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旅游天地] 在黎里古镇,遇见《繁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8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黎里古镇,遇见《繁花》

 阿舒 山河小岁月 2024-05-11 02:02 

对于江南小镇们,我向来情绪复杂。


是的,我仰慕那些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溪水倒映着洗衣娘子的面庞,乌篷船轻轻荡漾,搅碎了月影,仿佛一切刚刚开场,等着你安静下来,讲一个过去的传奇。但这是想象中的小镇,真到了那里,新刷的白墙令人眩晕,凭空想象出来的雕梁画栋恶俗无比,统一配置的真空包装蹄髈、粽子和芝麻糖味同嚼蜡(作为蹄膀爱好者跪求你们不要再给蹄髈招黑了!)。到了夜里,民宿里的雕花大床(主人会说是清代祖传下来的)泠泠地望着你,仿佛有许多百年前的闺怨等着你,在耳边细细诉说,保管你一夜无眠。


不过,五月的黎里之行,还是让我对江南小镇有不小的改观。


IMG_1890.JPG


这次黎里之行,源自金宇澄老师的邀请。大约是两个月之前,他早早告诉我,“黎里的老房子修好了,可以来玩玩。”


啊,那不就是《回望》里的那个能从装着窖银的地缸里爬出无数红色赤练蛇的金家老宅?


我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跳下长途车,走上太浦河大桥,附近的桑田和稻田,满眼绿色,走进黎里老街,镇河是亮的,高低错落的屋脊还余存青灰的古意。——金宇澄


我之前介绍过《回望》这本书。毫不夸张地说,我对于《回望》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繁花》。这大概是因为维德,确切的说,是化名程维德的金大鹏,金老师的父亲。


IMG_1891.PNG

你能想象这个年轻人曾经有过“余则成”一般的经历吗?


我对这个《回望》里的年轻人充满好奇,尽管他已经在2013年永远告别世界,“带着一肚子秘密”。只在看谍战片电视剧的时候吐槽一两句“冷天里还穿法兰绒料子?白皮鞋?”。


不知道为什么,我永远觉得维德是那个刚刚走出古镇的年轻人金大鹏。


他曾经在小学时和同学结拜兄弟,“大鹏让母亲搬个方凳放在天井里,三个人点上香烛,向天祝拜磕头。一位结义兄弟送给大鹏一只飞镖,铁钉打成的,大鹏找一块红绸系在铁镖尾巴上。”——这个细节,让我想起小毛想和阿宝沪生结拜。


他曾经在读高中时不满学生会主席拍学校马屁,“跳上台激昂慷慨大唱了一通反调,国难当头,搞什么庆祝,应当把会餐钱款,全部捐献给抗日前线将士……”,随后,他的期末品德成绩被评为“乙下”。


他在1938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改名程维德,开展情报收集工作。看《回望》里那些细节,仿佛是“余则成”,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维德和一位“老程”假扮兄弟开展工作,但他对这位哥哥一无所知。后来假哥哥暴露,在被捕时跳车重伤,两人在病床前见了一面,那假哥哥说一声“完了”,维德的口供始终没有被戳穿,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因为假哥哥在不久之后就在宪兵队跳楼,壮烈牺牲。


金老师送我一个增补了维德文字的《回望》版本。


IMG_1892.JPG


维德的文字,有时候热血万分,有时候又满怀忧伤。你想象不到,在那些读来有些鸳鸯蝴蝶的句子背后,是日寇蹄铁下的牢狱生涯,是惊险万分的地下工作经历。维德受过酷刑,坐过牢,当经历过一念之间的生与死之后,他怀念的是那些仿佛静物一般的黎里风物——


春——塘里鱼竹笋,麦芽塌饼(采紫苋头),水银鱼,野菜马兰头拌豆腐干丁子,莼菜(叫卖)。

夏——香瓜,芦黍,白糖梅子,家家做黄豆酱、梅酱、串条鱼汤,吃鳗鲤菜、鲜毛腐乳、生笃面筋,西瓜皮吃法妙不可言,菱(叫卖:野菱、戳嘴菱、圆角菱、和尚菱)。

秋——蚕蛹吃法,月饼盒百果糕,扁豆糕,豌豆糕,赤豆糕,风干荸荠,白糖拌风菱。

冬——热乌菱,盐金豆,米饽,家家炒米粉,做风鱼、酱肉、酱蹄,做过年团子(葱油萝卜丝馅,南瓜猪油豆沙馅,野菜馅)。


——黎里·维德·黎里


在黎里的三天里,我吃了野菜马兰头拌豆腐干丁子和塘鳢鱼炖蛋。在一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铺子,我几乎错过了麦芽塌饼,卖相并不诱人,但我牢牢记得那个“塌”字,眼神撇过的时候,看那些歪歪斜斜地静卧着,透着点油光的墨绿。老板娘殷勤地介绍,黎里话和苏州话并不完全相同,似乎更硬一些,像昆曲里的北曲。一口下去,果然是豆沙馅的,没有想象中的甜,更多是青草香气——是春天的余韵。


IMG_1893.PNG


黎里有许多狭窄的巷子,据说民国时土匪巷战,这些巷子都是优势地形,而我,大概因为吃着麦芽塌饼的缘故,无端生出一点胆气,在那些巷子里穿梭,像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从这端进入,那端穿梭出来,居然每次都有新发现,一个下午,我几乎着迷于这种游戏,乐此不疲。


IMG_1894.JPG


好了,亲爱的读者们,今天的这篇推文,阿舒想和你们分享我在黎里的三天两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作为普通读者,应该如何参观“繁花书房”?

2)除了“繁花书房”,到黎里绝不能错过的两个名字

3)黎里美食不完全指南


IMG_1895.JPG


IMG_1896.PNG


到黎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参加“繁花书房”的揭幕。当天来了许多大佬,一时间群贤毕至,我找了一个i人最爱的角落,给金老师拍下了这张“狗仔队视角”。


IMG_1897.JPG


还好金老师拉着我在现场拍了一张照片,要不然简直连来过的痕迹都没有。


IMG_1898.JPG


黎里的弄堂,多半都是姓氏命名,金老师家所在叫“中金家弄”。


IMG_1899.JPG


我百思不得其解,金老师发给我黎里“老法师”李海珉先生写的文章,才知道原来黎里镇有两个金家弄,“上岸平楼街有金家弄,下岸镇中心有中金家弄”,金家弄那一支,出过一位孙中山、蒋介石的私人医生金诵盘,非常有名。


IMG_1900.PNG


中金家弄已经被翻修一新了,金老师说,当初这里情况复杂,有明代的墙,清代的窗户,已经无法辨别。现在,这里成了“繁花书房”,向读者们开放。复旦新闻学院陆晔老师在朋友圈里发问,去“繁花书房”究竟看什么?我作为第一批(可能是)参观者,有一点小小的发言权。


IMG_1901.JPG


以下是我觉得不能错过的部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维德那些宝贵的书信(一定要仔细看啊!),这一部分资料相当丰富,如果不是因为人太多,我觉得我是可以细细看一天的。


IMG_1902.JPG

维德创作的剧本草稿


《回望》里,维德在汪伪监狱里被判刑七年,1944年底,经组织帮助以“重病保外治疗”方式出狱,后在汪伪宣传部电影检查委员会工作。关于这段被捕经历,维德多次汇报过,当时的审查结论虽然合格,却没有书面结论,这让他之后在后来的“潘杨案”中受到了牵连。


我的朋友三千是“潘杨案”中其中一位主人公的外孙,他给我讲过外公晚年时时常梦呓一般的惊叫,他有时候忽然站起来说“我没有出卖过组织”,有时候又频频摇头“这是不对的”,有时候叫一些听不懂的人名……我们已经很难想见当时的情况,但我想,1955年,维德被审查的经历大概类似。唯一可以安慰的是,他并没有被家庭抛弃,妻子时常给他写信,汇报孩子的童言童语:


有人牵一匹白马走过,舒舒盯着马看很久,睡午觉时问了一串问题:马为什么白颜色?有绿颜色的马吗?拉它到哪里去?为什么马要背一只袋袋呢?袋袋里有什么东西?


这里的“舒舒”,就是金宇澄老师。


在“繁花书房”里,我特别推荐大家看这封舒舒写给爸爸的信——


IMG_1903.JPG


收到这封信的维德,应该是老怀安慰的吧。


书房里的所有物件,都是金老师亲自设计的,这里有与《繁花》有关的海报、剧照、手绘图、贺卡,有金老师的文字底稿和画稿,有纸边泛黄的信封、邮寄单、首发杂志……很难想象,作为射手座的金老师甚至精细到亲自过问了书架上书摆放的位置。这些书都是金老师和金老师的父亲的藏书,现在都对读者们开放,大家可以自由借阅。


IMG_1904.PNG


每个写作爱好者,一定要来看看这个见证了《繁花》和《回望》写作完成的桌椅,神奇的是,这原本属于黎里,由金老师的祖母带去了上海,现在又回到了黎里。


IMG_1905.JPG

IMG_1906.JPG

金老师就是在这张桌上写下了《繁花》和《回望》。


我承认我当时坐在那里吸了很久欧气,毕竟,谁不想写出属于自己的《繁花》呢。


IMG_1907.PNG


繁花书房的对面,就是柳亚子纪念馆,中间隔着一条河。


IMG_1908.JPG


河中有人泛舟,有女孩子格格的笑,奇怪,也并不聒噪,甚至有一点可爱。我十分想坐这船,后来被告知此船颇为热门,这次只好充当看客。


IMG_1909.JPG


柳亚子纪念馆原本是清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宅名“赐福堂”,前后六进,真有庭院深深的感觉。参观免费,里面的工作人员颇为好客,一直对我说,慢慢看,不要着急。


IMG_1910.JPG


这里的资料真的非常丰富,而且居然看到了wuli迅哥儿的墨宝。


IMG_1911.JPG


看完柳亚子的故事我只想说,做人一定要有眼光啊!(原因你们来看了就知道了)


IMG_1912.JPG

这是一进馆内即可见的情景,我还看到一张柳亚子追悼会当日照片,发现他有非常豪华的治丧委员会。


柳亚子不远处,还有殷明珠旧居。我顺着导航过去,这里成了一个小型的民俗博物馆,曲径通幽处有个小小花园。主人看我们不速之客,一样是热情的,慢慢看吧,也可以来喝茶。


IMG_1913.JPG


殷明珠也是黎里姑娘。


IMG_1914.PNG


殷明珠,上海滩大名鼎鼎的“FF”女士,原名殷尚贤,改名“明珠”,说法颇多,一说是父母对她的爱称,一说她本人喜珍珠,一说是根据外国明星的名字改的。殷明珠的父亲去世之后,她跟着母亲迁居上海,就读于中西女校。


IMG_1915.PNG


所谓FF,即“foreign fashion”。殷明珠是初代上海滩时尚icon,那时候她在皮鞋店订做鞋子,商店之后就把她做的这个款式称为“FF皮鞋”,这大概不是传闻,1921 年10 月《半月》杂志刊登一幅题为《F.F. 之足》的照片,配之以“梦芸”所撰的广告文字。说交际界明星FF 女士极其讲究“足之装束”,所穿的鞋袜皆由中华皮鞋公司定做,“式样多出自女士自主,而参以欧西新流行之样本,即新奇入时,尤适合女士之身段”。


IMG_1916.JPG


郑逸梅曾经说:“明珠具新头脑,新风格,什么舞蹈、游泳、歌唱、骑马、踏自行车、驾亨斯美(美国蜂雀牌汽车译音),她都有一手。在旧社会风气未开时,这一系列的玩意儿非一般闺秀名媛所敢尝试。”(出自《但杜宇和殷明珠》)


IMG_1917.JPG


殷明珠因为认识了美术家但杜宇而成为中国第一部爱情故事长片——《海誓》的女主角。


IMG_1918.PNG


她和但杜宇也因此结成夫妇。


IMG_1919.JPG

这是但杜宇拍摄的殷明珠戏装。


1937年,殷明珠与但杜宇迁居香港,之后虽然也有作品,但影响不大,这对夫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谁知道,二十年之后,殷明珠的女儿但茱迪瞒着母亲参加1952年度香港小姐竞选,殷明珠一度要求女儿退赛,不过当女儿晋级决赛后,殷明珠改为支持。但茱迪夺得1952年香港小姐冠军。


IMG_1920.PNG


殷明珠直到1989年才去世,她一直被家乡人称为“洋丫头”。


IMG_1921.PNG

殷明珠1945年返回黎里时所拍照片


黎里的名人还有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倪征燠,我在穿游巷子的时候看到标示着他的纪念馆牌子,可惜时间紧就没有寻找进去。


IMG_1922.JPG


黎里有这许多的传奇人物,却始终安静如斯,此乡真是大大的“不响”。


IMG_1923.PNG


来之前,有朋友告诉我,黎里老街有三宝:王记辣脚、冯记油墩、阿王套肠。


我一一去吃过了,油墩子并不是我以为的油墩子,油太足,没有萝卜丝,居然有豆沙。辣脚就是辣鸡脚。我始终觉得还是麦芽塌饼味道最好,我想,这应该还是维德文字的功劳。


IMG_1924.JPG

这个油墩子完全不是我平常吃的萝卜丝油墩子


镇上随处可见的还有一样——多肉馄饨。


这是啥?是肉比较多的馄饨吗?总不会是长得像多肉植物的馄饨吧。


IMG_1925.JPG


我特别起了早,选了一家“黎里家华多肉馄饨”去吃。馄饨没上来,先研究起了墙上所写的历史。传说这是一对夫妇去上海打工,在“城隍庙一家西餐厅”学会的馄饨手艺,到抗战时回到吴江。


“为啥是城隍庙?”“为啥是西餐厅?西餐厅里怎么会有馄饨?”我和同伴高明老师这样质疑着,而后馄饨上来了。


IMG_1926.JPG


在味道里,我们找到了一点上海西餐厅的答案——干拌料里大概有一些辣酱油的成分(但店主笑而不答,说是秘密)


干拌荠菜馄饨非常推荐,我们在已经吃了一顿锅贴的情况下,又吃光了一碗干拌一碗汤馄饨,你们大概就可以知道这个馄饨的美味程度了。


除了多肉馄饨,我还要推荐一家叫“洪峰饭店”的小店。我听说要预约才能吃,于是在夜里十一点给老板很冒昧地发短信,获得了老板的秒回,“有位置”。次日中午,我带着几个北方来的朋友慢慢荡过去,因为没吃过,我告诉大家,这是本地朋友推荐给我的,她和我再三强调,这样的店在黎里很多,不能说水平非常高,只能说是常去吃不翻车的店。我知道这是苏州人的谦虚。因为这家店后来获得了和我同去的北方朋友的一致好评。


IMG_1927.JPG
IMG_1928.JPG
IMG_1929.JPG
IMG_1930.JPG
IMG_1931.JPG


IMG_1932.PNG


自从知道殷明珠是黎里人之后,我好像就格外关注黎里的女人。不晓得为啥,看见的几个都有一种静谧的美,并不动人心魄,绝对不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但温柔沉静,劝我买点咸菜的阿姐,给我指路的小妹,当然还有馄饨店里的阿姨。她们好像和黎里这座小镇一样,其实是有些特别的,可是要仔细说说,倒也说不出什么。


我忽然想起《回望》里,金老师在1974年短暂盘桓此地。本来打算落户黎里回城,结果政策改变,三姑母叫他找一个本地女子结婚,还要他去上海买大白兔奶糖作为上门礼物,要坐了小船去女方屋里拜谢。金老师给父亲拍了电报,父亲立刻回复,里面一行字——


即使天仙美女也不许见面。


哈哈哈哈哈哈哈。


要是金老师当时真的被本地的美女迷住,在黎里落地生根,那么,还会有《繁花》和《回望》吧?


维德不让金老师娶本地老婆,但他自己,仍旧深沉爱着家乡黎里。他回忆着黎里的茶馆,都是精工编制的藤靠背椅子,冬天喝祁红,春秋明前龙井,大伏天是白菊,又有昆曲,夏天在遍地绿荫的老榆树下,搭凉棚,唱的是《贩马记》和《游园惊梦》。


说来也巧,刚到黎里的那天夜里,因为喝了点酒,我在金家老宅的屋顶上斜靠着,也小声唱了半支《惊梦》的“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俯瞰小镇,人们沉睡着,似乎只有中金家弄的灯还亮着,楼下明明有很多人,却听不到什么声音,春夜迷人,瓦片温热,我反复唱着那两句,因为想不起来后一句是什么。等到回到酒店,打开电脑,那句词才猛然飘荡出来,原来是——


春心无处不飞悬。


IMG_1933.JPG


IMG_1934.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08:57 PM , Processed in 0.03852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