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驰骋职场] 和一个“大厂心理咨询师”聊了聊,我有了一些离奇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31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和一个“大厂心理咨询师”聊了聊,我有了一些离奇发现

 小岛 三联生活周刊 2025年03月30日 08:02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前段时间,我在小红书上刷到了一条帖子。一位博主自称曾是某互联网大厂的驻场心理咨询师,已离职,所以他要来发发(前)职业自白。
帖子里,他详细描写了自己在工作中的见闻和内心冲突,并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内部细节。比如大厂心理咨询师也有自己的绩效考评标准,其中包括“员工主动离职率下降幅度”和“月度平均加班时长心理耐受阈值”这类关键指标;公司的内部会议上,还会将某位来访者通过咨询“让工作时间从12小时提升至14小时”的改变当作正面案例进行表彰。最后,帖子的主题是批判大厂生态对人的异化。
这条帖子的数据很好,评论区热闹非凡,大都在表达感同身受的共鸣。编辑部的同事们看完,都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派我去和这位咨询师聊聊。
翻阅他的小红书账号,我发现这位博主发布的笔记内容调性十分统一,全都和心理学紧密相关,更新频率也很高,每天2-3条,看起来非常专业,也乐于分享,而且擅长抓住当下热点,是很理想的受访对象。
3月19日的晚上8点多,通过小红书私信,我向他发去了采访邀约,表明自己是三联的撰稿人,对他驻大厂做心理咨询师的经历很感兴趣,希望能够深入交流。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对方爽快地回复了我“可以啊,没问题”,并告知了微信号。我迅速添加,他也秒通过。由于此时已近晚上10点,我表示“可以等明后天写好采访大纲后再约时间”,他依旧简单直接地回复“没问题”。
如此爽快直接,让人感叹,真是工作好运时刻。但接下来,事情开始出现一些悬疑色彩。


文|小岛

编辑|王海燕

理想受访对象

姑且先叫这位前大厂咨询师林蒙(化名)吧。

林蒙的微信头像和小红书头像风格一致,都是可爱的卡通图像,加上叠字昵称,给人的感觉是憨态可掬。他的微信名后面有个括号,“有时差,回复慢”,看来人在国外。

于是,我先翻阅了他的朋友圈,是半年可见,不过更新频率很高,我划了半天都没到底,全是质感精美的旅游风光照,地点涵盖中外,还有些“去年今日”的旅游旧照。朋友圈显示,近一个月,他在日本旅游。想到在旅行途中打扰别人,我有些愧疚,反复表达感谢,并强调,“我看您正在日本旅游,时间上您怎么方便怎么来”。

林蒙爽快地回复,没问题,就是想先看看采访提纲,“要是没空语音,就打字给你”。我斟酌再三,说,如果时间不合适,可以等旅游结束再约,但一定要是语音聊天的方式来进行采访,毕竟文字作答,比较容易矫饰,语音聊天能提供更多维度的判断,也能即时追问,得到更丰富的信息。

林蒙倒也没有坚持。两天后,我给他发去了采访提纲的大致内容。过了三个小时,下午六点半,林蒙回复了我,他先是发来一条自己刚更新的小红书笔记,并附言“这条笔记里已经说了相关的内容,剩下的咱们再今晚或明晚找个时间谈”。

轮到我觉得有点突然了,想到第二天晚上没空,我和他约在当晚,具体时间是他提出的北京时间晚上9点,那时候日本是晚上10点。到点,我准时给他发去了消息,但他表示自己还在回住处的路上,于是又过了40分钟,我们才通上话,一共聊了一个小时。

想到日本已接近晚上11点,对方又旅途劳累了一天,我非常感激。电话里,林蒙说一口浓重的北方腔调,语速较快,有吞音,带着一种浑不吝的跳脱感,像我见过的很多北方中年男性。

林蒙称自己毕业于2018年,毕业后就在导师任职的心理咨询机构实习,2019年正式入职工作,该机构和两家国内头部互联网大厂有第三方EAP (员工援助计划)采购的合作,他也因此成为了一名大厂的驻场心理咨询师。他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两家大厂的名字,但强调“绝对不能写进文章里”。

他讲述说,自己工作三年多,“一直无法摆脱这份工作带来的荒谬感,觉得自己只是帮公司PUA员工,就像在吃人血馒头”。所以,2023年,他决定辞职离开大厂,结束自己的北漂生涯,现在已经在河北一所中学当上了心理老师。

总体而言,我们聊得还算愉快,他的输出流畅而不失幽默。我在心里盘算,以后是不是还可以找他聊聊当中学心理老师的体验。因为还有很多的细节没有展开,聊完之后,我把这次通话定义为“前采”,准备把录音整理一番后,再约一个电话聊聊。

前采结束后,按照采访惯例,我向林蒙询问他的真实姓名和曾经供职的心理咨询机构,想进行信息核实。我向他承诺,在稿件中会对他进行匿名处理,但我自己一定需要知道他的真实信息。这次,24小时过去,林蒙仍旧没有回复。

0.jpg
《好东西》剧照

一个新发现

在等待林蒙回复消息的一天里,想着也许能挖掘到更多的信息,我又打开了他的朋友圈仔细阅读。滑过接连数月的旅行风光照后,我捕捉到两条他年初发布的动态,一条是抱怨自己的公众号惨遭封号,另一条是分享自己的视频号内容。我点进去一看,发现视频号的账号名称是一个疏朗大气的男性人名,我们姑且化名顾昀川吧,认证是“旅游博主”,头像是和微信头像同系列的卡通头像。

在视频号2024年8月发布的一条内容里,我看到有真人出镜,是一位30岁左右,皮肤微黑,中等体格的男性,平头,戴眼镜。视频里的声音,和我在电话中听到的一模一样。

接着,我又搜索了那个他宣称被封掉的公众号名称,发现这是个专门写时评的号,曾经粉丝众多。而根据粉丝的讨论,这个公众号的作者名字也叫顾昀川。我的内心缓缓生起一个疑问,我采访的这个人就是顾昀川吗?可根据那个视频号跟公众号的信息,顾昀川所涉领域跟心理学毫无干系啊。

至此,我都还没有觉得有太大问题,或许人家是个斜杠青年?我只是拿顾昀川这个名字,开始在网络上搜索,希望能找到和他相关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我的发现如下:

第一,全网搜索都找不到顾昀川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任何关联信息。

第二,顾昀川是在知乎成名的互联网大V,微博粉丝过百万,还当过某新闻门户网站主笔。曾经也算是媒体圈响当当的人物(虽然褒贬不论),只是我年纪较轻,所以在看到名字时没反应过来。

第三,根据林蒙的朋友圈,顾昀川的公众号今年年初被封,其他社交媒体账号也被全平台禁言。而林蒙的小红书“大厂心理咨询师”笔记,也就是在那之后不久开始出现的。

整个故事就这样往我意想不到的方向疾驰而去。

想到顾昀川曾是某新闻门户网站主笔,我第一时间找到了曾在该网站就职的朋友求证。很快,她给我发来了顾昀川的微信朋友圈页面,和我手上的林蒙微信是不同账号,但头像是同一系列的卡通图,并且,朋友圈发布的数条旅游照片、文字也完全相同,甚至关联视频号也相同。

我还在微信对话框尝试给林蒙转账,转账页面中的实名认证,最后一个字跟顾昀川的最后一个字是同一个

根据网络上已有的信息,我核对了顾昀川的履历,并查阅了他过去几年在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发现他曾在文章中明确提到自己是“2014~15年香港一年制硕士毕业,14年到北京实习,硕士学的是管理学专业,第一份工作是互联网大厂管培生”,而视频号“顾昀川里,他又称自己“疫情刚开始就丢了工作,一直处于失业状态”。

无论如何整理线索,顾昀川的职业生涯都与心理咨询工作毫无关联。那么,与我通话的林蒙到底是谁,真的存在这样一位大厂心理咨询师吗?

1.jpg
《二十不惑》剧照

巧合

至此,我不得不复盘一下自己的采访。

其实聊天过程中,林蒙总在说,“我坚决反对”“我明确批判”“公司的牛马”“大厂的尿性”。我当时就想,如果我需要做心理咨询,可能不会选他来当我的咨询师。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主观感受,我并没有太在意。

不过我自己曾接受过长达一年的心理咨询,在线下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从业者,虽然一时总结不出来这些人身上都有什么共性(毕竟咨询师对待来访者和普通朋友的态度也会有所差别),但他们带给人的整体感受,的确都跟林蒙大相径庭。

采访后,我开始整理录音,又发现了一个细节。比如在聊到观点、看法时,杨蒙总能滔滔不绝,熟练地捡起“认知失调”“弗洛伊德讲的防御机制”“退行”“异化”这些专业词汇。我想请他举例说明某些案例的具体情况,他只能说出“焦虑失眠,很多人得抑郁症,知道自己要被裁员了,房贷还不起,老婆老公闹离婚,孩子学费交不上”的概括性描述。

我继续追问,他表示,自己驻场的时间不多,大厂人员流动性又大,很难和来访者建立固定、长期的关系,所以没有印象特别深刻的例子可举。我当时的想法是,这个解释感觉也算合理,再考虑到他正在旅行途中,深夜回住处接受采访,可能精力有限,我只是判定为“后续需要补采,再深入聊聊”。

在采访一开始,他反复强调“不能写出我的名字和单位,我们这个圈子太小了,一定会被认出来,我的导师非常有名,背靠高校,和很多大单位甚至政府部门都有合作”。但根据他的小红书资料,他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那他的导师肯定来自香港。我通过香港城市大学官网的硕士生项目,找到了心理学系硕士项目几位导师的名字,并未查到任何他们曾在北京开设心理机构的线索。

此外,林蒙说自己现在任中学心理教员,那他何来如此长假在外旅游?后来我吐槽自己,怎么没有一开始就想到这一点。

再去翻看顾昀川的文章和履历,他倒确实自称做过互联网大厂管培生,提到过很多大厂朋友。看起来,顾昀川对大厂生态倒是有一定了解的。

但我还有更精彩的发现。2022年,顾昀川的微博发布过一篇标题为《当代年轻人的五大精神困境》的评论性文章,里面提到“当代心理学治疗只能从个人微观的层面找到解决办法,但是我们的困境根源往往处在宏观的社会层面中。本文试图从宏观大环境,对微观个体的投射这一角度,来分析当代年轻人的五大精神困境。”从文章主旨,到文中提及的年轻人精神困境、大厂绩效制度对人的异化、心理咨询从业者面临的职业困境等等话题,都是我和林蒙在语音中聊到过的内容,甚至一些细节的比喻和措辞都颇为相似。

顾昀川还在那篇文章中写道,“有很多病是社会诱因,比如说996长时间工作导致疲劳过度,比如公司领导职场PUA导致精神紧张,比如女性在就业与工作时面临的生育歧视,这些找心理医生顶多起到个初步排遣的作用,但往往是治标不治本。”这和林蒙的小红书笔记里曾写过的“我治得了焦虑,但治不好996”,基本是如出一辙的表述。

去年,顾昀川还发过一条微博,痛批小红书的“诈骗型笔记”,认为平台以流量为导向,却罔顾很多笔记的真实性,“就像知乎从一个知识性平台,变成了一个博眼球的虚构故事APP”。

而林蒙则在我发问36小时后,终于再次回复了我的消息。他答曰:不方便透露(真实姓名),还是匿名吧。在他最新发布的笔记评论区里,我看到一位同行正在向这位“大厂咨询师”发去采访的邀约。

2.jpg
《不止不休》剧照

“表兄弟”

至此,我已经决定,不再继续采访林蒙了,但我决定写下这次离奇的采访经历。

发稿前,我决定最后问问林蒙:你好,经过我对各种信息的梳理,我发现您的真名叫顾昀川,并没有做过大厂心理咨询师,请问是吗?

两小时后,林蒙回复了我:你好,不是的。

我:现在您的公众号、视频号、转账信息,都显示您就是顾昀川。我还找到了您作为顾昀川的另一个微信号,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针对这一点,您想聊聊是什么情况吗?

过了20分钟,林蒙发来了一长串的语音回复。

“我直接就跟你这么说吧,顾昀川是我哥,他爸是我舅,我妈是他姑。

“你可以理解为,我们各自做了一个账号,但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他那个是旅游号,我的是心理号。因为我在学校,所有社交账号都要上交,所以没办法用我自己的号发东西。这个微信号是他以前做自媒体商务接待的一个号,所以发布的内容会一模一样。我只不过借一下他的账号而已。”

“剩下的,我就没办法告诉你了。这个圈子这么窄,万一对我现在的本职工作有影响,就不好了。现在这个报道,你愿意放弃就放弃,我是无所谓。但是我想跟你说,我主观上并没有骗你,我的个人身份也是真的。”

我不死心,还是追问了一句,“那么能透露你的真实姓名到底是什么吗?”

40分钟后,林蒙再次发来一段语音:“你只需要明白,我没有任何动机,没有任何理由去欺骗你,因为这对我来说没有好处。其实我接受你的这个采访,反而是有风险的,只是我因为对之前职业的一种意难平,想有个出口,才跟你说一说。

也许林蒙说的就是实情吧,那我最吃惊的地方是,这对表兄弟的声音,竟然几乎一模一样。

3.jpg
《欢乐颂》剧照

编辑后记:

正如小岛所说,林蒙是那种包括我们在内的媒体很喜欢的受访对象,能精准捕捉热点,擅长表达和分享。当她发现不太对头后,问我怎么办,我想了想,说,要不就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吧。

这些年,跟许多同行一样,我们有很多选题和采访对象都来自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也有相当一部分采访对象,只是通过语音,完成远程采访。所以,核实受访对象的真实身份,确认其所述内容的真实性,这部分工作的难度实际上是在加大的,对采访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我们采用化名的方式写下这次采访经历,并无意指向某个具体的人,毕竟无论是哪种情况,对方的行为都在法律框架以内,未对任何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我们只是希望以此经历,给普通人一些如何阅读网络信息的启示。

但我们以此警醒我们自己,第一,核查真实性永远是这份工作最重要的部分,真实是一切表达的基础;第二,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表达已经成为一种权利,那些擅长表达的人,总是会被率先看到。它再一次提醒,作为媒体,在众声喧哗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关注那些不擅长表达的群体和个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4-3 02:13 AM , Processed in 0.08395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