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风味小吃] 这个草原城市藏着全国最好吃的烧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7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草原城市藏着全国最好吃的烧麦

 张永春 三联美食 2025年02月09日 07:03

*本文为「三联美食」原创内容

IMG_1356.PNG

『青城稍麦比以前见过的其他馅料烧麦要大一些,也比那些烧麦暄软鲜活,看起来更精致,更诱人』


作者|张永春


青色的城,用蒙古语读出来,就是呼和浩特。


二月的呼和浩特裹在零下十五度的铁灰色天幕里,柳树枯枝被朔风绞成乱麻,簌簌抽打着公交站台。少女裹紧羽绒服,发梢与柳条在雪雾中纠缠翻飞。老槐铁铸般的枝桠刺破凝霜的空气,树影投在冰壳覆盖的人行道上,裂出细碎的冬日纹路。


路边有一卖稍麦的小店。稍麦和平时吃的烧麦有何区别,心里好奇,加上天气比较冷,就推门走了进去。如同一下子跌入暖和的怀抱,周身感觉没那么硬冷了。稳稳神,才发现,这是一家小店,内部陈设一览无余。五张四人桌,左三右二,顾客三三两两散坐着。左手近门的一张空着,像是特意为我们做了预留。

IMG_1357.JPG

纪录片《守护青城》


坐定。看到一旁墙上贴着关于稍麦的介绍。稍麦起源于元代,兴盛于清代,原来是在茶楼里捎带着卖,所以最开始叫“捎卖”,后来演化成现在“稍麦”,传到其他地方后被叫“烧麦”,有时也被写成“烧卖”。如今“稍麦”一般专指内蒙古传统稍麦,里面包的必须是羊肉大葱,不像其他地方的烧麦是糯米或者其他馅料。


这家店的特色是稍麦馅用优质间岁——隔一年的意思——羊的肉,经过冷藏排酸,于将冻未冻时切成小拇指大小的肉丁,然后加入山东旱地的菜葱和苍山的鲜姜,经过手工反复揉搓而成。据说这种方式做成的馅,肉质鲜嫩无膻味。

IMG_1358-ezgif.com-optimize.gif


老板娘端上一个黄色弯嘴搪瓷茶壶。壶身有几处崩掉了瓷,露出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像是为了呼应我们身上的泥点。搪瓷用品以前多,现在倒是很少能见到。揭开壶盖,内壁包裹了厚厚的黑色茶垢,和外面黑色斑点一起表明茶壶有些年代。茶垢在茶文化中有一种雅称,叫做“茶山”。茶山记录了一个茶壶历经的岁月,是时光在茶壶里塑造出的一个浓缩世界。


人们常说“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大抵就包括这茶山吧。爱茶之人认为茶垢会让茶具自带茶香。在他们眼里,一个茶壶要是有了茶垢,哪怕只注入热水,从壶中也会飘出浓郁的茶香。看不清壶里是否冲泡有茶叶,靠近壶口,一股浓香扑面而来。老板娘说壶里泡的是砖茶,可解稍麦里羊肉的腻。尝了一口,不苦不酽,浓淡刚好。

IMG_1359.PNG

壶里泡的是砖茶,可解稍麦里羊肉的腻(作者 摄)


后来才知道,在青城,砖茶是稍麦唯一固定的搭配,如同一女子只倾情于一个男子一样,稍麦对砖茶可谓用情专注。“稍麦配砖茶”是标准吃法,一口稍麦,一口清茶,好像只有这样吃稍麦才符合常理。


店里顾客们有的在闲聊,有的在吃东西,看衣着打扮和互相熟络的样子,大概是街坊邻里。离我们最近的桌子有一中年夫妻,背对门口坐着,男的把最后一个稍麦夹到女的碟子里,自己则端起茶杯,边喝茶边看着女人细嚼慢咽。即使看不见他俩的表情,也能猜出他们脸上一定洋溢着幸福。

IMG_1360.JPG

电视剧《漂白》


我想和如琴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这对夫妻对面端坐着一上身穿枣红色厚大衣的老太,一顶淡紫色小碎花带檐软帽下,是一张皮肤白皙略带褶皱的脸,看不出岁月沧桑,只有历经世事后的安详与宁静。她不与其他人讲话,一个人安静待着,左手夹着一根细长的纸烟,呷一口茶,吸一口烟,怡然自得。


最里面的两张桌子总共坐了五个男人,他们一边喝茶,一边侧身隔着过道和桌子低声讨论着什么。右边另一张桌子只坐了一个男人,居然穿着睡衣,他给店里的其他人一一打过招呼后,拿起电话催促完妻儿,点了二两稍麦,一两清蒸,一两油煎,然后边玩手机边等着家人。


在青城,稍麦论“两”卖。“两”指的是稍麦皮的重量,一两大概是八张,包好了就是八个稍麦,满满的一小笼屉。我们参照右桌的顾客,也要了二两稍麦。然后学着店里其他客人,边喝茶边耐心等着。

IMG_1361.JPG

纪录片《守护青城》


漫天飞舞的雪花,让我想起那日在故乡,从正在凋谢的樱花树下走过,风卷起花瓣,也如眼前这雪花一样飞扬。小店对面,刚好是五塔寺。寺名来源于院内一个塔底上的五座方形舍利塔。


据记载,该塔建于清雍正年间,它吸收借鉴古印度早期伽耶式佛塔造型,在内部结构和外型装饰上又是中国建筑风格,它融合汉、藏、蒙文化艺术于一体,是中国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文明的历史见证。塔身上半部的千佛龛内塑有千余尊各种姿态的镏金佛像,从小店里望去,那些佛像影影绰绰,依稀可见。


也许得益于佛塔的庇佑,寒冬中的五塔寺,紫丁香枝条上覆满晶莹的霜花,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寒风掠过,枝条轻颤,霜花簌簌而落,在晨光中闪烁着微光,为肃穆的古寺增添了一抹灵动的生机。


骤降的气温让小店的玻璃门慢慢凝结上薄薄一层水雾,门外的景致随之逐渐模糊起来。起身到后厨门口,想看看稍麦的做法。


只见老板左手拿起一张稍麦皮靠近盛肉馅的盆,右手里的竹板在盆里一剜,一颗核桃大小的肉丸就连同竹板头一起到了稍麦皮中央。老板左手一抛,右手里的竹板随之轻巧一翻,稍麦皮就如白色的头纱由上向下盖住了竹板和那颗肉丸。老板右手抽出竹板的同时,左手轻轻一挤压,一颗稍麦就包好了。

IMG_1362.GIF


老板见我感兴趣,特意拿了一张稍麦皮走近让我细看。它展开后是圆形,比手掌略微大些,薄如轻纱,周围是一圈带着褶皱的花边,形似荷叶。稍麦皮要选用河套地区产的小麦,把面剂子做成稍麦皮要经过搓、压、醒三道工序,特别是前两道工序,对手的力道掌握有很高的要求,稍微不注意,做成的皮要么太厚,吃起来口感不好,要么太薄,容易破。老板说稍麦皮最难做,需要真功夫。

IMG_1363.GIF


这时我注意到墙上的镜框里镶嵌着几张荣誉证书,一张是老板娘任女士被授予“内蒙古面点名师”称号,一张是老板娘在呼和浩特市稍麦文化大赛中获特金奖。另外两张获奖证书是老板的,也是金奖和特金奖。


看了获奖证书才知道,老板姓范。我称赞老板两口子很厉害,老板腼腆地笑着说他主要负责调馅,比较容易。说完将刚包好的一笼稍麦上屉开蒸,趁着这空档,他又挽起袖子揉搓搅拌起稍麦馅来。


正看得入神,老板娘端着刚出锅的稍麦从身边走过,腾腾热气中,如洁白花朵一样的稍麦散发着浓郁的羊肉香。嗅觉和目光一起随着笼屉里的活色生香移动,直到先来的顾客已经开吃,我还是一幅馋相。老板连忙说我要的马上也就好了。稍麦要现做的才好吃,无论清蒸还是油煎,都得十二分钟。顾客点了后才做,点多少做多少,从来不会多做一个。

IMG_1364.GIF


我有个习惯,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要细细看个究竟。这次也一样,稍麦上桌后,我强忍着饕餮欲望,一边不断吞咽着口水,一边近观细察。


首先吸引我的是每颗稍麦收口以后剩余的那部分稍麦皮,它们聚拢在一起,像稍麦顶上有一朵纯白色牡丹,正在氤氲袅袅的热气中缓缓绽放。白牡丹下面,是稍麦主体部分,稍麦皮晶莹剔透,内包红肉白葱清晰可见。


青城稍麦比以前见过的其他馅料烧麦要大一些,也比那些烧麦暄软鲜活,看起来更精致,更诱人,好像有人特意对一颗薄皮包子进行了插花抹粉的精心装扮。


模仿邻桌的当地人,从牡丹花心处滴几滴香醋进去,等醋和肉味道混合,再一口咬下,口腔和鼻腔里立刻盈满了葱香姜香醋香麦香和羊肉香。麦香包裹衬托着肉香,葱姜醋遮盖了羊肉膻味,调节和增加了肉的香味,却不与羊肉争宠。如低调之人做事,明白主次,摆正位置,懂得成全。

IMG_1365.PNG

腾腾热气中,如洁白花朵一样的稍麦散发着浓郁的羊肉香(作者 摄)


几颗稍麦落肚,再慢啜几口浓茶,茶香化解了羊肉的油腻,口齿间便只剩下稍麦清香。


面对我们的赞口不绝,老板夫妇还没来得及回应,一旁的食客抢着说道,这家店已开了近二十年,老板夫妻诚信经营,手艺精,用料好,附近街坊邻居只认这家店,没事也喜欢来店里坐坐,哪怕不吃稍麦,只喝喝茶也行——这里的茶是免费喝的。


下午我们又去这家店吃稍麦,果然看到两年轻人只是在店里喝茶聊天,并没吃稍麦。


继续喝着茶,回味着稍麦余香。我在想,这青城稍麦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从原来茶馆里的代买之物反客为主,流传七百余年而香味不散,这其中恐怕不单单是因为稍麦的鲜香味道吧?此时,抬头刚好看到那位身着枣红色大衣,头戴花帽,悠闲自在的老太,我好像忽然找到了答案。

IMG_1366.PNG

图 / 视觉中国


《诗经·小雅·采菽》有云:“优哉游哉,亦是戾矣”。一壶浓茶,二两稍麦,三五好友,闲坐半日,原来青城人深谙生活之道。在这里,稍麦已不仅仅是吃食,它成了一种慢节奏的生活习惯。


青城人在耐心等待稍麦变熟的过程中,在慢慢品着砖茶从酽到淡的变化中,在一口稍麦一口砖茶的惬意中,咀嚼着生活,体味着生活,也享受着生活。



END
      本文作:张永春
   微信排版:张张

   微信审核:同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21 03:06 PM , Processed in 0.0532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