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6|回复: 0

[哲史艺丛] 秦代李斯编了一部小学识字课本,一直影响到现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9-11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秦代李斯编了一部小学识字课本,一直影响到现在……

 昕曜 国家人文历史 2024年09月09日 08:06


IMG_3199.PNG


本 文 约 39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 钟 


近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学,迎来“神兽归笼”。对于开始上课的“神兽”们而言,课本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课本的编写问题也是从古至今都受到高度重视。有时候,中央大员甚至会直接编写课本,比如秦朝丞相李斯就曾经编写了识字课本《苍颉篇》。

IMG_3200.JPG


李斯为什么要编写小学识字课本


秦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了强化统一采取了很多措施。作为秦始皇的左膀右臂,李斯非常支持这些措施,其中不少内容就来自他本人,比如“书同文”。当时中国流行的文字主要是篆书,被称为“大篆”。不过,大篆笔画繁琐,而且各国所用的大篆有不少的差别,李斯就向秦始皇建议,把那些和秦国文字差异较大的文字统统废掉,采用新的字体:小篆。秦始皇采纳了这个建议,然后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李斯。因此,小篆这种新的字体主要就是由李斯等人编制的。


IMG_3201.JPG


李斯在文字、书法方面,还是有些功底的。在他年轻时,他的父亲看他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就在衙门之中给他谋求了一个掌管文书的刀笔吏的工作,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竹简上刻刻画画,也算是很有经验了。从秦始皇那里领了任务后,李斯就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把一些过于繁难的大篆进行了改造,于是小篆这种字体就出现了。


IMG_3202.JPG

IMG_3203.JPG


李斯在对大篆进行规范化和简化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这种字体的艺术性,所以直到今天,篆书仍然是一种非常受重视的书体,会经常出现在一些隆重的场合中。后世公认李斯既是小篆的开创者,也是篆书的集大成者。后世的篆书家班固、蔡邕等人都深受他的影响,南梁的书画家袁昂曾经说“李斯书世为冠盖”,清代的书法家钱冰则说“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


IMG_3204.JPG

IMG_3205.JPG


新的字体研究出来了,接下来李斯等就要想办法来进行推广了。首先是皇帝带头。秦始皇在一统之后,到处巡游,同时在各地留下一些诏书,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刻写在山体上或者石碑上,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等,这些碑刻就都是用小篆刻成的,而且大部分出自李斯之手。这些碑刻除了歌颂秦始皇的功绩,还有一种提供规范字体、让百姓观摩学习的功能。在秦朝各类公文之中,采用的也都是小篆字体。


IMG_3206.JPG


除此之外,推广字体还必须“从娃娃抓起”——给孩子们编订规范的识字课本。这个任务自然又落到了李斯头上。于是,李斯就编写了小学生识字课本:《苍颉篇》。


《苍颉篇》都说了点啥


顾名思义,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苍颉篇》,那一定是和苍颉(后世多称仓颉)这位有些神话色彩的“造字第一人”有关系的。的确,这本书的第一句就提到了苍颉:“苍颉作书”。这也是这部识字课本得名的由来。当时除了李斯所写的《苍颉篇》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也编写了小学识字课本,分别是中车府令赵高的《爰历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两篇的命名与《苍颉篇》相似,也是取正文的前两个字。不过后两者的影响远不及《苍颉篇》,后来它们被汉代的人们放在一起,统称《苍颉篇》,或者称“秦三苍”


IMG_3207.JPG


《苍颉篇》主要是一部字书,据考证全书一共3300字左右,没有重复的字。作为一部小学识字课本,它编排呈现的方式是四个字一句的韵文,以便儿童诵读记忆,例如第一章前面几句是:


“苍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诏,谨慎敬戒。勉力讽诵,昼夜勿置。苟务成史,计会辩治。”


显然,这是一种夹叙夹议的叙述风格,文章不仅叙述了苍颉造字,还对进行学习的儿童进行了教诲,让他们必须随时保持学习的状态。此后的各章节大都是这样一种风格。有人看了《苍颉篇》之后不禁感慨:中国的学生们不容易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至少从秦朝开始,他们就开始“卷”了。


不过,《苍颉篇》的内容并不是一直都有逻辑的,后面有不少内容是为了识字而放在一起,主要是同义词、近义词等,以方便儿童进行辨析、对比、联想,没有什么意义关联,如第37章前几句:


“涓满汏濡,襦依孂婧。倓我臭伏,泄凶訬轻。锦绣缋缦,紃纶组缨。”


这样的情况也表明《苍颉篇》作为早期的识字课本,还带有原始的特点。 


IMG_3208.JPG


从内容来说,《苍颉篇》虽然被定位为一本小学识字课本,但是,内容却并不浅显,而是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从这个角度而言,《苍颉篇》也成为后世人们了解秦代社会各方面状况的重要资料。例如《苍颉篇》的第一章其实就是秦代的劝学篇。“劝学”一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礼记》《吕氏春秋》《论语》之中就有相关叙述,儒学大师荀子更是有专门的《劝学篇》。《苍颉篇》把劝学放在了第一章,这是一种传承,表明了秦代时期统治者对于儿童学习的重视。


除了教育思想之外,人们从《苍颉篇》中还可以看到其他的情况,比如从“卜筮兆占,祟在社场。寇贼盗杀,捕狱问谅”,人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的宗教、司法等内容;从“径路冲术,街巷垣蘠。开闭门闾,阙廷庙郎”中依稀可以了解当时的交通、建筑方面的情况;从“朔时日月,星晨纪纲。冬寒夏暑,玄气阴阳”,则可以约略知道当时的气候与四季的变化,等等。


《苍颉篇》对汉字的发展影响多大


今天,小学生们在识字时都要学习和掌握汉字的各个部首,在查字典时,部首就是索引和“路线图”。部首规则是中国文字学史上最重要的规则之一,而这也是从《苍颉篇》开始萌芽的。如前文所述,《苍颉篇》把许多有相同组成部分的字放在了一起,部首制已经出现了苗头。这个特点被后来汉代的一部重要的儿童识字课本《急就篇》所继承,该书的作者是汉元帝时期的黄门令史游。史游在编写《急就篇》的时候,充分参考了《苍颉篇》,也把许多有同样部首的字放在了一起。不过,真正发现并确立这个规则的人则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之中第一次明确了部首制这个规则。许慎在详细地研究了《苍颉篇》和《急就篇》等字书的基础上,正式提出“其建首也,立为一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部首制原则,从而使汉字的研究与创制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部首制规则也成为后世编撰词典的基本原则。


IMG_3209.PNG

IMG_3210.JPG


人们都知道创制汉字的方法为“六书”,这个方法也是许慎等学者在对《苍颉篇》等字书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而将其系统化、理论化的。《说文解字》以篆字为主,这些篆字主要来自《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急就篇》等。在许慎眼中,《苍颉篇》有着特殊的地位,因此,他将《苍颉篇》中的大部分字列为“正字”,即最规范的字。在对这些字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许慎结合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提出了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汉字的造字方法,并用这个理论分析了9353个汉字的构造。虽然也有学者认为,转注和假借是汉字的使用方法,而不是创造方法,但是“六书”说仍然为人们提供了分析汉字体系的科学方法。直到今天,简化汉字中的一半左右仍然是符合“六书”理论的。


部首制、六书这些理论,是由许慎等学者在研究《苍颉篇》等著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理论不仅让人们能够更加科学地分析汉字的构造与发展演化,同时也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影响。


IMG_3211.JPG


《苍颉篇》还是《仓颉篇》


有人可能会发现,关于这本书的书名,有《苍颉篇》和《仓颉篇》两种。到底哪一种才是“正宗”呢?

由于《苍颉篇》的重要性,从汉朝开始,研究它的人就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对之进行增补,出现了所谓的“汉三苍”,同时各种各样的带有注释的版本也越来越多。可以确定的是,截至西汉时期,各种书籍中都是“苍颉”。不过,在这样一个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同的写法也是在所难免的,其实古人也没有现代人的那种精确的概念,语言的运用也不像现代那样严格,比如古文之中大量存在着通假字。那么,“仓颉”这个词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有学者进行检索之后认为,可能是东汉的学者王充和班固首先用了这个词。王充的《论衡》中用“苍颉”5次,“仓颉”15次,班固的《汉书》中用“苍颉”12次,用“仓颉”2次。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是“苍颉”“仓颉”并用。有了这些“大咖”在先,此后各朝各代的学者也开始“苍颉”“仓颉”并用了。虽然这两个词的混用状况越来越多,但是一些注重考证的学者仍然重视两者的区分,比如在十三经注疏中,“苍颉”“仓颉”的出现比就为40:2。


IMG_3212.JPG

由此可见,最初的书名的确应该是《苍颉篇》,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在居延汉简以及玉门花海汉简之中,本书的书名都是《苍颉篇》,其中居延汉简的时间跨度是西汉武帝到东汉光武帝,玉门花海汉简的时间是西汉前中期。虽然在后来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仓颉篇》的书名,但在今天的学术界,用《苍颉篇》的情况还是更为普遍一些。


想当年,李斯在编写《苍颉篇》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这个小学识字课本竟然会对后世有如此深刻的影响吧。这也正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的一个绝佳例证。


考文献:

[1]宁赫.《仓颉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杨振红,单印飞.北大汉简《苍颉篇·阔错》的释读与章旨[J].历史研究,2017,(06):167-177.

[3]孙新梅.《苍颉篇》之流传与“苍颉、仓颉”孰是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08):51-56.

[4]祝唯庸.李斯和他一统天下的小篆[J].中国民族博览,2019,(11):82-85. 

[5]许景怡,刘洪强,胡海若等.李斯的小篆书写与大一统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命运[J].中国书画,2021,(01):32-38. 

[6]祝永新.漢簡《蒼頡篇》及“蒼頡”相關問題研究[D].西南大学. 2021.

[7]韩鉴堂. 中国汉字[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23.01.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IMG_3213.JPG
END
作者 | 昕曜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贾滢(实习)
校对 | 火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10:22 AM , Processed in 0.0495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