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3|回复: 0

[时评] 缅甸灾区进入消杀,仍在废墟上坚守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14 10: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缅甸灾区进入消杀,仍在废墟上坚守的人

 倾听远方的 凤凰WEEKLY国际
 2025年04月14日 02:18

IMG_5974.JPG

◆中国红十字国际救援队和湖南岳麓蓝天救援队在曼德勒地震灾区展开救援。

文丨一墨

编辑丨漆菲
随着缅甸强震过去两周多,救援工作进入下一阶段。
4月12日,曼德勒天空公寓(Sky Villa)的废墟之上,重型机器的轰鸣声响彻天际,穿着防疫服、背着弥雾机的消杀人员在其中穿梭。随着生命救援结束,诸多救援队伍早已撤离,但后续的遗体挖掘、防疫消杀工作仍在继续。
IMG_5975.JPG
天空公寓地震后的景象。(拍摄:张月)

21岁的缅甸华人杨桂敏是曼德勒云南会馆的一名志愿者,对于天空公寓的救灾,她有着用之不竭的动力——她的三位亲戚均在此罹难。同《凤凰周刊》聊起相关话题时,杨桂敏突然哽咽。她坦言,正是亲戚的逝去,让她能没日没夜地奔赴救援前线。“我希望挽救更多生命,这样其他人就无须像我一样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

所幸,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行动中,杨桂敏并不孤独——她的身边不但有好友,还有来自中国的胞波们。

IMG_5976.PNG
废墟上的华人志愿者

今年3月28日,缅甸中部发生7.9级强震,释放出的能量堪比氢弹爆炸。据缅甸官方4月11日晚发布的消息,这场强震已致该国3689人死亡、5020人受伤,另有139人失踪。另据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确认,截至北京时间4月12日下午5时,缅甸强震已造成中国公民8人死亡、13人受伤。按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预估,该地震致死人数或将超过1万。

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邻近实皆省,距离此次震中仅17.2公里。在曼德勒的联合国援助负责人汤姆·弗莱彻将损失规模描述为“史诗级”,并表示幸存者“受到创伤并很恐惧”,急需食物、水、住所和电力。

IMG_5977.JPG
地震后,曼德勒人民医院挤满伤员。(拍摄:杨儒艳)

地震发生时,居住在平房的杨桂敏一家得以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3月28日下午,得知表嫂、5岁的侄子以及另一位亲戚所住的天空公寓发生坍塌,她立即奔赴现场。然而现场情况令她目瞪口呆:天空公寓共有四栋楼,A栋呈现坐沉式塌陷,11层楼被削去5层,余下三栋楼均被夷为平地。表嫂居住的D栋最先被震毁。

“我不断祈祷救援队赶紧过来吧,因为时间就是生命,过了72个小时就更没希望了。”她向《凤凰周刊》回忆说,“不过,眼前的惨景已经让我有种不祥的预感。”

杨桂敏将现场情况告知在外出差的表哥,让他做好心理准备。3月28日深夜,表哥抵达事故现场,拼命呼喊妻子和儿子的名字。由于焦虑过度,她的表哥一度出现幻听,号称自己听到了儿子的呼救:“爸爸快来救我……”但周边的人没有听到任何呼救声。

根据“声音”的指引,杨桂敏的表哥从一处废墟着手开挖,救援人员也随之加入。最终,大家在这一区域救出数名幸存者,但未寻得表哥的妻儿。直到4月2日深夜11点,表哥妻儿的遗体被找到。在火化场,杨桂敏见到了亲人的遗体,她强忍着的泪水奔涌而出。

遗体火化后,表哥将其送回缅北老家安葬。据悉,天空公寓居住了数百位华人,其中大多数在曼德勒从事翡翠相关生意,也有不少人是为了躲避缅北战火而来。多年来,由于缅北地方武装与政府军冲突不断,不少华人举家南下躲避战火,曼德勒是他们的主要落脚点之一。

IMG_5978.JPG
曼德勒阿马拉布拉鼓罐村的一处地震灾民临时安置点。(拍摄:杨儒艳)
地震次日,杨桂敏收到曼德勒云南会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从未有过志愿者经验的她立刻报名。云南会馆位于曼德勒市中心,这座始建于1876年的建筑成为此次救灾行动的“大本营”,聚集了来自中国的救援队伍和由当地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据杨桂敏说,云南会馆投入救灾前线的志愿者高达300人。
IMG_5979.JPG
地震灾民正在领取盒饭。(拍摄:杨儒艳)

3月30日,杨桂敏加入志愿者团队首日,便在深夜独自开车去接送抵达曼德勒的中国蓝天救援队,接着一直忙到次日中午。于她而言,这在过去难以想象。“以前到了晚上,必须有人陪着我,我才敢开车出门。”杨桂敏说。

杨桂敏原本被安排在后方做数据统计,但由于担心废墟之下的亲戚,她申请前往天空公寓的救灾前线。这之后,她主要负责对接中国蓝天救援队,向他们提供物资配送、信息交流、同声传译等方面的帮助。其间,杨桂敏和同伴们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才能休息,大家平日也基本不回家,就睡在车上。杨桂敏说,担心身上的细菌病毒会影响到家人。

除了在前线进行协调,杨桂敏还参与了一部分募捐工作。还在读大学的她平日在珠宝行业做兼职,当她发出求助信息后,很多生意伙伴立刻找到了她,也包括之前的中国老板。在她的协调下,这位中国老板捐赠的20万个N95医用口罩于4月7日抵达曼德勒灾区。一位素未谋面的朋友也给她转来500万缅币(约合1.75万元人民币)捐给灾民,并叮嘱不要留名。“非常感激他们对我的信任,以及对灾区的帮助。”杨桂敏说。

云南会馆的这支志愿者团队中,也有杨桂敏的两位华人朋友——张月与双盈。她们三个人都是“00后”的在读大学生,张月和杨桂敏是同学,都在读大四。

地震发生时,张月正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心系家乡的她本想立即回到曼德勒参与救援,但由于交通不便,只能暂留当地。在此期间,张月曾协助过云南救援医疗队。4月1日,在交通有所恢复后,张月回到曼德勒与杨桂敏并肩作战,两人在天空公寓帮助救援队解决了一件又一件难题。张月还曾协助过瓦城青年志愿消毒团队进行消杀。

IMG_5980.JPG
张月与瓦城青年志愿消毒团队一同在灾区进行消杀工作。(本人供图)

杨桂敏的另一位朋友双盈于3月30日清晨来到云南会馆报到。由于担心安全,双盈的家人起初不同意她去参与救援,但拗不过她的坚持。双盈向《凤凰周刊》回忆起最令她激动的时刻,“经过昼夜不停的搜寻,中国救援队伍在3月31日凌晨5时40分成功救出一名女孩”。

与杨桂敏不同,双盈主要留在云南会馆负责数据统计以及配送物资。随着中国救援队伍的离开,目前的工作量已经大幅减少,但双盈和杨桂敏仍坚守在此。与挚友一同并肩作战,让她们动力倍增。中国救援队伍的到来,更让她们切身感受到胞波情谊。


IMG_5981.PNG
救援“接力棒”还在传递

缅甸当局罕见向世界求援后,来自中印俄等多国的救援队陆续抵达灾区。3月29日,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在震后18小时抵达缅甸,成为第一支进入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并很快同当地救援力量一起救出1名被困人员。

中国政府派出由82名队员组成的中国救援队,也携带救援装备和物资迅速前往灾区展开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国家队”外,更多中国救援力量也迅速响应,以最快速度奔赴救灾一线。

据央视新闻4月9日报道,在缅期间,中国多支救援力量齐心协力、并肩作战,成功营救出包括一名孕妇在内的9名幸存者,搜寻到59具罹难者遗体,搜索排查了28.7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开展受灾群众义诊2000余人次。

缅甸领导人敏昂莱4月6日专程来到曼德勒的中国救援队伍营地慰问。敏昂莱说,中国救援队伍远道而来提供支持,正是两国胞波情谊的生动体现。

IMG_5982.JPG
4月6日,缅甸领导人敏昂莱慰问中国救援队伍。(图源:中国驻缅甸大使馆)

4月2日的天空公寓救援现场,包括张月在内的六名华人志愿者与云南蓝天救援队一同工作。凌晨两三点,救援队中一名队员出现呼吸困难,但始终不肯休息。最终,队长张可乐宣布全队进行休整,还不忘给留守的志愿者送去被褥与蚊香。当地天气炎热,蚊虫较多,中方这一雪中送炭的举措令张月铭记至今。

来自湖南的宾策,时隔五年以救援人员的身份重回缅甸。他曾是缅甸湖南商会常务副会长,在曼德勒洒过青春热血,但此次重返故地却异常艰难。

作为赴缅救援队“湖南救援力量”中的一员,宾策于4月1日与长沙岳麓蓝天救援队组成第三批编队抵达仰光。宾策一行6人从仰光开车出发,由于道路受损,原本8个小时的车程足足花了14个小时,直到4月2日凌晨才抵达曼德勒。

IMG_5983.JPG
宾策在曼德勒灾区与当地小孩合影。

他们从中国带来了生命探测仪、边坡监测雷达、蛇眼内窥镜等救援装备,以及防护服、防毒面具、口罩、医疗药品等医护用品。救援黄金期,地震灾区最需要的便是生命探测仪这类设备。此前,岳麓蓝天救援队正是依靠生命探测仪在曼德勒佛学礼堂发现了一名幸存者,并与其他救援队合力将此人救出。

在天空公寓的救援现场,宾策和队友们勾画图纸,锚定标点,架设仪器,不断使用生命探测仪搜寻幸存者。他们曾锁定过废墟之下一名幸存者的位置,其后在多方的合力施救下助其脱离危险。此外,他们还查探了周边包括长城酒店之内的十几个受灾点。

IMG_5984.JPG

天空公寓现场,宾策拿着生命探测仪。

“同一片废墟,我们会使用生命探测仪反复排查,以防幸存者因为昏迷而未被发现。”宾策告诉《凤凰周刊》,“我们还会同被埋人员家属、坍塌房屋物业管理方、目击群众以及其他知情者及时沟通,全面掌握被埋人员的情况。”

除了搜救,宾策和队友们也参与了安置灾民、物资配给、灾后消杀防疫等工作。那几天,宾策几乎没休息过——要么忙到没时间睡,要么累过头而睡不着。随着生命救援的结束,宾策一行人于4月4日返回仰光,并从4月7日起分批回国。

宾策离开曼德勒的次日,张健豪带领他的团队来到当地指导消杀。张健豪是全球人道主义救灾团队“张教官救助队”的负责人,长年投身救灾事务,曾参与过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

对张健豪来讲,能做到如此无缝衔接实属不易。他从美国出发,辗转于东京、曼谷等地,整整飞了29个小时才抵达仰光,此后又花了12个小时于4月5日到达曼德勒灾区。“我们还算来得及时。如果消杀不到位,近日的多场强降雨将大大增加瘟疫暴发的概率。”张健豪告诉《凤凰周刊》,“随着我们的加入,曼德勒震后首次有序的消杀工作得以组织起来。”

IMG_5985.JPG

张健豪在曼德勒对当地志愿者进行消杀工作培训。(“张教官救助队”供图)

消杀工作确实很有必要。4月5日以来,连续多场暴雨袭击了曼德勒等地震灾区。有救援组织警告称,降雨和高温天气会增加霍乱等疾病传播的风险。走访了多地的张健豪发现,高温之下,多个灾区弥漫着浓烈的尸臭味。“若消杀不到位,那些尸体在雨水的发酵下会滋生更多病菌、毒素,从而引发瘟疫。”

张健豪介绍说,“我们从中国和美国空运了300多公斤消杀物资过去缅甸灾区,包括约100套防疫服、手套以及弥雾机等。”

从4月5日起,张健豪的团队在曼德勒灾区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消杀指导工作,足迹遍布天空公寓、长城酒店等多个受灾点。在当地军方的护送下,他们还深入某些较为敏感的区域。除了消杀,张健豪团队成员也曾参与灾区的义诊。

张健豪透露,他们的救援模式是一种新型模式。“我们虽然只来了四五个人,但通过培训与指导当地救援人员,让救援行动取得了翻倍的效果。”与此同时,张健豪的团队通过社交媒体将行动传播出去,从而凝聚了更多救援力量、提高了协调能力。在曼德勒,接受他们指导与培训的主要是当地志愿者。

IMG_5986.JPG

◆张健豪在天空公寓对消杀工作进行指导。(“张教官救助队”供图)


IMG_5987.PNG
瘟疫苗头已现,遗体处理迫在眉睫

与消杀相比,灾区的遗体处理工作同样迫在眉睫。

不少医务和救援人员建议,应尽快搜寻遗体,因为地震重灾区实皆省和曼德勒省已出现皮肤病、腹泻等传染病。当前的高温环境下,尸体一般需要在24小时内移走,否则就会滋生细菌,从而引起腹泻和其他传染病。此外,尸体腐烂时会释放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会导致人的鼻、眼、喉发痒以及呼吸急促。如果吸入大剂量这些气体,亦会危及性命。

一名在实皆省参与过救援的人员披露,当地不少儿童已经出现咳嗽、发高烧、腹泻和呕吐症状,很多成年人同样中招。

世卫组织称,实皆省的部分安置点报告了一系列轻度至中度腹泻病例,且缺乏干净水源。该组织警告,缅甸震后可能出现疟疾、登革热和肝炎等疾病,环境卫生服务的中断也可能加剧一些本就存在的疾病风险,特别是霍乱和腹泻。

据张月说,曼德勒灾区的尸臭依旧严重,尤其经过雨水冲刷,附近的河流也遭到污染。“已有居民反映,周边一些水源有了异味。”张月说,“然而,当地政府对水源的消毒工作做得非常不到位,他们似乎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中国蓝天救援队因此多次提醒当地应采取措施,防止水源被污染。为了提醒民众,该机构还在志愿者的微信群内用中缅双语科普了水源安全方面的知识。“这些科普和宣传很有必要。我们这边的防护意识很低,医疗资源也严重不足。”张月坦言,“不少医护人员在地震中受了伤,但由于医疗资源不足,他们依旧带伤上阵。”

IMG_5988.JPG

◆云南蓝天救援队在天空公寓进行救援。(供图:云南蓝天救援队)

谈到灾后的遗体挖掘工作,张健豪坦言,难度极大。在他看来,天空公寓的破拆工作只完成了二三成。“那些建筑是重型混凝土,需要从上面进行破拆。”张健豪告诉《凤凰周刊》,“这种工作(进展)速度很慢,想把整个建筑处理掉,预计要花上一两个月。”

宾策亦提到,当地部分建筑坍塌情况严重,从而难以进行有效救援。另外,当地缺乏运载、吊装以及破拆方面的重型设备,当前的设备主要来自企业和民间团体的捐赠。“我听当地华人朋友说,他们的三台挖掘机连续工作了两天一夜,因超负荷导致报废了一台。”宾策说,“后续的破拆工作需要技术专家对坍塌建筑进行评估,并使用更多大型机械设备作业。”

“马上(就要)进入雨季,当地灾民的安置问题尤其要得到重视,政府应尽早采取有效措施。”宾策进一步提醒说。

儿童是受影响最严重的群体之一,对他们来说,遭受伤害、心理创伤、与家人离散等风险增高,原本就不稳定的生活进一步被打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因此呼吁紧急提供资金,以加大力度为受地震影响的家庭提供支持,包括清洁用水、医疗护理、儿童保护、社会心理支持以及应急教育。

中国救援机构的工作之所以能顺利开展,离不开当地民众,尤其杨桂敏等华人群体的鼎力支持。张健豪举例说,为了支持救援,曼德勒最大娱乐城BOB的中国籍总经理魏志刚将所有包房无偿借给救援队伍使用,还提供免费食宿。在魏志刚的带领下,两三百名娱乐城员工化身为后勤人员,投身于多项救援工作。

IMG_5989.JPG

◆BOB娱乐城门前,总经理魏志刚带领员工们和当地志愿者们合影。(“张教官救助队”供图)

“他们的救援工作做得非常专业。我看到魏志刚的第一眼,还以为他是当地某个救援队的队长,后来才知道他是娱乐城的老板。”张健豪回忆说。

据张健豪观察,当地抢险、营救、消杀以及募款等主要工作,90%以上是由中国人、中国商会以及当地的华人华侨在承担。“我们中国人在缅甸的救援行动依托于当地华人团体——例如云南会馆、川渝商会等才能开展。”张健豪告诉《凤凰周刊》,“这些团体不仅帮助疏通各种关系,提供翻译向导、后勤补给,还积极组织募捐。”张健豪的团队也是在云南会馆的帮助下拿到的进入缅甸的通行证。

宾策亦说,“抵达仰光后,很多人看到我们救援队伍的制服,纷纷表示感谢。从机场到曼德勒的交通虽然不畅,但各方都在通力合作。”

4月3日中午,宾策和队友们准备用餐时,一个年轻人递上三瓶可乐。通过翻译得知,这名年轻人是在表示感谢。“但数了我们的人数后,他发现自己的钱只够买三瓶可乐。”宾策说。还有一次,宾策一行20多人用完餐后,隔壁桌的一位顾客悄悄付了餐费,还嘱咐老板不要告知其身份。

4月4日,宾策和队友们从曼德勒机场启程返回仰光,从候机楼开始,一路有人向其表示感谢,其中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不断对他们说感谢,还流下了眼泪。一些当地人特意请华人帮忙翻译,有人还递上了红牛饮料。

登机后,缅甸国际航空公司的机组成员通过机上广播传递感谢信息:“中国人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会记住你们的帮助,感谢你们。”降落后,机组邀请中方救援队员们合影留念。“虽然天灾让大家受难,但人心依旧连在一起。”宾策说。

回国后,宾策依旧通过社交媒体对当地志愿者进行远程指导,提高对方的防疫救灾能力。“经此大灾,希望缅甸有关部门能痛定思痛,重视防灾救灾问题,增配人员、提升技术、添置装备、强化保障,同时加强同中国等国家的交流。”宾策总结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25 08:01 PM , Processed in 0.05665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