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2|回复: 0

[哲史艺丛] 清末大臣提出“偷袭东京”的策略,北洋水师为何没有采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4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大臣提出“偷袭东京”的策略,北洋水师为何没有采纳

 三清妙音 历史学堂君 2024-02-24 08:48 

作者:三清妙音
编辑:莉莉丝

清末时期,在整个清廷的海防策略上,日本毫无疑问是公认的假想敌。李鸿章早在建设北洋海军的时候就已经把日本列为“头号大敌”。那么对付日本有哪些策略,毫无疑问是清廷最为关注的问题,在清末时期,除了建设强大海军,准备大量的情报工作以外。最关键就是如何规划对日的防御体系。
 
然而在当时有很多人却提出了一个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想法——化守为攻,偷袭东京。您可别笑,这个想法在当时非常的火爆,持有此观点的不止有为北洋水师编写章程的薛福成,中国海权论第一人姚锡光,甚至还有著名的东南总督张之洞。那么这些人为何热衷于“围魏救赵”,又为何北洋水师最终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呢?

0.jpeg
上图_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 日本崛起,水师初建


1872年,已经察觉到欧洲列强进步的李鸿章上书清廷:“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1874年发生了著名的日本侵台事件,李鸿章再度感到危机重重,作为清廷内部少数能够察觉到世界大势的官僚,李鸿章此时已经感觉到建设强大海军是迫在眉睫。

1879年,李鸿章甚至直接就点出了日本是清廷海上最大威胁:“日本既吞灭琉球,渐有窥伺台湾、朝鲜之意,中国须购铁甲数船,伐谋制敌”
 
因此,1875年,李鸿章、丁日昌等人结合了清朝的实际情况,清廷批准之后,一个宏大的“三洋海军”建设方案正式启动。

1.jpeg
上图_ 琉球国古地图

但是,海军计划的启动之初就充满了问题。当时丁日昌提出“三洋海军”的发展计划,本来是想“互为呼应”,可以起到“击首则尾救”的效果。但是实际上三洋海军正如当年左宗棠所担心的那样,缺乏协同,甚至出现各自为政,见死不救的情况。
 
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三洋海军发展不平衡,北洋水师基本是一家独大,实际远远超过南洋和福建,所以实际上当时防卫整个北方海岸线的重任都落在了北洋水师肩上。

那么,北洋水师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到底北洋水师应该如何抗敌?在这一点上,各方意见出现了极大分歧。

2.jpeg
上图_ 北洋海军的“右一”号鱼雷艇

  •  龟缩自保,主动出击


在北洋水师的作战策略上,李鸿章的基本意见是“守疆土,保和局”,北洋水师主要应该依托陆军来进行防御作战。李鸿章的想法是,以渤海环线修建大量炮台,北洋水师卡住自旅顺到山东威海一线的“闸门”,防止日本海军突入渤海湾威胁天津大沽炮台,北洋水师与沿线炮台联合作战,依托陆军力量对抗日本。
 
这种防御思想今天来看是比较消极的,不过李鸿章的理论基础还是很充分的,李鸿章表示:“西方各国,从海道内犯,自须鱼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若陆军训练得力,敌兵登岸后尚可靡战。炮台布置得法,敌船进口时尚可据守。”
 
也就是说,李鸿章认为,如果再度发生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样的问题,就是敌人军队登陆直奔京师,那么就应该先用陆地上的巨大炮台消灭敌方登陆舰船,海军再包抄其后,陆军进行合围。不过这可不是唯一的方案,当时不少人还提出了另一套方案:“化守为攻,进攻东京。”
 
3.jpeg
上图_ 北洋海军

比如《北洋水师章程》的编写者之一薛福成就提出,应该偷袭日本本土,化守为攻,当时正是甲午海战爆发13年前,薛福成认为,日本是北洋水师最大假想敌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毋庸赘言。那么日本要进攻清廷,必然要登陆作战,实际上沿海地区看似宽阔,但是很多海口都很狭窄,如果用水雷封锁 布置炮台 兵船压缩敌方进兵通道,那么就可以遏制日方的进攻。薛福成认为要在沿岸岛屿上遍布兵营炮台,迟滞日本进攻,让日本的每一步都付出血的代价。等日本师老兵疲才能一战成功。
 
另外薛福成提出的重要思想就是可以进攻日本,所谓:“万一强敌凭陵,则合南北洋之力可以一战,若东人不靖,应将蚊船各守其口,由三军抽简精锐,分道趋长崎、横滨、神户三口,彼当自救之不暇,安敢来扰,此以攻为守之妙也”
 
这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日本压境,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游击战牵制日本的主力舰队,我们的精锐舰队进攻日本的长崎神户等地,由于日本的国土非常狭长,日方一定来不及回救,那么就可以化攻为守,转危为安了。

4.jpeg
上图_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

无独有偶,在甲午战争真的爆发的前夕,当时的南洋大臣张之洞也提出过这个看法,1894年12月,张之洞提出:“如能募洋军一万,命洋将带之,即乘所买兵船择妥便处,会其中国派大员数人前往会同督率,许以重赏,包打日本东京,径赴东洋,直攻横滨、东京实为上策。”当时张之洞不仅提出了,还真的去招募洋军了,结果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经费不足,一万洋军根本无从措手,所以只得作罢。
 
有趣的是,就在张之洞提出这个方案之前,1894年7月,当时的著名军事家姚锡光也提出可以进攻日本本土,姚锡光提出“我南洋兵舰可迭出以扰彼长崎等岛,使之备多力分,必撤朝鲜之师以自救。”这个方案和张之洞的方案可谓是异曲同工之妙,中日当时还没正式开战,但是已经有过交锋,然而这两套方案最终都没真正实现,到底是为何呢?

5.jpeg
上图_ 北洋水师“平远”号侧视图

  • 痛苦的抉择,时代的悲剧


对于北洋水师而言,之所以这偷袭日本东京的方案最终没能实现,其实主要原因有三个。

1.      方案具有过大的不可预知性

从后人角度来看,偷袭日本东京是比较简单的,因为当时日本的舰队主力已经开始开赴中国海域,日本本土的海军力量几乎是0。日本海岸线的岸防力量虽然还有,但是因为日本的国土特别狭长,南北纵横千余里,所以可以说是四面漏风,总能找到薄弱环节。所以偷袭计划想取得战果是很容易的。
 
但是想通过进攻本土逼迫日本回救,那可就难了,围魏救赵计策的核心是攻敌所必救,当时日本必救的地方大致有两个,一个是重要军港,比如佐世保基地,另一个就是首都东京。但是东京仍旧有上万近卫兵团没有出动还有强大岸防炮作为屏障,即便进攻恐怕也难以得手。
 
至于说重要军港防御虽然比不上东京,但是并没有被列入首要目标。长崎等地虽然对于日本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恐怕以日本玩命 “赌国运”的性格,即便被进攻也不会回救,甚至可能直奔京城,这样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6.jpeg
上图_ 北洋水师某艘军舰官兵合影

2.      舰队远征可能面对灭顶之灾

与第一条类似的是,如果北洋水师真的偷袭日本,那么日本海军很可能会截断北洋水师的归途。即便是南洋水师偷袭日本,恐怕也会面对日本海军的阻击。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北洋水师拖住日本海军,南洋水师去偷袭日本,也许效果会好一些。这也就是张之洞和姚锡光的核心看法,就是北洋水师牵制,调集另外的军队进攻。
 
然而问题在于,南洋水师的实力在当时太弱,又没有足够的金钱求得外国援军,所以计划确实无法实现,即便南洋水师能够偷袭,如果日本海军回救消灭了南洋水师,再回头进攻,那么南洋水师就要承担全军覆没的损失。

对于当时的南洋水师而言,甲午战争可不是中日之战,而是李鸿章和日本的“单挑”实在是没什么必要为了李鸿章的荣辱拼命,所以方案无法实现情理之中。

7.jpeg
上图_ 南洋水师 保民级巡洋舰
 
3.      瞻前顾后,左右为难

和我们所想的不同的是,实际上李鸿章当时考虑最多的已经不是战争胜负问题,而是如何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李鸿章对于海军的核心建设其实就俩字——买船。李鸿章建设过大量的机构,造船、买船、训练船员的都有,但是唯独没有研究海军战术的。
 
所以实际上李鸿章根本就没打算让北洋水师作为主力出海进攻,他深知日本海军实力远比清廷强大,因为清廷已经十多年没新增过一艘快速铁甲舰,但是日本已经建成“六六舰队”,拥有多艘新型铁甲舰,速射火力远超清朝,所以远洋作战必败无疑。李鸿章当时想得最多就是北洋水师绝对不能全军覆没,否则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中国北方门户大开以后朝廷永无宁日。所以他一再命令丁汝昌撤退保船,避免决战正在于此。

8.jpeg
上图_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

另一方面,他深知如果自己跑去搞什么“偷袭东京”,一旦朝鲜战事失败,日军突破山海关兵临京师,那么慈禧太后必然勃然大怒,到时候自己恐怕就要身首异处。

所以李鸿章宁愿龟缩防御也绝对不会主动出击,龟缩输了最多就是作战不力,如果出击失败那就是居心叵测的谋逆之罪,可以说李鸿章是瞻前顾后,左右为难,甲午战争的失败也是在所难免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史学会 《中日战争》
【2】 王彦威、王亮《清季外交史料》
【3】 鲍中行 《中国海防的反思》
【4】 王柄耀 《中日战辑》
【5】 蔡尔康 《中东战纪本末》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02:43 PM , Processed in 0.0763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