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社会,秉承“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思想的枭雄们大有人在,权倾朝野的权臣、手握重兵的武将,尤其是拥有特殊身份的皇族宗室,试图上位者层出不穷。而如果要说最没有可能去造反的人物,那恐怕只有太子了。
毕竟太子作为古代政治和法理上的唯一“合法”皇位继承人,不仅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在皇帝亲征、出巡等期间,还将以“监国”身份镇守京城,代行皇帝职能。无论于情于理,太子都是最不应该去谋反的。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历史上很多太子都卷入了谋反案,轻则流放监禁;重则惨遭杀戮。而“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就是这些卷入“谋反案”太子中非常典型的一位。
图1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
贞观十六年,大唐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谋反案件,因为参与的“团伙人员”都不是一般人,其中有皇室成员汉王李元昌(李渊第七子、李世民的弟弟);有开国勋贵,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的侯君集;还有李世民的驸马爷、名相杜如晦的儿子杜荷等等。而他们背后的主谋,竟然是年仅23岁的当朝太子李承乾。
对于如此恶劣的“太子谋反案”,李世民当然不能容忍,李元昌、侯君集等人都被处以极刑,就连曾经出任过李承乾老师,举荐过侯君集,已去世多年的魏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连(据称魏征去世后墓碑被毁、其子和太宗女儿的婚约被废与此有关)。
至于李承乾本人,虽然免于一死,却也被发配流放至偏远的黔州,并在仅仅数年之后就郁郁而死,年仅26岁。那么,李承乾作为大唐的太子,为什么偏要走上谋反的不归路呢?
图2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
作为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双全的皇帝,李世民对太子李承乾可谓寄予厚望,也尽心尽力的加以培养,房玄龄、于志宁、魏征、孔颖达等一大批唐帝国最出色的学者官员都担任过太子老师,可谓是给李承乾提供了天下最顶级的“名师团队”。
除了理论学习以外,李世民也很重视培养李承乾的实际工作能力,李承乾12岁时,李世民就让其参与“听讼”,在其14岁那年,李世民在外巡视期间,还让李承乾以“监国”身份处理政务。
由于对于太子的期望值很高,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于志宁等老师也认真负责,并时刻监督太子的言行举止,一旦发现有出格的地方,就随时向李世民汇报。
李世民在培养太子方面当然不惜余力,可是现实还是有些事与愿违,尽管从小受到了最好最严格的教育,但李承乾却似乎有些“不上道”,史载其“好声色,慢游五度”,而且还喜好男风,并宠爱一个“十余岁,美姿容,善歌舞”的男艺人,还为其起名为“称心”。由此看来,李承乾可能更适合做一个“躺平”的闲散王爷,实在是难堪储君这一大任。
图3 孔颖达(574年-648年),字冲远
太子如此胡闹,身边这么多老师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于是一再劝谏并上报太宗,比如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孔颖达也是“多所归奏”。当然这二位严师也得到了太宗的嘉许,并“各赐帛百匹,黄金十斤”,可见李世民对这些老师们的严加管教是相当满意的。对于太子的种种劣迹,李世民不仅严厉训斥,还将称心等人直接处死。
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对孩子看管过于严厉,很多时候反而会助长其逆反心理。李世民这个严父再加上一堆严师的日积月累的管教,让“放荡不羁爱自由”的李承乾不堪重负,而称心被杀一事更是让其悲痛万分,一连几个月称病不参与朝政,之后也是更加放浪形骸,其与父皇的隔阂也是越来越深。
图4 《括地志》是唐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学专著
对于一个不堪大任的太子来说,最高兴的莫过于其他想上位的皇子了,这其中,李承乾同父同母的弟弟李泰最为典型,史载李泰“好士爱文学”,还曾召集学者编著《括地志》。李世民对于李泰也是相当宠爱,不仅允许李泰自设文学馆招募天下名士,对于李泰牵头修书一事也是大加褒奖。
除此之外,李世民平时对李泰也是多加赏赐,其待遇超过其他皇子,几乎和李承乾这个太子不相上下。此举就连一些朝臣都觉得李世民有些过分,比如谏议大夫褚遂良就劝谏李世民“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许尊崇”。
当然尽管宠爱李泰,且对李承乾也颇多不满,但李世民倒也一直没有废除李承乾太子之位的意思,这和后世朱棣偏爱次子朱高煦(甚至暗示“勉之,世子多疾”)却一直坚持朱高炽做太子的做法其实是类似的。
但在李承乾和李泰看来,此举却似乎是准备更替储君的强烈信号,这不免会引起李承乾的警觉和担忧。再加上李泰生得孔武有力,且野心勃勃,“上进心”极强,而李承乾一直有“足疾”,身体有缺陷,这无形当中更是加深了李承乾的自卑和恐惧。
图5 玄武门之变
对于李承乾来说,他面临的局势恰恰和当年“玄武门之变”前颇为类似,李承乾当然不会忘记,他那位亲大伯,大唐第一位皇太子李建成当初就是因为各种原因并未提前动手,从而被自己的老爸先下手为强,不仅本人命丧黄泉,自己的五个儿子也一起被灭门。
而往前追溯,自己的长辈,隋文帝杨坚太子杨勇(唐高祖李渊的表兄弟)和李承乾一样也是喜欢玩乐,结果被弟弟晋王杨广夺位成功,最终也落了个赐死的下场。杨勇和李建成的悲惨结局,也对李承乾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
图6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
不愿坐以待毙的李承乾于是抢先动手,先是招募了一批杀手准备先去干掉李泰,不料最终未果。一不做二不休,李承乾于是干脆联络了一帮皇族勋贵试图发动叛乱。不料因为告密东窗事发,最终政变未遂就被一网打尽(当然即使叛乱成形,也不会是唐太宗的对手)。
对于李世民来说,自己呕心沥血培养多年的继承人最终走上的叛乱的道路,不知道是应该自责教子无方,还是自己当年“逼父弑兄杀弟”的轮回报应?
当然李承乾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幸运的,毕竟他还没有身首异处,而其之后,命丧黄泉的大唐太子们却大有人在,唐高宗李治的首位太子李弘24岁就猝死(据说是死于毒杀),而第二位太子李贤则在武则天当政后被逼自尽;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太子李瑛则也是卷入谋反案,连同另两位皇子一同被玄宗赐死,从而酿成了“一日杀三子”的人伦悲剧······
图7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大唐宫廷的血腥凶险,由此可略见一斑,也许对于这些太子皇子们来说,那位年仅13岁就被杀害的南朝宋代宋顺帝刘准的那句“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才是他们最好的人生遗愿。
参考资料:
1、《旧唐书·太宗诸子》,五代后晋,赵莹等编著
2、《血腥的盛唐》,王觉仁著,凤凰出版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