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养育自己,这句在网络上被引用无数次的话语,此刻,它像《命运交响曲》“邦邦邦邦”那样,温柔有力地在耳边响起,这丝毫无关于“女性文学”的自怜自艾,而是一个平凡女性生命的回响。
在罕见病救助机构工作过程中,我见过了许多人在接受心理咨询之后,或者在网络上了解了一些心理学碎片知识后,都停留在“原生家庭有问题”这一步,比如“好的童年治愈一生,糟糕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但当我们谈论原生家庭,讲述童年创伤,从纯粹的受害者抱怨姿态抽离出来,审视它、分析它,找到了问题,然后呢?我们能做什么?这也是心理咨询最难推进的部分,因为得咨询者亲自去“实践”,每个人的方法不同,每个人收获的效果也不同。
在我认识的许多家长中,有这样一位有些特别的“妈妈”,她有着自己的原生家庭创伤,在孩子生病后也经历了无数的至暗时刻,但在追寻问题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最重要的“然后”。
这是她同我分享的,她努力治愈自己的经历。
以下整理自圆圆的讲述。
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想让我去镇子里上学,父母把我送去大姑家借住,他们家离镇子更近。
在那个家庭里,地位最高的是大姑父,然后是他们的儿子,接着是大姑,再往后是他们的大黑狗,最后才是我。
刚开始去的时候我不懂规矩,一醒来就起床,大姑就会轰我回去睡觉,后来我知道是要等姑父和哥哥吃完早餐,才可以起床。
有时他们吃得太慢了,一直等到7点钟,也就是距离上课就剩20分钟的时候,大姑的嗓子才会亮起来:“你个小妮儿,成天恁懒咧,快起吧你,都要迟到了”大姑每天早上都是这样喊我起床,但其实我五点半就醒了。
而我的早饭通常是清水煮面条配咸菜,大姑也跟我一起吃这个。
中午回家,我们能在一个桌上吃饭,但是如果我多夹了两筷子好菜,耳边必然会响起大姑的冷嘲热讽:“哟妮儿,没见过肉啊,这么没出息。”
后来我每天中午就只喝一碗汤,煎饼里只夹一点点菜。
可我住在这里,父母是要给大姑一家交粮食的,我并不是白住。
每天晚上吃完饭他们一家人都在客厅看电视,我就会回屋里去睡觉。大姑家的平房有两个卧室,一间大姑和大姑夫住,另一间我和哥哥住,中间的客厅通向外边的院子,院子里养着他们的大黑狗,我很怕那只狗,因为它总是三更半夜大摇大摆来我们屋子里睡觉。
我和哥哥的屋子中间拉着一个帘子,每天晚上,我都是上好厕所再上床,而哥哥都在屋里头用夜壶尿尿。他撒尿的时候我会感到羞耻,蒙着被子一动不动,大气都不敢出。
有一天哥哥撒完尿,我也很想尿尿,但我不想用夜壶也不敢一个人出去院子里上厕所,就只能强迫让自己睡觉,后来被憋醒,醒了就再睡。
早晨起来,我发现身下是湿的,我赶紧用被子遮住了那滩印子,仓皇而逃,就好像如果再多看一眼,“尿床”两个字就会印在我的脸上,无所遁形。
中午我磨蹭着脚步,蹭到了大姑家的院门口,抬头往里一看,大姑和哥哥就在院子中间冲着我一个劲儿地笑。印着“尿床”两个字的床单,也飘在院子里,正对着大门,昭然示众。
那时大姑家里有一些像《故事会》一样的小书,说是民间杂志,但里面好多都是黄色故事,大姑就给我讲里面的故事,讲这些还不够,她还要眉飞色舞地讲谁家的公公和媳妇怎么怎么样。那时候我才三年级,大姑讲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不喜欢,就只能脸红着跑开。
晚饭后大姑还会时不时叫我去干农活,走的时候会专门说“你们爷俩就别来了,带着这个不值钱的去就行了”。
而这一切,我只能默默忍受,不知道该怎么去反抗。
住在大姑家第二年,放寒假的第一天。大姑家附近菜市场有个卖鱼的小贩,很多人都去向小贩讨要人家挖出来的鱼下水,拿回来给自家狗吃,但一般会象征性地给点钱。大姑就指使我去要,说你是小孩儿不用给钱。我不好意思,但又不敢对大姑说“不”,只好拉着一个同学一起去。卖鱼小贩也挺好心,看是两个小女孩,咧嘴一笑,脏脏的大手套捞了一大把鱼下水放进了袋子里给我们。
我和同学提着一堆下水回去,大姑笑得很高兴,大黑狗吃得很高兴,可能是完成了一次讨好,我也感到很高兴,浑身轻松地回家过年去了。
开学前,我骑着自行车到大姑家去,刚一进大门,大姑就恶狠狠地从门里冲了出来,用一个指头指着我,劈头盖脸地大喊:“你这个杀狗凶手!你怎么还有脸上俺家来!”
“杀狗凶手”这四个字我听不懂,“你怎么还有脸上俺家来”我听懂了。
我记不得自己是怎么走进的屋子里,也不知道从哪儿飘来了一丝勇气,在床上坐了半小时后,又慢慢站起来走出去,没有哽咽,用能发出的最大声音说:“我去我姨姥姥家住了。”
后来我才知道,大姑家的狗那天吃了鱼肠之后死了,大姑认定是我在鱼肠里下了毒。
姨姥姥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表舅,在镇里开工厂,家里宽敞些,但平时人来人往的家里很忙乱,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同意收留我。
我住在客房,也算是个仓库,桌子、柜子还有架子上有很多杂七杂八的玩意儿,架子的最中间摆着一个常年不用的透明玻璃茶壶,茶壶旁还有一排落满了灰的茶杯。每天吃完晚饭回到屋,我就盯着那排茶杯看,想要拿起一个杯子走出去,洗洗,给自己倒一杯水喝,我想了无数次,但就是伸不出手,走不出去。
离开大姑家的我依旧不知道该怎么说出那句“我想”。
就这样渴了一个星期,我谢过了姨姥姥家的一大家子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从此以后从家到学校15里地的路程,我每天都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
有一次下大雨,同桌的妈妈来接他,发现我是骑自行车回家,没有带伞,就借给了我一把伞。回家的路上,我边骑车边哭,到家之后,我实在没忍住,就借着还没擦干的鼻涕和眼泪去问妈妈:“妈妈,别人家的妈妈下雨了会去接自己的孩子,你为什么从来不来接我一次啊。”
而那天妈妈是这样回答我的:“我自己在地里打农药,有人给我送伞吗?别说送伞了,有人帮我干活儿吗?你看看你爸,一天那个死样子,还有脸跟我吵吵……”
对于爸爸的无能和自己的不幸,妈妈越说越起劲儿,越说越委屈,我的眼泪也就停了。
我的爸爸是个眼高手低的人,年轻的时候一直想当个村干部,但奈何没有那个能力,不怎么种地,也没工作,混着混着就混了大半辈子。妈妈倒是有工作,但就是干不好,不光工作干不好,人际关系也处理不好,处理不好她就回家发脾气,没干两天就又得换工作。换了新工作,她就生新的气,回来发新的脾气,循环往复。
两个大人在社会里都把自己活成了各自关系网的食物链底端,没有说话的权利,却又不得不紧紧依附着各自那条纵向的家族纽带。两个人仅有的一点儿能耐,就是在外边受了气,回家撒气,彼此对骂不过瘾,还得时不时拿我和弟弟出气。
初中的时候,妈妈的家里托关系,给爸爸找了一份月薪上千的工作,在那个普遍收入几百块的年代,爸爸别提有多得意了。
我以为家里终于可以跟着“钱”扬眉吐气了,以为他们有了钱,就能多给我和弟弟一些好脸色了。
可是喜气洋洋的日子没过几天,我就发现,家里不但没有好脸,好像也还是没有钱。
一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知道爸爸一直都在拿钱搞那个他称之为“大事业”的项目,搞到最后他干脆辞了职,谁劝都拦不住。妈妈就带着我弟弟就从那个家里搬出来了。所有人都觉得,爸爸进传销窝了。
无能为力的我只能选择默不作声,在生活中依旧迎合、讨好所有人,只为得到一点好脸色。
埋头苦读了十几年,上完了大学,找到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我开始陷入新的焦虑。
虽然我受过教育,知道什么是独立女性,也知道在大城市不结婚的女性到处都是,但我没法说服自己就是那样的女性。后来,我和现在的老公通过相亲认识,各方面都情投意合的两人决定组成家庭。
尽管如此,我不敢告诉自己的伴侣,我和父亲断绝关系的原因。在定亲和结婚的流程里,凡是要家里人参与的,都是小舅作为长辈出面。
别人结婚都是大喜的日子,人生中最高兴的日子,而我却始终战战兢兢。我一直都把自己放在下位者的身份,战战兢兢地讨好所有的人,把所有的“想要”压抑到内心最深处。从结婚之前,自己给自己存嫁妆,还自己贷款买了一辆小车,连床单被褥、脸盆梳子这些所有应该由母亲置办的象征性的小东西,也是我自己去买的。
结婚前的晚上,妈妈和我大吵了一架,一直到典礼开始前,她都没来看我一眼。我一个人布置新房,当时也顾不上心酸,因为我提心吊胆的是第二天的婚礼不要出什么岔子,最害怕的是我爸假模假样地装成一个成功人士出现在婚礼上,大肆宣扬他的“传销生意”。
万幸,那天他没有出现,婚礼顺利结束了。
我把自己嫁了出去,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小家,再后来顺利怀上了宝宝。
臭臭出生的那天,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生中有了期待、有了欢喜、有了很多的“我想”,孩子每一毫米的长大,对我来说都是生活的馈赠。
臭臭一岁的时候,奶奶发现了他走路有点问题,不过那时除了奶奶,家里人谁都没把这个事儿放在心上,小孩子学走路慢一点儿就慢一点儿,没啥大影响。
但为了消除奶奶的顾虑,我们还是带孩子去了医院。得到的结果却如晴天霹雳。
孩子的肌电图没有波形,医生找来主任做进一步的检查后,发现他的脑部核磁有软化灶,但臭臭说话已经说得很清楚,医生诊断应该不是脑瘫,建议我们再去上级医院看看。
“我怀疑这个孩子得的是一个叫腓骨肌萎缩症的罕见病,我从医以来自己接诊加上听说过的只有四例,没有一个孩子会走路。”
最后,我带着孩子做了个基因检测,这是我最后的挣扎和努力。
一个月后,我们还是等来了最坏的消息:“孩子确实是CMT腓骨肌萎缩症,可能10岁左右就彻底不能走路了,以后也可能会累及呼吸,要做好心理准备。目前这病治不了,建议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为主。”
从儿保、到市医院、到省医院、再到北京,我心上的洞被撑得越来越大,那个本来以为“孩子就是学走路晚”的小口子,被一根指头、两根指头、一双大手,一下一下扯开,扯开的洞往外汩汩冒血,
我突然想回家去问问妈妈:“我怎么办呢,作为妈妈,该怎么办呢?这个事情你能不能教教我呢。”
但老天爷没有答复,妈妈选择了先死给我看。
儿子确诊的那天,我在医院接到弟弟电话,妈妈又自杀了。
我并未感到出离的愤怒或伤感,只突然产生了一种猜中狗血电视剧的某个情节后的无奈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杀成了母亲威胁和控制家人的一种手段。
她上一次自杀时,一个人跑到山上,待了一整天,因为没能下定决心,所以小舅一给她打电话,就灰溜溜地回去了。
而这次自杀的导火索是因为她受不了这么多年一直照顾她的小舅,跟她有了争执,说了她两句,她就吃了头孢然后喝了酒。
而母亲醒过来后的第一句话依旧是:“你们都不向着我。”
母亲自杀的事情,我对老公撒了谎,说妈妈只是食物中毒。回家后我没多解释,老公也并不追问。
我们得屏住气,无声地、小心翼翼地熬下去。
那段日子里,不用说对外人,连我和老公之间,都死死地抿紧了嘴巴。
从小到大对于生活中的一切,我总是想要尽力做到完美,东西如果有了破损,哪怕是一点小瑕疵,我都想要扔掉它重换一个新的。
可偏偏这一次的不完美是我的孩子,他的生命不能重来,不能修复,他是个治不好,还可能早早离去的罕见病孩子。
在正式开始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前一晚,咨询师让我列一个清单,写下不喜欢自己的地方。
第二天,我拿给咨询师一份写得满满当当的单子,才意识到我居然有这么多不喜欢自己的地方。
我还谈到了那个抱着孩子去外地就医,车子爆胎的夜晚,内心的邪恶是如何疯狂滋长,有一瞬间我竟暗暗希望乘坐的车子不只是爆胎,而是一场更大的车祸,让我和孩子都能死掉的车祸。
我的内心清楚知道“我不敢死”,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活,也明白靠自己是无法化解和处理孩子疾病这个每天要面对的事实。
对外人讲述的过程很痛苦,但也使我能稍稍松了一口气,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情自己而感到心理安慰,而是因为“讲述”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出口。
所以我强迫自己维持着刚刚张开的嘴巴,不管有用没用,都要全部讲出来。
我急迫地想要找到办法减轻痛苦,改善生活的处境,我明白,如果连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不了,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有好的生活呢?我开始搜集CMT腓骨肌萎缩症的信息、找患者组织、学习更多的护理技能,给孩子报了长期的肌肉康复训练,也继续接受着心理治疗。
在一次咨询里,咨询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半夜要上厕所,你会不耐烦吼他吗?”
我几乎想都没想,当然不会!
我突然明白了咨询师口中所说的库利的“镜像效应”。
第二天晚上我下班回到家,和往常一样累瘫在床上,臭臭爬过来抱着我,我感知着他需要我,也感知着我需要他,我们就在床上亲对方的脸蛋,我说:“臭臭,妈妈这一刻好幸福。”
臭臭说:“妈妈我也好幸福”
“你为什么幸福呢?”
臭臭说:“因为你是我妈妈。”
这个时候,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那些老师口中的还有书上的种种术语。
我的一生中拥有过许多镜像,在我身上投射出不同的姿态,借住在大姑家时被贬低,被忽视的经历塑造了我的自我认知,因为大姑一家对她的态度和行为,让我观察到自己“不值得”“不被重视”的自我形象。
而母亲生活中的抱怨和指责,加深了这种认知。从母亲那里,我得到的反馈永远都是消极的,让我更加相信自己是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的。
而后的生活里面,我习惯于自我去强化这些形象,把它们看作是我真实的样子。
我无法坦率地接受别人的善意,在学校里,学生给我过生日,我会担心这样会让其他老师看到,自己好像很出风头,会特别不好意思,也无法接受别人的目光,比如穿衣服,我既怕别人说你今天的衣服真好看,也怕别人觉得我穿的土,总是想淹没在人群里。我也不敢有自己的爱好,对事物缺少欲望,认为应该节俭,而自己不配得到那些美好。久而久之,我开始对生活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生活就是三点一线
我从没有找到过这样的镜像,也没有拥有过这么好的客体,能够直接而坦诚地告诉我,我很好。这让我拥有无限的勇气,在往后的生活里找回我的主体性,找回我的力量。
在后来的生活里,我时常入神地观察着臭臭,同样对于自己身上创伤的审视也越来越具体。
一次,我看到臭臭特别贪心地跟我要草莓吃,吃了一个还要吃一个,边吃还边说:“妈妈草莓怎么这么香这么好吃呀!”
就一瞬间,我被儿子的“想要”,被他的“小贪婪”和他对这个世界的渴望感动到了,就那么一个瞬间,困扰我这么多年的问题一下子就通了。
孩子虽然生了病,但不影响他的“想要”,而我虽然是个健康的人,可前三十几年,丢掉了所有的“想要”,一直活在别人的“想要我怎么样”里。
而臭臭的到来让我感到有了期待,我的那些“想要”都来源于他。我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想要”。
而随之逐渐清晰的是,我不应该只是靠着那份所谓的“母亲的责任”苦苦支撑着去养活臭臭,而是要好好陪他长大,带他体验他的每一个“想要”,与此同时,我完全有机会再养自己一次,体验每一个自己的“想要”。
“重新养育自己”这句在网络上被引用无数次的话语,此刻,它像《命运交响曲》“邦邦邦邦”那样,温柔有力地在耳边响起,这丝毫无关于“女性文学”的自怜自艾,而是一个平凡女性生命的回响。
“好好养一遍自己”并不直接等于物质的补偿,但物质满足确实也是各项手段中的一种。
在计算过孩子日常就医费用、家庭开支以及必要的存钱比例后,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1000元购物基金,那是我可以自由支配的钱,想买什么都行。
当然最后留下的东西其实不多,但收货退货拆快递的过程本身,是一种变相的解压方式。
而筛选过后被留下的东西不多是因为想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对我来说并不容易。我经常会在自己产生想要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冒出另一个强烈的念头打消这个“想要”,理由更是多种多样,比如是不是凉性水果对身体不好?是不是家里已经有了老公买的另一种饮料?是不是那件衣服太过招摇?是不是买这个东西可能会被婆婆说乱花钱?又或者要不就省省吧,省下来给孩子用。
有的时候我会强迫自己去超市逛一圈,只要看到一个有点想吃的就买下来,看看自己到底喜欢吃什么,不想自己总是说随便。我也在尝试给自己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而不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和孩子上。
每当有一些进步的时候,我会欣喜地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就像记录孩子的成长一样认真细致。
第一阶段的胜利是,我发现自己喜欢吃鸡爪!并且在别人都不想吃的情况下,我能心安理得给自己买一份吃。
第二阶段的胜利是我发现自己喜欢在公园打气球,还喜欢去游泳,这都是以前都没尝试过的一个人的活动。
我仔仔细细地探索自己的每一个“想要”,然后小心翼翼地自己保护起来,鼓励它、滋养它、反哺自己。
第三阶段的胜利是我不再当“好好女士”。
与母亲的冲突让我意识到,一味地忍气吞声换回的只有变本加厉,从那之后,面对无端的指责和无理的要求,我选择反击和拒绝。
记得小时候,大概5岁就开始就帮忙做饭,有一件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天在厨房帮忙,因为土豆没洗得特别干净我就开始擦丝儿了,母亲当着所有亲戚的面把一盆土豆丝都倒到院子里去了,然后开始骂我,越骂越大声,越骂起劲儿,在外人面前骂我好像会使她感到兴奋,或许我觉得也是因为我和弟弟从小不还嘴,让她对于骂自己最亲近的人,永远都有恃无恐。
但现在如果她再骂我,我一定会反抗她,据理力争。
不光是对母亲,对于同事、朋友、陌生人,我也开始试着说不,在一次争取快递送货上门服务的交涉中,我第一次鼓足了勇气跟对方说“这种情况我是可以投诉的!”也第一次没有屈服于对方的挑衅,打出了人生中第一个投诉电话。
第四阶段的胜利,是我最骄傲的胜利,我终于可以不再压抑自己,直接表达出我的情绪。
那天我们带着孩子出去玩,下车的时候,我没找到手机,婆婆忙着抱儿子,我让老公帮忙找找,他不耐烦地扫视了一圈,就说没有。大家都下车了,我找了半天,好在找到了。
等追上他们,我高兴地说就在包里呢,没想到公公语气很重地教训了我一句,说“你开什么静音啊”。
“都找到了,干吗还要说我一句呢!”我有一些委屈,就回了一句嘴,这下婆婆又搭上话了,说我语气不好顶撞公公了。
公公头一扭,手一背走在最前面,老公抱着孩子和婆婆也走了,我愣了愣,跟在最后。
他们坐在观光车上,该拍照拍照,该说笑说笑,我转头装作看风景,其实在偷偷掉眼泪,我马上意识到自己此刻正在内耗自己的情绪,这种情况要是放在以前我大概率就又是忍忍算了,毕竟也不是啥大事儿。
但委屈、沮丧了一整天,晚上回到家我就想着,好好养自己,也得要好好照顾自己的情绪,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大局为重。我想来想去,决定要说出来,至于怎么说,我选择了撒娇着说。撒娇是我最不愿意用的一种方法,人只有在有能量、内心很稳的时候才能撒娇,在我给自己做了100遍心理建设后,我终于说了。
我刚说出“老公我今天好委屈”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很争气地配合着掉下来了,
老公有点心疼,又有点好奇地凑过来擦我的眼泪,这时候我就知道了,这件事儿可以讲了。
我第一次主动表达了自己的委屈,也直言了自己对于如何与公婆和谐相处的想法。
回想当初把儿子的基因报告发给北京医生后,手机上那句“目前这病治不了,建议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为主。”我强忍着没有拿给老公看,一个人把那些文字吞了进去,在巨大的痛苦里打起精神、切换不同的身份,经营着这个5口之家,持续地摸索着更多“女人”“大人”“大女人”的力量。
如果没有儿子,我当然也会长成一个大人,但肯定不是现在这样,或许只会按部就班地、像老牛一样往前挪着捱生活,所以儿子可能是来拯救我的,他才不是一个不完美的有缺陷的孩子。
所以我下一阶段的目标是接纳全部的自己。
以前,我每年的新年愿望都是去迎接一个更好的自己,今年我不这么说,我觉得我已经很好了!所以今年我的愿望就是:去感受,去体验,我要先当个拥有自我的人,让我的儿子看着妈妈也就会学会怎么做人了。不只是做个好人,要做个有感觉、有自我意识的人!
从逆来顺受、谨小慎微、习惯性讨好又配得感极差,到如今自信满满开朗阳光,圆圆的自救过程中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感染了我也感染了身边人。当然,心理咨询在这个转变里具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解释起来是极为复杂的,它涉及环境、其他事件的交织、孩子贪吃草莓时和妈妈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等等。一切都并非模式化的,因此笔者只是尽力还原这个过程,不做过多讨论。
如今的圆圆仍旧在好好养育孩子和自己的过程里,努力治愈自己,并坚信这将是她一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