷11兆韩元(相当于560亿人民币)债务危机,面临破产,高层派系斗争不断,员工人心惶惶。企业谈判专家尹洙诺(李帝勋饰)临危受命,组建并购小组,帮助山人集团度过危机。
安畔锡并没有一上来就用高密度的商业术语轰炸观众,或为了戏剧冲突去编造离奇的商战桥段,而是先让观众感受这家公司最真实的“氛围”——那种危机来临前,底层打工人之间流动的焦虑和算计。
开场的戏就很妙:前辈职员和实习生在准备会议资料时闲聊,话题看似随意,却暗流涌动。他们谈论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并购策略,而是最现实的生存问题——如果子公司被卖掉,是不是就得卷铺盖走人?这种对话太熟悉了,任何一个经历过公司动荡的打工人都会心一笑。而当尹洙诺要来的消息传开时,办公室里那种既好奇又恐惧的氛围,像极了现实中空降高管时同事们交头接耳的场景。
还有非常鲜活的买咖啡细节。开会中途,领导说喝杯咖啡休息一下,一个眼神瞥向下属,下属们就心领神会跑出去买咖啡。前辈冲在前去按电梯,没等其他同事就赶紧关门,到一楼后不忘使坏——随手多按几层楼的电梯键,拖慢其他同事下楼给领导买咖啡的速度。这不是什么戏剧化的权谋,职场里总有“小人”靠这些小动作刷存在感,给自己谋点微不足道的优势。
而当前辈带着实习生参观不同部门的办公室时,他侃侃而谈让实习生“良禽择木而栖”:并购小组的办公室狭小杂乱,只有速溶咖啡,而热门部门却拥有宽敞的休息区和现磨咖啡机。在职场里,资源配置的差异就是权力直白的注脚……一杯咖啡里就藏有乾坤。
明明是大男主戏,《协商的技术》开篇却是小职员的戏份占据主导。安畔锡细腻又写实去铺陈职场的“实感”:茶水间的八卦、领导面前的表演、派系之间的暗自较劲……各种细节堆叠起来构成一个可信的职场生态,那些并购谈判的大事件就不再是遥远的概念。
安畔锡的作品中,对于上位者常常保持讽刺态度。但他不是刻意丑化上司或老板,只是把他们的日常言行原样呈现,就足以让观众看清权力面具下的真实模样。《协商的技术》里成东镒饰饰演的会长,每次坐车离开都特意用后视镜看人——就为了确认别人是不是还在目送他,眼神和表情就看出他的傲慢和权力欲;河专务在会长面前是马屁专家,在下属面前则利用各种信息差作威作福……这种对上谄媚对下傲慢的做派,打工人应该也是见多了。
看了安畔锡的拍法,不难看出很多国产职场剧的问题出在哪了。远的例子不说,去年内娱就播出了一些行业剧:《前途无量》(白宇主演)、《城中之城》(于和伟主演)聚焦金融行业,《赤热》(黄晓明主演)关注半导体研发,《梦想城》(杨烁、蒋欣主演)聚焦大数据领域,《蔷薇风暴》(谭卓、高叶主演)则侧重于资本市场的商业博弈……大多反响平平。剧集充斥行业大佬们的高谈阔论,或者各种过于戏剧化的桥段,但看不到多少底层打工人的日常。任何职场剧都应先建立可信的职场氛围,让观众感受到职场的“实感”,再来谈行业的事。
一些创作者认为去呈现一些打工人的日常会显得“平淡”,可职场本身就是由这些细碎的“非事件”组成的。何况,打工人的日常也可以拍得耐看,安畔锡就是典范。
安畔锡的镜头有种特别的魔力——他敢让画面“无聊”,又能让观众看得入神。比如《协商的技术》大量的职场对话戏,他常常就用一个中景镜头定在那儿,不搞什么炫技运镜,就像办公室里真有台摄像机在角落默默记录,观众成了“旁观同事”,更自然地观察人物微表情和小动作。他也不是一味地“静”。当对话里提到某个关键人物或事件时,镜头会切到相关画面,既保持了整体节奏的沉稳,又暗藏信息增量,观众自然不会走神。
安畔锡对配乐的运用,也带有鲜明的个人趣味。《协商的技术》里那些阴森的弦乐,冒出来的重低音,把职场拍成了惊悚片。有观众认为故弄玄虚,个人并不赞同。配乐抓住了办公室政治的精髓——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波诡云谲。当配乐戛然而止,会议室那种诡异的安静比任何台词都更能传递打工人的窒息感。这种手法安畔锡在《听见传闻》里他就玩得很溜,移植到职场剧依然“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