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4|回复: 0

[哲史艺丛] 为什么李元昊能成为河西地区的最终赢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26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李元昊能成为河西地区的最终赢家?

 江映烛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0-26 00:39 

0.png

本 文 约 9200 字
阅 读 需 要 23 分 钟


北宋咸平五年(1002),在归义军的历史上,是个非同凡响的转折年。稳定了80年之久的曹氏归义军政权内部陡生变乱,节度使曹延禄被害,曹延禄的族子曹宗寿继位,这场变乱注定了归义军在河西之地不可挽回的衰落。同年,一支名叫定难军的队伍,正在河西的东头以一个不可阻挡的态势急速壮大,并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统治整个河西的最后赢家。这支定难军,就是日后与大辽、大宋分庭抗礼的西北王朝——西夏。


1.png

辽、北宋时期全图。来源/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1030年,最后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被回鹘人所杀,其弟瓜州王曹贤惠率千骑东奔,此时,定难军李元昊的大军正款款西来。


归义衰落,定难崛起


故事还要从唐僖宗时候说起。唐广明元年(880),冲天大将军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李儇在逃出京师的同时发檄讨贼。这时,一支“窃据宥州”的党项部族看准时机前来勤王,这一行为弥合了该部与唐廷长久以来的不良关系。累卵之危下,唐僖宗充分肯定了该党项部的靖难行为,赐军号“定难军”,厚赏其首领拓跋思恭。


拓跋思恭自咸通年间占据宥州,权知夏绥银节度使,一直是大唐的心腹之患,但苦于时局混乱,一直无力大范围征讨。到唐僖宗时期,拓跋思恭因勤王之故,在中和三年(883)黄巢起义平定后,被赐姓李氏,称李思恭,加封为夏国公,统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拓跋部也一跃成为党项族八姓中最强大的部族。此时远在瓜沙的归义军,正在“二十年苦求节度使旌节以安河西军情”的张淮深时期。


2.png

2a.png

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李思恭之后,其弟李思谏袭兄长之位,接任定难军节度使。至此,拓跋李氏世袭罔替的割据生涯正式开启,并趁着大唐的衰亡一路扶摇直上,迅速崛起。


时隔不久,大唐进入灭亡倒计时。乾宁四年(897),李茂贞兵变,唐昭宗奔逃华州,以华山为险抵御叛军,唐廷又发讨贼檄文,定难军再次出动。其时,定难军所据五州之地,正好处在河西走廊东部尽头、长安西北部,西进则入河西,东进则入中原,京师的大小事情,也算能凑得上热闹。但中原想要将其服剿,又要走一段路程。在大唐不断的藩镇叛乱中,靠着勤王及与朝廷讨价还价,李思恭又为其弟李思孝求得“保大军节度使”之职,权知鄜、延诸州州事,与银、夏诸州相互呼应。


为了讨伐李茂贞,定难军节度使李思谏修书向朱温求援,李思谏遂与朱温勾结,将夏州变为朱温据天下的一处根据地,吴广成《西夏书事》评价为:“(拓跋)李氏变节之始。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之后,由于拓跋李氏与朱温关系甚笃,定难军与归义军在五代时期的开局可谓天壤之别。


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不认可后梁的统治,坚决沿用唐代年号直到信念破灭,建立“西汉金山国”自立。而拓跋李氏则获得后梁支持,封定难军节度使李仁福为陇西郡王,开始了“李氏封王之路”。到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后唐为了局势的安定拉拢定难军,又加封李仁福为朔方王,定难军实力进一步壮大。及至后唐稳定,想要讨伐这支悬在西北的势力,已来不及。后唐的大军数次无功而返,拓跋李氏则从中窥知了中原王朝的真实实力。


3.png

李存勖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天福元年(936)石敬瑭求助契丹帮他灭后唐建后晋,出卖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导致中原门户从此大开。他的养子后晋出帝继位后,吸取了养父的经验教训,与契丹反目,封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为契丹西南面招讨使。


及至后晋被契丹灭国,耶律德光堂而皇之地在后晋皇宫里继位称帝,改国号大辽,定难军的外交政策,开始与归义军不谋而合。此时天下格局已变,大辽不比之前的藩镇,因据有幽云十六州,成为唯一能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北方政权。定难军,就夹在这两大政权之间。


后汉、后周以及往后的十国期间,定难军与曹氏归义军很像,都采取着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韬光养晦,积聚实力。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五代后周政权为了拉拢定难军,于显德元年(954)正月加封李彝殷为西平王,李彝殷叛汉归周,正式接受西平王的册封。


一胎二龙,雄踞五州


建隆元年(960)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乱局,开启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十国事业。赵匡胤先后剪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割据势力。


在此期间内,定难军第一时间前来归附,节度使李彝殷作为少有的异数,以协助北宋南征北讨为条件暂时保全了藩镇,但定难军的危机也发生在这个阶段。


演义小说《说岳全传》中借陈抟老祖之口,描述了宋太祖赵匡胤及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的文治武功,夸赞他二人:“莫道世间无真主,一胎生下二龙来。”称赵匡胤以一条杆棒,两个拳头,打下四百座军州,创立三百余年基业。创业之初,“战士不过数万,而能北御契丹,西捍河东;以其余威,开荆楚,包湖湘,卷五岭,吞巴蜀,扫江南,服吴越”,一直到荡涤海内,再造太平。


因他出生行伍,又是兵变上位,所以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极为在意,曾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困苦大唐百年的禁军自重及地方藩镇问题。曹氏归义军孤悬河西暂且不论,而党项拓跋部悬在头颈之侧,不可能不做收复,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但未等到时机,赵匡胤驾崩,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继位。


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宋太宗赵光义命定难军李继捧献归“银、夏、绥、宥、静”的五州之地。李继捧确实率领族人奉命进京,但他的族弟李继迁却怒而北去,纠集了大批羌族势力在夏州东北三百余里的地斤泽安家立业。一面与南山党项野利氏通婚,笼络党项其他姓氏部众,一面通联大辽组建反宋联盟,并向辽圣宗耶律隆绪求娶义成公主。李继迁积攒力量后,卷土南下,进攻夏州。


4.png

李继捧进京,将夏州党项所辖“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献给北宋。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面对李继迁的攻势,宋太宗赵光义棋差一着,竟然再授其兄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一职,赐名赵保忠,权知业已收归的五州之地。李继捧返还夏州,如鱼入海。至宋真宗初登大宝,李继迁重新向北宋上表言归附之事,此时北宋与大辽的战争已持续良久,以宋真宗贪图苟安的性格,本就不愿节外生枝,便复赐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充定难军节度,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等职,五州之地自此从大宋疆域中脱离。


在这段定难军从发展壮大到差点覆灭,再到兵回故地的日子里,瓜、沙二地的曹氏归义军相对稳定的困守一隅,以兄终弟及父死子替的方式进行着节度使交替。


清泰二年(935)曹议金去世,其子曹元德继任节度使,四年后曹元德去世,其弟曹元深代掌归义军,又过五年曹元深卒,其弟曹元忠继位。曹元忠执政三十多年,从五代十国末期一直到北宋开宝七年(974),先后向后周、北宋等中原王朝遣使建交。曹元忠故去后,其侄曹延恭短暂执政两年,曹元忠之子曹延禄继位。如此顺位历经曹氏七代,保境安民,护佑瓜沙。


咸平五年,转折之变


时间来到文首中提及的咸平五年(1002),这一年,对于归义军和定难军来说,都是一个转折之年。


归义军内部发生变乱,曹延禄被叛军所迫自杀身亡,归义军第十二任(曹氏第八任)节度使曹宗寿继位。他在任的14年时间里,依照曹氏先辈的做法,以求稳为核心发展归义军,然而此时归义军内部的回鹘化现象已非常严重,求稳逐步变为“求存”。


与归义军的动荡恰恰相反,定难军节度使李继迁于该年集结重兵攻陷灵州(宁夏灵武西南,今宁夏吴忠市),杀灵州知州裴济。李继迁以其先祖在五代后汉时期获爵位西平王,自己又受辽册封西平王为由,改灵州为“西平府”,将定难军的核心迁移此地。


5.png

西平府。底图/谭其骧版《中国历史地图集》


灵州地处夏州之西,正是丝绸之路东口,扼西陲之要害,唐时朔方节度使驻于此地。公元756年,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后北还至灵州登基,据灵州号令天下,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讨击安禄山叛军,灵州成为军事重镇。又因为处在交通要冲上,贸易发达,物产丰美,李继迁认为此地“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守西陲要害。若缮城浚壕,练兵积粟,一旦纵横四出,关中将莫知所备”。


有了西平府这个根据地,定难军的扩张野心空前膨胀。定难军的东北是大辽,东南是大宋,这两个政权都是难以撼动的强敌。于是自然而然将扩张的目光,顺势投至各族林立已近羸弱的河西走廊。


此时的归义军与定难军,一个在河西走廊西头,一个在河西走廊东头,遥遥相望,但胜负已分。其间隔着甘州回鹘、凉州嗢末与青唐宗哥。


制定好了计划,定难军李继迁当即率领大军西进,轻而易举占领西凉府,正当他志得意满时,新任宋朔方节度使吐蕃首领潘罗支以诈降伏击,李继迁身中流矢,逃回西平而亡。


宋景德元年(1004)李继迁之子李德明即位于柩前,嗣夏王位。此人早年随父东奔西走,出奔地斤泽,建立西平府,政治头脑敏锐,外交手段高超。他在位时完美做到了依辽附宋,将“二臣之子”的好处发挥到极致。


他刚上位宋辽之间便发生了一件大事——“澶渊之盟”(1005)。该盟约结束了宋辽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为了防止宋、辽腾出手对付自己,李德明先是遣使向辽献上父亲李继迁的遗物。随后又遣使将归附的誓表放在北宋盟府(掌管保存盟约文书的官府)之中,痛陈这是父亲李继迁的遗命。


于是在两年内,李德明先是被辽圣宗封为西平王,后又被宋真宗加封为西平王,兼检校太师兼侍中、持节都督夏州诸军事、行夏州刺史、上柱国、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等使,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两万贯、茶两万斤,并允许在保安军设立榷场。


6.png

宋真宗半身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等到其母去世,宋册封李德明镇军大将军、右金吾卫上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其他官职一切如故。宋朝派去吊唁的官员被李德明以礼乐迎至其母柩前谢恩。


这样条件优渥的外交环境下,李德明已无后顾之忧,即刻举兵西进,兼吞河西,并将毕生精力贯注于此。在吞并河西的过程中,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闪亮登场。


归义军方面,自曹宗寿上位之后,瓜沙二地的沙州回鹘势力已十分强大,甚至在《辽史》中把归义军与沙州回鹘混为一谈,至曹宗寿之子——最后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继位,就更与沙州回鹘脱不开关系。《辽史·圣宗纪》有三条关于曹贤顺遣使通辽的记录,无一例外,曹贤顺都被直接称呼为“沙州回鹘敦煌郡王曹(贤)顺”。


根据史料推测,沙州回鹘或脱胎于龟兹回鹘,被庞特勤东迁至瓜沙二州南缘,依附于甘州回鹘,在曹氏归义军与甘州回鹘换道交好期间得以进入瓜沙二州游牧。为保持与中原的联系,归义军一直对沙州回鹘采取绥靖政策,以至其逐步壮大,渐呈无法控制的势头。这一点,跟定难军与北宋的关系极为相像,曹延禄政变身亡或与沙州回鹘有直接关系。在沙州回鹘坐大的同时,归义军的内政外交均遭到渗透,衰亡成为迟早之事。定难军的西来,加速了这一过程。


宿命相望,归义覆灭


李德明与长子李元昊对河西的吞并,先是从甘州开始,前后历时二十年,六战而克。


7.png

李德明与长子李元昊对河西的吞并。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李元昊六伐甘州,五伐皆败,看似是回鹘占了上风,但决定战争的因素很多。比起战役得失,战略才是制胜关键。李元昊没有因为暂时的失败而放弃对甘州回鹘的作战,他在打消耗战,因为他清楚,甘州之地,在北有大辽施压、西有归义军消耗的情况下,已成外强中干的瓮中之鳖。


李元昊虽败,但有大宋在后孜孜不倦地输送战资,而甘州回鹘常年来与归义军互相消耗,国力远没有定难军雄厚。定难军东来,甘州回鹘腹背受敌。终于,在1028年,李元昊攻破张掖,进而占领甘州,一举消灭甘州回鹘。


吞并甘州后,李元昊领兵折返,攻克了畜牧甲天下的凉州,回鹘势孤不能拒,遂拔其城。拓跋部在河西的势力,已经无法阻挡。 


在取得甘、凉二州之地后,定难军的势力范围扩大为银、夏、绥、宥、灵、盐、甘、凉八州之地,李德明正式立李元昊为太子,明示了称帝之意。


定难军的崛起正应了“广积粮,缓称王”的过程。和赵匡胤当年企图从大辽处买回燕云十六州的策略相仿,宋真宗也认为大力发展经济才是王道,希望可以用钱消弭兵祸,不料却养虎为患,成就了一个强敌。

甘州回鹘的灭亡丝毫没有减轻归义军的压力,反而因其余部向西逃窜,导致甘州回鹘与瓜沙二州的沙州回鹘合流,回鹘势力迅速壮大,一个窃据瓜、沙归义军之地,以复回鹘之国的计划酝酿成型。


公元1030年,李元昊自西而来,最后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被回鹘人所杀,其弟瓜州王曹贤惠无力抵抗,率千骑东奔。


归义军以千骑残众,面对定难军的万骑雄师,仿佛是一场宿命的对撞。一个照面之后,这个一度纵横河西、延续十三代节度使、存在了一百八十年之久的归义军政权,宣告灭亡。


想当年,张议潮起兵于微末,率领归义军自西而东,誓心归唐,救河西百姓于水火之中,虽然壮志未竟,却掀开一篇波澜壮阔的历史鸿章。山河残破之时,忽有一群志士结伴而起,振臂高呼,复国土四千余里,得户口百万,使得“六郡山河,宛然而旧”。但到了归义军日暮途穷之际,远远见到烟尘四散,隐约出现的是李元昊率领的定难军,自东而至,兼吞河西。


人无再少,时不再来。近两百个春秋飞逝,归义军挺过了日薄西山的晚唐,挺过了乱象丛生的五代十国,挺至北宋中期,大势已去,非人力可以挽回。


宋景祐三年(1036),西夏王李元昊攻陷瓜、沙、肃三州,河西之地尽归西夏,归义军(848-1036)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大约在同一时间,记载着这段历史的文献典籍被封存在莫高窟小小的藏经洞,随着藏经洞的封闭,湮没于时间的尘沙之中。


8.png

《元昊》。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正如江淹在《恨赋》结尾处对世事的感慨:“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归义军“复地四千余里,得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比权量力,西夏建国


纵观归义军与定难军的发展历程,有相同之处,也有本质区别。


相同之处在求存方面,两个政权都曾有过强敌环伺而自身实力较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归义军与定难军不约而同的在外交上奉行了左右逢源的政策。


不同之处首先体现在二者的地理位置方面,定难军拥“银、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后据灵州,恰好在丝绸之路东口,毗邻中原王朝,处于大国交界之所。这个位置貌似更加凶险,却反而给处在夹缝中的定难军一部分归义军难以企及的发展机会,周边的强势政权对定难军的拉拢态度绵延数朝。


譬如后汉恢复残破的中原后,为笼络拓跋部,皇帝刘知远将静州分封给定难军。后周建立后,因与北汉争夺定难军的归附,不断加重筹码至封拓跋部为平西王。至北宋大辽之争阶段,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作为辽与宋的缓冲地带,两个朝廷对定难军采取都是名义上统属,实际上放任的策略。辽宋均对这个夹在他们之间的藩镇估量不足。大辽贯彻绥靖政策,默许其坐大,令其“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然后长驱南牧”。而宋朝则更加夸张,时常给定难军供给钱粮,尤其是宋真宗动辄赏赐“银一万两,钱两万贯”的做法,无异于资敌。这为定难军积攒了相当殷实的家底,以至于李元昊奉父之命侵吞河陇时,六伐回鹘纵然五败,仍能不伤国力。出兵讨伐吐蕃时,能发兵两万五千之众。


反观归义军在鼎盛时期,收复凉州也只能发动七千人众。张承奉建立的西汉敦煌国与甘州回鹘作战四场,在有胜有败的情况下已元气大伤,至回鹘兵临敦煌城下,张承奉亲身上阵,统御所有兵马,不过一万人。


相比定难军,中原王朝对归义军的支持,可谓聊胜于无。定难军加官动辄进至王爵,而归义军连个节度使的称号,都很难保全。从白手起家至收复河湟至艰难求存至最终没落,孤悬西北的归义军在戍卫河西期间得到过朝廷最大的支持,无非名义上的册封,这还是通过不厌其烦的万里请节跋山涉水求来的。张淮深时期请节20年才获得节度使旌节,但拿到旌节的那一刻,也为他埋下了杀身之祸。因为朝廷册封之中包含着令人思细恐极类似推恩令的分化政策,直接导致了张氏兄弟亲族阋墙而争的惨剧。


笔者认为,这种对待差异产生的根本,与归义军和定难军所处的地缘位置和生产方式都有很大关系。


本质上,归义军是以中原汉统为基础的政权,以农耕文明为主体,效法唐制,安土重迁。定难军则以党项羌族的游牧民族为主体,擅长打来去如风的游击战,游牧部族的特点是剿比抚难。所谓汉难匈奴,唐苦突厥,对游牧部族的作战,往往吃力不讨好,需要耗费与收益不相匹配的巨大人力物力,纵然国力强大也不能尽克。大军一至,马上跑大漠深处,大军刚走,死灰复燃。自安史之乱之后,中原王朝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这样追亡逐北的能力。


所以历朝历代以不断加码的方式安抚这支地居要害的拓跋部族,五代时曾有过对定难军的讨伐,都无功而返,中原王朝也就放弃了对拓跋部的远袭征剿。尤其是在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大辽)之后,中原门户从此大开,让北宋寝食难安的唯一劲敌,变成了辽国,更不想节外生枝,所以眼看着定难军闻风而起,摇身一变成为一方无法辖制的强敌。


强大后的定难军回忆起在宋太宗赵光义时差点被灭亡的往事,更加居安思危,西扩寻生存空间的需求愈发迫切。


再从心态认同上看。归义军政权自始至终从心理上认为自己是个汉统政权,以张议潮沙州起义为发端,他的毕生使命就是恢复故土,将河西之地复归大唐的怀抱。后来继任的张氏归义军节度使也牢记此训,为肃清河湟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至大唐倾覆,张承奉不认可篡唐的后梁政权,短暂建国,但以“西汉”为国号,还是想建立一个汉统政权。及至数年国灭,曹氏取代张氏后,又重新恢复了故唐归义军建制,继续奉中原王朝为正朔。纵然曹氏归义军的族属有粟特族昭武九姓的说法,可是从曹氏自己的身份认同上,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是中原谯郡曹氏之后。


在这一点上,拓跋氏建立的定难军却有很大不同。根据《宋史》记载,定难军拓跋氏虽在唐时被赐姓李,在宋时被赐姓为赵,但是其心未必臣顺。“虽尝受封册于宋,宋亦称有岁币之赐、誓诏之答,要皆出于一时之言,其心未尝有臣顺之实也。”


因此,在平定了甘凉诸州后,李元昊一旦觉得时机成熟,即大辽与北宋对定难拓跋部已无能为力,便立马称帝,建立了西夏国。这种建国方式与张承奉时期眼见大唐复国无望没有正朔可依时的建国有本质上的不同。


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西夏王朝。史籍对其当时的疆域概括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 


9.png

西夏文石碑残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伤心国史,藏经洞闭


关于归义军的大部分史料、敦煌遗书等,都被封存在莫高窟藏经洞里,所以在之后将近千年的时间长河中,世人对归义军所知不过《资治通鉴》等中原正史中只言片语的史事钩沉。宋朝以后,至元明清各朝,鲜有史学家对这段历史有过还原面貌的具体描画。


10.png

敦煌莫高窟。来源/纪录片《敦煌》截图


直到1900年(大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道士王圆箓在清理莫高窟第16窟积沙时(一说是王圆箓雇用的敦煌贫士杨果在16窟磕烟斗时,觉有空洞回音,疑有秘室),意外发现了封存于墙壁后的秘密,凿开了命定的藏经洞,继而石破天惊,使得这段封存了千年之久的历史重见天日。


洞内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印本、法器等文物琳琅满目,涉及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康居文等语种,总计5万余件,多是无价之宝,与殷墟甲骨、明清内阁档案大库、居延汉简一起被称为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


但由于极度缺乏保护意识,在官方不重视、王道士无知的情况下。大量无价之宝遗失海外,英、法、日、俄等国探险家打着考古旗号,轮流从王道士手中巧取豪夺,骗走大量文物典籍,造成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11.png

道士王圆箓。来源/纪录片《敦煌》截图


先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于1907年至敦煌,以少量马蹄银的价格骗走藏经洞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等物五箱。1913年重返敦煌,又从王道士手中取走570余件敦煌写本,加上其他敦煌文物,共计两万余件,现藏于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等地。


接着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旋踵而至,于1908年到敦煌,对全部洞窟进行编号、记录,从王道士手中买走6400余件写本,加上其他绢画等文物,共计一万余件,现藏于法国国立博物馆。由于伯希和精通汉语,所以挑走的文物都是最有价值的,包括许多归义军时期的重要文献。1909年秋天,他挑选了少量敦煌写本经南京至天津、北京展览,中国学者罗振玉等人参观后“惊喜若狂,如在梦寐”,才开始敦促清廷重视,下令将藏经洞中残卷运往京师,但沿途被各地官员层层盘剥,窃取无数,更有甚者将经卷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以掩盖偷窃行径。

再之后日本、俄国相继而来,日本探险队取走经卷四百余卷,俄国人奥登堡盗走文物一万二千余件。等美国华尔纳带领美国哈佛大学考古调查团于1924年抵达敦煌时,好东西已所剩无几,于是他们用胶布以近乎野蛮的方式粘走了莫高窟中唐代壁画精品十余幅。


后世学者总结,敦煌文物“藏于英国者最多,藏于法国者最精、藏于俄国者最杂、藏于日本者最隐秘,藏于中国者最散最乱”。因此陈寅恪在给陈垣撰述的《敦煌劫余录》做序时,痛心疾首道:“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由于敦煌文献的七零八落,现已无法明晰归义军后期的发展历程,以及藏经洞的封闭原因。只能根据现有史料,大致猜测一个结局。


关于藏经洞的封闭原因,目前有这样几种推断。一是避难说。避难说中又分“东、西之乱”,东乱说的是1030年左右为避西夏李元昊大军东来之乱,瓜沙二州势如累卵,僧人们为躲避战乱保存典籍,将大量经卷文书、铜佛法器封于藏经洞内。西乱说的是归义军为避哈喇汗(黑汗)王朝之乱。该王朝在第三任大汗萨图克·博格拉汗时改宗伊斯兰教,于公元1006年灭了归义军世代姻亲的盟友于阗国,由于信仰不同,黑汗王朝所过之处毁寺逐僧,实行信仰同化,让敦煌僧众恐慌不已,于是封闭藏经洞。


第二种说法是废弃说,在“崇圣尊经”观念的影响下,非整部大藏或制作完美的经卷,可视为报废之物,在印度等地有将佛经残卷或过时圣物封存埋藏的传统。因此这种说法认为藏经洞内的藏品或是佛教废弃物。除此之外,还有末法思想存经说、书库改造说,佛教供养物说,与吐蕃遗留有关说等猜测,本文中将不作展开。


总之,藏经洞一经封闭,就是千年之久。封闭其中的敦煌文献,包括史记、汉书、国语、晋书、三国志的残卷等,还有关于归义军的史料文献。


在现存的莫高窟洞窟中,张氏归义军开凿了约60个,曹氏归义军开凿了约55个,归义军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张议潮与其父张谦逸,一心供养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潮兄长张议潭与子张淮深,以及被经常提及的《张淮深碑》(《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在莫高窟今第94窟中;曹氏归义军第一任节度使曹议金及其夫人回鹘天公主,绘列于莫高窟第61窟。


12.png

敦煌莫高窟第61窟 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像。来源/敦煌研究院


这些莫高窟中残破的壁画、字迹模糊的碑文,气势恢宏的统军出行图,佐之遗落四海的敦煌遗书,得以让诸多史学家皓首穷经,滴滴点点勾陈出河西归义军的峥嵘史事。


弹指间沧海桑田,这段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尽归于漫漫黄沙。


参考文献:

刘昫等《旧唐书》

欧阳修《新唐书》

薛居正《旧五代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脱脱等《宋史》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李军 《敦煌通史》 

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

冯培红《汉唐敦煌大族与西域边防》

敦煌汉文写本《张淮深变文》

吴广成《西夏书事》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江映烛
编辑 | 胡心雅 张田阳(实习)
校对 | 李栋 张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3:08 AM , Processed in 0.1073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