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是复盘!
可能复盘这个词你已经听过很多遍了,然而我敢说,80% 以上的人都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复盘」。
绝大多数人的复盘,其实只是照着某个模板往上套罢了,根本没有弄清楚「复盘」真正的意义和关键。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对「复盘」有不一样的认知。
先上目录:
(一)复盘的作用
(二)复盘的关键
(三)该如何复盘
(一)复盘的作用
你还记得自己上上周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吗?
你是不是容易犯同样的小错误?
甚至有时候还在一个坑里还跌倒过几次?
如果这几个问你,你给出的都是消极的回答,那很明显,你缺乏复盘的能力。
你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并没有在近期得到提高。
所以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像流水一样,回顾过去总是白茫茫的一片。
而如果你想保持自我的持续成长,那「复盘」绝对是你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
复盘可以避免我们犯同样的错误,帮助我们找到和掌握规律,校验方向,不断自我成长。
(二)复盘的关键
复盘,围棋术语,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
放在生活当中,就是说在头脑中把做过的事情重新再「过」一遍。
通过对过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反思和探究,找出原因和规律,实现自我提升。
它包括「回顾」、「反思」、「探究」、「提升」四个方面。
联想的复盘四步骤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这样复盘的:
白天忙活了一天,晚上复盘的时候,就把白天做了的事情都记录下来。然后想一下自己收获了什么,总结一下收获就结束了。
这样做其实也没有什么毛病,回顾了白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反思,也得出了结论。
但是还可以做得更好——
那就是在探究的环节里加入「推演」。
这也是复盘最核心、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部分。
举一个栗子:
比如说你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做失败了。如果没有进行推演,你的复盘就是——
「我做了一件事,但是它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 XXX,所以我下次做的时候应该要注意 XXX......」
而如果你进行了推演,你除了得出上面的结论以外,还会多出来一步:
「这件事我一共分了五个步骤来做,其中第一步没有问题,是必须要这么做的。」
「但是做第二步的时候,其实有 abc 三种解决办法。」
「我现在进行的是 a,如果我进行的是 b 或者 c 呢,下一步又会发生什么,还会发生失误吗?」
「如果发生失误我应该怎么改正,结果又会怎么样......」
多出来的这一步就是推演。
比起结果和规律,推演更加关注过程,它关注过程的走向,也探讨不同过程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
推演利用现有的结果作为参照,使得我们可以对各种可能性及其不同后果进行审视和设计。
探究成功的地方是不是有更成功的措施,失败的地方是不是能找到不同的路径。
不要小看这一步,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分析一件事情,对于积累经验有很重大的作用。
而当你把一件事情剖析的越深刻,你能够做成这件事情的概率就越大。
(三)该如何复盘
01 复盘的形式
复盘的形式其实很自由。
我们首先要明白,复盘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实现自我的迭代,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所以复盘最重要的就是根据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剖析,也就是分析原因和推演规律。
一个完整的复盘操作可以分为六步:
a. 回顾目标
b. 叙述过程
c. 评估结果
d. 分析原因
e. 推演规律
f. 形成文档
等复盘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以后,很多步骤可以简化,甚至潜意识就会自动完成。
02 复盘的时间
小事及时复盘,大事阶段性复盘,事后全面复盘。
这是联想总结的复盘时间。
小事要及时复盘,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细小的事情,如果不及时复盘,很可能过去了就忘记了。
你能把一天中发生的大小事都记住吗?
反正我是不太能。
而且就算能够全部记住,晚上复盘的时候又得一个个回想,增加了复盘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很多人可能也因此试了几天就放弃了......
大事阶段性复盘,是为了确定在做事的过程中有没有偏移目标,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举个很常见的栗子:
有很多朋友,想要增长见识,于是给自己定了每周看一本书的计划。
在这里,增长见识是目的,每周看一本书是手段。
但是吧,有的朋友,做着做着,就把「看书」当作了目的。
一味读书量而不管这本书自己有没有消化,是否形成了系统的读书笔记。
这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偏移了目标,舍本逐末了。
柳传志说 「我们的学习,30% 是跟书本跟他人学,70% 是跟自己学。」不管跟他人学还是跟自己学,都有一个悟的过程,只有被自己觉到悟到了,才会成为自己的。
而复盘,就是一种很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悟」的方法。
共勉呀。
1、看纪录片。
风景、人文、历史、美食。
2、收纳、整理。生活区域和工作区域,整洁有序。
也许有的人喜欢乱中有序,从一堆东西里面找出自己想要的。但对我来说,处在乱糟糟的环境时,心情就会有点躁。
收拾房间、整理衣柜、洗衣服、书架上的书按自己的喜好重新摆放等等小事,都可以调节烦躁的心情。
3、学会早睡早起,可是试试「早起倒逼早睡」这个方法。
每个人的睡眠时间、保持清醒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固定的,坚持几天固定时间早起,晚上到点差不多就困了。
4、做知识的消化器,不做知识的储存器。
见多识广并不是浏览了多少网页、看了多少个公众号文章。而是能踏踏实实地看完一本书、一则新闻、一个事件,提炼出来一些观点并形成自己的东西。
5、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上,不过多关注别人的生活。
看到很多回答里提到关闭朋友圈、不过多使用社交软件。我不太赞同,普通人也很少能做到。
重点不是完全摒弃,而是学会从中摄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只作为一个消遣工具。我的不少东西,都是从知乎、B站、微博上学来的。
关于朋友圈,不要朋友圈一出现小红点,就立马打开去看。这样不仅很浪费自己的时间,还会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夺走。
毒舌张爱玲说:内心空虚的人,才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
6、拒绝无用社交。
周末,你在家准备好了果盘和饮料,打开电脑准备看电影《天使爱美丽》。这时同事打来电话:「出来逛街吗,商场正打折呢!哎呀,你就来嘛,权当陪陪我喽!」
想一想:我有需要到商场买的吗?同事跟我算很要好的朋友吗?
没有!不算!那就拒绝。
时间、健康、精力,最不应该浪费在并非特别重要的事情和人身上。
7、做手工。
我每次烦躁到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就会找点东西缝,然后就慢慢平静下来了。也有人喜欢织毛衣、织帽子、拼乐高、摘抄文字等等。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他写不出东西的时候,喜欢用螺丝刀修理家里的门和插座,给门刷上绿漆。
具体爱好因人而异,这类重复、不动用大脑的动手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浮躁。
8、接纳自己,喜欢上自己,从外在到内在。
喜欢自己的第一步,从接受自己的外貌开始。
内在的,一方面有意识地改进,学着凡事有主意,不人云亦云;学会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生而为人,我得自己先高兴。
认识自己是一生的修为,能够不断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外界的事情就越无法干扰自己。
9、不纠结。
这个面霜今天降价了,买不买?可是万一下次更便宜呢?
对于购物,过多的纠结可能还是因为暂时没足够的钱,那就退一步想:我在一周内需要它吗?
对于人、事,过多的纠结可能因为太在意别人的心情、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那么请看上一条。
10、读书,构建自己的小宇宙。
我问一个喝酒的朋友:你跟你的哥们儿喝完酒,会一起吐槽最近的烦恼吗?
朋友说:会啊,
我:那吐槽完舒服吗?
朋友:当然舒服啊!
我:那你每次吐槽的那些烦恼和问题,在这次喝酒之后还在吗?
朋友:……还在。
如果说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我首先会说:读书的人不会孤独。
即使孤单,也不会孤独。
喜欢看书的朋友,我总结的包含文学、历史、哲学、逻辑训练(《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心理学(《被讨厌的勇气》《非暴力沟通》《亲密关系》)、情绪管理等书单放在了我的公众号,期待可以与你分享。
因为通过读书,他们构建了自己的宇宙,会借用书中的人物经历和道理,对比,化解自己的问题。
他们会自己找心灵导师,最终也能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不过从读书到学会自己化解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我不反对朋友之间喝酒,但我不喜欢跟人吐槽烦恼。因为即使说一百次,不去解决,烦恼还是在那,人还是会暴躁、浮躁。
11、记账。
我的钱都花哪去了?
有一个词叫「糊涂账」,就是什么事都没有条理。
就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手忙脚乱,每天都觉得很忙很累似乎还没有效果。杂乱的事情堆积到一块,看上去就会有很多未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就容易浮躁、着急。
但是学会梳理之后,把工作内容和轻重缓急编排一下,就会明朗清晰,不会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