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0|回复: 0

[哲史艺丛] 文史知识丨庞朴:寒食·改火·复活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4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史知识丨庞朴:寒食·改火·复活节

 庞朴 文史知识 2024-04-02 21:14 

相传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禁火三日,民皆冷食,以纪念自焚于緜上山中的先贤介子推。

介子推,一名介之推,介推,春秋晋国人,晋公子重耳谋臣。曾随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重耳返国后立为文公,赏从亡者及功臣。介子推不言禄,谓文公得主晋祀,乃天之功,群臣不应贪天之功以为己力;遂偕母隐入緜上(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山中。

后来,据说文公派人寻子推于山中,子推不出,寻者放火烧山,冀其走出;火至,子推抱木而焚死(见《庄子·盗跖》:“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人民为了纪念子推的清烈,遂有至其亡月不敢烟爨而寒食的礼仪。《荆楚岁时记》云,寒食节“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打毬、鞦韆。”

这些仪式中,禁火是最主要的,而且是很严格的。据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緜上火禁”条云:

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社长辈至日就人家,以鸡翎掠灶灰,鸡羽稍焦卷,则罚香纸钱。有疾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庙卜乞小火,吉,则燃木炭,取不烟;不吉,则死不敢用火,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于羊马粪窖中。其严如此

先此,唐时京城长安寒食节,亦有以鸡羽入灰查验之举(见元稹《连昌宫词》自注);隋人李崇嗣寒食诗更有“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之句,想见隋时火禁亦严。

隋代以前,寒食禁火风俗,大概只流行于山西晋国旧地。《后汉书·周举传》说:“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少不堪,岁多死者。”据说周举就任刺史后,曾“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并“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

须知风俗是人民文化心态的反映,也培育着人民的文化心态。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心态是:我人的一切作为,都是为了荣耀祖先,即为了继承和弘扬祖宗及先圣先贤的业迹,因而对他们应该谦诚追慕,戒慎肃穆;而这也正就是完成着自我的尊严。

所以周举的一纸吊书,无济于“众惑”的全部解除。到了曹魏时期,曹操才又不得已下了一道死命令,说是“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这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的办法,所维持的时效也不很久,而且未能战胜风俗,最后仍被风俗战胜了。后赵、北魏时,都有准许并州、介山之邑复寒食如初之令。

后来隋朝一统天下,王劭竟上表请“尚食内厨及东宫诸王食厨”先行禁火,获准,遂有“普天皆灭焰”的景象出现。唐宋时代,天子多于清明日亲赐新火于百官,禁火寒食的风俗,更有了御办的色彩了。

细究寒食风俗升降浮沉的社会原因,我们大概可以看到,自东汉末至南北朝,国家战乱不已,用兵孔亟,自难听任因寒食而“岁多死者”的现象存在。迨到天下一统,皇帝碰到的头号难题便是如何安置功臣,介子推让禄的品格,自然会被想起而悬为风范;此所以隋、唐、宋几代,寒食节自一个月缩为三日而得大行其道之故。

0.jpg

元人入主以后,禁火之事遂告淹灭,而寒食之名犹存,其祭祖茔、插柳枝、斗鸡子、荡鞦韆等习俗,则与清明仪式浑不可分矣。

但追本溯源,禁火一事本与介子推无关,而且介子推并不一定死于自焚。

子推燔死之说,始于《庄子》。《左传》上只说“晋侯求之不获”,《史记》上只说“闻其入緜上山中”,都未说到进一步的下落。《庄子》寓言十九,借事寓情,当非实录。但是这则寓言,充分表达了清廉谦退的道德情操,符合“人能弘道”的中国人文精神,于是博得汉代人士的一再表彰(东方朔《七谏》、刘向《说苑》等),并在民间尤其是并州倍受崇信。

人民要表达对介子推精神的纪念,需要将这种情怀落到一个实处。正如为纪念屈原精神而利用了龙舟竟渡古俗(参见闻一多《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一样,要纪念子推精神,便利用了一个与火有关的古俗;这个古俗,便是“禁火”。而所以要禁火,原来是为了“改火”。

早在远古时期,当人们懂得以太阳和月亮来指示季节以前,曾有过很长一段时期,是以恒星大火(心宿二)作为示时星象,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我谓之火历时代,详见拙著《火历钩沉》载《中国文化》创刊号,1989年12月)。那时候,天上的大火和人间的火,被想象为有着某种神秘关系。每当仲春时节大火昏见东方之时,被认为是新年的开始,有一套隆重的祭祀仪式。

仪式之一便是熄灭掉去年薪火相传下来的全部旧火,代之以重新钻燧取出的新火,作为新的一年生产和生活的起点;其名目叫做“改火”。《周礼·司烜氏》说:“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所谓“修火禁”,便是禁火,是监督大家将一切旧火全部熄灭,以表示过去的一年已经全部结束,以保证全民改用新火,使人间的火与天上的火一致,使人事与天象合一。

旧火与新火交替之际,势必要准备出足够的熟食来,照后来《东京梦华录》的说法,“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或者是《荆楚岁时记》上说的“造饧、大麦粥”。熟食之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煮鸡子。鸡子不仅易得易存,而且更具备生生不已、一元复始(鸡鸣为一日之始)的象征特性。所以《荆楚岁时记》上还有“斗鸡、镂鸡子(染色并雕镂)、斗鸡子”一说。这些熟食是在禁火之后改火之前(一月、七日或三日)冷吃的,所以叫“寒食”。

1.jpg

火历被阴阳历代替以后,禁火、寒食、改火作为礼仪,渐渐失去意义;而作为习俗,当然还会延续一段时间。这时候,人民拿与火有关的介子推故事填充进来,使古俗重新具有一种与时代精神相合的人文新意,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创造,也是文化演化的一个典型事例。

饶有趣味的是,西方基督教地域的复活节,也是定在我们的寒食节前后(春分后之月望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其名曰Easter,以“东”为字根;节中有彩绘蛋和篝火会活动。篝火会前也要熄灭全部灯与火,然后钻木取新火点燃篝火,会后各家取篝火火种投入新的生活。详情请阅弗雷泽名著《金枝》第62章。弗氏断定:“农民举行的复活节篝火会的方式和复活节篝火会有关的一些迷信,都明显地表示出它的性质乃是非基督教的。”

看来,复活节也是一个改火节;他们吃彩绘蛋,也是一种寒食。原来许多民族都有新年改火的风俗,而新年又多与春耕邻近,春耕又多靠晨昏观察东天的星象而定。基督教徒们选定这个古老的节日来纪念耶稣复活,也是为旧俗充实了新意。东西文化尽管不同,而寒食节与复活节内容之演进却又如此相似,倒也发人深思。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7 08:53 PM , Processed in 0.0389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