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4|回复: 0

[哲史艺丛] 河西军民征战13年只为回家,大唐却在远程“吃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6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西军民征战13年只为回家,大唐却在远程“吃瓜”

 江映烛 国家人文历史 2023-08-05 22:54 Posted on 北京


43.png

本 文 约 7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9 分 钟

开成年间(836-840),唐廷曾派遣使者远赴西域,途经河西走廊时见到甘、凉、瓜、沙等州城邑如故。唐使在河西转了一圈,将一路见闻带回长安,记录进史书里。


尤令他动容的是这样一句疾呼:“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否?”


问这话的,是安史之乱后陷落在河西的百姓。他们远远见到唐朝使者所持的旌节,以一传百,老老少少呼朋引伴而来,拥着使者的车驾,夹道迎泣。面对百姓们的恳切问询,唐使怔怔无语。


他无法告知失落之地的百姓,大唐的天兵,何时才能重归河西,解救众生于水火之中。


河西的最后一次巡察


开成年间唐使的这次西域之行,是张议潮沙州起义之前大唐对河西的最后一次巡察。河西百姓,仍旧心心念念等候着大唐的驾临。


派遣这次巡边任务的,是大唐第十五位皇帝——唐文宗李昂。李昂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不近女色,颇为勤政,常常宵衣旰食,博通群籍。(《杜阳杂编》记载,唐文宗曾说:“若不甲夜视事,乙夜观书,何以为人君耶?”)刚刚登基,就遣散了宫女三千多人,释放了五坊鹰犬,裁撤了冗官冗员冗食的无用官员一千二百多人,可谓大刀阔斧,政号清明,就为了能在他的任上恢复大唐当年威加海内的风采。


为了尽快改变宦官干政的局面,李昂发动了甘露之变,想要一举铲除从唐德宗之后就掌管禁军(神策军)的宦官势力。等肃清朝野、巩固王权之后,说不定能逐渐收复失土,让河西百姓知道,“皇帝犹念陷吐蕃生灵”。


44.png

唐内侍图。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可惜举事之时,李昂看走了眼,选错了人。


当时朝堂之上,是史称“挟帝有术”的宦官仇士良擅权,李昂早就忍无可忍,于是找来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密谋铲除宦官的办法。前期进行得很顺利,以他二人的谋划,唐文宗先是杖杀曾在中和殿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后又用计鸩杀了有拥立之功但也弄权怙宠的宦官王守澄。只差最后一个环节,铲除仇士良。可就在这时,李训和郑注开始携私争功,上演了一出荒唐的闹剧。


按照原计划,唐文宗下令神策军护军中尉以下所有宦官到河旁为王守澄扶灵送葬,此时郑注关闭墓门,带领护卫葬礼的亲兵趁势剪除阉党。这个计划很完美,可惜还没实施就夭折了。因为宰相李训一看,计划如此稳妥还得了,事成之后郑注不得独揽功劳,且根据他的谋划,是要在剪除宦官之后也除掉郑注的。


于是李训急中生智,决定提早原计划六天采取行动,趁郑注回去调兵之际,进献一计“史诗级”的良策,上演一出未经排练的现场话剧。


太和九年(835)十一月,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紫宸殿上报,说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有甘露降临,是个祥兆。言罢跳了一支舞助兴,跳完下拜称贺。李训等人立马道贺请文宗前去观看甘露,以承祥兆。唐文宗随即派遣李训和众官员先往察看,等回来后,李训上报说:“臣与众人验看了,恐怕不是真的甘露,要不要再去看看?如果仓促宣布,恐怕天下都会来称贺。”


唐文宗表示惊讶道:“天下还有这样的事?”(岂有是邪!)连忙下令让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率领诸位宦官再次前往左金吾后院察看。宦官大队刚走,李训急忙召集郭行余和王璠“来受敕旨”,铲除阉党。对李训来说,这是蓄谋已久的计划,但对郭行余和王璠等人,这是临时起意的惊吓。


果不其然,王璠吓得腿软,只郭行余一人接了旨。与此同时,几百士卒拿着武器站在丹凤门外待命。李训命他们先行埋伏,等候诏令。结果却出乎意料,只有郭行余率领的河东兵来了,王璠率领的邠宁兵没有来。至此,这场话剧砸了一半。


另一边,仇士良等宦官在后院仰视甘露,判断其真假,之前在大殿上跳舞助兴的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在旁边紧张的脸上变色,大汗淋漓。(《资治通鉴·唐纪·甘露之变》:“变色流汗”),其状恰如随荆轲刺秦时的秦舞阳(《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仇士良奇怪道:“将军为什么这样?”没等韩约说话,一阵风把帷帐吹开了,在帐后埋伏的刀斧手就这样堂而皇之地露了出来,还让仇士良等宦官听到了兵器碰撞的声音(“又闻兵仗声”),对于事以密成的讨逆活动来说,基于这样“周密”的部署,话剧砸了百分之八十。


仇士良等人转头就跑,如果趁机关门打狗,还是能将阉党一网打尽的。可在仇士良等人逃跑时,士兵要关门,门则“关不得上”。逃出来的宦官奔至大殿,将唐文宗一把塞进轿子里抬了就跑。李训大声疾呼着追上来,被宦官一拳打倒,等他翻身起来,皇帝已被抬入后宫。李训眼见大势已去,换了从人的衣服,夺马出京,一路大叫“我犯了什么罪要被贬谪”(我何罪而窜谪)。至此,这场未经排练的话剧彻底夭折。


宦官既出,百官震颤,仇士良反身关闭了宫门,命令神策禁军千人,一路从紫宸殿逢人就杀,剽掠京城。这次事变将一众朝廷命官屠戮过半,李训、郑注等人,横遭覆族之祸,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


45.png

以仇士良为原型的影视形象(何晟铭饰,剧中名为仇子梁)。来源/电视剧《与君歌》截图


甘露之变影响深远,唐廷的军事大权就此沦入宦官之手,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唐朝彻底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患节度使与吐蕃诸国,内患党争与宦官专权,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宦官时代开启。此后的历任皇帝,都摆脱不了宦官的掣肘,多自顾不暇,对于西部边事更是鞭长莫及。


文宗受制于家奴,在任五年就郁郁而终,那一支派到河西的使者,除了远远观望到河西百姓沦落于吐蕃的惨状,什么也没有带过去。


河西人民只能靠自己了。


缚戎人,少年随父戍安西


开成年间,唐使见到的河西百姓,语言已经不准确,衣服却还有没改变的。


但随着吐蕃对河西的控制逐渐深入,统治方针触及文化及民俗层面。“粗有文艺者,则涅其右臂,以候赞普之用”。对普通百姓,则强制推行同化政策,改变唐人的衣冠为胡服,强迫百姓辫发(剃发易服)、更改母语为蕃语,并赭面纹身。


诗人元稹有一首《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缚戎人》记载了这样一件荒诞的事:边关大将差遣健卒巡行抓捕,见到赪面(脸上有纹身)的人即刻捉来,结果发现捉来的人中,竟有一半汉人。随即大将奏报凯旋,朝廷施恩不杀缴械之人,而是运徙他们至边疆作为惩罚。然而,押解犯人的士兵们却是万里虚劳、空费饮食,他们头上包裹着羊毛保暖,睡在腥臊肮脏的环境里,狗在黑暗中狂吠,斑鸠凄厉地嚎叫。犯人中有个会说汉语的,说起了自己的生平,自言他家本是住在长城窟的唐人,当年跟随父亲戍边安西,眼看着瓜沙之地沦陷(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之后,中原的麻烦来了,边境也处于危险之中。敌人骑着野蛮的战马,士兵膘肥体壮。主将怯惧而走,夜里抛弃了大唐的旗帜,留下鹅雁的哀鸣和嚎哭的妻儿。罹难的百姓不敢在阴森的寺庙中避难,也不敢在脆弱的冰河上行走。只能共同潜藏在茂密的荆棘中,被敌人包围。早上,敌人四处奔驰,古墓和深林尽被摧毁。年轻强壮的人被俘虏,头发被剃掉,老年人则被留在原地砍掉手足(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景象十分残酷,到处都是鸟兽狼藉的尸体,残垣断壁耸立在贫瘠的土地上。自此之后五六十年过去,边境再无中原王朝的消息,盟会也已瓦解。那些记得大唐故土的人要么已经老了,要么已经死了。他们教孙子学习家乡的语言,讲述大唐的壮美城阙。但年轻人生长蕃中,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汉人。十万之众的士卒陈兵边境,为什么不一起发动进攻收复失地呢?每年就抓两三个人做做样子,就像精卫衔着芦苇填塞沧海一样荒唐。


46.png

曾几何时,《步辇图》中还是吐蕃向大唐请求和亲的画面。作者/(唐)阎立本,来源/故宫博物院


这首充满讽刺意味的诗,辞浅意哀,以一个俘虏的口述,道尽河西陷落之苦和晚唐朝廷之悲。


从后人视角看,文化入侵是最致命的,能让子恨其父、臣戮其君,后人忘其国。在这种情况下,张议潮能抵御吐蕃的同化,在中原王朝音讯全无,甚至不知道唐朝年号的情况下坚持誓心归国的信念五十载,实在称得上“志节慷慨”。当然,这也跟他“世代为沙州州将”的家族脱不开关系。其父张谦逸与《缚戎人》中记载的那些陷落吐蕃的老人一样,身上虽着胡服,心中却对大唐无日或忘,“左衽束身,垂肱跪膝,祖宗衔怨,含恨百年” 。张谦逸对张议潮的家国教育,对其日后的起义以及归义军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秩序的构建影响深远。


年幼的张议潮以大唐安西四镇节度使封常清为偶像,始终坚信,终有一日,王师会旌旗招展,自东而来。


盘桓卧龙,候时而起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49岁的张议潮在吐蕃王朝新的一轮洗牌时,不再等待天命与王师,在沙州(敦煌)毅然扛起了起义的大旗。


多年以来,张议潮与他结交的豪杰都在等待这一刻。他们披坚执锐掀翻了府衙,于沙州城中斩将夺旗,往来驰走与吐蕃军激战,城中百姓云集响应。吐蕃军自781年攻陷沙州,奴役了唐人半个多世纪,没想到他们的子孙还敢反抗,因此在惊愕中纷纷败走,退出沙州。(《新唐书》载:“议潮乘隙率众擐甲譟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遂定沙州。”)


张议潮初定沙州后,吐蕃军旋踵而至,将沙州团团围困。此时面临固守与进击两条路线。蕃兵势大,数十年在河西的势力根深蒂固,固守无疑比较稳妥,张议潮势小,倚靠的基本是亲族豪杰,又兼河湟飞地幅员辽阔,形势复杂。这时有一步行差踏错,必将引来万劫不复的局面。


47.png

唐代沙洲的位置。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张议潮想起数十年前阎朝喋血沙州的壮烈,当年阎朝在杀了想要焚城东奔的沙州守将周鼎后,力主坚守,困于孤城十一年(续守八年),以至“粮械皆竭”,无以为继。最终为了保护百姓,不得以向吐蕃谈判请降,条件是,不要将沙州的军民流徙至其他地方(苟毋徙佗境,请以城降)。投降之后的阎朝被吐蕃投毒在靴子中毒杀,沙州百姓惨遭非人的奴役,动辄断手凿目,弃之道旁,但在阎朝的斡旋下,唐人得以留在沙州,为张议潮的起义留下了火种。


因此,固守从长远看并非良策,张议潮决定趁着士气正盛主动出击,硬撼这支崛起于西域的政权。


“俱怀合辙之欢,引阵云而野战”是这支新生起义军无畏的勇气。“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是张议潮应对城围的良方。《史记·田单列传》中记载“烧牛之策”(火牛阵)这一奇谋。战国时期,燕军攻破齐国,齐大将田单为了破敌,收城中千来头牛,给牛穿上深红色绸衣,画上五彩龙文,牛角上绑定锋利的尖刀,牛尾上束了灌了油脂的芦苇,然后在城墙上凿开十几个洞,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纵牛践踏敌军,牛尾炬火炫燿,身上满是龙文,燕军所触尽死伤,于是解了齐国之围。太史公评价:“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


由于史料的缺失,已无法判断碑文所载张议潮抗击吐蕃的计策是史实还是文学演绎,但通过只鳞片爪的描述,后人还是能对那段历史管中窥豹。

在破了吐蕃对沙州合围后,张议潮趁势收复晋昌和瓜州,即刻派遣高进达等人绕远路驰表赴京,一来报捷,二来请节,三也有求援之意。


起义军士气大振,一条裂隙自沙州迅速蔓延开来,河西大地开始震动。


百年左衽,复为冠裳


张议潮制定了详细的收复计划,一路向东打通河西连接唐土肯定是他的主线任务,这就需要以敦煌为根据地,且耕且战。


根据他年过半百未见一个唐兵的待援经历,指望一两次报捷就能见到“天兵”西来,显然也不现实,于是他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要打好这场持久战而非几场战役,需要节度使统御一方的才能,而非仅仅是将军上阵杀敌的智勇,必须从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方方面面做好支援工作,固防、囤粮、团结各族、保证后勤。


政治上,张议潮先是摄沙州州事,废弃吐蕃残暴的奴隶制,恢复唐制,重新登记人口、土地,编制户籍。经济上,兴修水利恢复田耕,以往毁于战乱的焦土再成良田。军事上,复缮甲兵,组建的军队囊括各民族。文化上,张议潮吸取了多年来所见吐蕃残暴压制各民族导致失道寡助的经验,以恢复汉唐文化为主导,积极和睦诸族,兼收并蓄,力主改变河西信义分崩、礼乐道废的情况。宗教上,废除吐蕃僧官制,重信仰,兴佛教,尊河西洪辩高僧为都僧统,洪辩“远怀故国,愿被皇风”,大力感召河西教众与百姓,回归故土的热望腾起于河西的街衢巷末。


巩固了瓜沙二州后,张议潮紧锣密鼓归拢队伍,开始新一轮收复计划。他的核心团队来自三方面,一是敦煌的望族,如张议潮妻子索氏所在的家族。望族有一定的财力,可担负前期起事的成本。二是洪辩等一行高僧,讲经说法,广收徒众,以宗教的方式协助张议潮,其弟子悟真等随侍军府左右,既当参军,又作为第二批使者不远万里入京报捷,九死一生为归义军的设置奠定了基础。三是各族豪杰义士,这些人能文能武,仗义疏财,在本族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或有一定的官职,如安景旻(沙州副都督)、阎英达(沙州副千户长),起义之时能挺身而出。


48.png

节度使张议潮像,关友惠临摹,原莫高窟第156窟。来源/敦煌研究院编著《石窟面壁 关友惠关晋文敦煌壁画临摹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年


吐蕃方面,欲自为赞普的论恐热打败了尚婢婢,可谓风头正炽。在得知沙州起义的消息后震怒,趁着追击尚婢婢,亲自挥师而来,大掠鄯(青海西宁)、廓(今青海贵德)等八州之地,所过之处,烧杀掳掠,槊贯婴儿。


论恐热是想以吐蕃的惯用手法,施加残暴的军事威压以震慑河西,让河湟之地的百姓不敢响应这支新生的起义军。但他小看了张议潮与河西百姓反抗暴政的决心。


不等论恐热的大军过来,张议潮便提师东进,一路势如破竹地收复了酒泉(肃州境内重镇)、张掖(甘州境内重镇),“攻城野战,不逾星岁”,接连克获肃、甘二州。


在接连的胜利中,善用兵法的张议潮瞅准了西部防线的空虚,忽然折身西北,收复沙州北边的重镇伊州,为沙州大本营拓展了纵深的防线。


新败的尚婢婢率众来降,为张议潮带来西、兰、鄯、河、岷、廓六州图籍,伙同之前收复的五州图籍,由张议潮之兄张议谭即刻启程带往长安,这是数年来第三批赴京报捷的队伍了。远在长安的唐宣宗及众文武得到消息后“良增惊叹”,感慨“关西出将,岂虚也哉”,归义军的封号正式册立。张议潮获封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等职,其兄张议谭留在长安为人质。


面对河西接连不断失地复归的喜讯,唐廷的表现,除了口头封赏,再无其他实质的举措(收复三州七关之地在此之前)。《新唐书·地理志》中描述这段历史为:“张议潮以瓜、沙、伊、肃、都、甘、河、西、兰、崛、廓十一州来归,而宣(宗)、懿(宗)德微,不暇疆理,惟名存有司而已。”


收复五州(沙、瓜、肃、甘、伊)之地的张议潮,率众立马河湟,专候论恐热吐蕃大军的到来。


这位以暴虐著称的“人屠”,本以为自己能一战勘定河西,在吐蕃的王权之争中以军功登上王位,没想却踢到了铁板。面对论恐热强大的攻势,张议潮所率归义军寸步不让,经过数番血战,将吐蕃大军逐一击退。


长久的拉锯战就此展开。根据敦煌出土的《张议潮变文》记载,只在大中十年至十一年一年之间,归义军就经历了三场大的战事。


49.png

《张议潮变文》(残缺)。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为Pelliot Chinois 2962。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站“中华古籍资源库”


屡次吃瘪的论恐热无以为继,只好退兵,后来甚至想要依附唐廷讨要节度使的职位,被唐廷拒绝。这是唐廷为张议潮和归义军远程做过的为数不多心理上的支持。


万里横戈,克复河湟


在收复河西千里失地的过程中,归义军面对的大患不只有吐蕃。


其时河陇之地的少数民族有党项、回鹘、吐谷浑,包括本就是吐蕃奴部的嗢末,曾长久臣服于强大的吐蕃。这些部族素知吐蕃的残暴手段,对新生的归义军政权也并不信任,面对吐蕃大军,难免心生畏惧。论恐热来时,就煽动这些部落叛乱,策应吐蕃一同劫掠,以动摇归义军初定的根基。


50.png

唐代回鹘。来源/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首先是来自吐谷浑对沙州的袭扰。有一次探马星夜来报:“吐浑王集诸川蕃人欲来侵凌抄掠。”张议潮亲身上阵,挥师而击。吐谷浑看到归义军阵势,不敢交战。张议潮知道,这是吐蕃的羽翼,务要剪除殆尽以震慑诸夷。于是效法霍去病故事,下令追袭,一路突进至吐谷浑境内一千余里,挑了吐谷浑王帐。一番决战,吐谷浑大败,吐谷浑王怕急,登涉高山而逃。归义军活捉丞相三人,当场传首三军。此战俘虏三百余人,收驼马牛羊二千余头。


回来时,张议潮命归义军威整兵甲,全军高唱唐军《大阵乐》,鼓噪而还。


其次是回鹘和吐蕃残部在伊州等地的作乱,其势力在失落百年的伊州等地流窜,趁着河西乱局频繁抄掠,没有一刻消停,一旦乱起,又是一发不可收拾。大中十年(856)六月六日,张议潮腾出手来,再次亲率归义军从敦煌出发,急行千里前往剿灭,“贼等不虞汉兵忽到,都无准备之心”。归义军立马呈合围之势,四面急攻,立克乱军,接着“押背便追”,戡平了叛乱。


胜利回师的归义军仍旧“朝朝秣马,日日练兵,以备凶奴,不曾暂暇”。正是这样不曾暂暇的恭谨,才得以让张议潮和归义军这支平地而起的队伍,在没有唐军的帮助下,打着大唐的旗帜,收复河西四千里故土。有首《菩萨蛮》赞叹了张议潮的功绩:“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


第三支部落势力是吐蕃奴部嗢末。嗢末部族是由吐蕃奴役的苏毗、羊同(象雄)、白兰羌、党项、回鹘等部族混合而成,本来是汇集了几乎所有民族的军奴建制,后来自成一个部族。公元869年,吐蕃内部爆发的嗢末起义历时九年,直接导致吐蕃内部衰亡,其势力散布在河陇地区。


在张议潮长达十几年的收归战事中,嗢末部族对归义军并无明显的掣肘。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晚年留置长安的最后时期,嗢末,会成为他的心头之刺,让这位年过七十的老人不断上表痛陈:“咸通二年(861)才收归的重镇,没有几年,不知却废……”


这座重镇,就是张议潮厉兵秣马十年后才亲自挂帅上阵,号称“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取之即能彻底贯通河西走廊、光复河湟全境,以“告成帝庙,雪耻二百年间”的河西最后一座失落重镇——凉州。


参考文献:

刘昫,等.《旧唐书》

欧阳修.《新唐书》

薛居正.《旧五代史》

司马光.《资治通鉴》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

冯培红.《敦煌的归义军时代》

冯培红. 《汉唐敦煌大族与西域边防》

敦煌汉文写本. 《张淮深变文》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a.png
END
作者 | 江映烛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2 05:29 AM , Processed in 0.0677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