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0

[知识] 古人怎么过年?原来这些仪式感在古代就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0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怎么过年?原来这些仪式感在古代就有!

 和岩锋 李文畅 国家人文历史 2024-02-08 22:04 


1.png

本 文 约 4300字
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

今天是大年三十,首先要祝愿各位读者新年快乐,心想事成。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之中最重要的日子大抵就是春节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纷纷踏上去往家乡的旅程,和家人、亲朋一起共度佳节。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选择吃年夜饭,然后一家人一边看央视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吃瓜子唠嗑打牌…那么在过去,我们的古人又是如何欢度新春佳节的呢?

这还得从吃喝玩乐还有礼俗等几个方面来慢慢谈起。

春节饮食中的仪式感


人间大事,吃喝二字。民以食为天。一个标准的中国节日,无疑是离不开饮食二字的。在今天,春节似乎和饺子还有年糕、汤圆绑在了一起,说起过年大家都会想起这些。但是,在很久远的过去,人们年夜饭的餐桌上摆着的可不是这些,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2.png
影视剧中的年夜饭场景。来源/电视剧《琅琊榜》截图

汉代以前,春节的日期并未统一,也并没有特别固定的食俗,人们年夜饭餐桌上的选择也不多。高贵如所谓周八珍(淳熬、淳毋、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肯),也不过分别是肉酱拌大米和黄米饭,烤乳猪和牛羊鹿里脊,酒糟牛肉,肉干和网油烤猪肝罢了。贵族的春节饮食有这几样,已经堪称奢华,但毕竟不是大多数普通人家能有的。对于老百姓而言,从那个时代传承延续到今天的饮食只有腊八粥。所谓天子大腊八,在收获季节,天子会将新收的农作物进行祭祀之后煮在一起分给众人,这一碗杂粮粥经过上千年的演化,逐渐变成了我们今天香甜的腊八粥。

随着历史的发展,饮食也开始逐渐多样化起来,到了宋代,人们的年夜饭餐桌就已经很丰盛了,在《东京梦华录》里,孟元老就描绘了开封府百姓吃年夜饭的情景:

“居室华灯皆燃,举家围坐,长者上首,男女分左右,频举杯觞。”

如果你在除夕这天去富裕人家人的饭桌上看看,那么首先看到应该是鱼,寓意“年年有余”,桌上最大的一盘是脍鱼。鱼肉做法多样,煎、炸、炖、蒸,但吃鱼最流行的吃法是脍,这就是吃生鱼片。新鲜鲤鱼或鲈鱼,去鳞取脊肉,锋刀切薄片摆盘,佐以清酱、韭花、椒盐、陈醋,麻辣微酸、鲜嫩爽口,在当时颇有盛名。类似“细捣橙姜有脍鱼,西风吹上四鳃鲈。”之句就是称赞脍鱼之美的。《水浒传》中宋江在江州城想吃鲜鱼,李逵为了大哥的这番心愿不惜去和张顺带领的渔民大打出手,便可看出一二。

3.png
宋江吃鲜鱼。源/电视剧《水浒》截图

除了鱼之外,在春节这段时间内,富裕的人们还有着吃五辛盘的习俗。什么是五辛?据史料记载,"五辛所以发五脏气,即蒜、葱、韭菜、芸苔、胡荽是也",通过食用五种应季的辛辣蔬菜,来唤醒疲乏了一整个冬天的身体。宋诗“匆匆馀几刻,催具五辛盘。”就是在说新年吃五辛盘。这种习俗甚至到了今天也还有,北方人在立春之日食用春饼,也是从此演化而来。

除了在春节的吃上讲究,古人对春节的饮品也很在意。《荆楚岁时记》在记录中古时期荆楚地区过年情况的时候”,写道——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白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

这里边的椒白和屠苏酒以及桃汤都是辟邪用的,其中屠苏酒还一直流传到了后世。甚至在今天的课本上我们还能见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名句。

4.png
春节包饺子。来源/pixabay

国人过春节吃饺子,在今天相当普遍,各种饺子馅让人眼花缭乱,但这一习俗却是迟至明清时期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到了明清,我们今天最为熟悉的饺子才彻底地和春节绑定在了一起。明清也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春节食俗的定型期,从风靡流行于民间街坊的“话术”中也能看出一二。就像一首清代儿歌所唱的那样——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腊八儿粥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羊肉,公鸡,糖瓜,饺子,馒头,这些现在和我们熟悉的新年有关的食物,都已搬上了当时人们的餐桌。

春节娱乐的习俗


除了吃喝之外,过年前后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自然还要酣畅淋漓地玩一场,卸去辛劳一年的疲惫。在古代,人们可能并没有今天人们如此丰富的娱乐手段,没有手机电脑电视。但是他们玩的花样上,却一点也不逊色于现代人。

说春节,那自然离不了商业都市中的庙会和唱戏。这两者相辅相成,春节的这一天在各地的庙会上都会上演精彩的戏剧表演。这样的习俗从很早就开始了。在汉代,人们会在腊月举行傩戏,以驱逐恶鬼,迎接新的一年清清爽爽地开始。

5.png

《大傩图》轴,宋,描写民间风俗习惯的绘画,宋代特别发展,《大傩图》轴即是一幅风俗画。傩(音挪),是一种古老的驱除疠疫的民间习俗。来源/故宫博物院

《续汉书·礼仪志》云:“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而在正经的傩戏之后,人们还会看不少娱乐性的杂技节目,《梁元帝纂要》中记载:"百戏起于秦汉曼衍之戏,技后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寻幢等也。”连吞刀,踩火这些现代杂技都已经有了,足见当时杂技发展之盛。

除了戏剧之外,我们今天常在联欢晚会当中看到的语言类节目,在汉代也有了雏形,现今出土的汉代的很多画像石出现了俳优的谐戏表演。他们一般身材矮胖,拿着一个小鼓,表情夸张。通过故意表现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动作举止,博得观众的笑声喝彩声和赏钱。史书里也有关于俳优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里专门为这一社会群体设立了《滑稽列传》,可见当时俳优表演之盛,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一点也不比现代的联欢晚会差。

6.png

北宋开封过年的热闹景象。来源/电视剧《梦华录》截图


而到了宋代,玩的东西就更多了,《东京梦华录》里就以细腻的文笔写出了当时的热闹景象。

“如马行、潘楼街,州东宋门外,州西梁门外踊路,州北封丘门外,及州南一带,皆结彩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著、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间列舞场歌馆,车马交驰……”

人们在购买年货的同时自然也不会忘了买过年最重要的东西——鞭炮。

宋代是火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火药不仅广泛使用于军事领域,也融入民间日常生活。火药发明以前,人们通常以燃烧竹子来庆贺新春,如唐朝的孩童在过年时候就会通过往火堆里投掷竹竿产生爆裂声来庆贺新年,此后才广泛使用我们今天熟悉的炮仗,而“爆竹”的名字却沿用至今。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当时“放炮”的盛况:

“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响连百余不绝。”

南宋时期又出现了用草纸包裹火药并扎成卷形的炮仗。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宋代就已经有了可以百响的鞭炮了。另外附带一说,鞭炮爆炸产生的硫化物还具有一定消毒作用,所以过年放炮真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7.jpeg

《岁朝图》轴,明,袁尚统绘,图绘山村一隅,诸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尽情嬉戏玩乐,屋内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耍。来源/故宫博物院

如果你想自己在玩点别的,那么还有类似摔跤,关扑等等活动欢迎你,总有一款会适合你的。

春节礼俗中的仪式感


虽然过年大家最期盼的是吃喝玩乐,但是春节该有的规矩那一个也不能少,过去的人们对于这些规矩的重视程度,远比现在要高得多,就连距离我们时代很近的绍兴迅哥儿,都曾因为不严守春节礼俗而遭受家里长妈妈的训斥,春节礼俗文化的传承及其影响可见一斑。

8.jpeg
《指画岁朝图》轴,明,李世倬绘,此画名为岁朝图。中国传统的农历春节为一年之始,故名“岁朝”。本幅通过童子将怀抱的花瓶进献给手持如意的老者的情景着新岁吉祥如意的开始。来源/故宫博物院

远古时代,天子在春节这段时间会率领官员进行迎春仪式,之后祭祀农田以祈求未来整个国家丰收。这个时候的春节农业祭祀和迎接太阳复生的巫仪成分要重一些,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成分开始逐渐淡化,而新的礼仪则不断出现。从汉代开始,岁旦节庆逐渐容纳了更多民间信仰的内容,比如人们相信桃木可以辟邪,为此他们会把桃木挂在门前,这也是春联最早的源头。在时间长河的演化当中,对联和门神的功能由最开始的辟邪转变为吉祥喜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城镇商业的发展和市民群体的壮大,民间信仰在春节礼俗中的色彩越来越浓厚。民众把传说中的财神贴在内室,专门用来祈福,叫做门官。有的门官身边还有五个拿着各类吉祥器物的童子,象征五子登科,还有一类贴在内室或者后门上的“门童”,主要以儿童形象出现,就是我们现在偶尔也能见到的抱着鲤鱼的大胖娃娃一类,其寄托着人们对于新年的美好愿景。

同时,在汉代以来,民间就逐渐开始有了小年祭灶的风俗,据晋代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中记载:

"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

人们在这一天会给灶王爷祭祀丰盛的供品,来确保灶王爷在天上不会说自己家的坏话。等到祭灶仪式举行之后,人们则会拿出准备好的春联在门户上进行张贴。《燕京岁时记》将春联称作“桃符”,居民大多选用作坊特制的朱红色的厚纸张来挥洒墨迹,用以抒发对节日的美好祝愿。

9.jpeg

《蒙正祭灶》(总本),清,不著撰者姓氏,清昇平署抄本。本剧系清宫廷祀灶承应剧目之一。剧本写蒙正夫妻家道贫穷,破窑栖身,安分度日。时值腊月二十四日灶君升天,家家祭送,蒙正夫妻百无一有,只能供奉一杯清泉,一炉柴烟,祈求玉皇保佑。

除了祭灶和贴春联外,守岁这个春节最重要的古老习俗之一也很早就出现了。在魏晋时期就有相关记载。其最早并非是节日庆典,而是巫术性仪式,后来巫术色彩逐渐褪去,被人们用以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蕴含珍惜时光之意。

在守岁之际,孩子们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象征着一年到头都有钱,物质生活充裕等等。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也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们在春节各种各样的仪式感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一方面在感恩过去一年的收获,一方面在祈祷未来的一年里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忙碌了一年的人们在过年的时候终于能享受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劳动成果,和亲人们聚在一起,吃一顿热乎的年夜饭,感受亲情的温暖,对未来许下美好的祝愿。我想,这应该就是新春佳节的重要意义吧。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8月。

2.(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2022年8月。
4.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4月。
5.森林鹿:《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1月。
6. (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9月。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和岩锋 李文畅
编辑 | 胡心雅 郝芮(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4 12:09 PM , Processed in 0.03447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