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1

[人世间] 50岁的「上海少女」聚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31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0岁的「上海少女」聚会

 小昼 极昼工作室 2025年01月31日 19:46

0.jpg

文 | 姜婉茹

编辑 陶若谷



「你还是之前的那个老公吗?」

2020年10月,我组织了一场高中同学三十周年聚会。合唱的时候,位置是按年轻时的照片排的,一个同学前几年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有个瞬间,大家都觉得要给她留出位置。唱到《明天会更好》的副歌,不用去指定,总有个人自觉独唱特殊的声部。这种默契很触动我,瞬间又回到了当年一样。

起初拍了些素材,只是想做一个纪念视频。我是独生子女,从小爸妈离婚,很渴望类似兄弟姐妹的友谊。跟老同学在一起,讲讲笑话,说说糗事,像小孩一样可以撒娇,会依恋那种感觉。特别是当我“物理地”出现在同学们家门口,讲“一定要来,一定要来”,他们也不好意思拒绝。

我们班总共46人,40人参加,有同学从江苏、浙江赶过来。后来聊着聊着,就很想知道,这些陪伴我三年的青春伙伴们,如今过得怎么样?

比如我去拍娄滨,是因为聚会一共只来了两个家属,一个带了小朋友,一个是她带了老公来。她老公高高大大的,也不太说话,就一直陪着她,还交了一份份子钱。但是这个人上一次聚会时还不是她老公,会很好奇发生了什么。去她家拍摄的时候,她老公做饭可好吃了,总想再去拍,再去蹭饭。

这些年同学们的经历,隔段时间,我会断断续续听到一点新的发展。2003年,我用同样的方法,召集过一次毕业十年聚会。那年我们还不到三十岁,都在往上走的感觉,聊的是换了工作、要准备结婚、刚生了孩子,在哪里买了房,“看我开了新车来”。我用小DV机拍过一些素材,这次又能接上之前知道的段落,再问下去。

婚姻是共同的人生课题。父母离婚时,我还是个七八岁的小孩,那时总有人叫我劝爸妈和好。到我跟我先生分开的时候,就没人来劝我儿子了,他能接受这件事,不觉得爸妈离婚了会很惨,在一个屋檐下天天吵架,反而有负面影响。

做片子的时候,我会直接问同学,“你还是之前的那个老公吗?”可以很随意地问,她们也不介意。

第一个拍摄对象张莉,打了大半年官司,终于离婚了。她从前夫家搬出来,租了一间很小的公寓,是上海很老的公房,此前她没有独自一人生活过。身上只有几万块,要付女儿的学费、三个月房租加一个月押金,报了一个瑜伽课,再添些必需品,就只剩两千块了。她点起一根烟,在烟雾里讲自己的经历:“我是一个45岁的离婚女人,没钱、没房子、没工作”。

1.jpg

纪录片《上海少女》剧照

2003年聚会我也拍过她,那时张莉面对镜头,说的是:“这十年不好意思,没干什么,到现在还是无业游民……唯一成功的就是结了婚,生了个女儿。”嘴上说着什么都没做,其实可以感觉到,做全职太太的她,很自豪,很幸福。

少女时期,她是个很“嗲”的女生,上海话里说,当跟家人或伴侣“发嗲”,通常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她声音很温柔,妈妈也很宝贝她,不是那种什么事都自己揽下来的女生。

记得小时候我俩闹矛盾,具体原因早已忘了,那时都是小女生,几个月不讲话。我在摇滚乐队打架子鼓,一次演出谢幕,余光瞟到张莉在台下,给我一个大拇指。我被那个瞬间融化了,完全就是冰释前嫌。拍摄那次见面挺让我惊讶,同学们基本都是中产,张莉在只剩两千块的情况下,还是选择离婚,一切重新开始。

另一个同学毛毛因为离婚,离开了在浙江小城的家乡。在老家,离过婚的女人被认为是“掉价”的,再带个女儿,会被嫌弃。毛毛从小就是不服输的人,能力很强,班里搞活动都是让她来算账。离婚后她放弃稳定的教师工作,跑到了广州,从最基础的销售做起,现在做到了销售总监,在广州买了房、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又送女儿去留学。

同样因为婚姻离开家乡的,还有娄滨。她之前也是比较传统的人,丈夫家暴很多次,冲突时掐过她脖子,孕期也打过她,她觉得丈夫不是故意的,就是一种情绪失控。让娄滨下定决心分开,是在国道上开车,丈夫突然一个转弯,故意要去撞别人,说“我们就同归于尽吧”。她就离开了生活过很多年的金山(上海金山区),又遇到了现在的老公。



我们的少女时代

拍摄过程很治愈,我可以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再去找老同学。只要她们愿意,就可以把故事讲给我听。我听得入迷,会一直问这个人、这件事怎样了?后来发生了什么?

我事先会准备提纲,问每个人的职业、婚姻、生活,离开学校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怎么走到这里的?家庭生活是怎样的?聊到后来就变得不着边际,进入具体的经历和细节。

毕业后,大约三分之一的同学做了音乐老师,也有人又读了大学,学了别的专业,各种机缘巧合,去做外贸、当设计师、卖保险。一个同学在消费者协会工作,日常就是接投诉电话,她能把话说得柔和好听,把投诉者的怒气压下去。

九十年代,公务员辞职去经商,要去闯一闯的思潮很流行。跟现在年轻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可能是心里没有那么慌。也会为想要的东西争取,但得不到比较坦然,不会特别卷。不会觉得一场考试考不好,一个单位进不去,未来就一塌糊涂了。

我的同桌林放,曾经也想在音乐上发展,她是唱美声的,声线条件好,梦想成为歌唱家。我们的声乐老师叫周筱燕,也是胡彦斌和黄龄的老师,教出了一些挺有发展的学生,当年林放的专业能力就很突出。

林放还是班长。和她成为同桌,是我主动的,林放说,没成为同桌之前,我就一直在她的视线里,“不是迟到,就是早退”。

毕业后林放有了一个稳定工作,在少年宫做少儿合唱团指挥。如果想往声乐发展,要辞职,全日制读书。她爸妈比较传统,不同意,觉得工作已经很稳定了,最好不要辞职。她是乖乖女,选了比较稳定的路线。林放其实有一些在单位里升迁、做管理层的机会,但她不喜欢,就想研究音乐,跟小朋友在一起。

2.jpg
林放在少年宫做指挥。

我几乎每年都会见林放,她是我生命中非常稳定的存在。曾经有一次,我离家出走了,原因之一是讨厌我爸的一个前妻,她老跟我吵架,就想离开上海。我把这事跟林放说,我要去广州,闯荡世界去啦。

已经上了硬座火车,跟对面的人都聊开了,忽然过道上一个人,是我爸,把我拉下火车。我还惦记着说几句话再回车上,没想到我爸哭了,背影对着我。我从没见过我爸哭,感觉事情搞大了,广州去不成了,只能眼看着火车开走。

我问我爸怎么知道的,他供出了林放。我很生气,问林放怎么可以背叛我。她说这么危险的事情,肯定要跟你家长说,真去了广州,谁知道什么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

我们读书的时候,还是能做不少出格的事。1993年,“北京国际合唱节”的比赛在晚上,凌晨四点,有几个同学就翻铁门出去,溜出去看升旗仪式。我们的指挥是上海乐团的曹丁,等这几个人回寝室,他气得搬了个凳子坐门口,骂了半个小时。后来他回忆说:“你们不愧是建校以来最捣蛋的一批学生。”

因为曹丁指挥,演出时舞台突然上来个人,同学们都疯了,是崔健来看我们演出了!他和曹丁是好朋友,俩人以前在单位住一间屋子。我激动得不得了,张口就唱“我曾经问个不休”——《一无所有》的歌词,同学们一起接第二句,崔健被五六十个女生唱懵了,特别害羞。

3.jpg

上海少女合唱团和崔健同台演出。

合唱团去了挺多地方演出。在北京,我们一起去了国内第一家肯德基,在前门第一次看见炸鸡、可乐。还有一回在大连演完,坐船回上海,航程两天两夜,特别颠簸,好多同学晕船、吐了。生活老师一直在剪类似狗皮膏药的东西,贴一小块到肚脐眼上,说是可以防晕船。

女孩之间也慢慢熟络起来。我上课经常迟到早退,放学回家吃个饭,买一堆烤串儿,又溜进住校生的晚自习教室里聊天,巡查的老师经过,同学就掩护我蹲下去。还会穿夸张的衣服,上数学课,头上顶着围巾做的大蝴蝶结,大摇大摆走进课堂。

片子里,我跟林放重走了她的上学路。她上学要换好几辆公交,还要坐船。

三十多年前,批发的菜和货物都靠摆渡,活的鸡就在脚边上挤啊挤。上学来回要六个小时,所以林放住校。路上聊起我第一次去参观女生宿舍的震撼——女孩们全无顾忌,有的人就穿个三角裤走来走去,短裤和胸罩琳琅满目挂在那里。那个年代舞会很流行,说是舞会,其实就在篮球场,女孩坐在台阶上,就会有人来邀请你跳舞。

曾经在四平路的学校早就拆了,合并到了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校门口的路还是老样子,学校在的地方,变成了居民区。



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可以的

毕业后我自己做过很多份工作,当过很短一段时间的音乐老师,带着小孩子在操场上一边奔跑一边大声唱歌,后来因为跟体育老师抢操场,被投诉了。

一九九六年左右,我去录音棚录伴唱,认识了音乐制作人,说一个少儿节目在找主持人。那档节目叫《小龙人天地》,我叫“丁丁姐姐”。据说选我是因为“不男不女”——中性的气质男孩女孩都喜欢。后来因为导演离开,我们整个组比较讲义气,都不干了。后面去试了木偶剧团、市场营销,卖过汽车,做过演员经纪,在广告剧组做选角导演。有项目找演员,就满大街去问人要不要拍广告。

我后来开始自己创业做片子。有次接了房地产广告,多次勘景,也写了脚本,最后一步跟他们老板讲稿子,等了一个月没有回音,市场总监才说,老板觉得女导演拍房地产广告,好像不太吉利。

我拍过汽车、迪士尼、苹果公司的广告,也拍纪录片,每次都不一样,感觉有机会去体验不同的人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我的同学刘平翻出来毕业留言本,有一栏是“个人小档案”,我在爱好那行写的就是一个字:玩。

4.jpg

导演罗彤

留言本上,林放给刘平写的留言是: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保有你假小子的洒脱。刘平当年就留短发,很潇洒,现在开了家公司,做服装设计、做DJ、做手工,还买了滑板,打算做一个“穿着旗袍踩滑板的老太太”。

她有个同事,之前也是很潇洒的人,自从生了孩子,就说人生已经结束了。我问刘平,不生小孩会不会有遗憾?她说会,但还可以做些同龄人做不了的事情,在各种各样的体验中,不浪费每一天。

林放总是在给我一些实际的人生建议,我工作、婚姻上出状况,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她都在。最早跟当时的老公在欧洲,想租一个乡下的房子,林放提议:还不如凑点钱买下来,每月还贷的钱跟租金差不多。我听了她的,买了第一套房子。反过来,我根本不需要给她做参谋,她好像什么事都能搞定。

拍片的时候,其实想过以女性成长和遇到的问题为线索,团队会讨论,“要不要让罗彤这个人物(导演本人)去找不同的人,发现人生,最后影响自己的人生?”“罗彤作为中年妇女,她遇到了什么问题?”

比如生理上面临绝经期,摄影师跟我一起去了医院做妇科检查,还拍了我学划船,学脱口秀,但最后这些素材都没用,就想呈现生活最本真的状态。比如我的婚姻也出现问题,跟前夫分开了,会挺羡慕那些婚姻一直延续的同学,拍摄的时候,会想了解她们怎么坚持下来的。

有人批评这个片子,人物太多,挖得不够深。但它就是客观记录这一群人的生活状态,好多同学离了婚,拍之前我也不知道,想展现给大家看: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可以的。几秒钟的片段,一个眼神、小的碎片,就可能会有共情,触动我的也是碎片式的瞬间。

像袁莉的妈妈生病了,那一年她工作上事情一大堆了,还要管儿子,又四处找医生。一直到妈妈推进手术室那一刻,她才第一次哭了。走到人生的50岁,大部分同学都谈过几次恋爱,交了一些朋友,有过一份工作,结过婚,生完孩子了。也会经历一些离别、背叛、友谊的疏远,可能会留下创伤,同时带来其他的人生可能性。

我的同学们都是普通人,跟我聊的时候,几乎没人抱怨,只是平静地把痛苦描述出来。好像这些就是身上的灰尘,拍一拍,继续往前走。

5.jpg

纪录片《上海少女》剧照

(文中图片为剧照或讲述者提供。)

 楼主| 发表于 2025-1-31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1 11:00 PM , Processed in 0.0438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