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6|回复: 0

[时评] 巴新山体滑坡搜救暂停,无法逃离的危险家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7 02: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巴新山体滑坡搜救暂停,无法逃离的危险家园

 倾听远方的 凤凰WEEKLY国际 2024年06月07日 00:50

IMG_0815.JPG

◆人们聚集在恩加省山体滑坡的现场。

丨亦凡
编辑丨漆菲

经过长达近两周的搜救,巴布亚新几内亚军方6月5日表示,因存在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的风险,恩加省山体滑坡灾区相关搜救工作暂停。

官方初步估计,有超过2000人被埋,但具体死伤数据难以统计,至今仅找到极少遇难者。

为了悼念逝者,当地村民们在脸上抹满黏土,围坐一起,为罹难亲友举行葬礼,这种名为“haus krai”的仪式将持续数周。

IMG_0816.PNG

人们在脸上抹了黏土,为亲人举办悼念仪式。

失去至亲的悲剧发生在瞬间。5月24日凌晨3时许,恩加省穆利塔卡地区的人们正在熟睡中。毫无征兆地,大量巨石、泥巴、树木碎片倾泻而下,转眼间几个村子消失在淤泥中。发生滑坡的山体似乎被削开,成了垂直落差达数百米的陡峭悬崖

“当山体倒下时,发出了巨大噪音,当地人非常恐惧。那些得以逃离的人,跑到了森林或山里,希望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人道主义机构援外社国际协会(CARE International)驻巴新的负责人贾斯廷·麦克马洪(Justine McMahon)告诉《凤凰周刊》。

IMG_0817.JPG

被灾害毁坏的房屋。

麦克马洪来自澳大利亚,在这个紧邻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国家生活了12年,为当地人提供人道主义救助,也帮助他们应对山体滑坡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比如安置幸存者以及提供必要物资。

但在这个极度不发达的国家,能做的努力非常有限。时至今日,当地人仍希望在废墟中找到亲人遗体,他们的工具只有铲子和双手。


频遭灾害侵扰


山体滑坡在巴新并不罕见,仅今年就已出现多起。3月中旬,巴新发生三起山体滑坡灾害,导致21人死亡,4月的滑坡中又有14人丧生。

5月底,灾害再次侵袭这个太平洋岛国。至于这次山体滑坡的诱因,主要有两方面,包括地壳活动和强降水。

IMG_0818.PNG

发生山体滑坡的地方变得非常陡峭。

至于这次山体滑坡的诱因,主要有两方面,包括地壳活动和强降水。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周楚涵向《凤凰周刊》解释说,“巴新所处地带地壳活跃,长期活动塑造了它的地形地势,导致该地持续面临风险。此外还有气候条件,因为地处热带,巴新炎热潮湿,降水丰沛,其全年分为旱季和雨季,这个事件正好发生在雨季末端,过去几个月的强降水累积导致了现在的结果。”

麦克马洪生活在巴新的这些年,也经历过相当严重的滑坡事件。“2018年,高地地区发生了一场地震,导致多地发生山体滑坡。当时波及范围更广,这次更为局部,但从规模上来说是接近的。”

尽管是世界第三大岛国,但巴新并不为人熟知。它由新几内亚岛的东半部及在美拉尼西亚(澳大利亚以北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近海岛屿组成,西部有着和印尼的陆地边界,南部紧邻澳大利亚,东部则与所罗门群岛接近。巴新全境有600多个岛屿,大部分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降水量2500毫米。

IMG_0819.PNG

巴新地处大洋洲,临近澳大利亚和印尼。

这个组合起来的国名源自其曲折的历史,由于所处位置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主要通道之一,这片地区的不同部分曾被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殖民。二战期间,新几内亚战役成为日本和盟国之间的主要军事战役,战后,巴布亚和新几内亚合并为一块领土。

除了地理位置特殊,巴新地理环境也十分多样。这里有茂密的雨林,也有独立的一众岛屿,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具物种多样性的国家,有着别处从未发现过的动植物。

但因为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处于几个板块碰撞的点上,巴新的地震活动十分频繁,有时伴有海啸,火山喷发事件也很常见。

IMG_0820.PNG

过去一个月,巴新及周边地区发生了近百次地震。

与此同时,这里还处于热带气旋路径上,强风、暴雨、风暴潮和洪水屡见不鲜,强降水事件会使土壤饱和,降低土壤稳定性,增加山体滑坡的风险,在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尤其如此。

周楚涵提到,巴新的山体滑坡存在复杂性,很难归因于某一点。“在热带,雨季降水可能造成破坏性后果,虽然一两场雨后不一定看得到影响,但大量降雨叠加地壳活动,综合作用会导致严重结果。”

世界多地都有山体滑坡灾害,中国也常面临威胁,但同巴新相比,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之处。周楚涵表示,降水模式趋向极端性的转变存在类似之处。中国就因为气候变化出现了更多极端性降水,导致山体滑坡事件的风险增加。“此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比如煤矿采空、地下水采空这样不可持续的资源开采。”


难以推进的救援


正因为诱因复杂,目前为山体滑坡做出预警依然难以实现。而巴新的山体滑坡又发生于半夜,熟睡中的人们无法感知危险降临,“山体滑坡冲击量很大,发生得非常快,一旦发生的时候,很难阻止跟挽回。”周楚涵说。

一方面,发生于夜晚的灾难让更多人被掩埋,另一方面,山体滑坡中被掩埋的人通常面临更低的生还率。

“山体滑坡相对于地震而言有所区别,它的残骸成分会更复杂。”周楚涵解释说,因为大量的山体发生滑动,且在瞬间发生,带来很多成分在其中,而且碎片化程度极高。“当人们被非常细碎的东西压埋时,等待救援期间的氧气量非常低,这会降低生存几率。”

此外,山体滑坡可能连续发生,由于土地移动和碎石的存在,巴新此次受影响的人数只会更多。如果这些碎石继续移动,还可能摧毁山下的更多村庄。因此,当地政府已经紧急疏散事发地附近约7900人,并警告可能发生更多山体滑坡。

与此同时,救援也面临风险。事故发生地位于恩加省穆利塔卡地区,在首都莫尔斯比港以北约600公里处。这里地处偏远,通信不便,还时常有部落冲突。为了规避风险,救援人员只能乘坐由士兵护送的车队,并在夜间返回约60公里外的省会。

恩加省灾害委员会主席桑迪斯·察卡告诉路透社:“山体滑坡地区非常不稳定。我们到那里的时候,经常听到山上传来巨大的爆炸声,还有岩石和碎石掉下来。”

由于道路在灾害中严重受损,被埋在数米深的废墟之下,导致重型设备很难快速进入灾区。直到灾难发生第三天,当地建筑商捐赠的挖掘机才成为第一台帮助村民挖掘尸体的设备。未曾想,村民们却因此产生分歧,有人埋怨来得太晚,有些人则担忧,机械挖掘会损害到亲人的遗体。两天后,这台挖掘机被运走。

IMG_0821.JPG

灾后第三天,第一台挖掘机才抵达现场。

麦克马洪认为,当地政府已经尽快对灾难做出了反应和行动,积极进行组织,但很多技能他们都不具备,需要寻求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合作。

作为与其最近的邻国,澳大利亚一直是巴新最重要的援助国,此次派遣了飞机和其他设备前往山体滑坡现场救援,并将提供250万澳元的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应对行动。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黄英贤表示,“人员伤亡和破坏令人震惊。作为朋友和合作伙伴,澳大利亚随时准备协助救援和恢复工作。”

中方也表示为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援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称,中方正在密切关注巴新的灾情信息,也同巴新方面保持着密切沟通,我们将根据灾情和救灾的需要提供帮助。

周楚涵说,诸多因素都决定了响应能力,但巴新无论是在当地能力还是外部救援方面都处于劣势,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太平洋小岛国,它的资源非常有限,即便澳大利亚提供援助也需要时间。

22.jpg

人们只能用简易的铲子和双手挖掘遇难者。


最农村化的国度


要理解救援之难以及死伤之多,还需要理解巴新的特殊之处。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沈予加长期关注和研究巴新,她告诉《凤凰周刊》,“巴新是一个部落国家,没有建立现代国家体系,全球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国家保留了这种完整的部落制度。”

这里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国家之一,境内有数百个土著民族,大多数是巴布亚人,还有些土著民族是南岛人。在这里,光是已知语言就有839种。

麦克马洪说,恩加省也有自己的语言,当地人过着相当简易的生活。尽管政府希望提升当地的教育水平,但这里仍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社区。

IMG_0823.JPG

山村中的房屋大多是极其简易的材料建造起来的。

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 (CIA) 2018年发布的信息,巴新城市人口比例是世界第二低,为13.2%,仅次于布隆迪。沈予加说,该国没有经历工业化、没有城镇化,许多人的身份认同都来自部落,人们也是以部落为基本单位生存的。

这意味着,政府无力对部落居民们予以管理,甚至无法确知有多少人在这场灾害中遇难。5月29日,巴新总理马拉佩表示,初步估计遇难人数可能超过2000人,但这一数据相当不精准。

巴新官方公布的人口数字约为1000万,但联合国表示,这个国家多年来没进行过全面的人口普查,2022年的实际人口可能接近1700万。沈予加也说,巴新政府根本没有能力进行人口普查,“只能靠卫星俯拍图,通过查看房子的数量来估算人口”。

尽管如此,麦克马洪觉得,村民们应当知道有多少人丧生,“因为当地社区很小,人们彼此认识”。

这个国家发展落后也有着地理因素的制约。巴新的低地和沿海地区有茂密的雨林,而主要河流周围有大片湿地。这种地形难以建立交通基础设施,大城市之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公路,很多时候只能靠飞机出行。

“巴新城市间的连接方式主要靠飞机,但他们的机场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沈予加说,“所谓机场就是一个棚子,有些城市机场的跑道路面甚至没有硬化。而城市和城市之间的地面交通则更加糟糕,有些只有泥路和土路。”

IMG_0824.JPG

山体滑坡导致道路被堵塞。

虽然没能前往灾害所在地,但麦克马洪去过恩加省,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那是个很简朴的村子,人们用从树林里得到的材料造一个住处,比如木材、藤蔓,用这些东西做屋顶和房子。”她说,“虽然这是他们永远的家,但这些房子根本不坚固,非常简易。”

然而,这样原始的环境中依然生活着大量人口,导致很多人失去了不止一位家庭成员。一位幸存者告诉法国电视24台(France24),他失去了父亲、母亲、妻子和三个儿子,只有当晚和自己睡在一起的一个儿子幸存,“我当时拉住他的手,一起逃走了”。

家里孩子多也是巴新的一大特色。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巴新42%的人口年龄在16岁以下。麦克马洪介绍说,每家平均可能会生六七个孩子,这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观念因素导致的。“很多人不想进行节育,或是没有节育的手段。”

“在高地许多地区,男性是家里的话事人。虽然巴新是一夫一妻制,但有些男性可能会娶不止一个妻子。”麦克马洪说,“后者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妻子,如果男方有钱,他会给女方家庭一些东西,也没有正式的仪式,但这个女性从习俗上来说就是他的妻子。”


脆弱国家的困境


对幸存者来说,山体滑坡带走了家人,也制造了多重困境。无论是栖居的房子、干净的水源,还是自给自足的菜园,都付诸东流了。麦克马洪说,眼下最需要的是食物、水、住所、药品。“此外,我们认为保护是一个大问题。例如照顾儿童和老人,我们将提供给居民们需要的物资,还将建立儿童友好空间来帮助他们。”

灾害过后,公共健康风险也将持续威胁幸存者。死难者的遗体被掩埋后,人们会闻到血腥味,孩子们就在其上穿行。国际移民组织驻巴新负责人塞尔汉·阿克托普拉克(Serhan Aktoprak)表示,“我最大的担心是尸体腐烂,水体流动,这将带来与传染病有关的严重健康风险。”

对当地人来说,精神上的创伤同样巨大。麦克马洪说,“面对第一批外来者时,居民们甚至很难和他们交流,因为大家都处于震惊中。一些孩子也因为他们的所见所闻而不愿开口。我认为人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克服这种创伤。”

尽管对山体滑坡做出预警不易,周楚涵说,仍可以做一些提前准备。“比方说通过对极端天气进行预警,提前撤离高风险地带,为这类不可测的灾难作准备。”

IMG_0825.JPG

山体滑坡后,这片地区依然非常危险,不断有碎石落下。

放在更广阔的语境中来说,面对自然灾害以及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时,需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和应对。周楚涵举例说,希望巴新这样的气候脆弱国家能够得到更多针对气候适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完善地质监测和气候风险评估,从而降低损失和伤亡。

对巴新来说,更核心的困境在于经济落后。沈予加表示,“巴新的国家经济结构很简单,以矿业为主,但矿业是不带来就业岗位的产业。这里没有工业,也没有服务业,部落里大多数都是自给自足的农业。”

“甚至可以说,这种自给自足并不能算农业,因为农业还需要把农产品生产出来卖出去。但当地没有路,农产品收获了也无法进行买卖。飞机运输也很昂贵。”沈予加补充说,“它的农业落后跟没有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关系。”

发展当地农业的韧性也是应对灾难的必要之举。周楚涵提到,由于巴新的大部分人口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来源,抗灾作物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样重要。

为了帮助巴新,中国早就开始在当地推广更为高产的农作物,比如因地制宜地用巨菌草来培养种植蘑菇。这种方法种植蘑菇生长速度快且产量高,有效提升了当地人的收入水平。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还教会了当地人种植旱稻技术。

然而,摆脱部落化的生活方式,实现城镇化远非一日之功。

作为深受灾害影响的区域,搬家亦有可能成为被迫之举。周楚涵举例说,希腊有一个小镇叫做梅塔诺佛希斯(Metamorfosi),那里不断遭遇洪水冲击,全村举行投票,决定搬离这个地方,整个村子的人都成了气候移民。“但是,迁移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气候风险正在威胁地球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而且,尽管家园可以重新安置,但是,世世代代的记忆和与家乡土地的感情是无法复制的。”

对于巴新这些部落居民来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他们没有选择空间,也无处迁徙。阿克托普拉克说,如果幸存者全部迁移到城市,“或将引发更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因此,临时避难后,这些人大概率会回到他们的土地。“对于当地村民来说,土地真的很重要,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关乎祖先和历史。”麦克马洪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5 12:59 PM , Processed in 0.0901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