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lymouth)的海洋生态学家Richard Thompson团队在《科学》[2]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摘要,仅仅一页纸的文章汇总了Thompson近十年来在英国海岸以及海底淤泥中的惊人发现。其中,Thompson创造出“微塑料”(microplastic)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如今,微塑料更精确的直径范围则定义在1微米至5毫米之间。
挪威科技大学(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生物学家Martin Wagner提出:虽然“微塑料”诞生于20年前,但直到大约10年前,科研人员才开始将课题从研究环境和动物中的微塑料颗粒,转移到评估其在人体内的情况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019年,来自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Medical University of Vienna)的Philipp Schwabl团队在《内科医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论文[11],首次报告在人类粪便中发现了微塑料。这项小型研究调查了来自欧洲、日本和俄罗斯的8名受试者,所有人的粪便样本中都有发现。在所检测的10种塑料中,发现了多达9种不同的塑料,最常见的便是聚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今年2月初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14]报告了更为严峻的结果,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药学院杰出教授Matthew J. Campen团队分析死亡后人类肝脏、肾脏和大脑组织样本,发现随着塑料产量的急剧增加,大脑、肝脏和肾脏中发现的微塑料浓度也随之增加。平均而言,2024年大脑样本中的微塑料水平比2016年的样本高出约50%,此外,大脑样本中所含的微塑料比肝脏和肾脏样本高出30倍,呈现出微塑料更易在大脑中富集的特点。
而2024年3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17]表示,在接受心脏手术的约250名患者中,有近60%的人主动脉中存在微塑料或微纳米塑料;与没有塑料积累的人相比,前者在手术后三年内心脏病发作、中风或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4.5倍。同年11月,宁夏医科大学团队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期刊上发表论文[18]强调,高温加速塑料容器中微塑料颗粒释放出来,其有害的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引发全身炎症和氧化应激,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