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2|回复: 0

[哲史艺丛] 曹操的地下“四室两厅”,如何被发现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0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操的地下“四室两厅”,如何被发现的?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8-09 23: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瞭望智库 Author 库叔说

30.png
本 文 约 6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分钟


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字样的圭形石牌、剑残块、玛瑙饼……曹操墓出土文物在近期开馆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首度集中亮相。


千年来,覆盖在曹操身上的各种文学叙事和戏剧演绎甚至比掩埋他的黄土还厚。


2009年12月27日,魏武帝曹操高陵在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曹操墓的争论不绝于耳。


这场震动全国的考古发掘经历了什么,真实的曹操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是曹操高陵发掘项目的见证者。


1

鲁潜是把钥匙


公元220年2月,一支运送灵柩的队伍穿出邺城城门,向旷野深处而去。


就在这一天,六十六岁的魏武帝曹操出葬。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曹操墓却如同人间蒸发一般了无踪迹。从南宋开始,就有曹操临终前遗命在漳河之上修建七十二座疑冢的传说,《三国演义》也持此说。


直到1998年,西高穴村村民在地里无意间挖出一块墓志,墓志上刻14行120字,文字并不深奥,前几行介绍了墓主人鲁潜的生平,后半部分却透露了一个秘密。


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四十)三步……——鲁潜墓志


墓志在描述墓葬位置时,突然提及魏武帝,说鲁潜墓在“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墓主鲁潜出生在西晋时期,与曹操生活年代仅间隔百年,因此魏武帝说的只能是曹操。按西晋前后的度量衡,鲁潜墓志所指的曹操墓就在鲁潜墓明堂东南300余米的范围内。


这是西高穴村南的一处高台地,比村里其他地方都高出至少两三米,约二十亩。这些地由村里11户人家分割耕种,那里很偏僻,平时都没什么人去。村民觉得这里地势高不方便灌溉,而且台地的三面都有沟壑,只有南面比较平坦,上去干活必须绕到南面。


但就是这块不好耕的地,开始改变整个村庄的命运。


2003年,《华夏考古》刊发了《鲁潜墓志及其相关问题》,指出了“魏武帝陵”的具体方位,本意为学术探讨,却引来了盗墓贼的关注。


此前曾有村民在这一区域取土烧砖,发现土质异样、结构特别紧实,但并不了解原委。到2005年,这里已被挖成一个5米深的取土坑。直到有人在取土坑底部发现大洞,才知地下有古墓葬并已被盗。彼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从盗洞进入墓穴查看后判断,这一古墓应该属于东汉末年的王侯级大墓,安丰乡遂对其进行了回填保护,然而仍不断有盗墓分子来偷盗。仅2006至2008年,安丰乡派出所就先后破获盗掘此墓葬案件4起,抓获盗墓贼20多人。


虽然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盗墓分子的打击力度,仍然不能有效阻止盗墓分子对它的破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被迫对西高穴大墓申请“抢救性发掘”。2008年11月,国家文物局同意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西高穴大墓的请求。


一场震动全国的考古发掘正式拉开序幕。


2

挖出地下“四室两厅”


曹操高陵的发现是偶然的,发掘研究则是漫长的。


2008年11月7日,考古队正式成立,河南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给项目确定的名字是:安阳县西高穴汉魏墓地,避用“曹操墓”的提法。


技术员们手中的“洛阳铲”探出了大面积夯土,两座带墓道的古墓轮廓清晰地在图纸上显现了出来:西高穴一号墓、西高穴二号墓。其中二号墓规模最大,整体平面形如汉字中的“甲”字,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高规格墓葬。


二号墓总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正式的发掘开始于2009年4月8日。经过整整1个月的挖掘清理,考古队才接近墓室主入口,又花了差不多2个月的时间清理,墓室的内部结构才完全呈现。


用考古的“行话”说,这是一座“前后室各带双侧室的砖室墓”,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四室两厅”,即前厅、后厅,前、后厅以甬道相连,各带两个侧室。墓室总面积近380平方米,用大型青砖垒砌。青砖长0.5米,宽0.25米,质地致密,显然是专为建造这座墓而烧制的。不过墓室墙面没有壁画,只是先敷了一层泥,然后以石灰精心抹平。因而在结构尽显高贵的同时,透出一丝简朴。


接下来,才是整个西高穴大墓发掘的高潮。


2009年10月12日,本以为被盗洗一空的墓室终于有了惊人发现。考古队员在前室的前部发现1枚人头骨,头骨虽然被压裂,但形状基本完整。这座大墓是有主人的!接着几天,好消息从其他各个清理地点传来。考古队陆续发现了几件陶器和铁器,其中最漂亮的是铁铠甲。


更大的发现还在后面。


考古队员在前室的甬道门处,清理出1块石牌,尘土拂去,定睛细看,石牌上赫然写着:“魏武王常所用挌虎……”


12月12日,考古队又有了另一发现。他们在后室清理出另外2个人头和一些零碎的肢骨。这2个人头加上前些日子在前室发现的人头,共是3个个体。


当清理范围扩展到后室的南侧室附近时,一条消息在考古队中炸开了锅:侧室的门道内侧,散落着十几块刻字石牌。


十几天里,总共有59块石牌相继出土。石牌均是从自然地层而不是盗墓贼扰动过的地层中出土的。其中几枚石牌出土时,上面居然还叠压着陶器、铁器、漆器。从学术范畴来说,石牌被漆器、陶器和铁器叠压,形成了极好的“地层关系”。发掘过程中,二号墓内登记在册的劫余文物不下400件(套)


其中出土时比较完整、无需修复的文物有250件(套)左右,加上陶器、铁器和独立存在的画像石(数千残块不计在内),经过数年整理、分离、修复,现有编号文物已达1000余件。如果简单“记件”,以画像石残块和墓砖的残块数量最大。


墓室内的画像石内容丰富,雕刻娴熟,题材有“神兽”“七女复仇”等,有的刻有文字,如“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宋王车”“文王十子”“饮酒人”等。


3

是他,就是他


发掘工作结束,接下来便是确认墓主人。


西高穴二号墓墓主人的确定,靠的正是地下证据与文献证据的合理“关联”。唐际根介绍,西高穴二号墓的发掘成果提供了一系列线索,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确认墓主身份的“证据链”。


这条证据链的环节包括:


*墓主人葬于东汉末年。


在考古学科中,陶瓷器被称为断代的“时间卡尺”。西高穴二号墓出土的所有陶瓷器,都是东汉末年的“流行款式”。此外,墓葬中出土的4枚“五铢钱”也是东汉钱。其中1枚是东汉晚期最为常见的“剪轮五铢”,这将墓葬年代指向了东汉晚期。除了器物之外,二号墓内出土的诸多刻字石牌,字体是典型的汉末隶书形式,与东汉末年熹平石经的字体非常接近。


墓葬中一些石牌上的“魏武王”三字中的“魏”字,在下面加了一个“山”字,这是秦汉时期的写法。魏晋以后,此种写法开始变化,“山”字开始移到魏字的上部。北朝以后的“魏”字,“山”字完全从中消失。所以“魏”字的结构表明,西高穴二号墓不会晚于魏晋,更可能是东汉末年的。


*有帝王一级身份。


西高穴二号墓是“多墓室砖墓”,而已经发现的东汉诸侯王一级的墓葬,也大都是多墓室砖墓。此外,墓内出土石圭宽7.4厘米、高28.9厘米,是帝王级用品。与石圭伴出的,还有石璧,直径达0.28米。圭、璧伴出配套使用,也是帝王陵的突出特征。


*死后称魏武王,去世后不久又被称为魏武帝。


墓中出土的刻有魏武王的石牌可证,《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后赵鲁潜墓志可证。而鲁潜墓志上说,鲁潜墓距“魏武帝陵”的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216年封魏王,220年正月曹操去世后,入土下葬之前,汉献帝又赐谥号“武王”。仅过8个月,曹丕称帝,曹操又被追尊为“武皇帝”。这一系列称号的变化,竟然也与西高穴大墓的墓主人墓内称“魏武王”,死后称为“魏武帝”响应。这同样是“唯一对唯一”的对应关系。


*男性,死亡年龄在60岁以上。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体质人类学专家对3个人头骨的年龄和性别进行鉴定,其中男子头骨的首次年龄鉴定为60岁左右,再次鉴定结果为60岁以上。墓葬中那块刻有“胡粉二斤”的石牌,多少透露了这位男子的年龄秘密。东汉时期,胡粉是老年人用来涂面的。


*墓主人有着丰富的军事经历,也文武兼修。


墓葬中出土铁器数量大、种类多。据不完全统计,铁器残块超过4000件,其类别有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器,又以兵器种类最全。兵器种类有刀、剑、蒺藜、箭头、匕首、铠甲、胄(头盔)等。


*墓主人生前爱香。


西高穴二号墓出土了刻有“香囊卅双”的石牌。这也不禁让人想到曹操在《遗令》中的嘱托:“余香可分与诸夫人”。


*墓主人生前有头颈病或头颈不适。


辨认墓主人身份的重要物证之一,是在墓中的一件石枕。该石枕为青石质,背面平整,中间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九字。枕正面中间为一很深的凹槽,刚好能放下人的脖颈。而《后汉书·华佗传》称,“操积苦头风眩”。


文献中的曹操死于公元220年,正是东汉末年;曹操享有帝王级身份;西高穴二号墓东30里的邺城正是曹操成就事业之地;曹操以“魏武王”谥号下葬,但死后仅8个月由于其子曹丕称帝,他被尊为“武皇帝”,因而获“魏武帝”之称,去世时享年66岁。曹操戎马一生,喜爱文学,登高必赋;他打制过“百辟刀”,而且生前用香;更特殊的是,他患有头风病。


因此,文献中的曹操是唯一可以以其身世、身份以及个性特征与西高穴二号墓的墓主相吻合的历史人物。甚至连曹操生前要求自己死后墓葬“不封不树”,西高穴二号墓也满足了,因为该墓的确没有发现封土。曹操自己在《遗令》中明确要求“葬于邺之西冈”,而唐代以前的文献对曹操葬在“邺西三十里”均无异词。


此外,进一步证明安阳西高穴二号墓是曹操墓的材料,就是西门豹祠。西门豹祠村位于西高穴大墓东边16里,西门豹祠位于邺城遗址西部、漳河南岸,现在属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丰乐镇。西门豹治邺,防止漳河泛滥,后人就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纪念西门豹的祠堂。


祠堂建于后赵建武年间,当时人们立了一个石柱刻铭记载此事,现在石柱存于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北魏有一本很有名的书叫《水经注》,记载了漳河从西往东流,先流过曹操墓,再过西门豹祠,再往东到了邺城。唐代的《元和郡县志》记载了曹操墓以东15里是西门豹祠,西门豹祠以东15里是邺城。现在从西高穴大墓向东约16里,恰好是西门豹祠故址,从西门豹祠故址再向东约16里,正好是邺城遗址。这又证明了西高穴大墓应该是曹操墓。


这条长长的“证据链”,包括死者下葬时拥有“魏武王”谥号,后世却又能以“魏武帝”称之这样“唯一对唯一”的证据,形成了严格的排他性。因此,西高穴二号墓的主人只能是曹操。


4

疑冢风云


曹操墓自从被发现以来,关于其真假性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曹操墓位置都是公开且明确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征伐高句丽的途中曾经拜谒高陵。宋太祖赵匡胤于963年下诏为前代帝王名人墓冢设置守陵户,其中包括为高陵设置3户守陵户。说明在这个时期,曹操高陵的位置还是明确的。


而在南宋之后,曹操高陵的位置逐渐成为谜团,为什么是南宋这个时间节点?唐际根说出了自己的推测:金朝占领开封后,康王赵构在商丘称帝,建立南宋政权。但金国依然没有停止入侵的步伐,风雨飘摇的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攻,宋高宗赵构只能仓皇向南逃跑。几经辗转后来到了临安(今杭州)。来到南方的中原士族与金朝占据的北方逐渐形成了心理上的隔阂,产生了消极情绪。


南宋之后,一些人对曹操“疑冢”深信不疑,除了受民间渲染,觉得曹操足够“奸诈”,豁得出去、做得出来之外,与“邺西”一带特定的地表面貌也有一定关系。原来河北南部的磁县,即古邺城或古相州的西部,的确分布着众多坟冢,远远望去封土如林。这些坟冢在不明真相的人眼中,便是当年曹操设置的,从而总有人声称路过邺城西或者相州西亲眼见过疑冢。另一方面,作为女真族的金统治者对汉人出身的曹操没有那么重视,所以曹操高陵从金以后就荒芜了。


此外,唐际根还有另一个推测——谜团来自于诗词的力量。


“青山如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王安石的这首诗,是目前能够查到最早写曹操“疑冢”的文献了。或许有人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使诗中的“八九丘”成了“七十二疑冢”。


所谓“七十二疑冢”,分布在今河北磁县城南和西南、漳河与滏阳河之间的平原和西岗一带。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京汉铁路的修建,这里的墓葬遭大量盗掘。到了1980年,该地区已发现古墓100余座,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它们都属于东魏、北齐时期贵族墓葬,包括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兰陵王墓等,与曹操毫无关联,“七十二疑冢”之说不攻自破。


5

澄清了对曹操“篡位”的指责


西高穴二号墓内的出土文物,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曹操的生活侧面。


曹操墓出土的许多六边形石牌,是所葬服装的清单,表明他喜欢内穿白色和绛紫色,偶穿红色(丹)和绛色。曹操似乎更偏爱衣与裙分开的服饰,他的墓葬中随葬了多件带钩和带扣。带钩是铜质的,带扣则有铜扣和铁扣两种。


曹操被不少人称为“绝汉统”的“奸贼”。而曹操墓发现的最大“贡献”,当是澄清了对曹操“篡位”的指责。曹操没篡位,直到辞世入土,一如文献所载,他仅仅是“魏王”。曹操的身份,在墓葬的规格、规模上都得到了体现。


他对自己的死,从容面对。《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临终前发的遗令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以及:“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曹操将陵墓的位置选在位于邺城以西的西门豹祠西侧的高冈之上。关于墓葬的要求一是陵上“不封不树”,就是曹操希望他的陵寝没有过多的封土和地表建筑;二是墓室内“敛以时服”“无藏金玉”,希望入葬时穿着当时穿的服装就好,不必陪葬金玉珠宝。


他的墓葬虽然使用了大量石材,但是系从拆毁的他人石祠取材“二次利用”。墓室之中,四壁洁白,虽有帐幔,但不涂壁画。他的确是位严于律己、厉行节俭的老人。他的明器都是陶器,简易而普通。生前戒奢尚俭、不好华丽的习惯,完全得到了证实。


此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的茂陵雄伟华丽,坟墓的封土就有48米高;就连不受宠的海昏侯,墓里也出土了187枚金饼,黄灿灿的让人目眩神迷。也就是说,曹操对自己墓葬的要求并非是汉朝流行的厚葬,而是薄葬。曹操的薄葬给后世墓葬带来了不少改变,影响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薄葬”的现象到主张汉化的北魏时期有所改观,但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新一轮的“厚葬”。


从一件小事可以窥见曹操的一以贯之。公元184年时,曹操因在镇压黄巾军中立了功,升任青州属下的济南国的国相。曹操在任济南国相期间,毁坏祠堂,禁止淫祀,“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曹操的薄葬与他早年反对“淫祀”相始终。


反对浪费,是他的一生的准则。



a.png END
作者 | 崔赫翾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火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5:26 AM , Processed in 0.03290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