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中国大学适度缩招能解决社会内卷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0 07: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大学适度缩招能解决社会内卷吗

观察者网风闻 晨枫
11小时前

a1.jpg 国大学扩招曾经是广受赞许的善举,现在成了社会内卷的罪魁祸首了,理由是大学生贬值了,造成人们的期望虚高,而相适应的就业机会不足。

那大学缩招能解决内卷问题吗?不能!

1990年,全国大学招生(含专科,下同)61万,1998年108万,1999年160万(1999年被称为高校扩招元年,扩招数量52万,扩招比率48%),2005年504万(首次突破500万),2010年657万,2015年700万,2020年968万,2022年1014万。

若把学生参加高考的平均年龄视为19岁(则1990年参加高考的平均出生年为1971年,其余类推),则可知以上年份的大学净入学率为:2.4%,6.2%,8.9%,20.9%,29.1%,33.9%,56.9%,63.4%。自2020年超过50%后,比率继续攀升。用19岁是因为人口普查中有19岁人口的数据,即使实际大学入学以18岁为多,数据相差应该很小。

同期,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和净入学率也都持续扩大。

目前,中国高校的招生数量超过1000万,而人口出生数已降至1000万以下。换句话说,20年后,即使大学净入学率100%,生源仍然不足。如果要保持2020年的约50%水平,大学招生人数需要降低到500万数量级。

但这不是缩招的含义。缩招指降低在适龄人口中的大学净入学率,因为这样才能恢复大学毕业生的稀缺性和含金量。每个人的期望都是“比平均高一丢丢”,如果不是直接要求做“人上人”的话。物只有稀了才贵。

但这不解决问题。如果说大学扩招把“卷点”推迟到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缩招就是把“卷点”提前到高考的时候。换汤不换药。

大学进不了,就业期望可能会降低,少抱四年虚幻的期望,但高考甚至中考的压力进一步增加了。现在中考不利的话,中专升大专、专升本至少还是一条路。这条路通向哪里不好说,但比无路可走还是要在心理上好受一点。

另一个问题是:这个社会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吗?

这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因为大学教育本来就不应该与就业直接挂钩。

教育一直有两方面的作用:

1、 个人素养养成

2、 职业技能养成


现在人们只看到后者,基本上不顾前者,这是不对的。个人素养不光是附庸风雅,最重要的是继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对拓展眼界、学习全新知识和技能很有用。职业技能才是更直接的毕业找工作时就用得上的。现在大学教育与实际需要的职业技能脱节是一个的问题,但人们常把这个问题与继续学习能力脱钩,这是不对的,但这里扯远了。

社会是否需要那么多大学生这个问题也可以换一个问法:这个社会需要那么多高中生吗?需要那么多初中生吗?需要那么多小学生吗?

每个人的答案相信都不同,都有道理,但现实是:至少到初中毕业,中国实行的是强制教育。

这不是国家没事干了,又浪费钱,又折腾家庭和孩子。这是因为文明和社会发展了,需要有文化的成员。今天哪怕是做家政,也需要能看懂各种产品和家电的说明书;哪怕是赋闲在家,也需要有文化才能看懂电视剧、刷懂抖音。如今街上随便抓个谁,都能给你抖几句唐诗宋词,谁都能给你抓出不小心露怯的错别字,这对就业没用,但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作用是肉眼可见的。

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期望简单粗暴地与就业硬挂钩,这是错误的,不应纵容,只能教育、纠偏。需要的是家长、学生对教育投资和就业期望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坚信“书多读点总是好的”,那就不要抱怨教育投资得不到足够的回报;如果坚信“读书只要够用就行了”,那就不要抱怨对“够用”的认识不足而错失机会。说到底,国家不包分配了,国家也不包教育与就业的配对,这是家庭和学生的职责,没有地方可推,外包给张雪峰都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同等岗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根本不现实,这不是学历的错,而是就业市场的错。僧多粥少后的必然现象。很多政府和大学行政岗位在招博士,确实没有必要,但这是求职人们只认这样的“铁饭碗”的结果,一窝蜂。用人单位择优录用,送上来的韭菜尖不掐,天理难容。以学位划线,博士学位是最可见的“高质量”标准,就是它了。

需要的不是“学位稀贵化”,而是有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和对就业的平常心。

这和高考一样,不管教育水平如何提高,人们要的就是进985的话,甚至非清北不去,那天王老子也没办法。解决的办法要么高考越来越难、越来越偏,不如此不能拉开分数;要么只有更多的高质量大学,而人们也认非清北的高质量大学。

不能做的是人为地拒绝一部分人的受教育权利:“你反正找不到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工作,还是听我的,少读点书,打螺丝去吧”。这肯定代表的不是公平,而是彻头彻尾的不公平。

小笼包子曾经是餐饮里的高精尖,上海“只有”城隍庙的南翔小笼能拿捏得住,大部分餐饮店根本不碰。松鼠桂鱼也一样,曾经是精品中的精品,整个上海只有一只手能数得过来的几家顶级饭店做得了。

现在,小笼包子不说烂大街了,至少能做得相当好的到处都是,只有老吃客才能品出A家和B家的差别,大众吃客老实说名店和街边小店吃不出多少差别。

松鼠桂鱼也是一样,别说正规饭店,就是周庄、同里的农家饭店也能端上一盆像模像样的。

也就是说,如果说能做小笼包子、松鼠桂鱼在当年堪比餐饮界博士,能进大牌饭店当大厨,现在同等技能的厨子满大街了,“技能贬值”了。

如果还是只有南翔小笼和那几家顶级饭店,要进去当大厨,会做小笼包子和松鼠桂鱼肯定是不够了,一定会出现各种过份的要求,比如当过满汉全席或者米其林三星的大厨什么的。

但是,当满大街的饭店都开出小笼包子、松鼠桂鱼的席面而且大众吃客都能消费的时候,技能与需求又匹配了。

中国经济依然在高速发展中,对技能的要求随之提高。大学内容与技能要求脱节是个老问题,一方面问题确实存在,另一方面把大学教育当作技能培训是错误的思路,这个问题不扯远了。但大学教育是进一步技能教育的基础,没有点基础,机器人、数控机床、人工智能要学都很吃力。

所以,大学(还有大专)已经成为基本教育的一部分了。大学毕业不等于能做“人上人”,甚至未必能做到“比平均好一丢丢”,因为这就是新的平均的基线。

基线之所以是基线,就是因为“线下”意味着连平均都达不到。这不是多数人的期望。

随着人口的萎缩,与人口相适应的大学缩招是必然的,但把适龄人口入学率降低的大学缩招是不可行的,也避免不了社会上的“卷”。

还有一个问题:高学历不是绝对标准,只是相对标准。

1977年恢复高考时(实际高考是年底,入学是1978年2月),大学生有约500万人报考,最后约28万人录取。77级大学毕业时是高学历。2023年博士录取人数约14万,正好是77级本科(77级实际上还没有恢复研究生,本科就是高校的全部,研究生是78年才恢复招生的)录取的一半;硕士录取人数几乎达到100万。大学毕业则过1000万。博士依然是高学历,硕士都不好说,本科已经不是高学历了。“以学历为基础的就业期望”或许真需要适当调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7 10:39 AM , Processed in 0.03420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