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0

[人世间] 我,北漂十年逃回东北,写散文歌颂黑土地,网友叫我“女版董宇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5 04: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北漂十年逃回东北,写散文歌颂黑土地,网友叫我“女版董宇辉”

 自PAI 自PAI 2024-04-29 23:25 

这是《自拍》第436个口述故事

东北的冬天凛冽严寒,枯萎的玉米秸秆被一场大雪压弯了腰,凌乱地倒在地里。张涵(抖音账号:@东北张姑娘)站在车上搬柴火,白发苍苍的奶奶扶着车斗问她,为什么从北京回来?

张涵的老家在黑龙江延寿县,她从小在这里长大。北纬45°的黑土地盛产大米,爷爷奶奶靠种地把她养大、供她上学,希望她走得远远的,一辈子远离农耕的苦和累。出身的穷苦、家乡的贫瘠,让她一度拼命逃离这片土地,在都市丛林里挣扎着想要落脚。

直到爷爷去世,她回到家乡,恍然发现,奶奶老了,地荒芜了,村子小了。30岁,张涵决定返乡创业,售卖家乡的稻米,她想回到原点与自己和解,也想试试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和家乡的稻子一样,都有自己的命数”

我叫张涵,出生在哈尔滨延寿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延寿“三山六分田,半水半草原”,村民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在黑土地上播种和收割水稻、玉米、大豆,循环往复。我们家地少,爷爷奶奶一年到头在地里忙活,靠卖稻米维持全家生活。假期,我会跟爷爷上山找药材,爷爷用锄头挖,我就徒手薅,带回家晒干卖钱。

IMG_3074.JPG

我的老家延寿位于北纬45°的黄金种植带,盛产优质大米。

但奶奶是无论如何不肯让我碰农活的。从小到大,奶奶只打过我一次,是因为我扛着锄头要下地。在她心里,似乎只要开始做与农作有关的事,我就会一辈子被绑在这片土地上。她希望我远走高飞,去过安稳顺遂的生活。

很多年后,我决定回老家卖大米,站在卡车上搬柴火的时候,白发苍苍的她,颤颤巍巍地走到车边问我,为什么从北京回来。我说,我舍不得你啊,爷爷走了,现在就剩你自己,我也只有你了,再说,我回来一样能赚钱,离你近了多好。

IMG_3075.JPG

2022年,我决定返乡创业卖大米,时隔多年再次和奶奶一起生活。

或许是因为童年感受到的贫瘠,我对家乡的感情很复杂。十几岁的时候,我开始讨厌这里的冬天,因为贫瘠到只有黑白两个颜色,有一种很沉重的无奈感,似乎永远也不会发生改变。

我努力读书,就是为了逃离这里。后来,我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学,就开始勤工俭学。

那时候有个亲戚在北京做服装批发生意,我放假的时候就去他店里兼职打工,后来跟着去进货,学到了怎么从批发市场拿货。我没什么本钱,进不了价格比较高的衣服,就进一些帽子、手套和袜子,在天桥上摆摊售卖。北京的冬天很冷,这些产品很有市场,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几百块钱。

我还去家具城兼职发传单,站在大门口拉客户,每天工作8个小时,能挣80块钱还管一顿盒饭,拉到一个客人还有五毛或一块钱的提成。

不出去打工的时候,我就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因为那里免费,也不用和人交谈。看书也是我觉得成本最低、成长最快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看书能让人安静,安静下来就会清醒,清醒的人才懂得自省。后来我在抖音分享返乡创业的生活,视频文案被很多网友称赞,可能也跟我看了许多书有关。

IMG_3076.JPG

多年后,听到朗朗书声,我有感而发“少年为什么要读书”,被点赞了64万次。

我比较喜欢看历史、中国传统文学类的书,苏轼是我最喜欢的诗人。我特别欣赏他豁达的人生观,真正做到了“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以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取必然、顺其自然的状态面对人生。这也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选择。

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找了份高端家具销售的工作,还自学了软装设计,每天拼命工作,想努力在这座城市落脚。

IMG_3077.JPG

我在北京工作时,做高端家具销售。

为了让自己多长见识,我加班攒钱,沉迷于一个人背包旅行,几年时间走了大半个中国。

IMG_3078.JPG

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我一放假就会出去旅游,想让自己多点阅历。

遗憾的是,这种依靠逃离带来的欢愉是短暂的。当我回到北京钻进格子间,无力感就像大病初愈的身体又淋了冷水,愈发沉重。有一次,当我下班回家,发现行李被房东扔到了门外,无助、想家,却不敢拨通奶奶的电话,我终于感觉到,漂泊异乡的痛,并不会比归家守着一亩三分地少。没了根,不管是在东北深山,还是都市丛林,藏着的都是崩溃的夜晚。

小时候奶奶常跟我说,“水田里种不出大豆,旱地里也长不出稻米”。等我拼命逃离原乡又忍不住想要归家,才恍然明白,我和家乡的稻子一样,都有自己的命数。

“我要热气腾腾地活着”

在北京接到奶奶的电话,说爷爷走了的时候,我像疯了一样跑到火车站,哭着央求乘务员让我先上车再补票,踏上了回乡的火车。

十年来,我第一次认真地重新审视这片土地。

延寿位于北纬45°的黄金种植带,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种地,用勤奋的双手培育出品质上乘的稻米和五谷杂粮。可这里位于深山,没有高铁,粮食销售不便,农户只能低价卖给中间商,赚不到几个钱。为了养家,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出去打工,村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儿童。我在那些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我想,如果家乡经济能发展起来,更多人愿意返乡创业,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像我一样的留守儿童了吧。

IMG_3079.JPG

冬天的村庄显得格外荒凉,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

我又想起小时候的冬天,我下了晚课回到家,奶奶坐在炉前续柴做饭,爷爷在院里叼着烟袋逗弄黄犬,我伏在滚烫的炕沿翻看书本,窗外的夕阳染红了半边天,蒸腾的米香不知不觉就温暖了满房。

这是我生命里最温暖的片段,弥漫着家乡的稻香。在一种“认命”的感召下,回家卖米,成了我迄今为止,对自己人生做的第一个重要的决定。我想守在奶奶身边感受家的温暖,想回到出发的起点闯出一番事业,也想试试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IMG_3080.JPG

小时候我从没有过过儿童节,长大后我给86岁的奶奶过儿童节。

我回到老家,和另外两个返乡的伙伴组建起团队,正式开始创业。延寿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合作社和米厂,生产的都是质量上乘的稻米。这几年,电商带货农产品的效果很不错,我们计划通过抖音这样的平台,来把家乡的好米和其他特产,推荐给全国各地的网友。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内容,让大家知道我们,从而知道延寿的大米、认可延寿的大米。

IMG_3081.JPG

决定返乡创业后,我每天去各个米厂看米选品。

一开始我的想法是做一个“风物志”系列,去当地的农户家里走访拍摄,记录稻米从播种到收获的点滴和故事。但当时受疫情影响,这个想法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我那时刚回老家,也没有太多农村生活经验,就想着先写写我为什么要回家卖米。

我想让大家知道我创业的初衷,所以格外真情实感,我写自己、写奶奶、写我与家乡的羁绊,发在没几个人关注的抖音账号上。

没想到的是,这条图文视频突然火了,当晚点赞就破万,粉丝一下涨了3000多。我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一宿没睡着,不停地翻看每一条评论,又兴奋又好奇。有人称赞我的勇敢,有人祝福我的未来,有人感慨文字的力量,更多异乡人,在我的故事下面抒发乡愁。

IMG_3082.JPG

网友的评论很让我感动,他们给了我继续创业的动力。

乡愁是人类共同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我决定把更多家乡的故事、家乡的风物讲给大家听。

2023年开始,我们每天驱车上百公里出去采风,了解当地农户的真实生活,记录他们的故事。我在他们身上深刻地感受到,虽然种地苦,但面对困难,他们依然乐观豁达,依然热气腾腾地活着。这其实也是我奶奶从小告诉我的,人活着得有热乎劲,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IMG_3083.JPG

我在乡村采风,用视频记录家乡的景致风情。

所以当镜头对准家乡的土地和农民时,我比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倾注了更多热情和激情。这才配得上他们努力生活的劲头,我也想像他们一样,热气腾腾地活着。

IMG_3084.JPG

我喜欢在户外描述家乡的景致和风物,想呈现一个真实的东北农村。

很多网友觉得我的视频有激情,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称我是“女版董宇辉”,但其实背后倾注了无数心血。我会反复观看采风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景致和故事,捕捉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再一字一句写成文案,反复朗诵直到能背下来,站在宽阔的原野或者热闹的市集里,大声描述出来。

IMG_3085.JPG

网友们说我的视频充满热情和能量,他们的暖评也给了我无限动力。

他们说,在我的视频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东北,有雪后荒野,也有风吹麦浪,有农人播下一年的希望,也有清晨六点充满烟火气的早市。也有人说,我并不只是为家乡代言,也鼓励了更多人在粗糙的日子里,活出人生的滋味。我想,说到底,这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力量,就像大地上布满的村庄,所有人都在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歌颂这片土地有什么用”

去年2月,我成了抖音“乡村守护人”的一员,如今还参与了“青dou计划”公益项目。看到抖音上很多返乡创业、宣传家乡、带动家乡产业发展的年轻人,我感觉身上的责任又重了一点。

IMG_3086.JPG

去年,我参加了抖音乡村计划的新媒体培训,成为一名“乡村守护人”。

当我真正扎根在乡村,东北风物的豪爽和烟火气,也深深地治愈了我。我试着赋予它们情感,我不只是想把家乡的米卖出去,还想让更多人看到家乡的美好,也希望有更多人愿意像我一样回来振兴家乡。

播种的时候,我为水稻的种子代言,想象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场景:

160个小时后,小苗破土,春风会吹拂它娇嫩的脸颊。

700个小时后,秧苗挺拔,亦如俊俏的少年,意气风发。

2800个小时后,万亩良田皆是黄金甲,与日月山河、星辰大地一起汇成千军万马,朝向丰收,蓄势待发。


IMG_3087.JPG

一颗水稻的种子,也有属于它的诗篇。

丰收的时候,我为家乡的大米写一部“米颂”:

它遇见北纬45°的风雨,从此扎根在黑土地上,147天的生长,足够它藏起涓涓流淌的山泉,欣欣向荣的太阳,还有那一早一晚的凉。

待它长成好看的模样,就会把万里沃野的雄心、民风质朴的纯良、自然的造化、农人的希望,全部装进行囊,仗着白山黑水养成的胆量,它出关,它云游,去做万家灯火的碗中食粮,把人间的烟火添上稻花的香。


IMG_3088.JPG

关于稻米的颂歌,被5万人点赞。

秋去冬来,当家家户户的菜园子只剩大白菜,酸菜也有满缸的烟火和诗意:

在东北人心中,酸菜不是简单的一口菜,它是天寒地冻的发明,是漫长冬季里对美好生活的一份守望。

酸菜用酸消减了生活的寡淡,酸菜用酸开解了凡人的愁肠。

酸菜是东北专属的歌谣,只在寒冬腊月和炉火咕噜作响。


IMG_3089.JPG

最常见的酸菜,也能品出生活的滋味。

不仅仅是家乡的风物,在农村生活的日子,我也经常会被农人的淳朴和真诚打动。

有一次我们出去采风,在一个小卖部门口买水,遇到一位正在卸牛粪的大姐,我跟她交谈了一会儿,突然很想送她一份礼物,那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

12头牛,20亩田,52年的辛忙,让这片土地烙下你的模样。

对老牛来说,你是他们唯一的女王,因为你把半壁江山都藏在了小小的村庄。

用老牛的粪把土地滋养,你笑着说,那样的玉米长得更壮。

当我对着视频念起这首写给她的诗时,大姐在我身后认真聆听,笑着鼓起了掌。她说,这是她收到最特殊的礼物。这条视频收获了超20万点赞,很多人被那种饱满的热情和力量感动。有人说,“所有的词语都是恰到好处,让人听出了世间的美好。”

IMG_3090.JPG

采风途中遇见一位辛勤劳作的大姐,我现场给她写了一首诗。

为了寻找最优质的大米,我常常去乡下走访一些农户,还在一个村里租了院子,想多体验农耕生活。

农村租金便宜,我租的院子很大,园子足足有三四亩地,我一个人难以打理,就去询问村民有没有人可以帮忙,我给钱。村民给我介绍了老史,说他家地少,经济比较困难,我想正好,我这缺人手,老史可以多点收入。很快,我和老史就成了朋友。我教他网购,他就帮我修剪果树,我给他钱他不要,只是看着院子里的果树问我能不能来这里采蜜,我想想也没啥,就顺口答应了。

为表感谢,老史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他家院子里有整齐的柴垛,有老牛,还养了两只小狗。老史嘴上说着简单整口,却默默穿上了水叉,非要下网捞鱼。去鱼塘的路上看到蜂箱,他又滔滔不绝地说起蜂蜜,一副特别喜欢说话的样子。我像个幼稚的孩子,问了他很多傻乎乎的问题,他也像个和蔼的长者,耐心的为我解答。那个下午,我好像又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饭桌上,我问起老史的孩子,他的脸上第一次有了犹豫。“在外国呢”,他说,老史口中的外国其实是天国,我愣了一下,就看见他眼眶有泪,“喝药自杀了。”过了一会,他又对我说,“一开始,我看你就拿你当姑娘(女儿)。”我终于明白,他对待我的小心翼翼和善意里,藏着多少难以道明的寄托。

IMG_3091.JPG

老史是乡村无数勤恳农人的一个,谢谢他,治愈了我的精神内耗。

在老史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生于乡土的坚韧,即便日子再苦,他也愿意勤勤恳恳去生活,把酸涩的生活过得坦荡乐观,且以善意待人。

我没有太大的抱负,只想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用自己的能力帮家乡老百姓把农副产品真真实实给卖出去,换得他们应得的收益;同时,也把我在乡村农人身上看到的坚韧、乐观,那种生活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如果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把这件事情做好,让自己成为光,去照亮更远的地方,就更好了。

也有人给我留言,说我不该留在这儿,歌颂这片土地有什么用?其实我不需要有什么用,只要脚踩在这片土地上,我就能热气腾腾地活着。

城市可以属于任何人,但我的生命里,有一块只属于我的土地,她在黑龙江延寿县,是我奶奶用稻子换钱,供孙女上学、给孙女买新衣的地方,也是养育我、治愈我、让我想要继续守护的地方。

*本文由张涵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张  涵 | 口述

橙  子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36个口述故事

欢迎打开抖音,关注“东北张姑娘”

IMG_309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8 05:01 AM , Processed in 0.0598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