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8|回复: 0

[哲史艺丛] 帝国神药,处处透着诡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5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帝国神药,处处透着诡异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4-06-22 23:10 


唐高宗年间,年逾百岁的“药王”孙思邈走到了人生的尾声。


在他行医的数十年内,除了多次为隋、唐两代的统治者征召入宫外,更多时候,他选择隐居山间,不问世事,专心研读古典医书,造福民间。


行医救人期间,他也常常深入山间,效仿神农尝百草,亲自辨析中草药疗效,为中国古代内科、外科、儿科等门类提供更多的“临床参考”。


在漫长的研医过程中,他也发现,人们历来喜欢以“吃啥补啥”的形式,来理解中医传统中的“药食同源”理论。就好比肾虚的人,在民间,人们一般会以猪肾、狗肾等动物肾脏为食补材料,来增强机体能力。


关于“吃啥补啥”“以形补形”的运用,最著名的要数魏晋时代,在贵族阶层中风靡了数百年的五石散。人们认为五石散中多是石头、金属之类的东西,坚固无比,若是吃下去必能长命百岁,无坚不摧。


但孙思邈通过研究发现,这种让人吃完后像打了鸡血的灵丹妙药,主要以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爨石(含砷,可提炼砒霜)、赤石脂为原材料制成,与其宣扬的“金石之固”疗效几乎背道而驰,等同于让人生吞石头来振奋精神。


故孙思邈在临终前留下一语:“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0.jpg

▲药王孙思邈画像。图源:网络



1.png


贵族喜服五石散的潮流,并未因孙思邈的告诫而终结。


据传,五石散刚问世时,乃是用于治疗伤寒病人,降低病人在患病期间因体虚等因素引发丧命的概率。直到三国时期,才由一位贵族病人彻底带火。


他叫何晏,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族孙。虽然姓何,但这个小何,对他亲生父亲的印象并不深。因为在他还很小的时候,他的母亲即被当时的大汉丞相曹操看中,老曹与人结了个“二婚”,何晏也就顺理成章变成了曹丞相的继子。


或许是出于打造人设的需要,曹操对何晏、秦朗(秦宜禄的儿子)等二婚收回来的继子,一直保持着慈父的形象。


1a.jpg
▲慈父曹操。图源:影视剧照


何晏到了曹丞相家中后,曹操让何晏与曹丕、曹彰、曹植等曹家子弟一起吃喝,一起玩耍。


凭借继父的宠爱,何晏胆子逐渐变大,不仅经常为非作歹,对曹丕这种曹家内定的继承人也是飞扬跋扈。但曹操并未苛责,稍长,曹操又将自己的女儿、秦朗同母异父的妹妹金乡公主赏给了何晏。由此,何晏正式与曹操家族成了一家人。


或许由于其母天生丽质,何晏颜值极高。史书记载其“美姿仪而绝白”,就连一直喜欢跟他互怼的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叡见到何晏也是羡慕不已。


但正所谓“斯文多败类”,何晏的颜值越高,越好色。


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何晏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仅被世人公认为魏晋时代玄学清谈第一人,开创了时代之风;还敢抛弃公主,夜夜笙歌,怀抱美女,好不快活。


如此一来,在忙乐间,何晏亟需一直保持精神亢奋的状态,才能使自己容光焕发,接着奏乐,接着舞。


于是,翻遍医书的他,最终找到了号称神药的五石散。据他自己事后表示,“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即,正常人如不为追求治病,以保健品待之,也是极其有益的。


在何晏这种顶流的“背书”下,从前只用来治病救人的五石散,一下子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当世名士如竹林七贤、书法家王羲之等人,都是五石散的死忠粉。


当年,为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吸引太尉郗鉴的注意,王羲之曾在老丈人上门选女婿时,坦胸露乳,横卧床上,沉迷自我,无法自拔。郗鉴误认为王羲之对美色、家第不屑一顾,赶紧对着众人宣布,坦腹东床者,为我家快婿。


但其实很有可能,这个状态下的王羲之,正好是吃了五石散的反应。


毕竟,服五石散也是个技术活。按照史书记载,吃完五石散,一般人都会全身燥热,精神爽朗,面色红润,血压快速升高。要解决五石散奇特功效带来的负面影响,服用之人只能吃完后赶紧脱衣服散热,并在接下来数日内只享用些冰冷的美食,洗冷水澡,光脚散步,以期其散热。同时还需要时常喝下温热的酒水,以保持身体机能的阴阳平衡。


1b.jpg

▲阮籍(210-263)。图源:网络


另外,喝酒过量极易引起毛细血管扩张,故在那段时间内,服用五石散的人还不能穿上质地偏硬的新衣裳,而需要寻找粗麻布衣,暂时蔽体。


2.png


随着时间推移,尽管人们依旧对五石散推崇备至,但诸如晋哀帝司马丕、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等人服用后,“或数日不食,或达旦不寝,或不理万机”,并最终导致精神失常,丢了性命的例子摆在后人面前,热衷于此项活动的人们倒也不敢轻易尝试。


到了唐朝,自皇帝以下,贵族阶层又采取了新一轮尝试。


唐太宗为了治愈痈疽(急性化脓毒疮)、延年益寿,在方士的建议下,开始服用金石之药。


尽管“金石之药”在药理作用上归属于延年益寿,但根据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金石药方的成分——汞、铅、金、银、铜、赤砂等物判断,所谓的长生不老仙丹,也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温热、补肾功效的奇药。


服用之时,其副作用基本与五石散无异。因此,对这味灵药情有独钟的唐太宗,最终也因“温补过了头”,一命呜呼。


2a.jpg

▲唐太宗画像。图源:网络


在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之后,那群一心想要多点补益,强身健体,以便夜夜笙歌,却又不想搭上卿卿性命的贵族,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思考:


既然大家都热衷于“吃石头”补益身体,那是否有一种灵药既有“石头”的功效,又不至于让人嗑完登时毙命?


于是,秋石出现了。


据闻,这种药物最早源自豆腐的发明者——西汉淮南王刘安。经过几百年的技术改良,到了唐代,秋石已发展成五石散的替代品。


秋石作为一种后来兴起的补益药物,逐渐得到当时文化界著名人士的认可。中唐诗人白居易以“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一语,点明韩愈和元稹乱服丹药以致短命。其中,秋石曾是元稹的独家秘药,其功效与风靡了数百年的五石散几近等同。


但秋石着实不如五石散高雅。因为,这是一种从童子尿中萃取的结晶物质。


古代中医学说认为,童子尿气味咸,寒,无毒。主治寒热头痛,温气。童男者尤良。因此,从这当中萃取出来的“精华”,即便属于人体代谢物,其中所含的“纯阳之气”亦非其他药物所能替代。


到了宋代,这种神奇的补品,仍旧独领风骚。在唐人的基础上,宋代科学家沈括和大文豪苏轼又为这种补药注入了“新科技”。


在《苏沈良方》中,沈括留下了关于秋石提取的两种方法,一为阳炼,一为阴炼。但无论哪种,都类似于今天的煮水析盐,只是在煮制之前,要尽量澄清,“直候无臭气”,方可进入下一个步骤。


作为《苏沈良方》的联名作者,苏轼别的不懂,吃还是挺有一套的。在他的另一篇大作《阳丹诀》中,开篇即告知大宋朝的一众同好,吃秋石必须在冬至以后斋戒沐浴数日才可进行。吃时应“常吸鼻液,漱炼令甘,乃咽下丹田”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拧下您自个的鼻涕,就着秋石大口吞入肚子中,方得奇效。


2b.jpg

▲大文豪、大吃货苏轼。图源:网络


苏轼还介绍了秋石的一种提炼方法,大概过程如下:准备三十个有盖子的瓷器,然后撒尿在其中,加好盖子后用毛笔从一到三十标示好,放入密室里藏放。满三十日打开观看,就可以看到在尿液上产生一层细砂,犹如浮游的蚂蚁,或黄色,或红色,用细密的绢布过滤后可以提取。随后,用干净的水进行淘洗,直到将腥臊的秽气洗掉为止,再用干净的瓷瓶装起来储藏,到了夏至后取出细细研磨,合枣肉制成丸子,如梧桐子一样大小,空腹用酒送服,一次吃多少不限,但是要三五天内就吃完。


操作性很强,让人有些忍不住想尝试。



3.png


相较五石散,秋石的危害系数相对有所下降,但从根本上来看,无论是秋石还是五石散,都有一丝人类初加工的意味,简单服用还是容易丢了性命。因此,比起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文人雅士,更加惜命的帝王们,需要更为保险安全的补益方法。


据《新唐书》记载,唐开元年间,张果老的原型恒山老道士张果曾应唐玄宗之邀,进宫与其谈论道法与长生之术。在这个过程中,张果向唐玄宗进献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份秘方——守仙五子丸。


张果声称,这种仙丹具有返老还童的功效,如想发色由白转黑,一日仅需服用三十颗,“不得守仙亦大难”。此外,这种仙丹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那就是补肾壮阳,延绵子嗣,夜夜笙歌。


唐玄宗一听,感觉这药可比曾祖父唐太宗毕生拼死所服的金石之药要强出许多。且不论其是否有长生之功,就冲张果承诺的“五子可定千秋旨,百岁如同一万年”,唐玄宗就知道这波不亏。


3a.jpg

▲唐玄宗。图源:影视剧照


于是,在张果的指导下,唐玄宗开始长期服用这张方子。史书上亦称唐玄宗在服用药物后,“神通气达”,精神旺盛”,高兴之余,还对张果加官进爵,将此方收入宫中成为皇室秘方。


由于守仙五子丸一度被列为朝廷秘方,因此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前,尽管民间曾流传着此丹药功效神奇的传说,但从未见过实物。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帝国遭遇震荡之后,一些宫廷秘物连同这份仙丹的配比方子也一度流落民间。


不过,此事并未影响该丹药的后续发展。


到了宋代,赵氏皇帝的养生需求,又催生了一场各地官民借祥瑞向朝廷进献养生医书和药方的浪潮。那张早年间流落民间的守仙五子良方再度回到宫廷。


经由宋朝宫廷御医的整理收集,守仙五子良方最终被发展为五子衍宗丸,并收录于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修订的成文药方宝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中,成为宋代宫廷的常用处方。


在宋代官方公布的药方当中,人们终于得知五子衍宗丸的具体用料。


所谓“五子”,即中医药材当中的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和车前子等五味。古代医书记载,枸杞子不仅能延年益寿,还能强身健体,是神药般的存在。而菟丝子别名禅真,性甘、温,归肾、肝、脾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补肾升阳的上品。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种中药材具有平补肾、肝、脾,治疗肾虚腰痛、目暗便溏等肾阴阳虚证之功效。至于覆盆子、五味子以及车前子等三味中草药,无一例外都是入肾经、利水通淋的中药。


故而,随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公布,五子衍宗丸一度成为解救众多男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千金良方。


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关于温阳补肾的药方,还包括人们熟知的十全大补汤。与影视剧中所演绎的十全大补汤不同,宋代的十全大补汤正儿八经是类似现代的汤水药膳。


3b.jpg

▲滋补药膳。图源:摄图网


两宋时代,随着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良种水稻的引入,食物由匮乏转向了丰盛。在此情况下,人们的饮食习惯也由过去的两餐制逐渐演变成三餐制。蒸、煮、炸、卤、炖、焖等手法不断推陈出新。连同宫廷为皇帝调制温阳补肾药方的时候,也更倾向于利用丰富的食补代替药补。


就这样,在皇帝的饮食羹汤中,宋代的御厨联合御医,加入鸡、鸭、鹅、墨鱼、排骨、大枣、冬笋等数十种食材及中药材,煮制成一锅十全大补汤,针对君主的体质,预防治疗其气血不足、崩漏不止等问题,延长君主寿命。


4.png


到了元代,统治阶层的文化属性、饮食习惯等与中原有异,汉人的阴阳调和之法,反倒不适用于当时的君主。然而,元代宫廷对于食补药补的探索,比前代更加积极。


元代著名营养学家忽思慧倾注毕生心血,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


在这本当时专用于调理贵族身体的医学专著中,忽思慧记录了他参与医治元仁宗的例子。元朝第四代皇帝元仁宗曾患肾气亏虚,得了阳痿,一直未有子嗣,甚是苦恼。得知此事的忽思慧,以羊肾、韭菜入粥,取二者补肾起阳之功效,为元仁宗调理身子。不出数月,元仁宗果然摆脱了曾经的困扰。


但是,中医讲究“三分药,七分养”,从根本上调理身体的周期也比一般西医治疗周期长。在那个还没有西医传入的年代,像忽思慧这种固本调元的方子,效果虽好,却未必能讨帝王们希冀速效的欢心。


所以进入明代,自宋以来的慢性调理方法,又一度被统治阶层推翻。


想要时刻纵欲,还得有点特效手段才行。于是乎,作为历代帝王们的“心肝宝贝”,道士炼丹再度回归。


吊诡的是,时代在发展,皇帝们的养生手段却在退步。


为了长生不老、活力在线,明朝嘉靖皇帝发明了一招——采阴补阳。遴选未成年人少女入宫,让她们每天保持吃桑叶、喝露水的习惯,吸收日月精华。同时命令宫女半夜起床,手执玉杯到御花园采集吸收天地之灵气的晨露,再混合上她们各自的经血,炼成举世无双的“红铅”药丸,以供嘉靖帝服用。


嘉靖这边倒是极爽了,可是成百上千的宫女却日夜饱受折磨。最终,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压力下,宫女要与嘉靖皇帝同归于尽。


4a.jpg

▲嘉靖皇帝画像。图源:网络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趁着嘉靖帝做完法事后到宠妃曹氏宫中歇息,长期饱受折磨的宫女杨金英、邢翠莲、陈菊花等16人悄悄摸入皇帝的寝宫,掏出绳子,一把将正在熟睡的嘉靖帝死死勒住。由于事发突然,再加上没有前期的作案预演,复仇的宫女们显得十分紧张。慌乱间,宫女们不慎将套住嘉靖帝脖子上的绳索,打成了死结,拉了半天,皇帝也无法断气。


尽管嘉靖帝经此一劫后,彻底搬入南苑居住,但补肾益阳的那股子“歪风邪气”却远没有在大明宫廷中熄灭。继宫婢之变后,迁入南苑继续炼丹修仙的嘉靖帝,向天下颁诏,征集名医灵药。


先前建议皇帝服用红铅丸的方士邵元节、陶仲文等又将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中所记载的“老君益寿散”进行重新调配,制成了新的仙药献给嘉靖帝。此仙药尔后得名“龟龄集”,意为如乌龟般长寿,并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这则新的宫廷补肾秘方,除了采用以往常用的温阳补肾类中药外,还多加了一味产妇的“人乳”。使用者仅需将此“仙药”配合黄酒一起服用,即可达到“浑身燥热,百窍通和,丹田温暖,痿阳立兴”的功效。


在这副补益良方的振奋下,清朝的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撑起了中国封建帝王服用丹药的末日余晖。


之后,一个冒着生命危险补肾壮阳的时代,遽然消逝。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记得随手点赞、点在看以示鼓励呀~



参考文献:

[元]忽思慧:《饮膳正要》,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

谢廷玉:《五石散何以成为神药》,《文史杂志》,2019年第1期

王宁、张惠伟:《秋石考》,《中成药》,1995年第8期

孔令清、李鸣镝:《中医方剂“五子衍宗丸”组方的历史源流》,《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年第1期

庞保珍、庞清洋等:《中国养生丹药龟龄集研究》,《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年第10期



- END -
作者丨大唐梁金吾
编辑丨艾公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8 12:29 AM , Processed in 0.0437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