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8|回复: 0

[哲史艺丛] 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人想抢玉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古代有那么多人想抢玉玺

 计白当黑 历史学堂君 2024-03-01 08:05 

作者:计白当黑
编辑:莉莉丝

自古以来,公章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是皇帝玉玺尤为珍贵,在历史中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 权力的象征


公章的应用,源自人们对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关注。信用是组织或个人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它既兼顾社会的公平正义,又考虑个体的自我约束,是公众道德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孔子精辟地指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在春秋时期,上至国家,下至平民,普遍追求良好的信用。

1.jpeg
上图_ 汉代诸侯王玺“广陵玉玺”

2.jpeg
上图_ 汉武帝刘砌赐给滇王的金印“颠王之印”

随着信用体系的完善,具有凭证或信物功能的“玺”应运而生。《周礼》有三条和“玺”有关的最早记载。

其一是“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
其二是“货贿用玺节”,郑玄注释:“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其三是“辨其物之微(美)恶,与其数量,揭而玺之。”

郑玄又注:“玺者,印也。既楬书揃其数量,又以印封之。”

这三处的“玺节”、“玺”和“货贿”、“货”有关系,表明了公章的应用和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中认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进一步解释了“玺”的实用功能。

同为周朝文献的《左传》提到了钤盖印章的“玺书”,说明公章由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拓展的发展趋势。当时官吏任命、政治交往和贸易活动等都离不开“玺”。当时的“玺”,正如东汉学者应劭在《汉官仪》中所说:“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不论是公章,还是玉玺,是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信用凭证。

3.jpeg
上图_ 秦朝“传国玉玺”,上的“受命于天,暨寿永昌”

  • 皇权的象征


玺在秦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规定皇帝的公章专称为玺,臣民的公章统称为印。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独断》中坦言:“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好玉,群臣莫敢用。”
不仅如此,秦始皇定鼎中原后,李斯献传国玉玺一方,刻有鱼鸟篆文“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字,象征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建立。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阴谋伪造“赐死玺书”,逼死了太子扶苏和名将蒙恬,玉玺的权威性再一次得以印证。

秦末,刘邦攻陷咸阳,秦王“子婴既系颈以组,白车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刘邦和子婴之间传国玉玺的交接,表明了政权的更迭。得到玉玺,相当于宣示拥有了名正言顺的权力。

4.jpeg
上图_ 西汉皇后之玺

  • 职责的履行


公章的运用,意味着职责的履行。网上报道,李国庆当天抢走了当当网公章11枚和财务章36枚,数量着实不少。古代的玉玺也不是单独存在的。东汉学者卫宏在《汉旧仪》中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与秦朝不同,汉朝的诸侯王的印章也称“玺”,如“淮阳王玺”、“河间王玺”等。

隋朝时,朝廷在秦汉“六玺”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玺”和“受命玺”。进入唐朝,再增“传国玺”,共有“九玺”。它们的使用在《新唐书》有着明确的规定,“传国玺”为改朝传代专用,“神玺”“藏而不用”,威镇中国,其它“六玺”的用途分别是“皇帝行玺以报王公书,皇帝之玺以劳王公,皇帝信玺以召王公,天子行玺以报四夷书,天子之玺以劳四夷,天子信玺以召兵四夷。”

5.jpeg
上图_ 西汉“淮阳王玺”印

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徽宗命玉工刻制“乘舆六宝”、“镇国宝”和“受命玉”等八宝,后又增“定命宝”,再次形成了“九玺”。明朝共有“二十四宝”,“其文不同,各有所用”,如祭祀天地时,用“皇帝奉天之宝”,册封、赐劳用“皇帝行宝”,发给一至五品官员诰命用“制诰之宝”, 发给六至九品官员敕书用“敕命之宝”,奖励臣工用“广运之宝”。

清高宗强调:“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他取《周易》“天数二十有五”的寓义,钦定了“二十五玺”。没想到清朝此后六代而终。如今“二十五玺”保存在故宫珍宝馆,静候游客的参观。

7.jpeg
7a.jpeg
上图_ 二十五宝玺 之 皇帝之宝

8.jpeg
8a.jpeg
上图_ 二十五宝玺 之 天子信宝

  • 疯狂的公章


史籍中屡现抢“公章”,不足为奇。最有名的“抢公章”主角莫过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当时皇帝刘婴年幼,玉玺由孝元太后王政君保管。王莽专权独裁,意图篡权夺位。他“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玉玺金镶玉,西汉say goodbye。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有了玉玺就能在竞争中占据资源优势。袁术就是这样一个见章眼开的人。西晋文人乐资在《山阳公载记》中揭秘,袁术“闻坚得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他为了达到目的,居然干起了绑票,实在令人不齿。后来袁术的野心加速了他的败亡,落得名利尽毁的可悲下场。

9.jpeg
上图_ 《新三国》中抢获国玺的袁术

无独有偶,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梁,皇帝玉玺一把抓,在俘虏徽、钦二帝的同时,还抢夺了玉宝15方、金宝7方、金涂银宝5方等27方玺印。宋高宗定都临安时,南宋仅传承了“大宋受命之宝”和“定命宝”两方御玺。

11.jpeg
10.jpeg
上图_ 战国“春安君印”

现代学者朱家溍在《明清帝后宝玺》一书中指出:“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一言以蔽之,玉玺相当于皇帝的“身份证”,兹事体大,不容有失。

参考资料:
[1]  段塔丽  《漫谈我国古代帝王玉玺》
[2] 周  冉  《玉质宝玺  至尊独享的皇家专用》
[3] 孔  子  《论语》
[4] 司马迁  《史记》
[5] 斑  固  《汉书》
[6] 郭福祥  《明清帝后玺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04:10 AM , Processed in 0.0375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