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人世间] 新海南人,挤满海南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4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海南人,挤满海南岛

 每人作者 每日人物 2024-05-23 23:16 

IMG_7847.JPG


你最终会选择在哪座城市生活?

在这件事上,经济学家查尔斯·蒂伯特的结论是,人们会选择去能满足自己最大偏好的城市,也就是“用脚投票”。

在即将全岛封关的海南,这样的人口流动现象正在发生。数据显示,2023年,海南省的人口增长达到16万人,位列全国第三。越来越多人选择离开大城市或故乡,移居到海南,成为新海南人。就在上个月,“海南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的话题,也一度冲上热搜。

这些人中,有的人是为了更好的空气,有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有的是渴望新的机会,有的则是为了逃离内卷而疲惫的生活。每日人物与6名新海南人聊了聊他们的故事——成为新海南人,他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得到了怎样的新生活?




文 | 李清扬

编辑 | 易方兴

运营 | 小玉





逃离


到海南生活了以后,朱磊才知道,不是所有百香果都是偏酸的,“也有甜的”。
 
他来到海南快一年半了。海南气候温和,水果跟不要钱似的摆在街上,哈密瓜十块钱五个,香蕉一块钱一斤。他在海口的好地段租了一栋五居室的独立别墅,8500元,这个价格在北京同样地段只能租一个两居室。
 
他的别墅门口种了很多水果树。莲雾在北京几十块一斤,这边成熟了都无人采摘,挂在树上,红红的一大片。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他第一次尝到了自然成熟的百香果,才知道以前吃的都是没熟的时候摘下来的,“口感完全不一样”。

IMG_7848.JPG
▲ 海南的哈密瓜10元6个,先尝后买。图 / 受访者供图

除了水果,还有很多不一样。出门很少堵车了,空气更好了,连病都生的少了。来到海南后,他甚至觉得,一家人至少“躲过了三次流行病”。
 
朱磊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今年三十多岁。他本来像周围大多数人一样,遵循着最传统的成长模式,卷生活、卷工作,只是为了过上一种看起来四平八稳的人生。
 
但他想逃离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2022年冬天,他决定,一家人一起离开北京,成为海南封关前的新海南人。
 
这几年,越来越多人像朱磊一样,从家乡移居到海南,成为新一代岛民。据海南省人民政府数据显示,2023年,海南省的人口增长达到16万人,位列所有省份的第三位。其中,不止素来偏爱温暖气候的东北“候鸟”人群,来自一线城市的人数也在增加。
 
到海南去,正变成人们寻找出路的新站点。2023年4月,“海南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准备”的话题冲上热搜。海南封关,意味着建立一个由海关监管的特殊区域。简单来说,海南人以后做出入境生意会更便利,进口业务零关税,个人所得税全国最低,跨境资金流动也更方便。由于封关管理的对象主要是货物等,所以人员往来不会发生变化。恰逢其时,海南成为不少人改变生活的希望。

IMG_7849.JPG
▲ 2023年1月,海口,“回归家乡·投身自贸港”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现场人山人海。图 / 视觉中国

夏萏也想通过来到海南,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来自贵州,北漂十余年,和来自东北的丈夫在燕郊买了房,想通过积分落户拿到北京户口的船票。2021年,积分落户的尝试失败,她对继续留在这座城市感到失望。紧接着,丈夫所在的单位要从燕郊迁出的消息,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想赶紧找个地方移居”。
 
这时候,一位来自海南万宁的同事,提到了未来将要封关的海南。丈夫的学历符合人才引进的要求,正值孩子两岁半,距离三岁入学幼儿园只有半年,“觉得时间有点紧,就匆匆忙忙线上办了手续,直接过来了”。在那之前,她一次都没有去过海南。
 
魏贺仁也是奔着封关的机会而来。他是内蒙人,20年前背井离乡来到北京。第一份工作是在国企单位学厨,原以为可以转正落户,未果之后,在北京周边辗转多年。
 
有一次,姑姑告诉他:“考不考虑看看海南?正在发展自贸港,政策很好的。”
 
他一搜,想在海南落户,不需要买房,只需要在海南工作、租房,手握租赁证和居住证,交满半年社保,即可拿到海南身份证。
 
那时,魏贺仁对这遥远海岛的印象还停留在朋友圈。有人发去三亚参观南海观音的照片,他被震撼到,“心想真漂亮啊,什么时候我也去一次”。

IMG_7850.JPG
▲ 海南三亚南山寺南海观音。图 / 视觉中国

没想到他不仅去,还决定成为“新海南人”。尤其是听说海南还可能发展成“小香港”,他特别兴奋。下决定前,他把去海南的利弊一一写下来——

 

能不能适应潮湿的天气?“以前天天在厨房待着,早就习惯了。”

 

能不能接受工资降低?他在北京某京菜名店工作了多年,每月收入能达两万。去海南能拿到的工资必定比不过北京,但他能接受,因为觉得有发展前景。

 

他身上透出一股江湖的草莽劲,首先卖掉了车子,“断掉自己的退路”,留出一个月交接工作,行李比人更早,先到了海南。

 

2023年7月,魏贺仁怀着改变人生的理想,踏上了飞向海南的飞机。




孩子


一些人渴望成为新海南人,还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孩子。

 

同样从北京去海南,汪萃的决定始于一次住院陪床。孩子体弱,每到冬天,总会感冒发烧,她数不清跑了多少趟儿研所。2020年冬天,女儿由于严重惊厥住院。她痛定思痛,萌生了换一个环境生活的念头,“发烧没法控制,除非去一个少感冒的地方”。

 

学籍也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她和丈夫在北京没有房子,孩子上不了好学校。她要找一个环境好、孩子还能解决上学问题的地方。丈夫在海南完成大学,有海南户口,加上夫妻俩手上有一点余钱,在北京房山和海南海口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

 

现在来海南的家长们,情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想卷了”,一类是为了竞争更小的高考通道而来。

 

在教育内卷这件事上,沈阳妈妈林芸曾是一个认真鸡娃的母亲。为了孩子读书,她在沈阳排名前几的重点学校片区买了学区房,放学和周末投入所有时间陪女儿写作业,带女儿穿梭于各个补习班之间。

 

每当结果不如预期,她便会感到付出打了水漂。怒气上头,免不了斥责孩子。成倍的压力一度让孩子厌学,“上补习班像上刑场,每天上学都是拉锯战,在小区门口大哭,不愿意上校车”。

 

林芸还患有严重的腰突,前年腰突发作,在床上躺了半年,暴瘦十斤,差点抑郁。去年冬天,女儿又得了支原体肺炎,她四处辗转,托人挂号、看病、住院。接二连三地生病,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砍断了她过去鸡娃的执念,“我当时发誓,再也不逼孩子了”。

 

加上她又听别人说,娃到初中还有班补和校补,“不参加都不行,费用更高”。她觉得,“真的受够了”。


IMG_7851.JPG
▲ 很多来到海南的家长,都是为了让孩子逃离教育内卷。图 / 纪录片《高考》


去年年底,她和丈夫带孩子去三亚旅居,原想着散心养腰,没想到“一下就爱上了”。今年三月,她通过人才引进,把东北的生活连根拔起,从沈阳搬来了三亚,让女儿入读公立小学。


为了孩子,他们双双辞职。她自己入职了三亚的一家私企,做平面设计。丈夫来到三亚后,开始做房租中介,负责房屋租赁,并着手筹备民宿。


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人其实更像是被逼无奈。就像是魏贺仁,他受够了发愁孩子在哪儿高考的折磨。


作为一名二十年的老北漂,这些年,天津高达三四百万的买房落户把他拦在门外,他转向北京南边的涿州,买了房后才发现误判了河北高考的地狱级难度,又只好将孩子送回内蒙老家,他在北京赚钱,妻子和孩子在内蒙上学。


但这种分居两地的生活也让他难受,“那会儿真的想孩子想得不行了,一天都不想在北京待了”。


现在,他来到了海南。心想,只要孩子能跟着过来,有学可上,“哪怕去街上推个车卖煎饼,我也不会饿死”。


以前去深圳出差,有人给魏贺仁远远指着深圳湾的对面,告诉他:“那里就是香港。”他还没去过,在周围人的讲述里,那是一个繁华迷人眼的城市。消费高,房子不按平方米,而是按尺算;三五十元的理发,放在他的生活里称得上贵,但在香港要翻十倍八倍不止,“我去了香港可能就是土老帽”。


他觉得,自己的选择也有利于孩子。因为,海南若有一天能发展起来,成为小香港,这个蓝图背后的意味远远不止一份工作,一个生活地点那么简单。


“就算孩子没有考好,最起码有个海南户口,那他的下一代也会好一些。”他不想孩子留在内蒙,“家族里总得有一个往出闯的,不能我放羊,孩子也继续放羊,那这就完蛋了”。


家长们的期望也有一定依据。从高考录取比例来看,相比一些高考大省,海南确实具备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2023年高考,海南省的本科上线率多年排在全国前列,远远超过河南、河北、山东等省。


圈里也有一些成功者的故事在流传着。比如39岁的郑州妈妈郑欣吟,就提到,自己表妹十几年前,从河南来到海南高考,最后考上了南开大学。她觉得,相比河南高考的顶级难度,她更宁愿自己的孩子起跑线能轻松些。


而根据海南目前的教育政策,想在海南参加高考,需要在海南完成六年教育,也就是说,小升初的时候就要入读。为此,她专门买下了一套五十多平方米的学区房,初中前就要带孩子来海南上学。


IMG_7852.JPG
▲ 为了在海南参加高考,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从小就来海南上学。图 / 视觉中国




代价


当然,现实往往不如想象简单美好。想要收获,必然要付出代价。


蚊子可能是许多新海南人的第一个劲敌。在海边待一天,除了晒黑的皮肤,还有一腿的包。海南的蟑螂,个头几乎有北京蟑螂的十倍大,还能在天上飞,很多人遇上了只能仓皇逃窜。不过,这些比起不再发作的过敏、不再难受的鼻炎、不再犯疼的腰,也能克服克服。


更多的代价则来自更深的层面。


回到海南后,汪萃的直观感受,“海口除了房价没有北京高,蔬菜、肉类、油价,乃至于一些日用品的价格甚至都超过北京。”她原本的计划是专心照顾孩子一段时间,仅仅两周后,她就坐不住了,“躺平不了,需要收入”。


再入职场,拿着北京头部企业工作多年的履历,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也是薪水腰斩。离开了北京的公司,失去了外派国外学习的机会,汪萃忽然明白,什么是错把平台当能力,“职业光辉是平台给的,离开了那里,就啥都没有了”。


原来的计划也被打乱。一开始,汪萃在北京的老东家给介绍了工作,是一个个体户,待了半年,“发现跟原来的工作完全不一样”。


自己只能再投简历,又进了一家公司负责品牌与市场。


IMG_7853.JPG
▲ 图 / 电视剧《我要准时下班》截图


不同的工作理念也会发生冲突。在海南,作为管理层,汪萃时常心累。海南人注重工作和生活平衡,能休息绝对不卷。长时间的午休,一度令她不适应。同事们都带着躺椅,午休时间一到,戴上遮光眼罩,往椅子上一躺,拒绝一切工作打扰。在北京工作十几年,汪萃几乎没有这样的时刻,“曾经工作是以分钟为单位,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还有的直接发生正面冲突。


比如魏贺仁,刚来的一段时间,中午给人打电话沟通工作,两次之后被人警告,“中午不能打电话!”


如果说职业上的落差,自己还能消化,但来到海南后,就连寄托最大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并不像很多人想得那样美好。


回到海南后,汪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丈夫用积蓄买下了一套两百万左右的学区房,备着孩子上中学用。她下定决心,“既然回来了,就要在自己条件范围内加满,不留遗憾”。


但她很快发现,海南当地的教育心态,与内陆天差地别。海南本地家长特别佛系,心态都很轻松,还有的家长发现,放学了孩子们就在小区楼下疯玩,补习班门口,也很少见到排着队上课的孩子。


而且,环境轻松之后,当地人更愿意生孩子了。


比如,去年来到海口的夏萏就发现,海南本地少有幼儿园倒闭的现象,反而是不断加开,“本地妈妈很多是全职太太,家里通常有好几个孩子。”


IMG_7854.JPG
▲ 海口某幼儿园开园日。图 / 视觉中国


夏萏感受到的,也被统计数据证实。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3》显示,海南以8.6%的人口出生率,排在全国第五名,比北京高了近3个百分点,而东三省任何一个城市的出生率,都不到海南的一半。

 

这样的氛围一方面令刚成为新海南人的家长们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被潜移默化地影响。

 

到海南的最初,汪萃还在鸡娃。她给孩子报了主持人班,但跟当地家长理念相差太远,聊都聊不到一块儿去,最后,她慢慢说服自己放下,“在学校能跟得上就行了”。

 

所以,成为新海南人的另一个家长们意想不到的代价,是不得不减少与原来朋友圈的交流。比如,汪萃选择不闻不问,尽量不和北京的亲人朋友聊孩子学习的事,“把期望降低,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与此同时,她开始鸡自己——每天下班回家,她雷打不动学40分钟英语,每周要求自己录制英语口语的vlog,以此倒逼自己练习写作,背材料、记单词、练口语。

 

有时候,哪怕暂时放下了,也不是真的放下。

 

比如,去年暑假,被海南轻松的教育氛围影响了之后,郑欣吟带孩子去各地自驾游,孩子特别开心。结果,当她自己回到郑州,和朋友聊起来,“朋友们暑假里都给孩子报了各种班,提前学下学期的内容,只有我在玩”。

 

一瞬间,焦虑又重新席卷了她。




未来


成为新海南人之后,一些人的确完美融入,逐渐适应新的身份。

 

朱磊就成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松弛型海南人。他早晨送孩子去学校以后,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接下来的一天都属于自己。有时他和妻子下楼去当地的餐馆嗦粉,有时去小区游泳,游完泳骑车去海边看海。

 

每个来到海南的人,都孜孜不倦赞美它的美。天上的云变化无穷,千姿百态,“像漫画里一样”。起初不同意来海南的妻子如今感谢他,“打破了舒适圈”。

 

当然,看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IMG_7855.JPG
▲ 海南,变化无穷的白云。图 / 受访者供图


闲适的生活氛围,养成了海南人喜欢热闹的性格,也喜欢更方便的电动车。郑欣吟听当地人说过一个段子,在海南,两个电动车相撞,车主做的第一件事是不是吵架、论理,而是抄下对方的车牌号,“去买个彩票”。

 

她之前在郑州创业,“大家都在卷,你不得不卷”。现在,她在海口当地注册了分公司,一天天过去,紧绷的弦松了,“朋友问我在海南干嘛,我说我在躺平”。海南的免税商城是旅游的必去打卡点,作为新岛民,她也时常光顾。而未来封关,海南本地岛民将不再需要离岛船票,随意就能买到免税商品。

 

而现在,要想买免税商品还稍微麻烦点,她还会花50元买一张往返湛江的轮渡,时间大约五个小时。她喜欢在船上看书,听歌,累了就去甲板上吹吹海风。

 

海口还有一个特色是公园多,夜宵摊人气旺。有一天,她去吃早餐,店里坐着几个年轻人,她原诧异年轻人起得真早,老板告诉她,“这是你的早餐,但却是他们的夜宵嘞!”


IMG_7856.JPG
▲ 海南城市出行以电车为主。图 / 受访者供图


这些都是现实可以触摸到的东西,但人们更在乎海南未来的发展。不过,面对未来封关的远景,很多繁华还只是停留在想象中。

 

海南生态软件园是一个地标性的园区。它坐落于海口西侧老城经济开发区,是“海南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伴随海南自贸港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吸引了诸如腾讯、字节跳动、小米、百度、新浪、美团等互联网大厂落地注册相关公司。

 

然而,与字面上感受到的繁荣不同,郑欣吟每次路过,“很少看到大楼亮着灯”。院子里仅有几个像是做后勤的人员在活动。

 

汪萃也有同感,许多外地企业仅在海南注册了公司,却没有真正引入人才。她办理身份证时,派出所的人员告诉她,“很多人是因为自贸港过来,只是办了个身份证落户,落了户他立马就走了”。

 

现在,随着封关节点临近,海南的落户政策也在收窄。2021年,汪萃回来时,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55岁之内即满足条件,现在已经收紧到50岁以下。

 

“也许封关之后,人会慢慢多起来吧。”郑欣吟这么希望着。


IMG_7857.JPG
▲ 海南生态软件园。图 / 视觉中国


不过,有人在努力适应,也有人开始后悔。

 

对于夏萏而言,焦虑好像在身体里扎根了,并没有随着移居而改变。

 

夏萏租住在海口一个住户量庞大的小区,她陪儿子下楼玩,发现了一个让她格外皱眉的事情,“这里家长很多都不看着孩子,很多一二年级的孩子,三句话里有两句都是粗口”。她担心孩子染上讲脏话的习惯,就渐渐不带孩子下楼了。要出门,就在篮球培训馆玩。

 

夏萏三番四次地提出要重回北京,但这并不容易。去年夏天,她已经卖掉了北京每月房贷两万的房子。而且,丈夫从事教育行业,海南的教育市场远未饱和,事业蒸蒸日上,“我也接受不了两地分居,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所以她只能继续焦虑。现在,儿子准备在海南上幼儿园,夏萏选择了学费一年六万块的私立,并决定,如果继续在海南生活,“孩子以后就走私立的路”。

 

不过,如今的海南,也从不会缺少怀揣憧憬的新人。

 

到海南后,魏贺仁给内蒙的家人拍摄路上看到的云,“他们一看,这不是过年家里边的挂画吗?”他父母会以自豪的口气向别人介绍,“我儿子在海南哩”。

 

魏贺仁计划,今年暑假就把正在读五年级的儿子接过来,让他提前适应海南的氛围。他相信孩子会喜欢这里。

 

最重要的是,他终于能与妻子孩子一起生活了。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7:44 PM , Processed in 0.04147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