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大老师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将在半个月后拉开序幕。
在今年的提名名单中,有一部影片堪称头号种子选手,以13项提名领跑。
早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它就已经荣获主竞赛单元的评审团奖,获得诸多好评。
这部堪称年度必看的佳作到底怎么样?今天就让@大老师 来聊聊。
艾米莉亚·佩雷斯
Emilia Pérez
导演: 雅克·欧迪亚
编剧: 雅克·欧迪亚 / 托马斯·彼得葛恩 / 尼古拉斯·利弗奇 / 蕾雅·梅西斯 / 波利斯·拉荣
主演: 佐伊·索尔达娜 / 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 / 赛琳娜·戈麦斯 / 阿德里安娜·帕兹 / 埃德加·拉米雷兹 / 更多...
类型: 喜剧 / 惊悚 / 歌舞 / 犯罪
上映日期: 2024-05-18(戛纳国际电影节)
片长: 132分钟
如果用“投机”的视角审视第77届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对所谓“政治正确”的迎合都是煞费苦心。
金棕榈《阿诺拉》女性主义+边缘群体,评审团大奖《想象之光》女性主义+底层叙事,最佳导演《壮游》东方主义式的想象奇观,特别金棕榈奖《神圣无花果之种》尖锐直接的威权批判……
这些电影里几乎都有对阶层跃迁的憧憬或对阶层滑落的忧虑,这可能是阶层分化、社会撕裂、全球化倒退加剧的当今世界最普遍的社会情绪。
越是经济下行越容易滋生极端情绪——谈立场多于谈事实,好胜负多于好公义。
《阿诺拉》剧照
集众家所长的无疑是获得评审团奖和最佳女演员“四黄蛋”之一的《艾米莉亚·佩雷斯》。
变性人,底层叙事,犯罪奇情……著名法国导演雅克·欧迪亚的这部新片各种“禁忌”Buff叠满,但依然遮不住对影片质量和获奖含金量的质疑。
如果把本片称为“大数据电影”可能过于诛心之论,但影片差强人意的质量确实让人怀疑创作者的真诚。
片中的女主角律师丽塔(佐伊·索尔达娜 饰)业务能力很强,但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遇到瓶颈和困惑,大毒枭马尼塔斯(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 饰)的秘密任务则改变了她的生活。
马尼塔斯有家庭,但他从小就渴望成为女人,只是他生活的残酷环境并不允许。
当他做好了各方面准备,需要丽塔秘密协助。在丽塔的帮助下,马尼塔斯成功变成艾米莉亚,又以远房姑姑的新身份把妻子杰西(赛琳娜·戈麦斯 饰)和孩子接到身边生活。
艾米莉亚带着丽塔开始公益事业,受到寻找丈夫的痛苦妻子的触动,艾米莉亚决定帮助更多失去丈夫或父亲的家庭寻找亲人,这在高犯罪率失踪率的墨西哥受到广大民众的肯定,她也与一名被帮助的女人埃皮法尼亚(阿德里安娜·帕兹 饰)暗生情愫。
此时,以为马尼塔斯已死的杰西与旧情人死灰复燃,并决定结婚。
担心失去杰西和孩子的艾米莉亚突然失控,受到威胁的杰西则和情人联手绑架艾米莉亚,丽塔带着众人前来营救时,艾米莉亚说出了真相,在逃跑的车上杰西为了释放艾米莉亚和情人发生冲突,车毁人亡。
电影以被帮助过的人们游行纪念艾米莉亚结尾。
电影前半部对性别与人性、性别与社会的探讨有一定深度。
丽塔与医生有一段争论,医生觉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要期待改变性别就能改变自己。
丽塔据理力争,她觉得改变就是变化的开始,“改变身体就是改变社会,改变社会就是改变灵魂”,她从更宏观也更乐观的角度看待变性手术。
米艾莉亚后来从事公益事业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丽塔的判断,改变了生理性别的艾米莉亚变得更有同理心。
杰西透露婚约那场戏,艾米莉亚从克制到逐渐放弃“伪装”,声音也在一瞬间从细柔变成粗犷,“男性气概”从心理到生理全面复苏,这场戏非常有代表性,艾米莉亚最终还是没有逃离马尼塔斯的命运。
可惜电影结尾过于草率,电影主创似乎不知道如何为承载如此复杂议题的故事收尾,只好放了一把火,一了百了。
电影的歌舞场景非常密集,动作潇洒,运镜流畅,歌舞段落和生活段落衔接自然,但整体编排比较平淡,没有过目难忘的华彩段落。
相对精彩的段落主要在前半段,且基本以丽塔为主,从歌舞段落的精彩表现和整部电影的戏份占比来讲,丽塔更像第一女主角,杰西有几段表露内心孤独的唱段算是在歌手演员的舒适区。
艾米莉亚在大部分时间都很平淡,只有最后情绪爆发后有些看点。大概确实因为演员不擅长,只有很少的唱段,表现也一言难尽。
埃皮法尼亚出场只有寥寥几分钟,勉强能算配角。综合以上情况,戛纳会给四位演员集体封后只能理解为对于影片议题极为认可后的权宜之计。
比电影更电影的是,饰演跨性别毒枭的卡拉·索菲娅·加斯科恩本人就是跨性别人士,她之前以男性身份从事演艺工作,且与妻子育有一女。她的人生经历与电影角色高度同频,当她成为戛纳首位跨性别影后和奥斯卡首位获提名的跨性别女演员之后,高光时刻很快变成至暗时刻。过往的关于犹太人、穆斯林、美国非洲裔、华裔等等的争议言论让她被负面批评浪潮淹没,边缘群体的身份标签并不能让她获得更广大的关于边缘群体少数族裔的政治正确议题的豁免权。《艾米莉亚·佩雷斯》在第97届奥斯卡奖提名名单中以13项提名领跑,但演员的争议言论、影片对墨西哥的刻板描写和其他争议细节为电影的奥斯卡之路蒙上巨大阴影。无论这些批评是人们因为电影质量的名不副实而借题发挥,还是吃尽政治正确红利后的舆论反噬,或是“魔法对抗魔法”的魔幻现实主义,本片都成为观察和理解欧美舆论场的绝佳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