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史地人物] 8.7分神作!吊打所有大女主!内娱算个屁!她才配叫国产顶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6 08: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7分神作!吊打所有大女主!内娱算个屁!她才配叫国产顶流!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24年06月03日 23:04


有这样一个中国女人,令余华和莫言都赞不绝口。

这两位文学大咖最念念不忘的,是跟她一起吃饭的日子。

莫言说:我和她见面只做了三件事,去她家吃饭,去她朋友家吃饭,她拉着我去外面吃饭。

余华则说:她请我吃饭,特别大方,一顿饭就要花上好几百。但她自己,电脑出了问题,要换台新的都舍不得…

这个中国女人,很多人连她的名字都没听过,更不会知道,她差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三生三世聂华苓》
IMG_0346.JPG

IMG_0347.JPG

在美国中西部小城爱荷华,有这样一栋红楼,房子里有一间不大的客厅。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这里接待了,来自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位诗人和作家。

IMG_0348.JPG
IMG_0349.JPG
IMG_0350.GIF

这是中国女人聂华苓的客厅。

客人都是她和丈夫保罗邀请的,差旅食宿费用全包。

这里经常聚满了人,回响着不同的语言,当然最通用的语言是笑声。

大家吃一顿又一顿的饭,畅所欲言,直到深夜…

主题嘛,没有,随便聊,不用上价值,不要求出什么总结报告、学术成果。

主人家只管客人好吃好喝,不管你干嘛,想跳河都行…

IMG_0351.JPG
IMG_0352-ezgif.com-optimize.gif
IMG_0353.JPG

但,这里又俨然一个小联合国。

纷争当然存在,大家来自世界不同的角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常会吵起来。

有一阵子,埃及和以色列正在打仗,刚好两国的作家都被邀请来了。

两人见面讲话,没说几句,酒杯就丢过去了,把周围的人都吓坏了…

IMG_0354-ezgif.com-optimize.gif

但四个月后,他们离开,在机场抱在一起哭。

台湾作家蒋勋亲历这一幕,感慨万千:真的很受震动,你们是最大的敌人,但是你们有机会在一起面对面,把痛恨对方的话都讲出来了,可以拥抱痛哭…

IMG_0355.JPG

而聂华苓,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女人,最关心的,还是华文写作圈。

她喜欢请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作家。

但六十年代的政治气氛很敏感,两岸都很难接触外面的世界,而彼此之间还是敌对状态。

1979年之前,聂华苓发往大陆的邀请函,全部没有回信。

台湾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她计划邀请左派作家陈映真,但1968年,陈映真被捕了…

后来出狱了,还是出不来,请了好几次,直到1983年才成行。

IMG_0356.JPG
IMG_0357.JPG

1979年中美建交,聂华苓又一次向大陆作家发出了邀请。

IMG_0358-ezgif.com-optimize.gif

终于,萧乾来了,聂华苓为他办了第一个“中国周末”。 

IMG_0359.JPG

她激动万分:看到他特别亲切,那就是祖国!好像他把祖国的土地都带来了!

随后,丁玲、王蒙、艾青、阿城、迟子建、冯骥才、王安忆、余华、莫言…一大群大陆作家走进了聂华苓的客厅。

IMG_0360.JPG
IMG_0361.JPG
IMG_0362.JPG

他们和台湾来的林怀民、蒋勋、陈映真、柏杨、白先勇、李昂…坐在一起畅谈。

两岸作家,同文同种,却又彼此陌生…

在这儿,他们有了第一次的碰撞。

蒋勋至今仍然记得,当有人质疑丁玲的共产主义信仰时,她努力辩驳,那种坚定令他动容;

IMG_0363.JPG
IMG_0364.JPG

也记得他们去芝加哥,在灯红酒绿的夜店,看披着貂皮的女人喝酒…

丁玲当时的打扮很朴素,就像一个乡下老太太。

蒋勋担心她会感到紧张,但丁玲推了推他,说:蒋勋你知不知道,我当年在上海,就是这样子。

IMG_0365.JPG

蒋勋非常吃惊,无法想象她曾经是一个这样前卫的女性…

此时此刻,政治背景变得不再重要,人跟人的真心交流,胜过了一切。

有人说:柏林墙倒之前,在爱荷华已经被拆除了。

而促成这一切的,必须是这个叫聂华苓的女人。

IMG_0366.JPG

聂华苓说:我是一棵树,根在大陆,干在台湾,枝叶在爱荷华。

1925年,她出生在湖北武汉。

祖父是诗人,家里常常聚集了一群文人吟诵,年幼的聂华苓觉得好听,也自然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因为有这样的熏陶,童年时她语文就很好,作文经常被老师拿出来朗读。

IMG_0367.PNG
童年聂华苓

那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聂华苓11岁时,父亲去世,再之后,抗战全面爆发…

少年不识愁滋味,聂华苓还不知道,一个女孩在那样的环境里要面对什么,整天只知玩耍…

但母亲很坚决,女孩子也要坚持读书。

母亲流着眼泪,把十四岁的聂华苓,送上了去外地上学的轮船,挥手告别,心中不舍,却没有一丝犹豫。

IMG_0368.JPG

战争年代,学校四处流亡,聂华苓也成了流亡学生,和家人的联系断绝了…

她先在湖北联合中学读书,后考入迁到重庆的中央大学外文系。

求学的日子很苦,想家了,同学们就抱在一起哭。

还总是吃不饱,一天吃一个很硬的馒头,俗称“炸弹”,一桶桶的稀饭,都要刮得干干净净,刮桶的声音能传得很远…

IMG_0369.JPG

但那时的学生有志气,大家都想着要读书救国。

聂华苓和同学一起办壁报,常常干通宵,做出来全校最好的壁报,也就是那个时候,她积累了看稿编辑的能力。

1948年,聂华苓大学毕业,同一年,她嫁给了同学王正路。第二年,一家人来到了台湾。

IMG_0370.JPG

在台湾,聂华苓在《自由中国》杂志社找到了一份编辑工作。她是编委会里最年轻的,也是唯一的女性。

在这里,聂华苓工作了11年,结识了雷震、殷海光、梁实秋、白先勇、余光中等著名作家、学者。

IMG_0371.JPG

初到台湾的生活很艰难,聂华苓要当编辑,还兼职做英文补习老师,即使是怀孕的时候,也没有减轻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

婚后,她生下了两个女儿,但跟丈夫却渐行渐远,经常发生激烈争吵。

IMG_0372.JPG

聂华苓性格豪爽,崇尚自由,而丈夫王正路来自封建大家庭,妻子在婆家受了委屈,他不愿意维护妻子,也很少承担家务。

有一次,聂华苓接待客人,坐下来陪人聊天,丈夫非常生气,认为这是不守妇道,因为在他家里,女人陪客只能站着。

1957年,王正路独自赴美进修,从此和聂华苓分道扬镳。

聂华苓带着两个女儿留在台湾生活,一边当编辑,一边写作。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梁实秋的散文与余光中的诗句都曾经在她的手里发表。她自己也发表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等。

但时局依然动荡,1960年,因为反对蒋介石,《自由中国》被停刊,聂华苓的同事也相继被捕。

IMG_0373.JPG
IMG_0374.JPG

聂华苓虽没被捕,但之后两年间一直受到监视。

这种境遇,让她倍感孤独。

一直到她遇到保罗…

IMG_0375.JPG

1962年,在一次文化交流活动上,聂华苓认识了来自美国的诗人学者,保罗·安格尔。

保罗健谈、善解人意、精力充沛,而眼前穿旗袍高跟鞋的漂亮女人聂华苓,让他一见钟情。

IMG_0376.JPG

仅一面之缘,保罗就决定:我要娶这个中国女子。

后来,在余光中张罗的晚宴上,保罗和聂华苓被安排坐在一起,谈笑间,保罗突然转头问她:你愿意来爱荷华吗?

饭后,保罗送聂华苓回家,两人漫步在小路上,保罗抬头看到天上有几颗星星,说:在美国,看到这种形状的星星要许愿,你有什么愿望?

IMG_0377.JPG
IMG_0378.JPG

聂华苓说:我没有什么愿望。你呢?

保罗说:我想再见到你,再见到你、再见到你…(原文是I want to see you again,again,again…)

浪漫的爱情,从此开启…

Image_79

两年后,聂华苓跟随保罗去了美国,两人住在爱荷华的一栋红楼里。

从那以后,两人始终相爱相伴,直到1991年保罗去世。

IMG_0380.JPG
IMG_0381.JPG

保罗出身贫寒,但从小学习优异,热爱文学,大学毕业后到爱荷华大学任教。

夫妻俩最喜欢做的事,是一起逛买菜,聂华苓调侃说:可能是因为小时候都挨过饿吧。

而在她看来,两人的结合,一开始也并不容易:他是诗人,我是作家,不好相处的,像打乒乓球友谊赛,讲到中美的事情,常常要辩论。

但保罗爱她,尊重她,给了她前所未有的自由,更帮助她迎来了事业的腾飞。

Image_82
IMG_0383.JPG

保罗曾想把爱荷华发展成美国的文学重镇,于是聂华苓向他建议,创办一个国际性的写作计划。

之后,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在1967年诞生了。

他们每年邀请外国优秀作家到爱荷华访问交流数月,写作、讨论、朗读、旅行。

那简直是文学界的乌托邦,世界文学的奇迹。

IMG_0384.JPG
IMG_0385.JPG

聂华苓后来感慨:心血来潮,感情用事,居然成事!

他们邀请的作家,有的来自东欧铁幕国家,有的来自南美洲独裁政权国家,甚至和美国在外交上有摩擦的国家。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的人在一起,肯定会有碰撞矛盾,但聂华苓和保罗总有办法化解,更没有哪个作家,说他们不好。

聂华苓说:保罗是一座大山,什么人来他都欢迎。

而聂华苓在作家们眼中,魅力十足,是爽朗、包容、坚韧的代名词。

毕飞宇提到聚餐时的细节:她有个小动作,跟你说话时,把你的盘子往你身边拨弄,让你感觉,她心里装着你。

IMG_0386.JPG
IMG_0387.JPG

张大春说:她无所不容,有所不为。

IMG_0388.JPG

董启章说:她适应力很强,但同时又能维持一些东西不变。

IMG_0389.JPG

迟子建说:她喜怒形于色,像个小女孩一样,看到池塘、水,还会蹦蹦跳跳的,惊叫着“你来看这儿”…

IMG_0390.JPG

莫言说:她的根底在中国,有英雄气概,侠义情结。

IMG_0391.JPG

骆以军说:我想这是一种相信,对人性的相信,不因孤独而冰冷愤世,不因目睹黑暗而虚无颓废。

IMG_0392.JPG

而聂华苓自己说:我流放了一辈子。

小时候,生活在日租界,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活得像个外人。

后来到了台湾,是外省人,到了美国,是中国人,回到中国时,又成了华裔美国人。

一生漂泊,做一个“外人”,她常常被歧视,常常感到孤独…

但也让她能够抽离出来,超越国界与时代,看清世间种种真相:不管世界有多少斗争与分歧,人和人之间,本质上没有多少不同。

人们出生、成长、体验、死亡,何其相似,我们可以自由表达,可以理解彼此,可以和而不同。

她对每个生命个体抱有真挚的爱,用笑容包容一切。

IMG_0393.JPG

在聂华苓和保罗共同的墓碑背后,写着这样的墓志铭:我无法移山,但我能发光。

那是两人一生的写照。

对世界来说,这对伉俪完成了一个堪称奇迹的和平创举。

而对聂华苓来说,是一百年前,一个女人,读书,见天地,经风雨,冲破束缚,自我救赎,从中国走向世界,华丽而明亮的一生。

IMG_0394.JPG
IMG_039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3 06:14 PM , Processed in 0.0405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