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0

[哲史艺丛] 清朝最具争议的一位降将,两次降清后被康熙帝重用立下大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7 05: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朝最具争议的一位降将,两次降清后被康熙帝重用立下大功

 王金百 历史学堂君 2023-05-27 08:39 Posted on 广东


作者:王金百

编辑:莉莉


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定鼎中原,其功劳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明朝降将。这些汉人将领归降清朝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本着“一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来看,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应该被冠以“贰臣”的帽子。一说起这些“贰臣”,恐怕有些网友朋友难免要从道德层面对这些给予无情地鞭挞。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需要分开品评。至少,有这么一位前明降将,他一生可谓是功过参半,虽然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大清攻取台湾,但是也因自己“劣迹”而被后人嗤之以鼻,他就是施琅。
 
施琅的人生处在明清交际,动荡的乱世,人生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想要搞清楚施琅之生平,就不能绕开对其人生轨迹有重大影响的几位历史人物,第一位就是郑芝龙。

10.jpeg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
 
郑芝龙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大海盗”,因垄断东南沿海海运贸易(就是走私)而聚集大笔财富,同时也拥有一支实力非凡的海军军队,施琅就是郑芝龙麾下的一员将领。施琅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海军将领,这与他早年隶属郑芝龙部下,有过多次航海和海上作战之经历有莫大关系。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面对一路南下的大清军队,郑芝龙为保全身家,决定降清。郑芝龙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实力能够得到清廷加官进爵并委以重用,但是结果却被清廷软禁在北京,既没有加官进爵,更没有委以重任,只能委曲求全苟活罢了。施琅作为郑芝龙的部下,也跟着领导一同投降了清朝。
 
由于建立大清王朝的满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打天下依靠的是强有力的骑兵和步兵,因此对海军这个新兴军种不感冒,于是施琅此次降清并未得到重视,甚至是过着被人排挤的日子。素有志向却郁郁寡欢的施琅,政治立场的再次变更已成必然之势。

11.jpeg
郑芝龙雕像

当时的大环境是北方清廷政府,由于兵力有限,加之满清贵族都是北方人,很不习惯南方水土,所以清廷对南方的整体控制力度比较薄弱,主要依赖归降汉人加以治理。随着部分归降将在清廷“混”的不如意,以及对所谓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之战斗力有了真正了解之后,很多人开始有了反水的念头。尤其是此时广西还有一个苟延残喘的南明永历政权朝廷,这无疑给那些准备反水清廷的将领们一个很好的政治理由:驱除鞑虏,反清复明。但实际情况是,这些人大多是打着政治道义的幌子,来完成自己军阀割据之野心,这类军阀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李成栋。
 
李成栋和郑成功是对施琅人生轨迹有着重大影响的第二和第三位,尤其是这位郑成功,对施琅之人生发展,起到决定性之作用。就在施琅一家反清归明不久,曾为清廷平定南方大小南明政权的李成栋,在广东扯旗反清复明,曾让永历皇帝朱由榔每天都瑟瑟发抖的李成栋,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永历朝廷的救命稻草,看来身处乱世,手握兵权之人是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当年,施琅跟着清廷混的时候,就受这位李成栋节制,李成栋向来看不起南方士兵,所以对施琅等人冷嘲热讽,不屑一顾,谁成想归降南明永历之后,还是没有摆脱李成栋。

当然,李成栋也不喜欢施琅,于是上表永历皇帝勒令施琅经遣返回籍跟随郑成功。此时郑成功也已经上表尊南明永历朝廷为正统,所以施琅这次归附郑成功,表面上属于南明朝廷内部军事调动,但实际上李成栋另有阴谋。施琅到福建需要经过广东,广东可是李成栋的地盘,李成栋居然就在广东安排下属伏击施琅等人,施琅是费尽周折才逃离广东到了福建。

12.jpeg
1647到1648各地反清活动
 
李成栋之所以这么落井下石,主要原因并非全是他与施琅之间的个人恩怨,他一方面是想除掉施琅,一方面更不想郑成功做大做强。整个南明这段历史,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无休止的内斗,大多数情况是,南明政权和地方豪强并非灭亡与清廷之手,而是亡于内耗。而这李成栋和郑成功之间的内部火拼绝对“精彩”,此文暂不赘述。
 
好不容易逃到福建的施琅,本以为这回又跟着本家混了(郑成功乃郑芝龙的儿子),这回总应该能够施展拳脚了吧,可惜结果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郑成功对施琅的管理,最大的败笔就是对施琅的不公正待遇。施琅确实是一位难得的将才,举一个例子,厦门失守被清军占领,施琅带领着不足百人的士兵,硬是将厦门从虎口中夺了回来,厦门可是郑成功海军登陆的门户,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施琅的才干由此也可见一斑。但是,就是在施琅立下如此奇功的情况下,郑成功在论功行赏之时,对施琅采取忽视的态度,仅奖赏了施琅200两银子(一说是200文钱),同时提拔原本位居施琅之下的一位副将执掌军事兵权,而施琅依然被赋闲不用。郑成功之所以如此所为,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郑成功忌惮施琅,担心施琅做大做强,会对自己乃至整个郑氏家族造成威胁。不管怎样,郑成功对施琅的不公正待遇,造成施琅心理上极度失衡,这为二人的最终决裂埋下伏笔。

13.jpeg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
 
郑、施二人正式决裂源于“曾德事件”,曾德原本是郑芝龙的部下,后来郑芝龙降清被软禁,曾德就混得不咋地了,而且曾德这个人品行方面很不端正,就被“下放”归施琅节制。在施琅没了兵权之后,曾德这小子利用自己为郑氏旧将的身份四处活动,就重新被郑成功接纳,成为郑成功直属部下。施琅知道这个消息后极为愤怒,将曾德捉了回来处以极刑,郑成功直接下令不得杀害曾德,但是施琅无视郑成功的命令,执意将曾德处斩。

郑成功在得知施琅执意违抗自己命令之后,也是怒不可遏,调动军队逮捕了施琅以及其父施大宣和其弟施显。这施家在福建还是有些根底,所以这施琅在入狱之后,竟然通过老部下和陈年老友们的帮助下,神奇般的逃了出去。郑成功闻讯施琅潜逃,简直愤怒到了极点,将施琅之父亲和兄弟满门斩杀。从此,施琅与郑氏家族就不是政治分歧而不和的问题了,而是刻骨铭心的血海深仇,所以,施琅此次真是坚定不移地投靠清廷,寄希望有朝一日,借助清廷力量报此杀父弑弟之仇。
 
再回头来看郑成功之决策,作为一位身处乱世而素有大志的风云人物,最后将施家父子满门抄斩,的确是令后人诟病的不明智之举。那么,郑成功为什么总和施琅过不去呢?并且如此痛恨施琅逃跑呢?很有可能是郑成功对施琅的惧怕,从日后施琅在大清王朝的表现完全印证了这一点,最终捣毁郑氏老巢之人正是施琅。

14.jpeg
康熙皇帝
 
最后一位影响施琅的历史人物就是康熙皇帝。施琅逃离郑成功大狱正式降清是在顺治末年,这期间施琅仅有过几次不大出彩的表现,原因还是海军不是满洲起家军队,朝廷给予重视度远远不够。但是,踌躇满志的康熙皇帝亲政之后,一直蛰伏待机的施琅终于等到用武之时。康熙二十一年,再平定三藩之乱之后,康熙皇帝下一个要征服的目标直指海峡对岸,而施琅在李光地的举荐下,成为攻取海峡对岸的大将军。

施琅领命之后,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工作,在他废寝忘食、夙夜匪懈的工作之下,很快一支海军建成了,并且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攻克方案。次年施琅带领着一支组建时间并不长的海军直捣黄龙,最终攻克郑氏老巢,施琅也终于完成了人生理想。取得胜利的施琅还是很深明大义的,并没有因自己家门不幸而对郑氏后人实施报复,他在肯定郑氏家族治理功绩同时,还是积极推进郑氏招抚工作,最终郑氏归顺大清。
 
此后施琅就被委任于台湾。当时,就这片孤岛是否继续保留在大清王朝版图之内,朝廷内部出现分歧,原因就是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多少经营和治理海岛的经验,认为治理海外孤悬之地是劳民伤财之事,得不偿失,再加之大清王朝对海军素来不重视,根本意识不到这片岛屿的战略意义,所以在朝廷内部“放弃”之声很高。施琅带着海峡对岸百姓筹措的资金,到京城游说王公大臣,终于将这片岛屿保留在大清王朝版图之内,应该说这才是施琅一生最大之功绩。

15.jpeg
清朝版图

客观来说,施琅这个人一生“污点”很多,他政治立场很不坚定,在明清之间多次反复,但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清之间左右摇摆之人,又何止施琅一人。此外,施琅在治理台湾时,利用“山高皇帝远”,朝廷不易挟制自己权力之便,巧取豪夺侵吞海岛大片良田为己所有,其家族成为当地不折不扣的豪绅,这些都被后人所诟病。但是,施琅无论是出于大义也好,还是为一己私欲也罢,对于其一生的功与过。怎么说呢,功过两边开,自有后人评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25 03:30 PM , Processed in 0.0745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