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1|回复: 1

[哲史艺丛] 诡异的封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31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诡异的封禅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4-03-30 23:03 


多年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回忆自己的人生,准会想起一个遗憾——封禅未遂


唐贞观年间,朝臣多次提议封禅,但每一次都未能成行。


尽管李世民本人以不忍百姓劳费为由表示拒绝,却言行不一,实则是利用帝王权术,暗示群臣继续劝进。


贞观六年(632年),群臣再次鼓动封禅,李世民差点儿就要答应下来。


魏徵坚决反对。李世民拉下脸来,当面责问这位头号谏臣。


《资治通鉴》在此处用了六个问答。李世民咄咄逼人地问魏徵,你不让我封禅,是因为我功不高、德不厚,还是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符瑞未至?


魏徵一一回答,说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了。


李世民反问道:“那朕为何不可封禅?”


魏徵从容地说:“陛下虽然具备这六项条件,但自隋末大乱以来,人口尚未恢复、仓廪尚且空虚,假如发动千乘万骑的车驾东巡泰山封禅,一路上难以供给。此外,陛下封禅,万国咸集,必定有夷狄君长来当扈从,现在伊、洛以东人烟稀少、草木丛生,这将让夷狄看清大唐的虚弱状况。况且陛下的赏赐不计其数,仍不能满足远方之人的欲望;免除几年徭役,也无法补偿百姓的劳苦。崇尚虚名而遭受实害,陛下有什么好处呢?”


于是,李世民保持自我克制,没有轻易地启动封禅计划。


晚年,李世民终于按捺不住,下诏筹备封禅,却因各种原因废止。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李世民宣布来年前往泰山封禅,到了八月,由于薛延陀新降、终南山修翠微宫以及河北水灾等大事频发,不得不下《停封禅诏》。这是李世民封禅计划的最后一次破产。两年后,一代雄主唐太宗病逝,终其一生,他都未能封禅。


当代打工人的梦想也许是一夜暴富,而在古代,帝王的终极梦想就是封禅。除了唐太宗之外,还有很多帝王踏上这趟造梦之旅,等待他们的是成功,还是失败?是荣耀,抑或是争议?


0.jpg

▲泰山南天门。图源:图虫创意



1.png


封禅,实际上是两种祭祀活动的合称。


唐代张守节为《史记》作注时对“封禅”一词做了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封”,就是在高山之上聚土筑坛,作为祭天的场所,表示离天上的神灵更进一步,以便向上天做汇报。


“禅”,原先写作“墠”,意思是预备祭祀时的除地工作,即清理土地上的草木、将地面修整平坦,后来演变为在小山上举行的祭地活动。


古代帝王封禅,一般选在泰山,只有实现一番丰功伟业,他们才有资格上泰山封个土堆,到旁边小山扫个地,证明自己完成天地授予的光荣使命,成就一个太平盛世。


泰山之所以成为封禅的首选,《白虎通疏证》对此的解释是,在古人看来,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


泰山号称“东岳”,在古人看来,泰山是东方最早看到太阳的地方,日出东方,东方是万物相代的地方。泰山的另一个名称“岱宗”,也有象征万物之始的意思,岱者,始也,宗者,长也。


1a.jpg
▲泰山日出。图源:图虫创意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约1545米,在中国的诸多名山中不算特别出类拔萃。但是,泰山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让其享有了历史悠久的自然崇拜。泰山位于今山东省中部,南侧一片平原,适宜耕作定居,其主峰高耸入云,宛如东天一柱,俯瞰着齐鲁大地的众生。在泰山周边的广阔区域内,东至大海,南至长江,北至燕山,西至河南西陲,都没有一座山峰在海拔上可与之相比。


先秦典籍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曾经登上鲁国的东山,在高处眺望,仿佛山下的鲁国变小了。可当他来到泰山,天地之间一览无余,竟然觉得天下也变小了,这就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这是一种比喻,表面上是指泰山的高大,实际上是形容人心胸开阔、胸怀壮志。这也就不难理解,游览过各地山川的唐代诗人杜甫为何在登上泰山后,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



2.png


先秦时期,泰山是齐鲁一带的“神山”。


《公羊传》记载:“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这是说,泽被四方的山川会受到官方的祭祀,在当时的人看来,泰山正是一座兴云布雨、保佑万民的神圣之山。


因此,封泰山、禅梁父(甫)的观念逐渐在齐鲁一带形成。


顾颉刚先生吸收清代梁玉绳等学者的观点,认为泰山封禅之说,“是从齐国鼓吹起来的”,而其产生的原因是,东周以后礼崩乐坏,文化中心逐渐东移至齐鲁一带。


春秋时期,日后深刻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在鲁国诞生。战国时期,齐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各家学者在此云集。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齐鲁一带的学者有必要创立一种有利的学说,来宣传其中心地位,于是,泰山封禅学说便横空出世。


《管子》和《史记》中,记载了齐桓公与宰相管仲关于封禅的讨论。


春秋时期,齐桓公尊王攘夷,会盟诸侯,成为一代霸主。


在会盟的现场,齐桓公宣称:“我向南征讨楚国至召陵,眺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向西远涉流沙,伐大夏;我出征时,束马悬车登上太行山,直至卑耳山才返回。诸侯没有人敢违抗寡人。寡人召集了多次盟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日夏、商、周三代承受天命,和我现在有什么区别?我想去泰山祭天,到梁父山祭地。”


梁父山,也称梁甫山,是泰山支脉的一处小山坡,为举行禅礼,即祭地的场所。


史书中,齐国宰相管仲对此的表现是两个字——“固谏”,坚决劝阻。齐桓公遭到管仲的反对后,也是两个字——“不听”,多年来得到管仲辅佐的他,这次竟不愿听从贤相的建议。管仲没办法,只好说,那就等您获得远方的奇珍异宝后,再行封禅。祥瑞,是封禅的必备条件之一,齐桓公只好作罢。


《管子·封禅》提到,当时齐地总结古帝王封禅的传说,认为“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其中,管仲列举了从无怀氏(相传比伏羲氏年代更早的上古君王)到周文王时期的十二位帝王,指出他们“皆受命然后得封禅”,以此来劝谏齐桓公。言外之意是,这些君王都是受命于天来统治天下的,齐桓公只是一方诸侯,其霸业远远没有达到受天命的级别。


《管子》的成书年代存在争议,齐国的七十二家封禅旧录也带有传说性质,未必可信。直到秦统一六国,开创大一统王朝后,才出现第一位在史书中有明确记载的封禅者。


2a.jpg
▲管仲画像。图源:网络



3.png


《史记·封禅书》开篇写道:“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


齐桓公的故事说明,帝王上泰山封禅,需要足够的政绩,不够格,就不能封禅,不然只会徒增笑耳,让那些真正干下一番伟业的雄主吐槽一句,什么档次,和我一样也来泰山封禅。


秦汉时期,有两位皇帝奠定了泰山封禅的B格,那就是,秦皇、汉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终结春秋以来长期纷争的乱世。


历史告诉我们,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秦始皇继承秦国历代国君的事业,实现了全天下,乃至各项制度的统一,却掩盖不了潜藏的政治危机。


秦始皇在位时,一直担忧山东(崤山、函谷关以东)六国故地的反抗,他常常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亲自东巡,去镇压东方的“天子气”。


公元前219年的泰山封禅,是秦始皇历次东巡中的大手笔。


这一年,秦始皇东行至齐鲁,召集儒生、博士七十人,到泰山举行封禅,立石歌颂秦朝的功业。


这次封禅有个小插曲。


起初,儒生们以山上一草一木不可损害为由,提议用蒲草裹车轮,避免车轮过硬,伤害草木,祭祀时要将枯草和农作物茎秆编成的席子铺在地上。秦始皇觉得儒生太过迂腐,不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是命人开辟车道,驱车从泰山的南面登顶,举行“封”礼,随后从泰山的北面下山,到梁父山举行“禅”礼。


秦始皇没有按照齐鲁儒生的建议装饰车轮,也没有采用他们制定的封禅礼,他采取的大多是以前秦人在秦国旧都雍邑祭祀神明时使用的礼仪。


登泰山的时候,秦始皇在半山腰遇到了暴风雨,不得不在一棵大树下避雨,事后专门封这棵树为“五大夫”。山脚下的儒生听说这事儿,暗地里嘲笑他,幸好他们的讥讽没被秦始皇知道,不然下山后可能要给他们挖个坑。


总之,秦始皇的封禅不仅是要宣扬他实现一统的天命,也是为了宣扬他在六国故地的权威。


这从秦始皇在此次封禅所立的泰山刻石可以看出来。这篇由大臣李斯起草的泰山刻石辞,宣称秦始皇“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于是“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文中称颂其勤政作风和功业德行,将这些功绩刻在石头上,希望其随着这篇铭文,永久地流传下去。


泰山刻石辞是一份严肃的政治文告,旨在宣传天下臣民“罔不宾服”等思想,维护政权的统一。


但秦始皇没有想到,六国反抗的怒潮正在逐渐酝酿。


当泗水亭长刘邦前往咸阳处理徭役,远远望见秦始皇的车驾时,刘邦感叹道:“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当秦始皇的东巡队伍到达南方的会稽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在远处冷冷地说道:“彼可取而代也!”秦始皇去世后一年,一个叫陈胜的农民被征发去戍守渔阳,暴雨阻断了他的去路,一场震动天下的起义一触即发。


秦始皇葬入秦陵时,为他殉葬的兵马俑面向东方,仿佛为即将到来的动乱严阵以待,但秦始皇死后,来自东方的浪潮,还是淹没了大秦帝国。


3a.jpg
▲泰山,五岳独尊。图源:图虫创意



4.png


秦朝灭亡后,汉朝兴起,经过六十多年休养生息,大汉迎来一位与秦始皇一样热衷于封禅的年轻天子——汉武帝刘彻


16岁的刘彻初登皇位,封禅大业便已提上日程。当时,汉武帝有意提拔赵绾、王臧等儒生,来扭转黄老之学统治朝堂的局面。于是,有人主张用封禅来为改革宣传造势,赵绾、王臧等为汉武帝起草了巡狩、封禅、改历法、服饰等制度。


但是,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尚在人世,老人家不喜儒术,尊崇黄老之学。在她的干涉下,赵绾、王臧很快被罢黜下狱,封禅之事也被搁置。尽管窦太后去世后,刘彻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改变汉初崇尚黄老的意识形态,但泰山封禅一事要到他在位的第31年才付诸实施。


在此期间,汉武帝用实打实的功业为封禅做准备。


汉武帝继承了他爷爷、爸爸所创“文景之治”的丰厚家底。史载,按照当时的经济状况,“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在开疆拓土的事业上,他任命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征匈奴,解除西汉开国以来的最大边患;命张骞凿空西域,开拓丝绸之路;派唐蒙出使夜郎,安抚西南;发兵岭南,灭南越国。


与此同时,大臣们得知汉武帝有封禅之心,不断为其制造舆论。


汉武帝时,泰山属于济北国的封地,如果皇帝去诸侯的属地封禅,难免不合礼数。济北王刘胡听说汉武帝要封禅,赶紧主动上书,将泰山及周边地域献给皇帝,这样一来,泰山就直属于汉武帝管辖。汉武帝乐呵呵地接受,然后划了另一块地方封给济北王。


来自齐地的方士公孙卿,借着汾阴后土神庙出土的一个宝鼎,跟汉武帝讲了上古黄帝封禅的故事。


在公孙卿讲述的故事中,当年黄帝也曾得到宝鼎,后来到泰山封禅,得道成仙。据公孙卿介绍,齐地的申公通晓黄帝之学,并且知道宝鼎上有一段文字是,“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意思是,汉朝的圣人出现在高祖皇帝的孙辈到曾孙辈中,宝鼎出土就会和神灵相通,可以举行封禅典礼。申公生前留下预言:“汉主亦当上封,上封则能仙登天矣。”


公孙卿用很多荒诞不经的神仙传说来蛊惑汉武帝,比如说黄帝当年一边征战,一边修道,有龙下凡,垂下胡须迎接黄帝,黄帝带着后妃和大臣七十多人骑上龙背,飞上天空,百姓在人间仰望黄帝上天,抱着掉落地上的弓和龙须哭泣。


汉武帝听完这个故事,为之神往,说:“哎呀!如果我能变成黄帝那样,我会像扔掉鞋子一样,抛弃人世间的妻妾儿女。”


此外,深得汉武帝喜爱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临终前留下一篇《封禅文》,歌颂武帝功德、祥兆空前,阐明请求封禅的主张;自称长生不老的方士李少君告诉汉武帝,封禅可以成仙不死。


4a.jpg
▲汉武帝画像。图源:网络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正式封禅泰山,为纪念这个时刻,将该年年号改为“元封”


从元封元年到汉武帝去世前两年(公元前89年),21年的时间里,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或祭祀多达八次,是历朝历代与泰山关系最为紧密的帝王之一,也开创了空前的壮举。


汉武帝封禅泰山,固然有刻石立功、了却心愿的成分,但也要注意到他迷信鬼神之祀、沉迷于求仙的“私心”。


钱穆先生认为,汉武帝封禅的“最大动机,实由歆于方士神仙之说而起”


汉武帝在位时,十分迷信方士,提拔了李少君、公孙卿、少翁等奇人异士,就连生病时也求问“神君”。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有一次,汉武帝病情严重,寻医问药多日都不见好转,后来通过巫者向上天询问、祈福,竟然病情痊愈。汉武帝经过这么一折腾,宣布大赦天下,为神明祭祀,并重赏为他祛除疾病的巫者。


司马迁在记载此事时也找不到科学依据,只好说:“其事秘,世莫知也。”


封禅,本来也是一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活动,其实早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深入漠北歼击匈奴时,就曾在蒙古高原上举行过封禅仪式,“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但是,封禅没有给霍去病带来好运,他此次班师回朝后过了两年,就不幸英年早逝。


元封元年封禅前夕,汉武帝用“祥瑞”来装饰自己。他先去了中岳嵩山,随从人员称在山上听到有“万岁”的呼声,但问上,上不言,问下,下不语。汉武帝以此为祥瑞,兴致勃勃地东上泰山。


封禅泰山时,汉武帝举行了各种祭祀仪式,如“射牛行事”(亲自射杀牛来祭祀,以示隆重)、“衣上黄而尽用乐”(穿黄色祭服,用音乐伴奏)、“五色土益杂封”(在祭坛上覆盖红、黄、青、白、黑五种颜色的土壤)、“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把从边远地方捕获来的珍稀动物放生),并下令在泰山修筑明堂。


汉武帝不仅像秦始皇一样刻石勒功,还单独与奉车都尉霍嬗(霍去病之子,字子侯)到泰山上献玉牒祭文,祭文的内容秘不示人。当时霍去病已经去世,汉武帝带着他的儿子上泰山,应是表示垂爱,但细思恐极的是,霍嬗跟随汉武帝下山后没过多久,在一日之间暴病而亡,死时年龄只有十来岁,所以,没有人知道,汉武帝向上天做了什么祈祷。


至此,封禅已经有些“变味”了。本该是纪念丰功懿德的国家大典,汉武帝却更强调其神秘感,以此来加强君权神授的神圣性。


史书中还有另一个细节,可以说明汉武帝的过度迷信。


对于这样一场空前隆重的典礼,主持者本来应该是擅长礼制的儒生,但儒生和方士关于封禅的事宜各执己见,独尊儒术的汉武帝没有采纳儒士的方案,而是任命方士来导演此次活动, 比如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时,方士公孙卿持着符节,到途径的名山恭候“神仙”。


作为儒生的代表,太史令司马谈为封禅大典筹备多年,却没有参加元封元年的封禅。所谓太史令,并非单纯的史官,还有天官的职责,要负责记载天气、星象的变化规律,为皇帝的各种外出活动占卜吉凶。司马谈曾参与汉武帝时期的多次祭祀活动,可举行封禅时,整个活动却由方士一手操办,少了太史令的身影。


史书记载,汉武帝到泰山封禅时,司马谈“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传统观点认为,司马谈因为年老得病,没能陪同前往,感到遗憾,在洛阳养病期间积郁而死。


从另一方面来看,汉武帝虽然举办了这场万众期盼的国家盛典,却用方士来主持这次活动。司马谈作为世代相传的史官出身,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可能也会感到有辱先祖,备受打击,“发愤且卒”。


司马谈之子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讲述汉武帝封禅,用了很多篇幅写方士欺诈伪饰的神鬼之事,也许有暗讽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06: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png


秦始皇与汉武帝,使封禅受命有了具体的标准,前者一统华夏,开创帝制,后者开疆拓土,内修法度。后世帝王以此为标杆,便可判断自己是否达到这些成就,决定是否封禅。


汉武帝去世一百多年后,没落宗室出身的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再续大汉国诈。于是,汉光武帝刘秀得到众臣拥戴,前往泰山封禅,“告成功于天”。


刘秀的封禅同样充满戏剧性。


建武三十年(54年),经历西汉、新莽、更始、东汉四朝的大臣张纯上书,提议封禅,说陛下接受中兴之命,平定海内之乱,恢复祖宗基业,百姓都感激您的恩德,应该封于岱宗,禅于梁父,上报天神,下祀地祇。


张纯的封禅主张,强调刘秀维持汉朝统治的正统观念。但没想到,汉光武帝刘秀拒绝了张纯的建议,说:“我即位三十年,百姓仍然没过上好日子,我难道要欺骗上天吗?”由此可看出刘秀自谦的品格。


不过,两年后,随着刘秀日渐年迈体衰,封禅再度提上日程。


这一次,群臣用刘秀迷信的谶纬学说来做宣传,上奏道:“《河》《洛》谶书,赤汉九世,当巡封泰山……以和灵瑞,以为兆民。”谶纬是一种预言,大都是好事者编造出来制造舆论的工具。迷信谶纬的刘秀翻开《河图·会昌符》一看,上面果然写着:“赤刘之九,会命岱宗。”赤刘之九,说的是汉高祖的九世孙,也就是刘秀本人。


这年正月,汉光武帝车驾从洛阳出发,先到曲阜祭祀孔子,随后率王公大臣、文官武将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值得一提的是,刘秀封禅泰山的刻石中,收录了多条他起兵以来出现的谶纬文,如“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等。


总之,刘秀的封禅,有加强其正统地位、稳固东汉王朝统治的作用。


5a.jpg

▲汉光武帝画像。图源:网络


到了唐代,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直未能如愿封禅,抱憾而终,但其子唐高宗李治实现了父亲生前的愿望。


麟德二年(665年),唐高宗李治从东都洛阳出发,赴泰山封禅。


唐高宗李治在位时,继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平定边陲,百姓阜安,唐朝版图达到极盛,再加上唐太宗有封禅的未了遗愿,所以唐高宗有必要达成封禅的成就。


李治封禅泰山的特别之处,是他带上了皇后武则天,并由武则天参加禅社首的“亚献”仪式。


社首山在今泰安市西南,是封禅历史上另一座举行禅礼的名山,“亚献”指的是古代祭祀时第二次献酒的仪式。武则天凭借唐高宗的宠爱参加封禅,这是后宫女人第一次在封禅泰山的盛典中取得与男子同等的地位,有别于以往的礼制。


《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进行“亚献”时,宦官用一张锦绣帷帐隔绝内外,武则天在帷帐之内,随行的大臣都在帷帐之外,“群臣瞻望,多窃笑之”。


但是,武则天达到了她的政治目的。随唐高宗封禅泰山后,她的政治地位进一步提高,为日后以周代唐做了舆论准备。


武则天称帝后,也举行了封禅大典,但不在泰山,而是选择封禅于嵩山。


5b.jpg
▲武则天画像。图源:网络


唐代另一位以封禅泰山闻名的皇帝,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孙子、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当时,以宰相张说为首的群臣上书颂扬李隆基“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也就是比很多古代帝王都牛掰,而且圣德传遍四海,天下太平。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唐玄宗在群臣的簇拥下,带着皇亲国戚、四夷酋长、外国使者等,从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一路上,大队人马的帐篷绵延几十里,几万匹随行御马按照毛色分成不同的方阵。


到泰山脚下后,只有唐玄宗和少数高官、宗室、礼官登山。起初,天公不作美,本是秋冬时节,却下起了大暴雨,随行人员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登山道路也变得泥泞不堪。


对于迷信的古代帝王来说,糟糕的天气是上天的警示,如果雨一直下,唐玄宗的处境就很尴尬。


正当玄宗一行人来到山顶宿营时,原本风雨交加的天气却逐渐好转。到了隔天清晨,雨过天晴。


唐玄宗君臣皆以为是上天显灵,山下随行人员齐呼万岁,山上礼仪人员各就各位。在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中,唐玄宗封于泰山、禅于社首山,宣布大功告成,为盛世画下一个注脚。


唐玄宗李隆基所立的《纪泰山铭》堪称霸气,文中贬抑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是“灾风雨”“污编录”“德未合天”,只有大唐的封禅是“道在观政,名非从欲”。


彼时,开元盛世的成就让唐玄宗踌躇满志,也逐渐麻痹了他的心智。晚年的唐玄宗,在盛世的顶点迎来安史之乱的转折,他在泰山上对秦皇、汉武的嘲讽倒是显得有些黑色幽默。


5c.jpg
▲唐玄宗画像。图源:网络



6.png


经过从秦、汉到唐的发展,泰山封禅象征着神权与君权的统一,成为帝王宣示成就、告功于天的国之大典。到了宋代,这种自我标榜最终走向极端,也促使泰山封禅走向衰落。


宋真宗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时,与北方的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交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相约以白沟河为界。


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边境的战火归于平息,在谈判中立功的宋朝宰相寇准,声望与日俱增,得到宋真宗的厚待。直到有一天,同朝为官的王钦若对宋真宗说:“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社稷有功吗?”


宋真宗干净利落地回答了一个字——“然”。


王钦若一直深深妒忌寇准,于是乘机对宋真宗说,澶渊之盟犹如春秋时期的城下之盟,陛下在澶渊之战以万乘之贵御驾亲征,却签订了城下之盟,为何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接着,王钦若进谗言道:“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徒快输光钱时,就会把赌注全部押上,称为‘孤注’。陛下当时就是寇准的孤注啊!”


从那天起,宋真宗陷入了自我怀疑,不断猜度澶渊之盟的意义。为人刚直的寇准很快失去信任,被贬到地方为官。


王钦若扳倒寇准后,进一步向宋真宗提出了一雪澶渊之“耻”的方案,一是出兵夺取幽燕,再跟辽人干一架。对此,宋真宗却说自己爱惜河朔生灵,不愿出兵。


于是,王钦若提出第二个方案——封禅泰山。


王钦若说:“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然而,自古封禅往往需要天降祥瑞来做支持。祥瑞是希世绝伦之事,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很多是前代人工制造的,人主对此深信不疑,并昭告天下,那么,人造的祥瑞则与天降的祥瑞没什么不同。”


宋真宗思考良久,采纳了王钦若的第二套方案。他不去锐意进取,富国强兵,反而以封禅的方式树立威望,祈求长治久安。


不久后,朝野掀起了一场天书下凡的人造祥瑞运动。


宋真宗对群臣说:“去年冬天十一月,一日半夜,朕正要睡觉,忽然见室内光芒万丈,有一位身着星冠绛袍的神仙,对朕说:‘下个月应该在正殿设黄箓道场,满一个月后,将降下天书《大中祥符》三篇。’朕恭敬地起身,却已不见仙人的踪影。”


此后一个月,宋真宗按照“仙人”的指示作道场祈福,果然有人在皇宫左承天门的鸱尾上发现了一卷形如书卷、缠以青丝的黄帛,封口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文字。这就是所谓的“天书”!


经过一番拜受仪式后,宋真宗命人启封,只见天书写着谶语:“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昚,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此外,书中还有黄字三幅,所书内容与《洪范》《道德经》相似,大意是皇帝能保持至孝至道、清净简俭,就能保证国祚绵长。


宋真宗得到“天书”后,大臣们纷纷上书祝贺。兖州父老吕良等上千人和诸道贡举之士800多人请求封禅;宰相王旦率朝廷百官、州县官吏、蕃夷、僧道等2万余人上表请求封禅。


1008年,宋真宗终于在天书祥瑞的助力下,上泰山封禅,并以“天书”之名,改元“大中祥符”。


但,天书政治的闹剧并未就此结束。


封禅泰山当年六月,“天书”再降于泰山。封禅三年后,1011年,宋真宗又到山西汾阳去行“祭祀后土”大礼,这与封禅泰山一起并称为“东封西祀”。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即六皇子(后来的宋仁宗)出生的两年后,宋真宗再次声称自己获得神人托梦,这次降下神启的是赵姓圣祖,说明宋真宗受到赵氏祖先的护佑。


《宋史》作为一部正史,直言不讳地讽刺道,宋真宗时“一国君臣如病狂然”


直到宋真宗驾崩,他所痴迷的“天书”与他一同葬入永定陵,朝野争言符瑞之风仍不减当年。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雷电击中宋真宗生前耗费巨资修建的玉清昭应宫,雷火将这座奢华的道观烧得只剩下两座小殿。宋仁宗和临朝称制的刘太后知道天书政治早已不得人心,于是借此事抑制“天书”造成的影响,下诏不再重修玉清昭应宫,这也意味着,自筹划封禅以来二十多年的天书政治落下帷幕。


6a.jpg
▲泰山岱庙。图源:图虫创意


至此,泰山封禅的文化意义已然支离破碎,失去了原本的神圣性,完全沦为皇帝玩弄权力的工具。宋真宗君臣堂而皇之地制造祥瑞,为封禅造势,不免被后世耻笑,也暴露了所谓封禅的真相。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不仅对封禅毫无兴趣,还专门下诏给泰山神去封号,宣布泰山除了常规祭祀外,不再进行封禅。


朱元璋“力洗陋制,谢封禅不议”后,明清两代的皇帝都不再封禅,只是在特定时节礼祀泰山,或遣官员祭祀。帝制时代朝廷最后一次遣使祭东岳,是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那时,泰山封禅的历史早已随风消逝。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顺手点赞点在看让我知道您在看~


参考文献:

《管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12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0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2003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钱穆:《秦汉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汤贵仁:《泰山封禅与祭祀》,齐鲁书社,2003

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文史》1979第6期



- END -
作者丨南朝子云
编辑丨艾公子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9-11 02:21 AM , Processed in 0.0457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