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4|回复: 0

[知识] 当你看到哪些饭菜时,感觉自己被糊弄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0-16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你看到哪些饭菜时,感觉自己被糊弄了?

 关禾 国家人文历史 2023-10-16 06:38 


0.png

本 文 约 38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 钟


从小被各种美食喂大的中国人,人生信条中必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古语——民以食为天。我们对于家庭记忆,一定少不了每天学习、作结束之后,白天分散各处的一家人重新相聚餐桌一桌家常风味谈天说地的场景


不论掌厨的是长辈、伴侣、食堂大厨,还是你自己,也不论这些掌握“三餐话语权”的人厨艺如何,我们或许都曾吃到过一些看起来十分“糊弄”的家常菜,它们可能是中秋节后的“保留节目”辣椒炒月饼,冰箱里有啥就用啥的“万物炒鸡蛋”,还有用鸡汤味方便面调料包“炖”的老母鸡汤……


面对这些“糊弄菜”,也许我们都羡慕过电影《饮食男女》里的三姐妹,她们的老爸有着一手炉火纯青的厨艺,每个星期天的家庭晚餐从剁、斩、刨、削、调味、看火、用料,个个步骤都有讲究。电视剧《家有儿女》里常常出镜的餐桌,不仅能“馋哭隔壁小孩”,也让已经成年的我们想穿越进去体验一天刘星(《家有儿女》主角之一)的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更多时候的我们更像是电视剧《武林外传》里的佟湘玉(《武林外传》主角之一),面对似曾相识的“糊弄菜”,只能说一句“怎么又吃这个菜”,然后“含泪吞下三碗”。


1.png

佟湘玉吐槽客栈厨师的菜“万年不变”。来源/电视剧《武林外传》


当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不再一味地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删繁就简的“糊弄饭菜”或许正是做饭人平衡时间和金钱的一种新战略,有时候抵达人生至味的生活秘密,就藏在这些“糊弄”的家常菜中。

曾经挑食的我们,成了如今的“弄弄子”


在儿时的我们看来,家里掌勺的家长仿佛是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烹饪专业”毕业的高材生,逢年过节桌上总少不了几道拿手好菜,即使是“番茄炒蛋”“青椒炒蛋”“西葫芦炒蛋”一类的“糊弄菜”,也能被他们做得暖胃又暖心。长大后不得不独自面对餐桌的我们,早已在厨艺不精、时间紧张等各种理由中,逐渐自我进化为“饭菜弄弄子”,开发出各式各样的糊弄菜式。


你认为吃饭是为了品尝美味还是为了填饱肚子?


如果你的回答是后者,那么恭喜你,你已拥有了成为一名“饭菜弄弄子”的潜质。理论上讲,维持人体的健康需要从食物中摄取,无非是水、无机盐、糖(主要从碳水化合物中获得)、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等主要营养成分。各色各味的调料以及煎炸煮炖等烹饪方式,不过是人们为了更好进食的辅助手段。不过,千百年来,人们追求美食的脚步从未停止,毕竟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激发大脑内“快乐激素”多巴胺的分泌,美食连接着情感、记忆,甚至乡愁,充盈着人们的胃和心。既然美食不可辜负,那么“饭菜弄弄子”又是如何诞生的?


2.png

《韩熙载夜宴图》卷中的美食。作者/(五代)顾闳中,来源/故宫博物院


其实,“糊弄学”并不是新东西。从早些年借“葛优躺”等表情包迅速出圈的“丧文化”,以及颓废、绝望和不服输等复杂情感并存的“废柴”自嘲,再到“佛系文化”“躺平文化”“摆烂文化”,这些指向部分青年群体的带有自贬和自我矮化色彩的亚文化标签,无一不是青年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情绪宣泄。而“糊弄学”则是这些文化进阶演变出的行为策略,通过一种自主可控的“最低限度的满足”实践,来对抗外界压力。“糊弄学的最终归宿是自己”。糊弄自己,首先从吃开始。于是,“饭菜糊弄学”这样一门“交叉学科”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我国的留学生们是研习“饭菜糊弄学”的第一批人。由于欧美国家外卖行业不发达,起送费和配送费高昂,送餐时间也得不到保证,身处异国他乡“美食荒漠”的留学生们为了“吃点儿热乎饭”、满足“中国胃”,便琢磨起自己做饭这一条出路。


不会做饭怎么办?那就怎么简便怎么来。亚洲超市里能买到的冰鲜肉食、冻干蔬菜,配上从祖国带来的火锅底料、老干妈、十三香,就能完成一锅“乱炖”。不必紧跟食谱把调味精准到克,耗油的计量单位可以是“一甩”,火候的判断也可以“跟着感觉走”。烹饪方法极尽糊弄,但行动成效却颇为显著,既节省了时间,又满足了味蕾。这种做饭方式在国内年轻的“打工人”群体中也流行开来,短视频平台上不乏“打工人下班如何快速吃上饭”这样的标题,毕竟,“做饭一小时,吃饭十分钟”在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奢侈。


今年夏天以来,“白人饭”逐渐登上“饭菜糊弄学”的巅峰宝座。所谓白人饭,不是牛排意面等正式的西餐,是指不用开火,仅需把诸如饼干/面包、生蔬菜、香肠、酸奶、水果、水煮蛋等各种冷食组装成一盘,解决一餐。这是西方人司空见惯的饮食方式,如今却成为我国不少上班族带饭去公司的首要选择。


3.png

美国中小学生常见的午餐。桌前分别是牛奶、面包片、苹果和鸡肉片。来源/美剧《小谢尔顿》截图


在主张“吃顿火锅压压惊”“撸串专治不开心”的人们看来,这种糊弄行为或许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白人饭其实包含了碳水、蛋白质、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成分,且大大节省了上班族备菜、做饭、热饭的时间,吃白人饭的目标也从品尝美味简化成了“维持生命体征”。这种节时便捷的食方式,何尝不是一种顿顿有肉、有菜、有粗粮的完美平替呢?


略显“糊弄”的菜色,并不代表做饭人不热爱生活、不善待肠胃,与之相反,它们以荤素齐全、营养均衡、成本低廉的优势,在高油高盐的外卖快餐文化中开辟出一片全新的美食旷野,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进入其中。这种被长辈看了会紧皱眉头的“炸厨房”方法,却让年轻人关闭外卖软件、走近灶台。他们不愿被工业化饮食彻底驯服,而是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收获荤素搭配、均衡营养的餐食。尽管观众会怀疑“糊弄菜”的可口程度,但“弄弄子”通常能用光盘行动说服所有人。“糊弄菜”似乎成了专治年轻人挑食症的良方。


做饭糊弄学的三大定式


如果你只了解“做菜糊弄学”的原理,还不知如何操作,那么以下三大定式,就是《饭菜糊弄学:从入门向精通》的重点知识:


第一,一把剪刀走天下。


“弄弄子”的厨房是绝对不存在砧板、菜刀的,一把大剪刀就可以完成所有的食材处理工作。这一“厨房懒人必备神器”大可生肉,小可切碎蒜瓣葱花,至于生菜、韭菜、香菜等补充纤维素的绿色蔬菜则通常是洗净后整把放下去,原则就是少洗一个餐具是一个。


4.png

网友分享用剩菜煮螺蛳粉。来源/bilibili@三十的一天


“糊弄菜”主打的是厨房工具极简化,如果不用开火、刷锅,则是最理想的做饭境界。因此,网络上又兴起了用华夫饼机做菜的潮流。冰箱里有的食材都能放进去,一个小小的华夫饼机就能完成不少“硬菜”,还能给饭后加上一道甜品。


5.png

网友用华夫饼机煎牛排。来源/bilibili@饲养员小绵羊


第二,火锅底料炖万物。


“做饭而已,水煮到底。只要加上火锅底料、香辣酱等现成调味品,就能完成蔬菜乱炖、方便面乱炖、丸子乱炖、水饺乱炖……


不过,“糊弄菜”不具有火锅那样的卖相和吸引力,因为“弄弄子”们的火锅,从不讲究食材下锅的先后顺序,也不拘泥于传统的食材搭配,最后的结局都是“一锅端”。


6.png

网友用火锅底料煮鱼丸火锅面。来源/bilibili@一食纪


在关火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被“弄弄子”丢进锅里的是什么。


第三,剩菜剩汤乃宝贝。


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四川人对一道美食最高的评价,就是把剩菜汤留着第二天早上起来做面条的浇头。无论是鸡公煲、鲜椒兔还是麻辣小龙虾,把最具精髓的汤水留着“回锅”,仿佛才完成了对这道菜表示尊重的仪式。在“弄弄子”看来,如果家里有从外面饭店打包回来的剩饭剩菜,自己再往里“加点料”,那么这顿“糊弄饭”就得到了品质上的升华。


如果你觉得这些自创的料理多多少少有些“黑暗”,那么全国各地的菜谱或许能给你研发“糊弄饭菜”提供些许灵感。中国地大物博,纵观各省家常菜,我们会发现,不仅是当代年轻人在糊弄,传统中餐菜单里也有不少知名的“糊弄菜”。论对做饭的糊弄,东北人称第二,没有其他省份敢称第一。来看看下面几道东北名菜:


大饭包:用生菜包上米饭、土豆泥、炒鸡蛋酱和各种小菜一起食用,实现了碳水和纤维素的豪放搭配。


7.png

东北大饭包。摄影/陈锋尘,来源/图虫创意


蘸酱菜:将当季的绝大多数蔬菜直接蘸酱而食,常见的有黄瓜、大葱、水萝卜、干豆腐等,常年占据南方人无法理解的东北风味排行榜榜首。


大乱炖:将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与排骨一同炖至熟,堪称当今“糊弄饭菜界”的“纯元皇后”。


火锅底料是“糊弄饭菜”里的万能通行证,但在云南却有另外一样万能搭配单品——菌子。菌子可以烧、炸、烩、炖、炒,最简单的食用方法是吊汤提鲜,一锅菌汤能涮万物。


流行于川渝一带的著名凉菜夫妻肺片也是“糊弄饭菜”的代表作。夫妻肺片的原料不是“肺片”而是“废片”,那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牛舌、牛肚、牛心等腥味重的边角废料,在麻辣鲜香的红油调料里滚上一圈,就“糊弄”成了一道新菜。与夫妻肺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广州西关传统小吃“凉拌鱼皮”、陕西西安以油脂丰富的猪大肠制成的“葫芦头”、起源于光绪年间的北京小吃“卤煮火烧”……


8.png

夫妻肺片。摄影/拿铁,来源/图虫创意

“不可辜负”的美食为何开始糊弄了



作家汪曾祺在《家常酒菜》里曾总结过家常菜的三点标准:


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


这三点可以说是所有“糊弄菜”都具备的精髓。汪曾祺的笔离不开美食,细读他笔下的吃食,有不少“糊弄菜”:菠菜焯熟后加一勺芝麻酱、蒜汁就是上好佳菜,萝卜丝、黄瓜、里脊肉等都能照这种方法举一反三做出来。他在小说《大淖记事》里还写过“靠肩膀吃饭”的挑夫们吃饭的样子:


一到饭时,就看见这些茅草房子的门口蹲着一些男子汉,捧着一个蓝花大海碗,碗里是骨堆堆的一碗紫红紫红的米饭,一边堆着青菜小鱼、臭豆腐、腌辣椒,大口大口地在吞食。他们吃饭不怎么嚼,只在嘴里打一个滚,咕咚一声就咽下去了。看他们吃得那样香,你会觉得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个更好吃的饭了。


若论糊弄,没有比臭豆腐下干饭更糊弄的了。但在汪曾祺看来,热爱生活、努力工作、无所抱怨、心存感谢,中国劳动人民对于饮食一以贯之的“糊弄态度”,反而令人感到温暖而踏实。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去享受珍馐美馔,但生活的压力压缩了饮食的时间和精力,好在有了家的香味,粗茶淡饭也能甘之如饴。


曾经,视频网站美食区的主流趋势是食材精致、装备齐全、火候精准、耗时久,但现实是很少有观众真正去进行这种“国宴大厨”级别的下厨模式,尤其是大多数人在繁琐的工作和生活日常中,时间与情绪成本越来越高,“糊弄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基于成本效益考虑的时间资源分配方法。


因此也有人提出,“糊弄学”遵循着一套“二八法则”,“弄弄子”将20%的精力用于糊弄不重要的事,而将80%的精力用于重要的事,例如陪伴家人朋友、旅行治愈自己、专注学习新知识……当你用几块钱的成本“糊弄”出了外卖标价几十元的饭菜,且自主掌握了荤素营养的均衡,还体验了一把下厨的简单快乐,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在忙碌生活中寻找乐趣的生活哲学呢?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有这样一个场景,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陕西农村的爷爷不知汉堡为何物,家里没有番茄酱、牛肉饼,爷爷却用小卖部的面包和满满的肉片“糊弄”出一个“中国汉堡包”给孙子。汉堡变成了肉夹馍,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道“糊弄菜”,但出自爷爷之手的“糊弄菜”却满是温情。

 

9.png

爷爷给孙子做的“中国汉堡包”。来源:电影《孙子从美国来》


这个“中国汉堡包”就像我们小时候餐桌上日复一日出场的土豆、长大后深夜加班回家伴侣“亲手烹饪”的速食饺子、上顿和下顿一成不变的“回锅菜”。“糊弄菜”虽没有山珍海味作原料,也并非色味俱佳能让人大快朵颐,但它们却是家人百忙中表达关怀的产物。面对这些菜,我们会觉得被“糊弄”也是可以体谅的。


由此看来,只要是在花时间照顾自己和家人、以喜欢吃的食物满足胃温暖心,对待生活偶尔“糊弄”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说不定还能创作出一道“名菜”呢!你家的餐桌上还出现过哪些“糊弄菜”?来评论区分享吧!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关禾
编辑 | 詹茜卉 张田阳(实习)
校对 | 苗祎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1 05:44 PM , Processed in 0.03418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