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冬,家家户户开始搓汤团,汤团在北方唤作元宵或者汤圆,在吴地,用水磨粉做的皮子软软糯糯,随苏州软软糯糯的吴音唤作“汤团”,为了易于区分,滚圆的是鲜肉馅,掐一个尖的是芝麻馅,椭圆的是豆沙馅,煮熟的汤团,一口咬下去,满满的汤汁混合着馅心流淌出来,爆浆又不失细腻。自家做的汤团终不及店家大铁锅里煮的汤团。
较之北方的汤圆,苏州的汤团个头整整大了一圈,普通人两只汤团落肚,能吃到顶胃。我的邻居小胖,最爱吃汤团,每天清晨,雷打不动,拿起一个搪瓷大杯,去隔壁老字号李福兴,一买就是四只鲜肉汤团,吃到摸着滚圆肚皮,打起饱嗝,仍百吃不厌。
几年前,有一位上海阿姨因乘坐火车逃票被抓,经审讯,她交代5个月里总共逃票118次,只为从上海到苏州吃汤团,这个理由,不但警察惊倒,连网友也瞠目结舌,到底是什么样的汤团,让一名老上海拒绝本土的七宝汤团,以身试法,屡次逃票,隔三差五来苏州吃汤团呢?
苏州汤团好吃关键在皮,包汤团必须用水磨粉,即将糯米、粳米按比例配置,经浸、淘、洗、滤多道工序,滤去混水,研磨成豆浆一样浓稠适宜的米浆,装入布袋悬挂,滤掉九成水分,这样做出来的水磨挂粉皮子细滑润弹,还能拉出十公分的丝儿,吃起来口感也更细糯滑爽。
其次,是馅心,苏式汤团馅料多样,常见的馅儿有鲜肉、芝麻、豆沙、花生、萝卜丝儿,芝麻醇香、豆沙细腻、花生口感丰富,最畅销的莫过于鲜肉汤团,选上等夹心猪肉,混以皮冻,拌好佐料,煮熟后的鲜肉汤团,咬一口,皮子爽滑弹牙,肉馅酱香紧实,鲜甜的汤汁顺势流淌开来。
在过去,城里人的汤团里包鲜肉、芝麻、豆沙等馅料,乡下人穷苦,吃不起肉馅,就把萝卜丝泡在红烧肉汤里,做成的萝卜丝汤团也是蛮鲜格。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再用麻油灼之。汤滚亦可。”惜乎,现今市面上已经买不到口味地道的萝卜丝汤团,老街上打着“萝卜丝团子”招牌的都不正宗。有一次,去乡下吃喜宴,人家搭“木园堂”请乡下厨子做的萝卜丝汤团,才是小时候的味道。
苏州人吃汤团讲究现包现下,这样的馅料更鲜甜、皮子更鲜香,在我祖父那个年代,摊贩生一个小炉子,放在摊头上,而后挑起扁担走街串巷叫卖汤团。现下现卖的生汤团从下锅到煮熟约莫需一刻钟左右,吃汤团是要等的。
古人有“围炉煮茶”之风雅,我别出心裁,在老字号打包生汤团,用小电炉在房间里“围炉煮汤团”,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苏州人除了煮汤团,还会炸汤团,称之为“油氽团子”。
油氽团子是独具姑苏风味的特色小吃,它的外皮也是糯米粉、粳米粉混合研磨而制的水磨挂粉,经高温油炸,团子外表形成一层金黄色脆皮,酥脆可口,内里的糯米却软糯细腻,富有弹性,馅心用的是不掺一丁点肥肉的“红料肉”。油氽团子,是苏州人的叫法,上海人称之为“油墩子”。美食作家沈嘉禄在《油墩子上那只虾》中描述了一个温馨无比的场景: “一对老夫妻,老头坐在轮椅上,老太推着他来到人群中,两个人合吃一只油墩子,你一口我一口,情深意笃”。
幼年,我寄居外婆家,一到下午两、三点,外婆牵着我去巷口的炸物摊买油氽团子吃。摊位支起一口油锅,将包好的生团子揉入油锅,炸个十分钟左右,期间用筷子在团子表面戳个小口,在油锅里滚一滚,再捞起来略微沥一沥那白胖胖的生团子浸在油锅里炸到油光水滑。油氽团子要趁热吃,轻轻咬一口,脆生生的皮子发出“嘎吱”声响,内里绵软滑嫩的糯米裹着鲜甜紧实的肉团,里面的肉馅爆浆出来,扣着丝丝糯米的清甜,吃起来格外清爽细腻。父亲说,过去,阊门外的百年老店赵天禄做的油氽团子好,有鲜肉馅和豆沙馅,惜乎,上世纪七十年代,阊门、吊桥一带闹市整体被烧光,赵天禄也未能幸免于难。
现在,山塘街有一家唤作荣阳楼的老店还在做油氽团子,据说,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为的是吃上一枚刚出炉的团子“外酥里嫩,一口咬下去,扎实的肉馅略带些汤汁溢出”,去得晚,油氽团子一抢而空,只剩下清了油腻、洗得干干净净的大铁锅。
我小时候,家里人从乡下雇来一位阿婆照看我,我唤她“乡下好婆”。
立了冬,乡下好婆有一道拿汤点“菜落瘪子团”,那是用糯米粉、梗米粉混合,揉成的实心团子,揉完一个小团子后,习惯性用大拇指在团子上摁一下,有个凹下去的小坑,这大抵便是“瘪”的由来。霜打过的矮脚青,清洗干净、切成小段,起锅烧油,先倒入青菜翻炒至变软缩小,再倒适量开水,放瘪子团,大火烧开,倒入瘪子团,至团子全部浮起,加味精、食盐即可。老底子讲究的人家要提前吊好高汤,用猪骨鸡汤打底,用肥瘦相间的里脊,切成肉丝,还要加点天目山的扁尖。
我吃瘪子团的时候,喜欢先把团子一个个串在竹筷子上,就像吃冰糖葫芦那样,团子倒是软糯鲜香,真格好吃。大人们下班回家,乡下好婆在瘪子团汤里落下宽面条,炖得烂糊,筷子一挑就断,父亲端起青瓷大海碗,连汤带面、带团子,稀里呼噜喝个碗底朝天,末了,再来一小碗沙洲优黄,从头到脚暖洋洋。
时隔多年,如今,家里人谁也不愿费这个心思去研水磨粉、捏瘪子团、吊高汤,新单位在郊区,看见食堂里居然有菜落瘪子团,我眼前一亮,要了一碗,那味道,与当初阿婆做的相差无几。食堂阿姨知我心意,特地关照我,每周二,我们供应菜落瘪子团,别忘来吃!
我记下了,每次一买两碗,因为,于我而言,菜落瘪子团的另一端,连着我的乡下好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