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4|回复: 0

[哲史艺丛] 中国月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30 03: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月色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3-09-28 23:25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最喜欢的动物,是鹅鹅鹅。

 

浙江山阴有位老道士打听到这个消息后,于是精心蓄养了一群大白鹅,经常在王羲之出游的地方放养,有一天,王羲之刚好路过看见这群鹅,喜欢得不得了,于是跟老道士开口说,你这群鹅怎么卖啊?

 

道士于是就开口了,我这群鹅可是不卖的,倒是可以交换,只要你替我抄写一本《黄庭经》,这群鹅就白送给你。

 

王羲之的书法名冠天下,用一群大白鹅换一本“书圣”的真迹,这生意在今天看来真是太划算了,但王羲之爱鹅爱得不得了,二话不说立马答应下来,回去就抄写了一本《黄庭经》,换回了一群大白鹅。

 

后来,李白在《送贺监诗》中引用这个典故说:

 

鉴湖流水春始波,狂子归舟逸兴多。

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大白鹅,《黄庭经》,嗯,应该还有月色相衬。

 

后来,南宋的著名画家马远画下了这幅《王羲之玩鹅图》,来回忆东晋年间的这场趣闻和乐事,在月色之下,宽袍松襟的王羲之倚靠着一颗老树,正在品赏他换来的白鹅: 


0.jpeg

▲南宋 马远 王羲之玩鹅图 

1.png

▲王羲之手书《黄庭经》刻本(局部)

老父亲王羲之是名贯古今的“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则被称为“小圣”。有一年中秋时节,王献之随手写下了后来传闻后世的《中秋帖》。

传说乾隆皇帝对《中秋帖》爱得不得了,特地将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三幅作品一起放在他的书房,乾隆皇帝还据此给他的书房取名为“三希堂”,意思是里面珍藏着王献之等三幅东晋名家的名帖书法。

 

2.png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跨过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多年乱世,随着隋朝再次一统天下,中国进入了隋唐盛世,但是再伟大的时代,也有难以主宰的人生。

 

出生在唐朝盛世的诗人王维,就有这种苦恼。

 

王维的父亲早逝,长子代父,于是他早早就担负起家庭重担。这逼得他只能小心翼翼地藏起田园梦,谨小慎微地在大唐帝国里做一个小官,养家糊口。

 

但是在他的内心,生活中不仅仅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田园、诗歌与远方。

 

他在《鸟鸣涧》这首诗中写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所有唐朝人的诗中,可以说王维写的月亮,最能抓住人心。

 

后来,清朝画家禹之鼎特地画了《幽篁坐啸图》,来追忆大唐盛世里,那颗压抑却渴求安宁的灵魂。


3.jpeg

清代·禹之鼎《幽篁坐啸图》

在画面里,王维抚弄着古琴,在月色映照之下,在江边临风把琴,似乎只有这一刻,才听得见喧嚣世界里,那颗渴望宁静的心。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大唐帝国的“诗佛”王维在困惑中寻找自我,“诗仙”李白则在放荡不羁中与月色共舞共醉。


这个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富二代、书生和剑客、诗人,曾经在诗歌《古朗月行》里这样回忆自己对月亮的认识: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他与明月的渊源如此之深,以至于人们都宁愿相信,他是酒后捉月,溺水而死。

 

于是,明代画家谢时臣画了《谪仙玩月图》,来追忆那位伟大的“诗仙”与明月的渊源:

4.png

明代·谢时臣《谪仙玩月图》

在画作里,李白乘坐扁舟,在明夜中荡舟水上,抬头仰望皓月。

 

后来,现代诗人余光中这样说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中国古人对月亮的敬仰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有关嫦娥奔月的神话记载,这种故事演绎到后代,更催生了无数的遐想,五代十国时的画家周文矩就根据嫦娥奔月的故事,画下了《仙女乘鸾图》。


5.png

五代·周文矩(传)《仙女乘鸾图》

 

在另外一幅五代十国时期的画作《浣月》,一位盛装的妇人在三位侍女的陪伴下,有的临案焚香,有的捧物,有的抱着古琴,正在准备一场月下祈福的仪式。

 

从唐代开始,拜月已经广泛流行开来,而主角也不仅仅是男性,实际上,如果不是男性画家主导画坛,有关明月的故事,在实际的生活里,本来就应该是女性和佳人主导。 


6.png

五代画作《浣月》

 

这种风潮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当时的画家刘宗古就画了《瑶台步月图》,与五代时人的生活相比,佳人与明月的故事主题继续得到延伸,反映出中国民间社会里,月色与日常生活的完美融合。 


7.png

(传)南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

 

宋代虽然对外战争经常失败,长时期被契丹、西夏、女真、蒙古等外部势力压制,但是对内,宋代却是史学家公认内部社会最为稳定、社会最为富足闲乐的一个朝代。

 

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宋徽宗刚好度过了他当皇帝的第11个年头,在这一年的闰八月中秋节里,他特地写下了《闰中秋月》这首诗,来咏叹大宋帝国的富足康乐:

 

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

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

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

 

8.png

北宋·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帖》

 

可惜,北宋帝国的安逸闲适,却即将在月色清辉下,被南下的女真骑兵蹂躏得粉碎。


宋徽宗在月色下慨叹16年后,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第二年,也就是1127年,金兵将俘虏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以及皇室宗亲、王公大臣、技艺工匠、百姓男女等共10万余人押解北上,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是继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事件,当时,中国北方再次被来自游牧民族的铁骑所侵占,这使得北方大量人口不得不迁徙南渡避乱。


在南渡的人群中,来自宫廷画院世家的马远(1140年-1225年)也从开封,南迁到了临安(今杭州)。


马远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还有马远本人,马远的兄弟,马远的儿子,五代人都是宋朝的宫廷画家,他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从小,马远就跟随着父亲南下,在临安长大。


而南宋帝国在度过成立初期一段动荡的时光后,逐渐击败南侵的女真骑兵,得以站稳了根脚,临安城里,那些貌似北宋的闲散时光好像又回来了,在《月下把杯图》里,马远题词写道:


“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盏。”


明月,花前,老友。在一个久经战乱后,终于进入偏安的时代,惊魂甫定的人们,都需要美好生活的慰藉。


9.png

南宋·马远《月下把杯图》 

但是抛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苟且偷安,画家内心深处,仍然深藏着孤独与不安,在《对月图》里,马远画下那位在孤山空月下凝望的文人,又何尝不是翘首北望中原的落寞与自我放逐。

 

10.png

南宋·马远《对月图》 


而在另外一位“南宋四家”的名画家刘松年笔下,几位文人在月色下泛舟水上,颇有效仿当年苏东坡游石钟山和游览赤壁古战场的意思。

 

11.png


刘松年本人是个主战派,他曾经苦心孤诣画下《便桥会盟图》,希望南宋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他还画了《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


刘松年33岁那年,公元1163年,刚刚登基的宋孝宗发动隆兴北伐,希望收复北方失土,北伐起初进展顺利,但不久宋军就被金兵所败,隆兴北伐不得不仓促结束。


北伐无望,刘松年等爱国画家,也在年复一年的等待中老白了头,或许只有效仿那些画中人泛舟江上,欣赏月色的闲暇时光,才足以安慰那一颗颗热血的灵魂。


在年复一年的翘首北盼中,南渡的人儿老白了头,盼来的不是北归,而是取代女真人南下的蒙古大军。


1276年,蒙古军队攻破南宋首都临安城,到了1279年,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在广东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十多万不甘心投降的南宋军民或战死、或跳海自尽,至此,南宋彻底灭亡,中国的历史时间,辗转进入了元朝。


所谓胡运不满百年,元朝在持续数十年后走向衰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由明朝大将徐达率领的明军攻破大都(北京),灭亡元朝,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中国的月色与历史,再次走入了富足与安适的时代。


明朝成立几十年后,一位画家在人间天堂苏州府里诞生,他的名字叫沈周。


沈周是个富家公子,他无意仕途,一辈子最喜欢的就是写诗作画,30来岁的时候,沈周从苏州城里搬到了乡下,他自己建了个庭院赏花、饮酒、看星星看月亮,哦,顺带还养养鹤。


60虚岁那年,也就是明朝弘治二年(1486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夜,中秋节的前一天晚上,沈周和好友浦舒庵一起赏月,后来,他根据回忆,画下了《十四夜月图》。 

 

12.png


30.png


13.png

明代·沈周《十四月夜图》卷局部

 

在画作里,月色之下,几位文人士大夫一起饮酒赏月,边上还有仙鹤作伴。对于老来更加珍惜生活的沈周,他在画卷后面还题了一首诗:


“少年漫见中秋月,视与常时不分别。

老年珍重不易看,每把深杯恋佳节。”

“青春白发因不及,豪卷酒波连月吸。

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


沈周在诗歌里感慨说,年轻人对中秋的月色不甚珍惜,但像我一样人到老年了,就倍加珍重这美好的时光,我自己也向苍天祈求能再多活40年,再过40个中秋,“每把深杯恋时节”啊。

 

14.png

▲沈周画像

 

像自己的老师沈周一样,沈周的弟子文徵明也是个“富贵闲人”,虽然没有沈周那么有钱,但文徵明生活的时代刚好是明朝盛世,文徵明自己对物质要求也不高,因此生活倒也过得安逸舒适。


文徵明资质不高,他2岁了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6岁的时候仍然站立不稳,9岁了还口齿不清,但就是这样一个资质如此平庸的人,却硬生生靠着自己的奋斗和坚持,进入了“江南四大才子”之列,并且与其他三位才子相比,他还是个艺术全才,一生号称“诗文书画四绝”。


文徵明乐于清淡的生活,他一生坚持不给权贵、藩王作画,但对于左邻右舍的贫苦人家求书要画,却几乎是有求必应,并且几乎没有什么报酬。对于这样一位人品高远的画家,清代人朱彝尊曾经感慨地说,文徵明“人品第一,书画诗次之”。

 

在一幅描绘月色的《中庭步月图》中,文徵明画了几位文人,一起在野外树下欣赏月色,这种清淡悠远的画风,恰恰就像他本人一样韵味悠长。  

 

15.png


16.png

明代·文徵明《中庭步月图》

 

与文徵明相反,跟文徵明同为好友的另外一位“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性格却狂放不羁。


唐伯虎天才纵横,29岁就高中江南地区举人考试第一名,在高手林立的江南地区成为解元,但当他第二年春风得意前往北京参加进士考试时,却因为行事太过张扬,而被人诬陷参与科场舞弊案,虽然最终唐伯虎被无罪释放,但他从此却被终身禁考,断绝了仕途、流落民间。


为了谋生,唐伯虎创作了大量书画进行贩卖,我们来看这幅《嫦娥执桂图》,这位落寞的仕女,在月色下的徘徊凝望,何尝不是这位江南才子落寞与落魄一生的精神写照呢?


17.png

明代·唐伯虎《嫦娥执桂图》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度过明末清初的大动荡后,历史进入了清朝时间。

尽管相对于西方进入大航海时代后的飞速发展,此时的中国正停滞不前,但在清朝前期的康雍乾时期,中华帝国貌似仍在稳定前进。

在经历父亲康熙皇帝的治理后,雍正时期的大清帝国继续发展,这一年,来自西方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画下了《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这套组画按照一年十二个月,共画了十二幅。

在其中的《八月赏月图》中,郎世宁画下了中秋节的夜景,画中,人们张设盛宴,一起欣赏秋月。为了配合这幅画,雍正皇帝还亲自赋诗一首:


壮月江潮久不平,何为驱扇画流萤。

我来即是弄潮者,几个中年不靡声!

 

18.jpeg

▲清代·郎世宁: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之八月赏月图

 

雍正帝号称是皇帝中的弄潮儿,今天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他的梗儿,但雍正也确实配得起这个称号,我们看下这幅《雍正月下听松抚琴图》,明月、古琴、君王,多么悠远的画面。

 

19.png

清代·《雍正月下听松抚琴图》

 

接下来画风一变,宫廷画家画下了雍正帝带着假发,手持叉戟刺虎的场景,多么cosplay啊!

 

20.png

清代·雍正打虎图

 

而在康雍乾时代的清朝,社会安定富足,人们对于中秋赏月,也有了更多的闲暇与基础。雍正时期的宫廷画家陈枚就在自己创作的《月曼清游图册》中,画下了宫廷中赏月的场景,一派富贵之气。 


21.png

 

尽管中华帝国已经是夕阳晚照,但在大清帝国的第一商业都市扬州,人们仍然在尽情享受着富贵繁华。


在这座因为京杭大运河和盐业而兴盛的城市,扬州城里的人们富贵安乐,于是,对于国画等艺术品的需求也日益高涨,由此催生了扬州城里一群著名画家的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指的是汪士慎、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高翔和郑燮等八个著名画家。作为“扬州八怪”之首,汪士慎曾经画有一幅《镜影水月图》,这与以往的国画月色图大为迥异,不得不说,这或许也是画家在扬州城里,对于商业的喧嚣与内心安宁的矛盾呈现。 


22.png

清代·汪士慎《镜影水月图》


到了晚年,他先是一只眼睛失明,但他仍坚持作画,67岁以后,他另外一只眼睛也不行了。于是,他深居蓬门僻巷,越来越少跟人交往,在孤寂贫困中,静静度过了余生。


中华帝国的大船在时代的暗流涌动中独自航行,身处其中的人或许说不清缘由,但他们分明感受到了某种异样和落寞。


出生于乾隆时期的画家余集,是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是典型的文人画家,他曾经临摹过柳如是的画像,还曾经为《聊斋志异》的刊刻写过序言,但在仕途上,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太突出的成就。


余集活到了86岁,在他画下的《梅下赏月图》中,他画下了一位在月色下,独自伫立遥思的文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惑,但他的这种月下困惑,将是动荡时代的最后宁静。 

23.png

清代·余集《梅下赏月图》

清代钱杜就亲身经历了这种动荡,作为嘉庆五年(1800年)进士,钱杜曾经画有《浔阳月夜》等代表作,但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刚好碰上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进攻浙江,钱杜无奈下从家乡杭州避居到扬州,最终老死在了扬州城。

 

24.png

 

25.png

清代·钱杜《浔阳月夜》 

 

钱杜于1845年去世,他死后,画家汤禄名(1804—1874年)又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之乱等更加动荡的时代,在对时代安宁的渴望中,汤禄名画下了《明月种树图》,画中,一位老人在月色之下种树,在外界的动荡喧嚣之中,他太渴望一片安静祥和的时光了。

 

那时,中国的月色,仍将经历晚清民国时期,为时百年的曲折动荡,最终才走入今天,中华盛世的皓月当空。


26.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11:18 AM , Processed in 0.0482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